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当前耕地破碎化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客观以及难以开展地块尺度评价等问题,在总结和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耕地破碎化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耕地的面积、形态、聚集性以及地形特征,设计了耕地破碎度指数(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CLFI)。最后,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研究区,在地块和乡镇尺度上,利用CLFI开展耕地破碎化评价,并分别与遥感影像、基于景观指数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块尺度上,CLFI的评价结果与耕地实际的破碎化状况基本吻合,并能结合道路、水系等数据,分析区域耕地破碎的原因和整治潜力;在乡镇尺度上,6个景观指数与CLFI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44,通过显著性检验,CLFI一定程度上综合了6个景观指数的特征。本研究提出的CLFI更全面、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了区域耕地破碎化状况,可为面向现代农业的国土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揭示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轮土地承包及黑土地保护等提供依据。本文以拜泉县作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求得耕地细碎化综合评价值,并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耕地景观细碎化深受地形影响,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区耕地细碎化水平最高,丘陵地区其次,平原地区最低。耕地权属细碎化受到土地分包方式、户均耕地面积等影响;2)耕地细碎化模式中,“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低度细碎化”和“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中度细碎”占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33.33%、17.20%;3)耕地细碎化影响因素主要为权属、设施和自然切割力。权属切割力呈现高度负相关,设施和自然切割力呈现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0.617、0.661,权属切割力的影响最大。拜泉县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可从景观与权属双重视角下探索东北黑土区耕地细碎化治理对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制定耕地第三轮承包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学准确地揭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因地制宜地构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是降低耕地细碎化的重要手段。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方法,在阐释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结果表明:基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的曲周县各乡镇耕地细碎化指标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但耕地细碎化程度总体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其中,曲周镇、河南疃镇和第四疃镇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依庄乡耕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基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构建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土地整治工程与地块互换、地块合并和土地流转等土地权属调整方式为核心的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耕地细碎化整治过程应以村集体为基本单元,重点突出农户的主体地位,还需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总体控制、县级政府的指导落实、乡镇政府的沟通协调等过程。因此,耕地细碎化整治应针对细碎化类型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进行综合评判,基于耕地细碎化成因从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角度进行耕地细碎化整治。  相似文献   

4.
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及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对降低耕地细碎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比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前后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利用效率,研究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治后地块规模扩大,地块规模均匀度提升,地块平均规模由0.016 hm2扩大到0.096 hm2,变异系数由49.75下降到43.55。2)整治后地块形状复杂程度降低、趋于规整,地块自相似性增强,地块平均形状指数从3.47减少到2.48,地块平均分形维数从1.23下降到1.17。3)整治后耕地细碎化程度降低,地块破碎度由53 614.44骤减到1 487.62。4)整治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沟渠密度增加了72.28 m/hm2,道路密度增加了139.43 m/hm2,耕地产量增加了28 t/hm2,净利润增加了23 900 元/hm2。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模式并举土地平整与权属调整,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2个方面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又以合作社为载体统筹惠农政策与资金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块更加符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其做法能够为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时相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2017年耕地空间分布数据,在斑块类型尺度中选取斑块面积比、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等景观指数对各管理区的耕地资源细碎化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耕地破碎化程度空间差异性大,建议采取合并零星地块、规整田块形状、平整土地等措施提高农业规模经营程度,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是当前治理耕地景观细碎化问题的主要措施,其治理效果尚需实证评价。以赣西北为研究区,选取斑块数量(NP)、地块平均面积(MPS)等8个景观指标构建了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模型,基于田块尺度对29个项目区整治前、后的耕地空间破碎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景观细碎化治理有显著的效果,但在平原区和丘陵区的治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平原区整体优于丘陵区,且部分丘陵区耕地景观破碎化指数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农户耕地经营细碎化分析——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从地块数量、地块面积、地块间的距离3个方面考察农户耕地经营的细碎化程度,结合研究区的农户耕地经营现状分析了导致耕地细碎化的原因,认为耕地经营细碎化主要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人口压力和继承分家传统、土地市场化流转程度不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综合法、案例研究法和数学模型法,基于农户调查数据,构建耕地细碎化及其利用效率定量模型,揭示西南山地丘陵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与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确定合理地块大小提供借鉴。研究结果:1)草海村耕地在自然细碎化和权属细碎化的叠加下,呈现出地块数量过多,承包地块面积偏小,而地块离家不是很远的特征。自然细碎化主要表现自然地块数量偏多,全村达67块,平均自然地块面积为7.0×104 m2;权属细碎化S指数平均值为0.84,地块距离指数平均值为0.22。2)耕作效率,承包地块面积0~1 000m2,效率随地块面积增大快速提高,提高约61%;承包地块面积1 000~1 500m2,效率小幅度下降,下降近13%;承包地块1 500 m2以上,耕作效率趋于稳定于0.075 2 m2/s。灌溉效率在承包地块面积0~1 000m2,效率随承包地块面积增大而提高,提高近27%,在承包地块面积1 500m2以上,效率变化缓慢,稳定于0.082 6m2/s。而路程效率在步行速度一定情况下,承包地块离家越远,其效率越低。研究结论:西南山地丘陵区耕地利用效率随地块面积增大,先大幅度提高(0~1 000 m2),然后变化平缓(1 000~1 500 m2),最后趋于稳定(1 500m2);因此,对于1 000m2以下的承包地块,采取土地整治、权属调整、互换并地(土地整合)、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使其承包地块面积达到1 000m2以上,极利于提高耕作效率和灌溉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0.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1.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计算分析了闻喜县13个乡镇耕地利用的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和分维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各乡镇耕地利用的景观结构受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的影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的乡镇,其人口较多,耕地斑块数较多、景观多样性指数相对较大;各个乡镇耕地斑块的分维数受地理位置的直接影响,分维数指标呈现以南同蒲铁路为轴线,两边距离轴线越远分维数越低,越靠近轴线分维数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自然条件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为了解决耕地细碎化,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农村田块分类互换方法,本研究以山西省太谷县温庄村为例,选取地块面积、地块坡度、地块形状指数、地块连片性、地块规整度、耕作通达度、耕作距离及地块产量等8个影响耕地优劣的因子,并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数据库数据,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8项因子数据进行分析,将地块分为5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同类地块以居民区为中心近似于环状的形式分布于居民区周围;在村集体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同类地块之间可以根据农户意愿进行互换,不同类地块可根据地块产量调整地块承包经营权,使承包经营权相同的地块在空间上尽量集中在一起,提高耕地的耕作效率。[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村集体内部耕地互换,为农村耕地经营权的调整,解决耕地细碎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中国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特征,综合耕作地块状况、土地权属构成和规模经营程度三方面要素,构建涵盖地块、农户和村组的多维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对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耕作地块规模,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案例区田块细碎化评价值由0.45下降到0.40,细碎化程度由一般降低为轻度;2)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了耕作便利程度,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案例区经营细碎化评价值由0.91下降到0.71,细碎化程度由严重降低为轻度;3)由于案例区在整治中未进行大范围土地权属调整,故权属细碎化状况未发生显著改变,权属细碎化评价值由0.23下降到0.22,细碎化程度由较轻降低为轻度;4)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益,应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比例,彰显"土地整治+"综合效果,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耕地撂荒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利用景观格局研究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四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与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土地细碎化类型的分区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贵州省土地细碎化整治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土地细碎化进行分区,并分析各分区的细碎化特征。【结果】黔中丘原盆地区土地细碎化程度最低,受石漠化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农业集约程度高;黔西高原山地区以坡耕地为主,垦殖指数达31%,石漠化比例达29.1%,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黔南山原中山低山区以山地为主,田高水低,垦殖率较低,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黔东南中山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度较大,达1.30,以塝山梯田为主,农业人口比重达83.27%,户均耕地面积仅0.37 hm~2,社会经济条件差;黔北山原中山丘陵区耕地分散,梯田坡地占该区耕地面积的70%,中低产田占全区水田面积的85%,农业耕作条件较差;分区边界与二级行政区划边界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结论】贵州省的土地细碎化受地表起伏度影响较大,在土地整治时应做好耕作层剥离保护和再造土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省洪雅县2010年10月LandsatTM卫星的中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和Fragstats 3.3软件,选择斑块面积等9类景观指数对2010年洪雅县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以地形为分异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洪雅县为山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2.224 5hm2,景观形状指数137.46,斑块密度45块/km2,平均斑块分维数1.062 9,景观类型形状简单,破碎化程度低,景观格局稳定.林地和耕地为其主要景观类型,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较高海拔区域,耕地主要分布小坡度于25°的低海拔区域.根据地貌、景观类型以及行政边界,将洪雅县分为北部生活服务区、中部生产经济区和南部生态防护区,并提出了不同区域的生态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塔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耕地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评价。结果表明,塔城市耕地土壤质量分为4个等级,Ⅰ级耕地面积占比9.95%,Ⅱ级耕地面积占比27.99%,Ⅲ级耕地面积占比37.04%,Ⅳ级耕地面积占比25.02%,Ⅰ级耕地可作为高标准耕地建设的选择对象,Ⅳ级耕地不适宜开发,需进行土壤修复;塔城市耕地景观格局分为4个等级,Ⅰ级耕地面积占比34.6%,Ⅱ级耕地面积占比40.1%,Ⅲ级耕地面积占比21.6%,Ⅳ级耕地面积占比3.7%;结合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情况将塔城市耕地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6类,优质保护区(218 km2)、土壤质量改良区(279 km2)、土壤质量修复区(196 km2)、景观格局改良区(192 km2)、景观格局修复区(58 km2)、耕地退耕区(70 km2)。总体来看,塔城市耕地生态修复重点方向为土壤质量改良与修复。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9,(5):916-921
研究小尺度撂荒耕地景观格局有利于准确掌握撂荒耕地特征并进行空间格局调控,提高耕地利用率,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利用ArcGIS 10.1及景观指数,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对不同特点村庄的撂荒耕地从不同景观层次进行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层次上,城边村和偏远村与工矿产业村、农产业村相比,大部分撂荒地块面积小,分布离散,但是各村形状都呈简单规则分布;与斑块层次相比,类型层次撂荒地块斑块面积较大、破碎程度较小,地块形状较复杂,聚集程度更大;在类型层次中,相同行政尺度下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性,并针对不同特点的村庄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团结村等村庄农户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耕地细碎化治理的意愿,并探究影响农户参与耕地细碎化治理的因素。结果表明,55.74%的农户愿意进行耕地细碎化治理。户主文化水平越高、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对"乡村振兴"政策了解程度越高、从众心理越强,对今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态度越看好,农户更愿意参与耕地细碎化治理,家庭主要劳动力健康状况越良好、耕地越肥沃、地块到家的距离越近,农户耕地细碎化治理意愿越低。  相似文献   

20.
<正>新民市需完成耕地面积326.96万亩(国土"二调"耕地面积)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共涉及29个乡镇街,335个行政村(合并前404个村),2026村民小组,16.7万户农户。截至目前,全市完成20个乡镇街、224个行政村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任务,实测耕地面积为211.9万亩,清理土地承包档案144639卷,实测地块43.8万块,实测9.52万户农户承包地。2017年全市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