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豆栽培技术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改善,经过科技种植的不断普及,农民意识到了不同地理形势、不同品种的种植要点,在大豆种植技术和病害的防治中,农民们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大豆种植前要注意土质情况,选择适合的品种,避免土壤的板结和大豆的倒伏,在防治病虫害时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防治措施,以及化肥和农药除草剂的额正确使用等。文章通过细节的具体阐述,希望能给更多的农民朋友帮助。  相似文献   

2.
大豆在吉林省有着较长的种植历史。尤其是农安县种植面积较大。本文主要以农安县大豆种植为例,结合当地大豆种植特点和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大豆的高产种植技术和一些常见病虫害防治。旨在为广大农民提供帮助,进一步提升农安县大豆产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幼龄茶园套种大豆种植模式可提高幼龄茶园土地综合利用率和种植效益,同时降低幼龄茶园管护成本,在幼龄茶园面积较大的贵州地区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为幼龄茶园套种大豆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从大豆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幼龄茶园套种大豆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种植基地,但是由于连续种植,重迎茬面积较大,大豆食心虫发生比较严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终于掌握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应用生物农药、种植抗虫品种等综合防治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种植基地,但是由于连续种植,重迎茬面积较大,大豆食心虫发生比较严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终于掌握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应用生物农药、种植抗虫品种等综合防治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方式的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用具高产潜力的两个大豆品种黄大豆(X-46)和绿大豆(X-55),通过采用不同大豆品种的单作及其与同一玉米品种间作两种形式,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单作和间作情况下,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存在较大差异,鼓粒期籽粒的生长发育以及干物质积累情况直接影响大豆的最终产量。在单作种植方式下,黄大豆产量显著高于绿大豆;在间作种植方式下,两种大豆的产量差异不明显。两种大豆的产量在单作情况下明显高于间作。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种植基地,但是由于连续种植,重迎茬面积较大,大豆食心虫发生比较严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终于掌握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应用生物农药、种植抗虫品种等综合防治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豆在美国作为一种商业上有意义的作物其历史是很短暂的。在美国较早种植大豆的是在东南部,尤其是北卡罗来纳,当时用做饲料作物。早年的育种工作仅是从亚洲引入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并为农民选择最适宜最高产的品种。 十九世纪期间,在种植试验中,偶尔也有商业规模的种植。根据Piper和Morse(1923)报道,1898年前美国种植的大豆品种不超过8个。后来美国农业部引入了大量的大豆品种,并开始用PI号记录引入的作物品种。其中最好的一些品种送往各州试验站做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9.
秦皇岛市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皇岛市常年种植大豆0.7万hm2以上,产量低,农民以分散种植为主。通过高产品种的引进,加之配套技术研究,有效提高了大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秦皇岛市种子管理总站通过实施"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3年引入大豆品种9个,经过试验筛选,肯定了中黄30在秦皇岛地区的推广价值,通过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得大面积生产平均亩产262kg的产量水平,为秦皇岛市大豆品种更新和高产创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新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 1号”和“石大豆 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下 ,开花后灌浆期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不同施肥水平、不同种植密度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状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群体植株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分布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韩广彬 《现代农业科技》2023,(9):106-108+116
太和县大豆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是大豆种植效益和种植面积“双减”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夏大豆生产实际,总结了播种期、苗期和分枝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期以及成熟期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对象,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大豆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气候较为适宜的原因,非常适合大豆生长,其营养丰富,产量高,已经成为大豆主要产区。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大豆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主要增收的农产品之一,远销国内外,深受欢迎,其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主要对高产大豆的种植要点加以分析的探讨。当前,大豆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农民朋友的主要增收农产品品种,其种植范围广,面积大,深受国内外客商所喜爱。抓好大豆的高产化种植,对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十分有利。1大豆营养价值及其用途大豆也称作黄豆,近年来经过不断培育,有多个品种,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其各有优缺点。大豆可以  相似文献   

13.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会受到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的直接影响,掌握大豆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大豆种植产量与质量,为农民增产增收做保障。本文对大豆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大豆增产增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种植基地,但是由于连续种植,重迎茬面积较大,大豆食心虫发生比较严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终于掌握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应用生物农药、种植抗虫品种等综合防治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又名小红虫。主要危害大豆,其次危害野生大豆。国内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受害最重,是大豆主要害虫之一。严重时虫食率可达  相似文献   

15.
<正>为明确黑龙江省八五五农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带动大豆种植产量的提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以当地主栽大豆不同品种为试验材料,从大豆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方面着手,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6.
探究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会受到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的直接影响,掌握大豆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大豆种植产量与质量,为农民增产增收做保障。本文以探究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大豆种植技术分析、大豆种植技术要点分析和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主要依据,从窄行密植技术、垄体分层种植技术、大豆种植密度、栽培管理、包衣技术、农业防治方式、化学防治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大豆种植技术高效发展,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实施效果,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为缓解争地矛盾,在确保玉米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下,直接增加大豆播种面积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安徽省萧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玉米、大豆常规种植存在较大差异,在栽培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种植品种选择不当、栽培措施不够完善、化学除草药害发生普遍、化学调节剂控制较差、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等。从生产实际出发,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对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促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健康发展、提高大豆和玉米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大豆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也进一步增大,对先进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成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一线种植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新时期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十分有必要对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为大豆种植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有效促进大豆产量的提高,实现农民群众的丰产增收。1大豆高产种植技术大豆高产种植技术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要想提高种植效益,就要从多方面对种植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大豆种植的过程中经常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也可能受到种植技术的影响。科学的掌握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和质量,实现农民的增产和增收。本文主要阐述了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这两方面的阐述来实现种植技术的提升和促进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新疆高产春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处理下,籽粒干物质的积累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及冠层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存在较大差异;植株中、上层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与最后的产量形成关系密切,2个品种中层籽粒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