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07年7月上旬隆昌县遭遇洪灾后,县农业局开展了一系列杂交中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蓄留一般再生稻和洪水再生稻的相关试验和示范结果,总结出蓄留2种再生稻需要注意的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2.
四川东南部7月上中旬中稻抽穗扬花常遇暴雨洪涝,往往导致中稻绝收,过去生产上采取改种自救.2007年,我们利用再生稻生产原理,对头季因洪灾绝收但稻株健在田块,采取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并对割苗时间、留桩高度、发苗肥用量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田块采取适时早割苗,适当低留桩,追施发苗肥等措施,洪水再生稻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既可有效挽回损失,又不影响小春作物生产,为生产自救闯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中稻实行机械化收割可节省中稻收割成本,提高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种植效益。研究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对解决在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发展粮食生产意义重大。2014-2015年在我县九龙镇、袁市镇、丰禾镇等地对再生稻测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稻实行机械化收割对中稻产量无影响,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与中稻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每667平方米节省支出300元,节支增效195元以上。2014年对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9块稻田(上、中、下等田各3块)进行再生稻测产,平均667平方米产量为130千克,较中稻人工收割蓄留的再生稻平均667平方米产量低35千克;2015年对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9块稻田进行再生稻测产,平均667平方米产量135千克,较中稻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平均667平方米产低35千克;按再生稻谷3元/千克计算,2年平均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产量较中稻人工收割减少35千克,减少产值105元/667平方米。中稻机收每667平方米节约了成本300元。机收中稻成本200元/667平方米,其中机收作业费100元(因交通便利情况,作业面积大小等因素而定),雇工搬运稻谷费用100元;而中稻人工收割中稻的成本在每667平方米500元。  相似文献   

4.
利用杂交中稻培植再生稻费省效宏.为了改变我省再生稻蓄留成功率不高、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切实把再生稻作为一季正种庄稼来种,特根据近年再生稻最新研究成果和高产经验,提出如下技术对策,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5.
川南浅丘区晚秋季温、光、水资源丰富,头季中稻收割后利用晚秋季气候资源蓄留再生稻,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探索,其基本技术已被广大农民群众较好掌握并日趋完善和较好推广。以泸县为例:常年中稻栽插面积58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则达到40万亩左右。中稻种植田块除去部分种植秋菜、秋  相似文献   

6.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多年实践表明,要使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都要获得高产,必须掌握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该文从选好组合、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加强中稻田间管理和狠抓再生稻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并探索其产量形成特征,为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个适宜长江上游地区的中熟和中迟熟优质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中稻机械化湿润直播蓄留再生稻,通过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对参试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水稻品种间的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显著(P< 0.05,下同),在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条件下,全生育期为201~217 d,再生力为0.75~1.36,抗折力为0.89~1.57 kg,中稻产量为6.29~9.90 t/ha,再生稻产量为2.84~4.71 t/ha,两季产量为9.81~12.80 t/ha。以产量为分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参试的15个水稻品种分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中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低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低产再生稻中产等5个类型。筛选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水稻品种川优5213、川优8213、西优32、川康优637、旌22优占、B优2928和川绿优青粘等7个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水稻品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稻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下同),与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稻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粒数和再生稻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两季产量与中稻产量和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川优5213等7个水稻品种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可作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及在种质资源改良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黄淮地区冬小麦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播种期、出苗至拔节初期、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等各阶段介绍了冬小麦管理技术,以期为黄淮地区冬小麦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再生稻是构成我镇粮食总产量不可缺少的一季作物,已成为我镇重要的耕作制度。现在杂交中稻常年蓄留再生稻面积20 000亩左右(全镇种植水稻面积24 000亩),已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4%,收获总产量4 200t,已占中稻产量的42%。如2012年在我镇韩嘴村五组的科技示范基点上推广应用该技术,种植了杂交中稻135亩,100%蓄留再生稻,经调查测产统计,亩产100kg以下的面积8亩,占总面积的5.9%;亩产  相似文献   

10.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吴秀莲 《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0-180,182
分别介绍了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分别介绍了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冷浸田中采用中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可克服其缺点,提高种稻效益.着眼于传统再生稻种植方式的改造,阐述了冷浸田少免耕畦栽中稻一再生稻"十改"新技术,就是从种好中稻入手,采用少免耕畦作栽培,配之以高产高再生的杂交组合、旱育小苗早插、稀植、少本、宽行窄株、重施促芽肥和壮苗肥、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适留高桩、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料等.  相似文献   

13.
两系杂交中稻培两优537制种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两系杂交中稻培两优537双亲的特征特性,结合湖北的气候特点,研究并提出了选好制种基地、确定双亲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和播差期、培育多蘖壮秧、设置合理的行比、插足基本苗、加强肥水管理、建立高产群体、搞好花期预测和调控、巧施"920"、提高授粉质量、严把种子质量关等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浅谈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莉梅 《吉林农业》2011,(12):79-79
小麦病虫害是阻碍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孕穗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6,(2):35-37
头季稻的收获时间对中稻产量、再生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头季稻10成熟至10成熟后3天收获,对增加中稻产量和有效增加再生稻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实粒数和产量作用十分显著,比生产中普遍采用头季稻8、9成熟收获蓄留再生稻的中稻增产2.29%—5.41%,再生稻增产5.30%—25.10%。  相似文献   

16.
水稻生产过程中遭遇低温冷害,会导致水稻植株生理性伤害和相关病害发生,特别是水稻孕穗末期至抽穗扬花期遭遇低温冷害,抗逆性差的品种会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穗期病害加重、收获落粒损失增大等叠加减产现象,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低温冷害,减少水稻产量损失,必须提高抗灾意识,防范风险。笔者根据水稻栽培基本理论和多年的生产实际经验,提出应对思路和具体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6年湖北省中稻高温热害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7月22至8月2日、8月10-25日湖北省先后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对湖北省中稻抽穗扬花和灌浆造成了一定影响.据调查,湖北省大部中稻都遭遇了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结实率下降明显.部分中稻灌浆期再度遭遇高温热害,千粒重也有所下降,2016年夏季高温热害对湖北省中稻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除了高温热害,前期的梅雨期暴雨洪涝也对中稻产量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分蘖期受淹.有效穗减少,也是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利用随州市2个国家气象站1957—2017年的气温观测数据,通过函数拟合的方式模拟中稻生长季内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发生几率随时间的变化,从而确定中稻遭遇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风险几率较小的抽穗扬花适宜期时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随州市一季中稻抽穗扬花适宜期持续时间呈现增加趋势,每10年平均增加2 d左右。  相似文献   

19.
川南浅丘区早春气温回升快,一般水稻播种期旱地育秧在2月下旬、湿润育秧在3月初进行,移栽期在4月上、中旬进行,早、中熟品种在8月上、中旬成熟收割。晚秋季的9月上、中旬温、光资源丰富,完全能够保证水稻抽穗扬花所需条件。因此,利用中稻收割后晚秋季的温光资源蓄留再生稻,已成  相似文献   

20.
培两优500作中稻蓄留再生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两优500系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两系杂交水稻组合,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引入望城县作中稻蓄留再生种植,经两年试验,示范 ,与原生产上种植的再生稻组合汕优63比较,综合性状优良,经济效益高,优势明显,在望城县试种示范倍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培两优500在望城县的试种结果表明,该组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稻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