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泰国斗鱼的胚胎发育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泰国斗鱼Betta splendens受精卵的形态和胚胎发育的过程,研究了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温度组(20、23、26、29、32℃),记录各温度下胚胎发育历时、孵化率和畸形率,共重复5次。结果表明:水温为20~32℃时,泰国斗鱼受精卵均能孵化,最适孵化温度为26~29℃。孵化温度T与孵化时间t呈负相关,相关方程为t=18878T-1.8528(R2=0.9811);泰国斗鱼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1.08℃,有效积温为659.39℃.h。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牙鲆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2、15、18、2l、24、27℃水温下观察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5龄)的胚胎发育速度,计算其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2~24℃下牙鲆可以正常孵化,其中15℃下孵化率为86.2%,24℃下孵化率低于50%;在27℃下胚胎发育到原肠晚期全部死亡;在12~24℃下,随水温的升高,牙鲆心跳期、克氏囊期、尾芽期和原肠期的发育速度加快,孵化时间缩短;牙鲆最适孵化温度为15℃,孵化上限温度为24℃;牙鲆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7.41℃,有效积温为534.32℃?h.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测定的168尾巴西真鲳(Stromateus brasiliensis)生物学数据,对南半球夏季巴西真鲳的群体组成特征,尤其是全长(LT)和叉长(LF)组成、全长和体重(WB)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及性腺指数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巴西真鲳全长范围为23.6~34.2 cm,优势全长组为24.0~28.0 cm;叉长范围为21.6~30.3 cm,优势叉长为22.0~26.0 cm;全长与叉长关系为LT=1.1411LF-6.7702(R2=0.962 6)。(2)巴西真鲳全长与体重关系为WB=3×10-5LT2.8789R2=0.924 4)。(3)巴西真鲳平均雌雄性比为1∶0.3。(4)12月至1月,西南大西洋巴西真鲳性成熟度均〖WTBZ〗为Ⅱ或Ⅲ级;各全长组巴西真鲳性成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4.86,P<0.05)。(5)性腺指数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呈升高的趋势,性腺指数的范围为1.05~8.33。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典型温度下(25℃和5℃)农村化粪池出水氮素在排污口原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采集原地表层土壤及化粪池出水,构建室内模拟系统,分析化粪池出水经土壤渗滤前后氮素组成。结果表明,农村化粪池出水氮素以可溶性无机氮(DIN)为主,其中NH4+-N占70%以上;两种温度条件下化粪池出水DIN差异不显著(P>0.05,n=12),NH4+-N、NO2--N、NO3--N浓度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n=12),25℃时硝化作用明显,导致出水NH4+-N低于5℃,NO2--N、NO3--N高于5℃;两种温度条件下原地土壤对化粪池出水DIN均有削减作用,其中NH4+-N削减量均占DIN削减量60%以上;25℃和5℃条件下,NH4+-N削减率分别为23.11%~47.37%和25.37%~43.47%;25℃时NH4+-N削减主要通过氨挥发、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作用完成,而5℃时NH4+-N削减主要通过土壤NH4+-N吸附作用完成;25℃时土壤对NO3--N还存在蓄积作用。研究表明,两种温度下化粪池出水NO2--N和NO3--N在原地土壤中可发生反硝化或异化还原作用进而得到削减。  相似文献   

5.
在10-30℃条件下,测定呼吸室内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呼吸频率、水体溶解氧、pH、游离二氧化碳以及氨氮的变化。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耗氧率(Ycr)和排氨率(Ran)随着温度(t)的升高而增大,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cr=0.0038t2-0.0023t+0.0312(R2=0.9549),及Ran=0.0009t2-0.0027t+0.0037(R2=0.9475);氨熵(Qa)为0.065-0.099(<0.33),蛋白质供能比为5%~30%,表明吉富罗非鱼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当温度在15~30℃时,随着温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率从0.0684mg/(g·h)下降至0.0114mg/(g·h)。出水pH明显低于进水pH,且进出水口pH的降低幅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试验期间,10~30℃的呼吸商(Qr)为0.55±0.10(<1),吉富罗非鱼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湿热环境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抗氧化生理及子房发育的影响,为黄瓜耐高温高湿鉴定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湿热黄瓜品种‘燕青’和喜冷凉黄瓜品种‘津春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常湿CK(28 ℃、空气湿度(RH)75%)、常温高湿T1(28 ℃、RH95%)、高温常湿T2(42 ℃、RH75%)和高温高湿T3(42 ℃、RH95%)4个处理,测定并比较各处理下2个黄瓜品种幼苗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含量、生长指标以及子房发育状况。【结果】T1处理下,2个黄瓜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基本与CK差异不显著(P>0.05),仅气孔导度(Gs)显著(P<0.05)高于CK。T2和T3处理下,‘燕青’的Pn较CK明显下降,GsCi极显著(P<0.01)下降,而Tr极显著(P<0.01)上升;‘津春4号’的Pn较CK极显著(P<0.01)下降,Gs明显下降,Tr极显著(P<0.01)上升,而Ci与CK差异不显著(P>0.05)。2个黄瓜品种的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各处理间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仅T1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T2和T3处理下,‘燕青’和‘津春4号’的ΦPSⅡ、ETR和qP较CK极显著(P<0.01)下降。2个黄瓜品种在T1处理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T2和T3处理下SOD、POD活性均极显著(P<0.01)低于CK,‘燕青’的CAT活性仅T3处理显著(P<0.05)低于CK,‘津春4号’的CAT活性T2和T3处理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燕青’的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津春4号’在T2和T3处理下O-2·含量显著(P<0.05)高于CK,而H2O2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2个黄瓜品种在T1处理下的植株干质量、株高、茎粗、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P>0.05);T2和T3处理下,植株干质量、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均较CK显著(P<0.05)下降,株高和‘津春4号’的茎粗则较CK显著(P<0.05)上升,而‘燕青’的茎粗仅T2处理较CK极显著(P<0.01)上升。2个黄瓜品种在处理9 d时,T2和T3处理下子房长度增量和子房直径增量均较CK极显著(P<0.01)下降。【结论】苗期高温高湿对黄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及生理都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高温高湿伤害略大于高温常湿,常温高湿的影响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低温环境对黄瓜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v/Fo的影响,为黄瓜冷害的无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试验在光强140 μmol/(m2·s)、CO2浓度为400 μmol/mol及昼/夜光周期为14 h/10 h、空气相对湿度为60%/50%的CO2人工气候箱中进行,以16株不同Fv/Fo值(4.5~6.0)的黄瓜幼苗为试验样本,平均分组,分别于8,10,12和14 ℃低温条件下连续培养8 d,每天16:00采集黄瓜叶片荧光参数(Fv/Fo),以其代表黄瓜PSⅡ潜在活性,分析低温对黄瓜叶片生理状态的影响,并采用量子遗传-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建立低温环境下黄瓜叶片Fv/Fo值预测模型。【结果】培养温度、持续时间和低温处理前黄瓜Fv/Fo值共同影响黄瓜幼苗PSⅡ潜在活性(Fv/Fo)对低温的响应。低温环境下,黄瓜幼苗Fv/Fo值均在0~2 d快速下降,后随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缓慢降低,但温度越低下降速度越快。低温处理前Fv/Fo值越大,遭受低温胁迫时,黄瓜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受到的损伤越小,其对低温环境的应对能力越强。以培养温度、持续时间和低温处理前黄瓜叶片Fv/Fo为输入,当前Fv/Fo为输出建立黄瓜叶片Fv/Fo预测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和预测集上的R2分别为0.946 9和0.949 7,RMSE分别为0.231 6和0.227 6,MAE为0.316 8和0.295 2。【结论】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实现低温环境下的黄瓜叶片Fv/Fo的精准预测,为作物早期冷害胁迫的无损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热水处理减轻西葫芦果实冷害的最佳处理条件,以“绿丰”西葫芦为材料,电解质外渗率y为冷害的表征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研究热处理温度x1、热处理时间x2对西葫芦果实表征函数影响,并经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为y= 142.608 647-0.690 821x2 + 0.051 444 x12 + 0.007 499 x22,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无失拟因素存在;在热处理(43.3℃、28.4 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于(4±0.5)℃低温下胁迫10 d后西葫芦果实电解质外渗率实测值为33.41%,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95%,较未处理组降低了27.26%。该试验优化西葫芦果实冷害减轻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准确可靠、稳定、可行,为西葫芦采后贮藏技术与果蔬冷害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比了单次口灌20 mg/kg鱼体重剂量条件下,16℃和25℃两种水温时双氟沙星(DIF)在异育银鲫体内代谢动力学差异。数据经过药代动力学软件(3P97)处理,结果显示: 两种温度条件下,双氟沙星药时规律均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且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吸收半衰期(T1/2Ka)与水温呈正相关,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分别可达0.010 h和0.122 h;消除半衰期(T1/2β)、表观分布容积(Vd/F)、血浆和组织中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等参数则与水温呈负相关,16 ℃条件下血浆T1/2Ka、Vd/F和AUC分别为70.968 h、1.875/kg和763.761 μg/(mL·h),25 ℃则为18.322 h、0.676/kg和243.244 μg/(mL·h);16 ℃条件下肝脏组织中AUC为746.622 μg/(mL·h),肾脏组织中AUC为1 095.711 μg/(mL·h),肌肉组织中AUC为1 222.750 μg/(mL·h);而25 ℃条件下肝脏组织中AUC则为〖KG*5〗294.857 μg/(mL·h),肾脏组织中AUC为258.587 μg/(mL·h),肌肉组织中AUC为344.630 μg/(mL·h)。另外,在两种温度条件下,DIF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血浆及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均能被检出,且呈多峰现象。结果说明,相对于25 ℃的水温条件,16℃水温时双氟沙星能较好地分布于异育银鲫体内。另外,16 ℃时DIF Cmax/MIC90≥10的保持时间可达72 h,而25 ℃时 Cmax/MIC90≥10的保持时间仅为4~6 h;因此,双氟沙星在较低水温时(16 ℃)具有更高的药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西瓜短侧枝突变体slb的光合特性,为西瓜短侧枝突变体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西瓜短侧枝突变体slb和正常长侧枝品系GWAS-38为材料,测定坐果期第10~15节功能叶的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荧光动力学参数(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效率(ETR))以及气孔的密度、长度和开度。【结果】与正常长侧枝GWAS-38相比,西瓜短侧枝突变体slb功能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均无显著变化,但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了9.52%。短侧枝突变体slb功能叶的PnGsCiTr分别较正常长侧枝GWAS-38极显著降低了46.0%,75.0%,18.8%和47.0%。与正常长侧枝GWAS-38相比,短侧枝突变体slb功能叶的F0极显著升高了17.9%,而FmFv/FmFv′/Fm′、ΦPSⅡqP和ETR均无显著差异;气孔密度极显著增加了140.2%,而气孔长度和开度分别极显著下降了32.1%,40.4%。【结论】气孔限制是导致西瓜短侧枝突变体slb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为解决北方秋冬季节由于气温低、周期漫长而导致的大量农业废弃物堆积问题,通过对农业废弃物和碱性土壤的筛选,得到糖、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的降解单菌。将这些单菌进行混合、复配,得到可分别将糖、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降解率提高12.42%、18.03%、12.35%和12.59%的低温混合功能降解菌。不同低温混合功能降解菌使物料升温,从而进入中温期,带动中温菌株和高温菌株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生物能,进入高温阶段,完成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恒温条件下测定了瓜实蝇的发育历期,并应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瓜实蝇卵、幼虫、蛹和成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16 ℃、11.91 ℃、11.65 ℃和13.99 ℃;有效积温分别为17.22 d·℃、76.38 d·℃、134.92 d·℃和802.57 d·℃.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环境温度对蜂巢内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对蜂巢内温湿度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在蜂群处于近乎原生态环境下的温湿度测试系统.该系统根据巢脾位置前后对称和蜂房均匀分布情况,在巢脾间隙处精确地放置微型温湿度传感器.上位计算机和下位单片机通信采用无线方式.计算机控制单片机何时采集,单片机采集的温湿度值传给计算机并显示和存储在计算机上.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可知: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蜂巢各点温湿度几乎相等,蜜蜂均匀分布在蜂巢中;在环境温度较低时,从中间巢脾向最外层巢脾温度递减湿度递增,对于单张巢脾,从巢脾几何中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温度递减湿度递增,说明蜜蜂聚集在蜂巢中间.无论环境温度高低,在蜜蜂分布区域都呈现出恒温和恒湿现象,蜂巢中心温度和湿度分别是(35±1)℃和(56±10)%RH.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延长冰温贮藏草鱼片的贮藏期,通过盐浸和冰温真空脱水的方法降低鱼肉冰点,从而降低冰温贮藏温度。将新鲜草鱼片用4%盐水在–0.5℃下浸渍10h,然后冰温真空脱水至60%±1%含水率(冰点为–4.2℃),设定了2组冰温组,T1组贮藏温度设定为(–0.5±0.5)℃;T2组为(–3.5±0.5)℃,以4℃冷藏组CT作为对照。在贮藏期间定期测定其pH值、菌落总数(TBC)、硫代巴比妥酸值(TBA)、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并进行相应的感官评价,探究贮藏温度对草鱼片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冰点的方法降低贮藏温度,能够减缓草鱼片TBC、TBA和TVB-N的上升速度,显著延长贮藏期。–0.5℃与–3.5℃冰温贮藏的样品贮藏期分别为50d和60d,冷藏的样品贮藏期只有30d。综合分析,–3.5℃贮藏的草鱼片保鲜效果最优,感官最好,其次是–0.5℃。  相似文献   

19.
灰飞虱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培养箱,在恒温条件下饲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测定卵、若虫、成虫繁殖前和全世代发育历期,用直线回归法计算灰飞虱各虫态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06、6.43、10.29、8.03℃和102.3、365.2、87.5、52.1日度;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该虫在济宁市1年完成的代数为5.2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