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烟叶质量综合评价中,决策分析法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雷达图评价法。以及各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等。对这些方法在烟叶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探讨了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赋权法在烤烟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张志宏  任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813-4815
基于GIS平台,运用其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模糊栅格叠置方法进行耕地地力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模糊数学方法确定指标隶属度,加权求和模型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最终得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最大值最小值,利用等间隔法将综合指数分为4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评价过程是GIS技术方法在农业领域的成功运用,弥补了矢量过程存在的评价单元大小差别太大导致叠加误差大,计算地力综合指数需要在其他信息系统中进行或另外编程实现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5年度的耕地地力调查点位数据,进行耕地资源管理单元数据更新.运用2010年耕地地力评价时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耕地地力综合指数,采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划分耕地等级,分析了耕地地力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德惠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耕地地力的评价,最后利用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等级指数确定耕地的级别为6个等级,并根据分级情况提出具体的改良措施,为德惠市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汇总求均值法和多项式回归模型,探讨了耕地地力评价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单个评价因子和组合评价因子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溉保证率、地貌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灌溉保证率的隶属度为0.6253,从能灌提高到保灌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大,为1129 kg/hm2;高程、质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高程的隶属度为0.4814,级别由大于800 m到500800 m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小,为61 kg/hm2。随着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改变粮食产量也随之改变,粮食产量在3810.7800 m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小,为61 kg/hm2。随着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改变粮食产量也随之改变,粮食产量在3810.78506.3 kg/hm2之间变化,即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每改变0.1,粮食产量相应的变化值在809.6 kg/hm2左右。单个评价因子和组合评价因子均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汇总求均值法和多项式回归模型,探讨了耕地地力评价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单个评价因子和组合评价因子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溉保证率、地貌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灌溉保证率的隶属度为0.6253,从能灌提高到保灌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大,为1129 kg/hm2;高程、质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高程的隶属度为0.4814,级别由大于800 m到500~800 m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小,为61 kg/hm2。随着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改变粮食产量也随之改变,粮食产量在3810.7~8506.3 kg/hm2之间变化,即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每改变0.1,粮食产量相应的变化值在809.6 kg/hm2左右。单个评价因子和组合评价因子均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方案决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当前病险水库大坝除险加固方案优选理论方法的缺失和不足,提出基于区间数GRA决策与AHP-Entropy主客观综合赋权的除险加固方案决策方法。【方法】考虑决策信息的模糊不确定性,采用区间数表达决策信息,结合GRA决策方法,求解各备选方案对理想最优方案与临界最优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通过建立最优化模型得出考虑理想最优与临界最优方案的综合关联系数;综合AHP主观赋权与Entropy客观赋权方法对各属性指标进行赋权,对主客观权重建立相对熵最小化优化模型,得出主客观综合权重,进而求解各指标的加权综合关联度,以此对各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决策,并通过实际算例验证决策方法的合理性。【结果】建立了基于区间数GRA决策和AHP-Entropy主客观综合赋权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方案的灰色关联度优选决策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方案优选中属性值为区间数的灰色多属性决策及AHP-Entropy主客观综合赋权问题。【结论】所构建的基于区间数GRA与AHP-Entropy主客观综合赋权的除险加固方案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水库大坝除险加固方案决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交种灰色关联度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品种灰色关联度综合评判分析法,对2000年玉米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12个性状指标综合分析,计算灰色关联度对杂交种进行评价,并把关联度值与产量性状及变异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均为显著相关,因此,认为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能够更好地评价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相似文献   

9.
实现不同尺度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可比衔接是提高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成效的关键。在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进行河南省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对比衔接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指标赋值及权重)的差异是导致同一研究区不同尺度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漯河市县-市评价综合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以此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实现县级评价结果与市级评价结果之间的数据衔接与相互检验。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庄浪县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在GIS支持下,利用行政区划图、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的方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土壤理化性状、剖面性状以及立地条件等11个因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指数等方法将庄浪县71 079.3 hm<'2>耕地分为5级,并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拜泉县耕地地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研究在对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现有土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针对黑龙江省拜泉县的现状,在GIS的支持下,利用3S技术与传统耕地地力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的方法划分评价单元,采用特尔斐法选取了9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数学模型拟合隶属函数,应用累加法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确定耕地地力等级。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省赤水市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为例,选取了海拔、灌溉能力、剖面构型、耕层厚度、土体厚度、耕层质地、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耕地坡度级、地形部位共11个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结合特尔斐法的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赤水市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法对两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中,对于同一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分值与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分值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该文以宣城市为例,基于之前各县耕地地力评价的结果,采用特尔斐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全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宣城市耕地做了整体评价。实现了宣城市耕地评价结果的统一可比性,消除了之前各县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最后,将市级评价结果与各县级成果做对比,分析了产生地力等级差异的地区及原因。该文的操作方法为其他市级地力评价工作及更大范围的省级地力评价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选取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管理和剖面性状等5大地力要素,12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以始兴县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分析、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取了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该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正> 对农作物新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是现代作物育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评定农作物品种优劣的方法多限于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分析及稳定性分析,而对其他方面的数据仍采用定性分析法。鉴于这种方法难以得出合理的结果,国内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模糊概率值法,这三种方法对农作物品种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比较而言,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都存在一些缺陷,对评价结果有一定影响,而模糊概率值法则克服  相似文献   

16.
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及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关中平原冬小麦越冬后主要生育时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权重,建立关中平原五市2002—2009年每年的加权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与冬小麦单产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VTCI与产量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法确定的加权VTCI与小麦单产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渭南、咸阳及铜川的决定系数R2值均低于0.5;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组合赋权法确定的加权VTCI与小麦单产的线性相关性显著,除铜川外其余四市的R2值接近0.5,或者高于0.6,且组合赋权法的结果中西安的R2值达到0.7。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的归一组合赋权法的结果优于其它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的结果,为最优赋权方法,可用于评价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的干旱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大中88-91’大麦苗为试验材料,以蛋白质、黄酮、叶绿素含量和麦苗产量为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因子进行权重排序计算,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A)确定大麦苗适宜采收期。层次分析法结果表明:各评价因子权重排序为黄酮含量(0.4170)叶绿素含量(0.284)蛋白质含量(0.170)产量(0.075)。灰色关联分析法结果表明:五叶期和六叶期与"理想采收期"关联度最高,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91、0.903,故五叶期和六叶期为适宜采收期。因此,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于麦绿素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相似文献   

18.
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于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黄壤区开展的3 515个田间试验(马铃薯434个、油菜525个、玉米1 318个、水稻1 238个),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对照(CK)和氮磷钾肥(N2P2K2)处理作物产量;基于作物估计方法,分析了粮油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率特征;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了基础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对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黄壤区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0.8、1.13、4.57和5.73 Mg·hm~(-2),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0.8%、49.0%、59.0%和70.8%;基础地力产量越高,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越大。作物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显著正相关,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直线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476、0.284、0.382和0.366(P0.001)。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4种作物的施肥产量潜力分别为42.8、4.07、11.8和12.4 Mg·hm~(-2);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提升作物施肥产量,降低产量差,有利于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9.
土地评价指标权重赋值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以庄浪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为例,选用熵权法、离差最大化法、变异系数法、均方差决策法、因子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度法6种常用客观赋权方法进行土地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于指标差异的敏感性较弱,不适宜对综合评价中评价指标进行赋权;熵权法、离差最大化法、变异系数法和均方差决策法,由于所采用的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值不同,对指标的赋权结果也不同,其中熵权法对指标差异的敏感性最强.因此,熵权法是最优的土地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新疆新和县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新和县为例,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所取得的基础数据,筛选了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有效锌、电导率和pH值等可量化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和特尔斐法建立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因子的层次分析模型。以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为平台,应用克里金插值获取各评价因子的评价信息,根据加法模型以栅格形式计算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划分耕地地力等级。由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将本研究的评价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运用到耕地地力评价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