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快速培育杉木大径材的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常规培育杉木胸径30cm以上的大径材,通常需要40年以上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大径材的需求。我们从马园种子园杉木母树的快速生长,总结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杉木大径材的快速之道,即19林龄的杉木平均胸径达3085cm,树高169m,每亩立木蓄积16744m3,最大单株材积达146m3,超过了湖南省速生丰产林的标准,且投入和产出比可望达到131,效益极为可观。  相似文献   

2.
对林龄27年的杉木人工林实行片伐后进行萌芽更新与实生苗补植相结合的更新造林试验,采用全面清理林地、全垦细致整地、补植实生苗及松土除草与选留健壮萌芽等技术措施,4年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第4年萌芽更新幼苗平均高为2.97m,比杉木速丰林第4年平均高生长量指标增长0.47m,比第4年补植的实生苗平均高增长0.94m;与同年营造世行贷款杉木速丰林投入造林成本相比,每公顷可降低44.34%。这将为大规模开展杉木人工林基地片伐更新造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秃杉引种效果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秃杉引种栽培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秃杉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能在海拔600 ̄1000m的山地造林成功,在中等立地条件下,其生长表现优于原产地,16年生平均树高达16.4m,平均胸径达17.1cm,,蓄积量达572.62m^3/hm^2。在杉木皆伐迹地造林生长量优于杉木连栽林。因此,秃杉不但能在较高海拔的山地造林,而且是杉木梅二代更新造林较理想的更换树种。  相似文献   

4.
板栗幼林矮接技术1技术措施11砧木处理嫁接所用砧木系1986年定植的实生苗和劣质嫁接苗,嫁接时平均株行距36m×36m,平均树高28m。嫁接前30天时对栗林全面清理,并对砧木30cm以下枝条剪除,同时块状垦覆林地,追施N、P、K肥料,每株0?..  相似文献   

5.
杉木福建柏混交林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杉木福建柏混交林中单株生物量组成、土壤团粒组成、土壤孔隙和水分状况的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 混交林中杉木每hm 2 蓄积量是杉木纯林的169 倍, 细根量是杉木纯林的15 倍; 与纯林相比, 混交林中0~20cm 土层> 025m m 水稳性团聚体高出901% ; 结构体破坏率低1582% ; 有机质和水解性 N 含量分别高0245% 和131×10- 6; 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总孔隙高009% 、091% 、100% , 土壤容重低0057gcm - 3; 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分别高300% 、350% 、204% ; 混交林40cm 土层含水量也比纯林大155t·hm - 2。由于混交林的结构较为合理,能一定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林分生产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6.
楸树优良家系苗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楸树优树种子,培育家系苗木。经二年造林测定,苗高生长达到显著性差异,地径生长达到极显著差异。家系苗高平均生长量变化区间为2237~1575cm,极差662cm;地径平均生长量为280~210cm,极差07cm。采用指数选择法初选出楸树家系26个。  相似文献   

7.
闽南地区杉木“小老头林”改造中,采用杉木分别与建柏、马尾松、相思树混交。试验表明:混交林与未改造单纯林相比,材积分别增加59.3%、66.7%、65.5%。混交4年后高生长加快,年生长在1m以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福建三明地区三个市(县)的病害损失量调查,获得杉木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fdes对杉木幼树(4-9年生)生长影响的初步量化指标。各感病级别对杉木胸径和树高的影响基本上呈等差递增,感病程度每增加一级,单株胸径和树高平均减少0.95cm和0.53cm,可见,该病对杉木单株的胸径生长和高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杉木人工复层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杉木人工复层林营造技术。通过对40年生杉木林不同程度的疏伐,采用1年生杉木实生苗在其林冠下营造复层林,3a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疏伐区内的下层木平均树高为对照区的42.4%~51.1%,平均地径为对照区的39.6%~49.6%,成活率为对照区的64.7%~98.1%;不同处理区间的栽植木生长具有极显著差异,在复层林中以B区的下层木成活与生长为最佳,初步认为维持杉木人工复层林的下层木正常生长,林内相对照度必须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杉木炭疽病对杉木幼树生长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三明地区三个市(县)的病害损失量调查,获得杉木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杉木幼树(4-9年生)生长影响的初步量化指标。各感病级别对杉木胸径和树高的影响基本上呈等差递增,感病程度每增加一级,单株胸径和树高平均减少0.95cm和0.53cm。可见,该病对杉木单株的胸径生长和高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营造杉木林同时点播周岁桐,与杉木纯林造林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周岁桐生长快,为杉木幼林创造了较为适生环境,到第4年,混交林杉木平均树高生长比对照提高达10%,平均胸径生长比对照提高达14%,并且周岁桐在第2年开始结果产生经济效益,在第5年后树势衰弱可以伐除,不影响杉木后期生长。因此新造杉木林或萌芽更新的杉木林,在造林或更新当年直播混种周岁桐于杉木行间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栽培模式,混交比例为10杉3桐较宜。  相似文献   

12.
南京郊区典型人工林分空间结构及间伐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等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参数分析了南京市郊区3种不同人工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与杉木的混交林分平均混交度达0.61,接近较强度混交,群落的组成较复杂。而间伐前杉木林和麻栎林的混交度较小,分别为混交度为0.25和0.15,处于较弱度混交以下,群落组成较简单。马尾松与杉木混交林和麻栎林混交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0和0.49,处于随机分布状态,而间伐前杉木林的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5,林内所有树种均属于聚集分布状态。马尾松与杉木混交林、麻栎林和间伐前杉木林的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61,0.5和0.54。在麻栎林中,麻栎的生长占较优势状态;在间伐前杉木林和马尾松与杉木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占绝对优势。杉木林间伐2 a后,林分的平均混交度由0.25上升到0.38,达到了较弱度混交以上,而林分的平均角尺度和平均大小比数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幼树嫁接红松的生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改善沙地树种结构,在章古台沙地进行了樟子松幼树嫁接红松的生长试验。嫁接方法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试验表明,在该地区用樟子松幼树嫁接红松,嫁接成活率达到47%。嫁接10年后调查,红松平均胸径生长量为487cm,平均树高生长量为244m,平均冠幅181m,形成了正常发育的树冠。  相似文献   

14.
经观测,三年幼林平均株高4.86m,地径11.31cm,年平均高生长135cm,尚属我县40余年来杉木营新记录,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闽楠资源短缺和改造杉木纯林新途径,提升杉木纯林的林分质量,2008年在福建省沙县现有的杉木生境中进行栽植闽楠试验,对杉木林采取4个水平保留密度间伐,伐后栽植闽楠,构建以闽楠、杉木为主的异龄复层林,对林木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闽楠平均树高增加8.17%以上、平均胸径增加6.13%以上;杉木胸径生长量提高10.68%以上,树高生长量提高17.37%以上。上层杉木林保留密度以750株/hm2较适宜。说明构建闽楠杉木异龄复层林可促进闽楠与杉木生长,是改造提升杉木纯林林分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杉木无性系采用扦插苗造林14年结果说明,无性系生长量平均树高可达12.87m,胸径达14.05cm,单株材积0.1146m3,每公顷蓄积量可达257.85m3。而无性林变异系数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实生林低32.47%、24.75%及17.24%,可见无性林变异程度较小,林分结构较一致。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施肥 促进杉木速生丰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属杉科杉木属,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栽培区域达16个省市之多,木材产量超过了全国商品材的25%。由于其生长迅速,材质好,用途广泛,出材率高,山地产值高于其他树种50%以上,杉木已成为了我国南方山地营造速生丰产林的首选树种之一。但它的缺点是生长周期长,进入采伐期一般需要15—18年左右。为了提高杉木的产量,缩短其轮伐期,增加杉木林的经济效益,笔者自1995年开始对杉木进行科学施肥试验,旨在研究杉木林施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杉木速生丰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貌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曲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掌握景宁县杉木人工林的生长情况,采用4种生长方程分别拟合杉木胸径树高生长情况,并选择最优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多项式方程能够较好的拟合景宁地区杉木林的生长情况,平均决定系数高达0.889;地形因子对杉木生长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82块杉木标准地调查和不同造林时期栽培技术分析评价,总结出了“以立地控制,遗传控制,密度控制为中心,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杉木速生林栽培模式。使庆元林场万亩杉木速丰林平均年生长量达到12.3m^3/hm^2,超过了林业部速丰林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20.
在承德山杨适生区引进三倍体山杨组培苗,通过嫁接、根繁及嫩枝扦插繁育出一批苗木,营造了试验林,并同5个优良无性系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三倍体山杨与对照5个品种山杨无性系高、径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值三倍体山杨>平泉优>江南优>青山新16>青山新15>方正15。三倍体山杨年平均高生长量298m,地径312cm。材质结构细密,木材密度04726g/cm3,纤维素含量高,纤维长,长宽比高,是山区营造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和次生山杨林迹地更新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