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多样性阈值(Dv)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56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137.67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07.64个/m2。H′甚高,在1.94~3.41,J′在0.52~0.90,Dv达到1.01~3.07,种类多样性基本处于非常丰富和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根椐文昌市八门湾红树林区自然条件和植被分布特征,设置研究样地对该区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区域红树林的多样性特征,并对八门湾红树林群落不同乔木树种重要值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八门湾红树林区共有植物28科42属48种,其中乔木层共有植物17科24属29种,重要值前5位的树种是黄瑾、海莲、榄李、正红树、木果楝;灌木层共有植物3科3属3种,包括东风橘、马樱丹、鹊肾树;草本层共有植物11科16属16种,主要有卤蕨、夜香牛、老鼠簕、海芋、金腰箭、菊三七等。不同区域红树林物种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半红树林区香浓-维纳指数、丰富度均大于其它3个红树林区。八门湾红树林区树种组成丰富、结构复杂,但受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群落多样性分布不均。建议通过加强人工防护,使群落多样性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3.
于2005年5月(春季)和11月(秋季)对浙江省象山港海域底栖硅藻进行采样调查,分析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底栖硅藻与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鉴定硅藻46属179种,硅藻种类数在春季共有46属164种,秋季减少到22属52种。种类组成以广温种为主,其次是暖水种和温水种。主要优势种有柱状小环藻(Cyclotella stylorum)、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等。细胞丰度范围在(0.007~6.851)×103个/g之间,平均值为1.522×103个/g。春季硅藻丰度较高,平均值为2.974×103个/g,秋季为0.071×103个/g。不同站位间硅藻的分布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硅藻细胞丰度最高值位于港顶部鱼排密集区9号站位,春季细胞丰度值为6.851×103个/g,秋季细胞丰度值为0.143×103个/g。硅藻丰度较高的有位于鱼排区的3号、4号、5号、7号站位,其余较低。硅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春季较高,秋季降低。底栖硅藻数量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与盐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浮游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浮游动物共有42种,桡足类种类数最多。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4.28 g/m3,浮游动物的丰度平均值为245.14 ind/m3。H′甚高,范围在3.35~3.95,J′范围在0.82~0.97,种类多样性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5.
金娜  孙元  陈连江  王贵强 《中国糖料》2010,(1):35-37,39
在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大豆-玉米-甜菜-杂粮四区轮作制近60年的50hm2试验田中,以上年栽种玉米、大豆、甜菜、杂粮农田的土壤及相邻农田防护林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理化因子与土栖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的农田土壤中,共收集土栖节肢动物214只,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和蛛形纲。对不同土壤中动物发生数量的比较结果显示:土栖节肢动物的数量与土壤理化因子呈正相关;土栖节肢动物个体数随着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提高而增加;土壤pH值是土栖节肢动物分布的限制因素;未经扰动的农田林带土壤中的动物数量明显高于相邻的玉米、大豆、甜菜、杂粮田。  相似文献   

6.
以文昌航天发射缓冲区不同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8个不同植被类型,分别设置1 hm2固定大样地,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优势度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半红树林群落树种种类最高,物种多样性最高达到2.38,其次分别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混交林;不同森林群落中不同层次植物均匀度总体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但天然次生林由于郁闭度较高,林下草本较灌木少,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小于灌木层;红树林物种优势度最小,各物种优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直接提取8个红树林土壤的总DNA,用放线菌门的特异性PCR引物进行扩增,通过构建16S rRNA文库,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获取新颖放线菌菌株.结果发现,有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30.2%)、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 (68.0%)、红蝽菌亚纲(Coriobacteridae)(1.1%)和去腈基菌亚纲(Nitriliruptoridae)( 0.7%)成员,没有红色杆菌亚纲( Rubrobacteridae)成员.仙农指数和Chao1物种多样性指数(Schao1)表明,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含有丰富的放线菌多样性.以16S rDNA基因的相似率≥97%作为临界点,45.1%可能代表新候选种(candidate species)(未培养、分离).本研究为进一步获取新颖的红树林放线菌资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不同林龄桉树林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相似性,客观评价桉树取代马尾松林后的生态效益,利用建立的标准养地,对比研究了广西柳州不同林龄桉树林和马尾松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大型土壤动物采用野外分层手捡记数,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取土器分层取土,带回实验室采用干漏斗分离并镜检。结果表明,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增加了,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下降,导致群落的稳定性变差。炼山导致生境的改变,影响了土壤动物的数量。随着桉树的持续经营,土壤动物相似程度增加,但与马尾松林下土壤动物的  相似文献   

9.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陆域植被类型复杂多样,除在保护区内分布有中国典型的红树林群落外,在保护区外分布有种类多样、结构复杂的农村周边自然、半自然森林植被及多样化的人工植被。该区域现有植物种类940种,其中红树林植物28种;在非红树林植物中,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3种,省级保护植物7种,其中3个省级保护植物为野生分布。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植物生态多样性保护价值,从更大的尺度上开展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陆域植物生态调查研究,更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植物资源,对加强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过渡地带陆域植物生态的协同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夏季海南岛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6月对海南岛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颤藻(Oscillatoria sp.),同时出现多种裸藻、绿藻和甲藻.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6属9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5属59种,绿藻门9属18种,蓝藻门7属10种,裸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5种,金藻门l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89.9~1 964.9)×103 cells/L,平均为885.3×103 cells/L.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结构表明红树林区水质较好,但新英港、三亚河、新盈彩桥等红树林区,水体质量有下降的可能,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桐花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花树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红树林树种中的广布种,具备优良特性,素有海上森林之称。综述桐花树生长特性、群落结构、化学成份、病虫害特征、抗性机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讨论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指标与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应用的范围,目的是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一种有力的评价工具。提出的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标准与指标包括桉树人工林的遗传多样性、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量和林下植被覆盖率。后两者是根据热带地区营林生产和环境条件的实际需要而增加的。而各个指标根据其重要性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以便作为综合评价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定量性度量。这套标准与指标体系的提出将有助于在桉树人工林营林阶段的规划设计、营林实际操作和管理策略的制订与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避免或减轻桉树人工林栽培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标准与指标体系的提出将有利于这方面更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桉树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后果是水土流失加剧、土地退化、林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劣化、生态稳定性差,但这些与生物多样性本身是多向互为因果关系,并非单向因果关系。不过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真实原因并没有搞清楚,需要从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角度深入全面加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确实可行的维持桉树人工林足够高的生物多样性的整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红树植物化感作用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目前为此,尚未见红树林区发生赤潮的报道:红树林不发生或极少发生赤潮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红树林对污水具有净化功能,同时对其它植物存在化感作用.比较了几种红树植物粉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效应,研究了红树粉及其水浸液、红树根系分泌物(无土栽培营养液)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粉、红树粉水浸液、红树根系分泌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红树植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存在化感作用,化感作用的强弱与红树总酚的含量不成正比,可能存在其它化感物质同时起作用.提示某些红树植物中存在抑藻物质,并能分泌到植物体外(主要通过根分泌),抑制赤潮藻类大量繁殖,对赤潮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 In Myanmar’s Ayeyarwady Delta, mangrove forests were widely converted to paddy fields, then abandoned. However, the mangrove ecosystems often fail to recover. To...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的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以5种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形态特征及建立叶片颜色参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回归模型,为苗木培育及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值是可信的,5种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片形态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红海榄和木榄单片叶片最大,其次是秋茄和桐花树,白骨壤叶片最小,白骨壤叶片形态接近椭圆形,红海榄和秋茄2种红树叶片属于长条型,木榄和桐花树叶片形态类似,红海榄叶长和叶宽相关性最强。5种不同种类红树林的SPAD值和Dualex值差异性显著。利用数码相机获取5种红树林叶片彩色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提取RGB以及通过差值、比值、标准化值、归一化值等运算组合的28种颜色特征值,与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Dualex 值)进行回归分析,B值与SPAD值极显著相关,(R+B+G)/3、R/B、G/B与SPAD值显著相关;18种颜色特征参数与Dualex值显著相关,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为G-B和G值。因此,可依据颜色特征参数(R、G、B)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进行红树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测,进而为检测红树林生长、诊断营养状况以及进行水肥精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一株抗MRSA红树林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从海南文昌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样品中进行真菌选择性分离,对其发酵液进行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琼脂孔阱扩散法进行抗MRSA活性菌株筛选,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IT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红树林中分离共得到608株真菌,活性筛选得到7株真菌,其中菌株092008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通过各种指标鉴定菌株092008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海南八门湾8种红树植物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物种资源的分布。结果表明:8种红树均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但侵染程度各不相同;经初步分离、鉴定,共确定丛枝菌根真菌4属16种:分别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6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2种,球囊霉属(Glomus)7种,Fuscutata 1种。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为优势属,首次在红树植物根际分离到巨孢囊霉属和Fuscutata两属真菌,Fuscutata savannicola为我国丛枝菌根真菌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9.
海南东寨港无瓣海桑—海桑人工红树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红树外来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与本地种海桑(S.caseolaris)在热带地区混种17年后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红树树种均适合在滩涂前缘生长,且长势良好,但无瓣海桑的长势要优于海桑,无瓣海桑树高、胸径、冠幅甲均值分别为10.6 m、15.06 cm和3.43 m,海桑为9.56 m、12.69 cm和2.23 m,两者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指数分别为68.02%和24.69%;(2)群落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等乡土红树植物的自然更新现象,表明"引进种 本地种"的人工恢复模式可以促进乡土红树的更新,尤其是在滩涂前缘;(3)通过数量和立木结构分析可推测,随着群落的发展,群落中的无瓣海桑和海桑会逐渐被秋茄、桐花树等乡土物种替代,从而达到本地物种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