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未发酵豆、发酵豆和焙烤豆的香气成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可可豆香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发酵豆、发酵豆和焙烤豆香气差异明显。从未发酵豆和发酵豆中分别鉴定出30和6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酮类、烯烃类和醛类,发酵后可可豆香气物质增多。在105、125、145 ℃下焙烤的未发酵豆和发酵豆分别鉴定出47、59、84和71、68、83种,主要为醇类、酯类、醛类、烯烃和吡嗪类,低温焙烤和高温焙烤的可可豆香气差异明显;酮类集中于未发酵低温焙烤区,酸类、酯类和醇类偏向于发酵低温焙烤区,呋喃类和吡嗪类等杂环类化合物指向高温焙烤区。这些香气成分的差异,形成不同处理可可豆之间的风味差异,可可豆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可以作为可可豆不同处理潜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是可可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发酵是影响可可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关键过程。为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本研究以ZYP11-9、STS16、ZYP6-11三种不同基因型可可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可可豆0~7 d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2,3-丁二醇、2-庚醇、2-戊醇、3-甲基-1-丁醇、苯乙醇、芳樟醇、乙酸、3-羟基-2-丁酮及2,3,5-三甲基吡嗪9种共有香气物质在不同基因型可可豆发酵过程中的相对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2,3-丁二醇、乙酸、芳樟醇、3-羟基-2-丁酮与可可豆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正相关,3-甲基-1-丁醇、丁内酯、苯乙酮等香气物质与发酵阶段香气特征呈负相关。因此,不同基因型可可发酵过程中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含量变化存在差异,且主要香气成分与发酵阶段存在相关性,这为优质可可新品...  相似文献   

3.
以‘米良1号’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初步测定,并比较室温贮藏、4 ℃低温贮藏和脱落酸处理对果实香气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米良1号’猕猴桃果实共检出香气成分38种,以醛类与醇类为主,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分别为己烯醛(39.25%~61.15%)、己醛(12.63%~18.15%)及正己醇(4.22%~11.60%)。与对照组相比,室温贮藏后,香气成分中烃类、酯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增加,而醛类相对含量减少;4 ℃低温贮藏后,烃类和酯类相对含量增加,醛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减少;脱落酸处理后,烃类、醛类与酯类的相对含量均增加,而醇类相对含量减少。试验结果为猕猴桃果实贮藏保鲜和软化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红肉型‘四季桃’番石榴果实中的挥发性组分及其特征香气组分。‘四季桃’番石榴果实达到可食成熟度时,果皮呈现为黄绿色,果肉为红色;在‘四季桃’番石榴果实中共检测出醇类、醛类、酯类、萜类及酸类共62种挥发性物质;酯类物质的种类最多,共检测到24种酯类物质,但醛类物质对番石榴果实香气的贡献率最高,达到56.39%;62种挥发性组分中检测到7种特征香气组分,分别为己醛、2-己烯醛、丁酸乙酯、乙酸-3-甲基丁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乙酸己酯,其中草香型的己醛和2-己烯醛及果香型特征的己酸乙酯对果实香气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5.
黄淮地区不同筋力冬小麦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小麦麦香味的物质组成,以黄淮地区三种不同筋力的4个冬小麦品种(强筋品种西农9718、弱筋品种普冰143、中筋品种小偃22和西农88)为原料,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了面粉和麸皮中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西农9718、普冰143、小偃22和西农88小麦粉中分别检出58、57、56和58种香气成分,以烃类、醇类、酯类、羧酸类为主,其中又以C15烯烃为主.在对应的麸皮中分别检出57、57、57和56种香气成分,以烃类、醇类、酯类、羧酸类、醛类、酮类、杂环类为主,其中又以C6醇或酸为主.四个参试小麦品种的面粉和麦麸之间香气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而品种间的香气成分差异不大,说明香气成分与小麦筋力强弱无关.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具有独特的陈香香味,其香气成分复杂,以醇类和杂氧化合物为主,还有碳氢化合物、醛类、酮类和酯类。本文综述了普洱茶的香气成分及普洱茶原料、干燥方式、发酵程度、茶叶等级、外源氨基酸、外源酶、贮藏时间、茶树品种、臭氧和超高压处理、冲泡条件以及检测手段等因素对其香气质和量的影响,并对普洱茶香气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 SPME/GC-MS法对4个龙眼品种果实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4个龙眼品种共检测出44种芳香物质,其中烷类11种,烯类18种,酯类10种,醇类3种,酮类1种,炔类1种,它们构成4种龙眼主要的香气成分。4个龙眼品种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有所差异,储良、东良、东丰、石硖中分别含有25种、24种、26种、21 种香气成分。其中,4种龙眼共有的香气成分有7种:分别是十七烷、罗勒烯(顺式)、罗勒烯(反式)、别罗勒烯、1,3,8-对-薄荷三烯、α-石竹烯、(E)-β-金合欢烯,但其相对含量都有所差异;此外,各品种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香气成分,如储良特有的香气成分有9种:包括十六烷、2-甲基-4-亚甲基-5 -(2,2-二甲基环丙基)-1-戊烯、5-环丙基戊酸乙酯、二十酸乙酯、棕榈酸乙酯、9-十六碳烯酸乙酯、香叶基芳樟醇、芳樟醇、2,7-二甲基-3-辛烯-5-炔;东丰特有的3种:包括1-碘十一烷、反式,反式-法尼基酸甲酯、2-羟基十二烷酸甲酯;石硖特有的4种:包括十一烷、(-)-异丁香烯、1,3,3-三甲基-2-乙基环己烯、喇叭茶醇;东良没有特有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小麦麦香味的物质组成,以黄淮地区三种不同筋力的4个冬小麦品种(强筋品种西农9718、弱筋品种普冰143、中筋品种小偃22和西农88)为原料,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了面粉和麸皮中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西农9718、普冰143、小偃22和西农88小麦粉中分别检出58、57、56和58种香气成分,以烃类、醇类、酯类、羧酸类为主,其中又以C15烯烃为主。在对应的麸皮中分别检出57、57、57和56种香气成分,以烃类、醇类、酯类、羧酸类、醛类、酮类、杂环类为主,其中又以C6醇或酸为主。四个参试小麦品种的面粉和麦麸之间香气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而品种间的香气成分差异不大,说明香气成分与小麦筋力强弱无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萃取、分析、鉴定双瓣茉莉花离体和活体状态开放过程中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双瓣茉莉花中共有94种香气成分,包括28种萜烯类及其衍生物、7种烷烃类、17种酯类、5种醇类、3种醛类、3种酚胺类.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乙酸苄酯、乙酸葑酯、α-古巴烯、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苯甲醇、苯甲酸苄酯等,离体状态下有利于茉莉花的释香.根据双瓣茉莉花开放过程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茉莉花茶的窨制起始时间以21:00为宜.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对发酵干燥和焙炒的可可豆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发生了大幅度降解,减少了50%;氨基酸组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游离氨基酸大幅度增加,其中疏水性氨基酸增加较多,这些物质的生成对可可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发酵后干燥可可豆中含氮杂环化合物含量比较低,而烘烤可可豆中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如吡嗪的含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发酵干燥后焙炒过程中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都有明显增加,这表明发酵中蛋白质水解促进了这类可可特征香气成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外源添加物对咖啡果皮酒风味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本研究添加4种可发酵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和2种可发酵氨基酸(精氨酸和谷氨酸)发酵生产咖啡果皮酒。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法结合感官评价,分析外源添加物对咖啡果皮酒风味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检出9大类75种风味组分,以酯类和醇类为主;添加可发酵糖能显著增加咖啡果皮酒醇类组分(23.99%~121.24%),添加可发酵氨基酸咖啡果皮酒能增加酯类组分(25.77%~28.18%),而添加可发酵糖咖啡果皮酒酯类组分显著减少(10.81%~69.94%);方差齐性检验P=0.206>0.05,在α=0.05的水平上各外源添加物果酒风味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事后两两比较P=(0.371~0.989)>0.05,说明样品间差异不显著,但PCA分析(PC1:96.01%,PC2:3.13%)能将其完全区分;使用模糊数学法感官评判发现,添加精氨酸所酿造的果酒综合得分最高(92.40),更加适合人们的口味,整体风格显著,协调性好,谷氨酸添加次之(80.80),果糖和蔗糖所酿造的咖啡果皮酒综合评分一致(78.20),添加麦芽糖果酒得分最低(74.20)。综上所述,添加氨基酸可改善咖啡果皮酒风味和口感,发酵糖改善效果不如氨基酸。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采后百香果香气品质的变化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了常温(25 ℃)、低温(6 ℃)贮藏期间百香果香气物质主要成分及其含量,酯类化合物代谢关键酶脂氧合酶(LOX)、醇酰基转移酶(AAT)、乙醇脱氢酶(ADH)和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百香果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期间,果汁中的香气物质均以酯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物质的40.00%~60.32%和54.95%~69.27%,其次是醇类和酮类;进一步通过结构鉴定,在酯类物质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丁酸己酯、乙酸乙酯、己酸己酯;常温下,百香果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在贮藏4 d时出现峰值(60.32%)、贮藏12 d时下降为40.00%,而低温下,其相对含量延至贮藏20 d时出现峰值(69.27%),整个贮藏期内保持在54.62%~69.27%,表明低温贮藏可以维持酯类物质较高的相对含量。对百香果酯类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分析发现,果汁中LOX、AAT和HPL在低温贮藏前期(0~10 d)活性变化不大,贮藏后期表现活跃,最高值出现时间迟于常温贮藏,表明低温可以有效抑制酯类代谢关键酶活性;另外,酯类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与LOX、AAT、ADH、HPL活性具有较强相关性。本研究为百香果采后品质保持和保鲜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LJSC.2005对湖南茯茶主体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由湖南主要茶树品种制成的6个黑毛茶及其通过冠突散囊菌LJSC.2005统一发花获得的发花散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与黑毛茶相比,发花散茶金花满披、色泽加深,条索更加平伏、卷紧,茶汤颜色加深,滋味由涩味转为醇和,香气由晒青毛茶花果香、七星灶松烟香转化为浓郁纯正的菌花香。生化成分分析表明,发花散茶黄酮、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槲皮素等滋味成分含量较黑毛茶普遍下降,可溶性糖和杨梅素有下降趋势。HS-SPME/GC-MS分析结果中,所有茶样共检测到71种香气成分,其中碳氢化合物14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酮类10种、酯类6种、酚类4种、内酯类1种、含氮化合物6种、含氧化合物4种。苯乙烯和异丁酸叶醇酯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异植物醇和苯乙酮为发花散茶共有香气成分。与黑毛茶香气成分相比,水杨酸甲酯、(E)-氧化芳樟醇(呋喃类)、(E)-芳樟醇3,7-氧化物、β-紫罗兰酮、异丁酸叶醇酯等16种成分为冠突散囊菌LJSC.2005发花后特征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14.
以西番莲香气物质较丰富的紫果‘台农1号’为试材,选取未成熟(T1)、近成熟(T2)和完全成熟(T3)3个时期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3个果实发育过程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情况,同时检测对应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脂氧合酶(LOX)和醇酰基转移酶(AAT)活性,以期了解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主要致香物质变化情况及物质与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西番莲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很大的提高,3个时期检测的香气物质总数分别为72种、95种和136种,总峰面积呈倍数增加;未成熟(T1)和近成熟(T2)2个时期萜烯类和酯类物质为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在完全成熟(T3)时期主要的挥发性香气为酯类,其峰面积占总峰面积达80.31%;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酯类香气的种类和含量不断的提升,其中己酸乙酯,1-甲基己酯-己酸、丁酸乙酯、辛酸乙酯、1-甲基辛酯-丁酸、己酸己酯、1-甲基己酯-丁酸、丁酸己酯、(Z)-3-己烯基酯-己酸、乙酸己酯、2-甲基-辛酯-丙酸、辛酸己酯、3-羟基乙酯-己酸、(Z)-2-丁酸-乙酯等含量提升或占比较大,这些脂肪酸代谢途径产生的酯类在西番莲果实成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致香作用。LOX是酯类合成第一步的限速酶,AAT为酯类合成最后的关键酶。对不同发育期果实酯类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LOX、AAT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3时期AAT酶活性显著的提升。由此推断,紫果西番莲果实发育过程中LOX和AAT酶的活性与酯类香气成分形成直接相关,酶活性的提升促进酯类香气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以发酵豆乳为材料,分离出四种酵母菌,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离鏊定和发酵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四种酵母菌在豆乳的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代谢旺盛,具有互补性,用其制作的豆乳既有大豆的香味,也有酒精的醇香味,口感易被接受.与乳酸菌发酵豆乳相比,口感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因西番莲果汁具有多种水果的浓郁香味,可建立更全面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条件。利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技术确定西番莲果汁中14种香气主要挥发性成分,再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不同萃取条件下西番莲果汁的香气主要挥发性成分,建立萃取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条件如下:未添加氯化钠的西番莲果汁,取汁量为0.5 mL,65μm DVB/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0 min,解吸时间5 min。鉴定得到62种挥发成分,包括酯类、醇类、烯类、酮类化合物,其中酯类化合物为71.58%,是西番莲果汁香气的主要贡献化合物类,此检测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乌龙茶香气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茗科1号(金观音)制成的清香型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为研究对象,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茶叶香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其香气成分,并对不同类型乌龙茶之间的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被测样品中共检测出47种香组分,其中共有的香气成分有35种,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酯类为主,橙花叔醇含量占精油总量的30%以上,是最主要的香气物质。香气精油总量、主要香气组分含量、吲哚、橙花叔醇含量高低顺序为清香乌龙茶>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香气组分44种,数量最多,α-法尼烯、醇类物质含量/精油总量比例最高;闽北乌龙茶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尤其是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不同类型乌龙茶在香气组分、含量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各自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8.
祁门红茶(以下简称祁红)独特复杂的香气类型被称为“祁门香”。为了研究祁红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与呈香特征,以祁门县历口镇与古溪乡共10份祁红茶样为研究对象,利用SPME-GC-MS技术提取测定茶样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茶样中共同检测到的31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12种醇类成分(相对含量为67.54%)、11种醛类成分(16.93%)和3种酯类成分(11.36%),它们都表现出花果香且阈值低,对“祁门香”的构成具有重要贡献。分析了“祁门香”的主要贡献因子,主要以香叶醇、苯乙醛、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2-己烯醛、正己醛、苯甲醇、水杨酸甲酯等8种香气物质为主,具有甜香、花果香、清香为主的馥郁香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