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桦木材变色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西南桦木材的变色,该文通过显微切片观察化学成分和FTIR图谱分析,研究了西南桦木材的蓝变、黄变或黄褐变,探讨了变色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蓝变材的各项抽出物含量都比正常材稍低,细胞腔内物质明显减少;黄变材的各项抽出物含量都比正常材高,pH值为6.64,由正常的酸性材变为碱性材.蓝变材与正常材的FTIR光谱图一致;黄变材的FTIR图谱的1 741 cm -1(CO,羰基和乙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几乎完全消失,木材组分发生变化.②蓝变主要由变色菌引起,因充满了薄壁细胞胞腔的蓝变菌菌丝体的颜色或其分泌的色素被木材吸收所致;黄变主要为活立木自然保护变色,黄变材的所有薄壁细胞、一部分导管及少量木纤维细胞均被黄色树胶状物质所充填,它与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常蚕豆一般为青绿色或乳白色。蚕豆在贮藏过程中,若处理不当,种皮容易变色。开始颜色褪淡呈淡褐色,继后变成深褐色、暗红色或黑色。吞豆种皮变色后,脂肪酸增高,蛋白质含量下降,淀粉减少,总糖增加,品质  相似文献   

3.
蓝变木材漂白试验表明:试剂质量分数和酸碱度对黄蓝轴色品指数b*及总色差△E*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处理时间也达到了次极显著的水平.蓝变木材脱色处理最佳组合为:脱色剂质量分数为3%,处理时间3h,温度为40℃,pH=7时,樟子松微薄木材蓝变可以脱出.其它木材脱色配方略有不同.质量分数3%以上的脱色剂TSBL药液即可脱出木材蓝变.pH值对蓝变木材脱色影响明显,当脱色剂处于酸性状态,蓝变木材色斑可以去除;当脱色剂处于碱性状态,大于7时,蓝变色斑不能脱出.脱色效果、脱色深度与处理时间有直接关系,处理时间越长,脱色深度越深,效果好;反之则差,甚至蓝变不能脱出.泡桐木材由于渗透性差,需要5 ~9h才能脱出蓝变.樟子松、橡胶木、香樟木和竹子较泡桐材渗透性好,3~7h即可脱出蓝变.  相似文献   

4.
<正>发生症状:该病危害叶片及柿蒂。叶片受害,初期在正面出现黄绿色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较模糊。病斑内叶脉变黑色。随病斑扩展,颜色逐渐加深,呈浅黑色,以后中部颜色褪为浅褐色。由于病斑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形状变为多角形,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病斑背面开始时呈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成为褐色或黑褐色,亦有黑色边缘,但不及正  相似文献   

5.
可可球二孢的培养及其侵染橡胶木表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可可球二孢是导致橡胶木蓝变的主要菌种之一,对蓝变的研究大多以防治为主。本研究利用蓝变颜色的多样性将防治转化为诱导,以提高蓝变现象的利用价值。方法通过分析不同配比的察式培养基对可可球二孢菌落在培养基和橡胶木表面生长速度的影响,优选菌落适宜生长环境,并探究不同时间条件下菌落对橡胶木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可可球二孢菌落的适宜生长环境为酵母膏9 g/L、葡萄糖20 g/L、pH值弱酸性、硫酸镁1.0 g/L、硫酸亚铁0.03 g/L、氯化钾0.2 g/L;随着时间的增加,橡胶木表面的染色面积比逐渐提高,颜色逐渐由红黄到蓝绿色系,整体颜色逐渐变暗,耐光色牢度逐渐提高,静态接触角提高了13.04%,动态接触角显著变大,表面粗糙度和耐磨性能逐渐降低。结论本研究制备出可可球二孢调色橡胶木,并利用不同时间梯度对橡胶木表面纹理和颜色进行调控,证明了生物方式加工木材的可行性,扩大了微生物在木材加工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济阳县1965—2010年20 cm口径蒸发量资料,对济阳县46年蒸发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济阳县的蒸发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1.48 mm/10 a,蒸发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呈明显变化,之前蒸发量基本都在平均值以上,之后蒸发量基本都在平均值以下,2个时段的平均差值为424.8 mm;春、夏、秋、冬各季节蒸发量均有减少,但减少的倾向率不同,主要与光照、气温和降水等气象要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染色单板光变色的规律和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以染色杨木和染色樟子松单板为试材,利用氙光衰减仪进行辐射试验,使用色彩色差计测定光辐射前后和光辐射过程中的试件表面材色,并以国际照明委员会颁布的CIE(1976)L*a*b*表色系统进行颜色表征.分析其光变色规律和试验因子对染色单板光变色的影响,并进行耐光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8.
基于Lab模型的北美红枫呈色生理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美红枫变色期叶片颜色与相关生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北美红枫呈色的生理因素,为北美红枫的叶色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10-22-11-19,在北美红枫叶片变色的4个阶段,即变色前、变色初期、变色中期、变色末期共采集100片树叶,用Nikon D7000相机对叶片鲜样进行拍照,记录叶片明度参数L及表示红/绿、黄/蓝属性的色相参数a、b,运用Lab模型对北美红枫各呈色期叶片颜色参数进行精确量化,并测定叶片的光合色素、花色素苷、类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变色期相关生理指标与叶色变化的相关关系,探究影响北美红枫呈色的主要生理生化因素。【结果】北美红枫秋季叶色变化过程中,叶色参数L、b值变化幅度较小,a值变化显著。在整个叶片变色期,随着叶色的变化光合色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类黄酮、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变色初期。叶色参数a值与光合色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花色素苷、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b值与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明度参数L值与各生理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影响北美红枫叶片变红的主要因素是叶片光合色素、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类黄酮含量对叶片变红的贡献不大,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活性对北美红枫叶片变红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丹参饮片质量的影响,为改良丹参饮片产地加工工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干切、浸润、水蒸气闷润3种方法加工丹参饮片,通过饮片品相认定并结合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综合评价丹参饮片质量。[结果]丹参干切片切制困难,表面色泽差,呈砖红色,常出现开裂、翘边,片形不一致且成片率低;浸润所得丹参饮片表面颜色加深,切面平整、无裂缝、呈暗红色,芯部呈紫黑色,片形不美观,丹酚酸B、丹参酮ⅡA含量均显著降低;水蒸气闷润所得丹参饮片表面颜色鲜亮、呈紫红色,切面平整、光滑、无裂痕、呈淡黄色,质硬,参味浓,片形美观,成片率高,加工省时省力,且丹酚酸B与丹参酮ⅡA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从饮片品相、各活性成分含量、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饮片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水蒸气闷润软化药材为宜。  相似文献   

10.
李万兆  于志明  陈凌云  江小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057-12059,12254
采用BL-阻燃剂溶液浸渍处理杨木单板,通过改变浸渍温度、浓度、时间和干燥温度、含水率等工艺因素,分析阻燃材变色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阻燃处理后杨木单板颜色变黄,变深;磷酸与木质素发生缩聚反应是变色的主要原因。单板颜色和氧指数受阻燃处理液浓度影响较大,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影响较小。含水率和干燥温度对阻燃材变色有一定影响,含水率越低单板变色越明显,含水率高于4%时,干燥温度对变色影响较小;含水率低于4%时,干燥温度越高,变色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正>1症状识别梨黑星病主要为害梨的果实、叶片、叶柄、新梢和花序,在病部形成明显的黑色霉斑。幼果受侵而脱落。果实长大后受侵,病斑凹陷呈疮痂状,病部生长停止,出现龟裂。后期病斑颜色变为粉色。叶片受侵染后,在正面产生多角形或近圆形褪色黄斑,叶面长出黑色呈辐射状的霉状物。芽被害后其鳞片茸毛较多,甚至开裂枯死,由病芽萌发  相似文献   

12.
一、症状特征:此病主要为害果实和新梢。果实发病初期,出现针头大深褐色斑点,后病斑扩大呈现近圆形、凹陷、病斑直径5~10mm。病斑中部密生灰色至黑色小粒点(分生狍子盘)。空气潮湿时病部涌出粉红色粘稠物(分生狍子团)。1个病果上一般有一至多个病斑,受害果易软化脱落;新梢发病初期,发生黑色小圆斑,后扩大呈椭圆形、褐色,中部凹陷纵裂,并产生黑色小粒点,病斑长10~20mm,宽7~12mm,新梢易从病部折断,严重时病斑以上部位枯死。  相似文献   

13.
炭疽病 山药在高温多雨季节易生炭疽病,发病后造成茎枯、落叶。初期叶片上生黑色斑点,后期叶片颜色变为黑色,病斑呈水浸状,严重时影响植株生长造成减产。防治:发病初期每隔7天喷1次50%退菌特6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2~3次,及时清除田间病叶,排除积水。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圆斑病统称为叶斑病。目前,玉米大斑病有扩展的趋势,并危害高粱。病害症状小斑病自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叶上病斑小而多,一般1—3毫米长,初期水渍状,略透明,菱形或椭圆形,轮廓清楚;以后病斑边缘出现紫色或红褐色,中间颜色变淡,呈棕色或枯白色,有时有2—3层轮纹圈,有时两三个愈合,成不规则形,表面生有黑色霉层即分生孢子。大斑病在叶上的病斑大,长菱形,一般4—5厘米长,宽0.4—0.5厘米,有时长达10厘米,  相似文献   

15.
葡萄穗轴褐枯病主要为害葡萄果穗幼嫩的穗轴组织,发病初期,先在幼穗的分枝穗轴上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扩展后致穗轴变褐坏死、果粒失水蒌蔫或脱落,有时病部表面呈黑色霉状.  相似文献   

16.
正一、苹果炭疽病的症状1、初期果面上出现淡褐色小圆斑,迅速扩大,呈褐色或深褐色,表面下陷,果肉腐烂呈漏斗形,可烂至果心,与好果肉界限明显。2、当病斑扩大至直径1~2厘米时,表面形成小粒点,后变黑色,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成同心轮纹状排列。被害果面出现淡褐色、水渍状、边缘清晰的圆点,逐渐扩大成水烂眼,最后形成一个表面凹陷的暗褐色大斑,病斑中央长出一圈圈的略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的黑色粒点。剖开病果  相似文献   

17.
正◎健康鸡冠大、光滑,肉髯左右相等,颜色鲜红,富有弹性,手感温暖;◎病鸡冠髯变色、萎缩或肿大,有时长有异物;◎鸡冠呈暗红色多见于禽流感、鸡新城疫、鸡霍乱、鸡伤寒等急性传染病;◎鸡冠呈紫黑色多见于农药中毒;◎鸡冠呈现青紫色,可能患了肝肾炎、丹毒病或一些中毒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宜君国家一般气象站1956—2010年55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宜君县年降水量的年际、季度和月际演变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宜君县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1970年降水递增趋势明显,1991—2000年降水递减趋势明显,1991—2000年10年平均值比1956—2010年55年减少了47.9 mm,比1956—1990年的35年平均减少了57.9 mm;2001—2010年降水量呈回升趋势;季节变化呈现春季和秋季为递减趋势,平均递减率秋季为4.2 mm/10年,春季为6.8 mm/10年,夏季和冬季呈递增趋势,其中冬季递增率较大;月降水量分析显示,降水减少明显的月份有4月、5月、8月、11月,平均递减率分别为5、1、4、2 mm/10年;2月、6月、7月降水量递增明显,平均递增率分别为1、1、3 mm/10年;其他月份随年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宜君国家一般气象站1956—2010年55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宜君县年降水量的年际、季度和月际演变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宜君县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1970年降水递增趋势明显,1991—2000年降水递减趋势明显,1991—2000年10年平均值比1956—2010年55年减少了47.9 mm,比1956—1990年的35年平均减少了57.9 mm;2001—2010年降水量呈回升趋势;季节变化呈现春季和秋季为递减趋势,平均递减率秋季为4.2 mm/10年,春季为6.8 mm/10年,夏季和冬季呈递增趋势,其中冬季递增率较大;月降水量分析显示,降水减少明显的月份有4月、5月、8月、11月,平均递减率分别为5、1、4、2 mm/10年;2月、6月、7月降水量递增明显,平均递增率分别为1、1、3 mm/10年;其他月份随年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柿子角斑病症状及发生特点:叶片受害初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的黄绿色晕斑,叶脉变黑色,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呈浅黑色,经15天后,病斑中部褪为淡褐色,并出现小黑点,病斑边缘变黑。病斑大小2~8mm。病斑背面由淡黄色渐变为黑色,边缘黑色,小黑点较正面细小;柿蒂染病时,病斑发生在蒂四角,呈不规则或多角形,褐色至深褐色,两面均有小黑点,果实脱落后,多在树上而不脱落。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在病叶或病蒂上越冬,第二年5至6月遇有适宜温湿度开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蒂在树上可残留2、3年,因此病蒂是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风传播,潜育期25至38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