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均匀设计法探讨氮气(N2)热处理工艺对人工林马尾松木材耐腐性能及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升高,保温时间增加,木材耐腐性能提高;N2热处理使其纤维素含量减少0.9%,半纤维素减少6.5%。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明,N2热处理使木材内部O—H减少。马尾松N2热处理的较佳工艺条件:处理温度220℃,保温时间4 h,升温速率15℃.min-1,此时处理材腐朽后失重率16.4%,已达到Ⅱ级(耐腐)。  相似文献   

2.
以人工林杉木为试材,对分别用热油和热空气为介质,在温度为180℃、200℃和220℃分别热处理1 h、3h和5h后试件的抗吸水率、抗胀率和表面接触角进行了测定,并用化学法分析了处理材主要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处理后试件的尺寸稳定性能均显著高于未处理对照材(P<0.05).且随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明显增加;在隔氧的油介质中进行热处理,试件的尺寸稳定性明显高于热空气处理材.对处理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热处理使木材尺寸稳定的机理是处理过程中木材细胞壁组分尤其是半纤维素和少量的纤维素发生了化学降解.  相似文献   

3.
以华山松和西南桤木为研究试材,以热空气和导热油为加热介质,在温度为170℃和210℃时分别对2种压缩木进行2 h的热处理,以厚度膨胀率为主要指标评价其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后期热处理可以降低压缩木吸湿率和吸水率,改善压缩木的尺寸稳定性,油浴处理的效果优于热空气处理,210℃处理效果优于170℃;在所有工艺条件中,以210℃油浴处理效果最佳,可使吸湿厚度膨胀率下降50%左右,使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减小85%左右;热处理对树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西南桤木的效果略优于华山松。  相似文献   

4.
采用180、200和220℃分别热处理0、1、2和3 h后的马尾松木粉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制备木塑复合材料(WPC),并研究热处理木粉对复合材料的耐白腐、褐腐能力及其弯曲性能的影响,通过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分析WPC试样腐朽前后的表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均显著,菌种的影响不显著;木粉热处理后WPC的质量损失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随处理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降低幅度明显增大,200℃、3 h处理后的木粉使WPC的质量损失率降低最多,经白腐菌和褐腐菌侵蚀后,分别较对照降低了53.52%和57.83%。腐朽前后WPC试样表面菌丝侵蚀情况的ESEM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说明木粉热处理具有提高WPC耐腐性能的作用。而木粉热处理使WPC的弯曲强度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相比最多降低了4.57%,但弯曲模量总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温度和时间对WPC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速生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弦向板材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时低温处理技术,选择热处理温度(130、140、150℃)、热处理时间(6、12、18、24 h)2个对木材性能的影响因素,按照不同热处理温度与不同热处理时间组合设计12种热处理工艺,对速生杨弦向板材进行长时低温处理试验;以处理前试件(未处理的素材)为对照,以木材颜色值、木材湿胀性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对速生杨木材心材、边材的颜色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遴选在试验设计范围内的最佳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随着升高热处理温度和增加热处理时长,木材颜色变深、变暗,边材比心材更明显;热处理温度对杨木颜色的影响大于热处理时长的影响。随着升高热处理温度和增加热处理时长,木材弦向上的湿胀率明显降低,尺寸稳定性提高,且对心材的处理效果远优于边材。综合试验结果,速生杨木材在热处理温度130℃时,热处理12 h可达到最佳效果,既能使杨木保持原本较浅的材色,又能较为显著地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弄清楚阻燃处理木材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特征,将阻燃处理木材在模拟的典型火灾中燃烧后,取距燃烧表面不同位置的试样,采用热失重法研究了阻燃处理木材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①阻燃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开始温度没有明显的差别,未处理木材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开始温度比未燃烧木材高;②阻燃处理木材中阻燃剂的热分解峰值温度为200℃,随着燃烧过程的进行,归属于阻燃剂的峰消失;③阻燃处理木材燃烧残余物热分解温度曲线中,在230℃附近归属于半纤维素的峰消失,在210~240℃出现了一个缓慢的肩;④阻燃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的质量损失速度曲线主峰温度比未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降低100℃,质量损失速度大幅度减少;⑤阻燃处理木材在600℃时的热分解残存质量比未处理木材显著增大,随着燃烧时受热温度的增高,燃烧残余物热分解的残余质量显著增大;⑥阻燃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温度区间,与未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泡桐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炭化、真空热处理和蒸汽热处理,分析经这3种改性处理后泡桐木防腐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素材相比,经过改性处理的泡桐木耐白腐和褐腐性能均提高,耐褐腐能力提升比例高于耐白腐.随处理温度升高,保温时间增加,木材耐腐性能提高.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与失重率呈显著负相关,加热方法与失重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以落叶松和大青杨的木材为试材,用生物质燃气对其进行热处理,处理温度为150-210℃,处理时间为4h。对热处理材进行室内抗白蚁和野外埋地试验,研究不同温度热处理对落叶松和大青杨2个树种热处理材的室内抗白蚁和天然耐久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抗白蚁试验中,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落叶松和大青杨热处理材的失重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热处理后试材的室内抗白蚁性能降低,且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抗白蚁性能降低明显;热处理温度对落叶松试材的天然耐久性有较大影响,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其天然耐久性越好,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在190℃时出现性能显著变化点;大青杨试材的天然耐久性变化规律与落叶松相反,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其天然耐久性呈现降低的趋势,且在180℃时出现性能显著变化点。  相似文献   

9.
选取4~6年生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材为原料,采用热压机对毛竹材进行高温快速热压处理,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225,250,275,300,325,350和375℃)下竹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竹材平衡含水率和气干密度明显下降(P < 0.05),与未处理材相比分别降低了34.39%~53.95%和7.89%~13.04%。相同热处理温度下,弦向干缩率的变化率>体积干缩率的变化率>径向干缩率的变化率;当温度达到375℃时,弦向全干干缩率下降了86.81%,径向全干干缩率下降了83.60%,体积全干干缩率下降了83.95%,达各向的最大值。热处理温度升高,竹材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其中,顺纹抗压强度在375℃时达最小值(63.78 MPa);抗弯强度在250℃时达最大值(151.00 MPa),在375℃条件下达最小值(61.85 MPa);抗弯弹性模量在300℃时达最大值(10 487.44 MPa),在375℃时达最小值(7 071.14 MPa)。认为竹材接触式快速热处理工艺提升了竹材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氮气介质环境中热处理樟子松木材主要性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氮气为介质,采用160℃、180℃、200℃ 3种不同温度,2、4、6 h 3种不同时间分别对樟子松木材进行热处理改性,分析热处理前后樟子松材色、尺寸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并采用FTIR及XRD手段分析了其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樟子松木材色差随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增大而增大,而明度随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增大逐渐降低,处理材红绿色品指数a*值和黄蓝色品指数b*值均大于未处理材。樟子松木材平衡含水率随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大逐渐减小,ASE和吸湿滞后现象随温度的增大逐渐增大。樟子松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及抗弯强度随热处理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但在200℃下对这3个力学性能指标影响均不显著。热处理温度对樟子松材色及尺寸稳定性影响均极显著,热处理时间对樟子松木材明度、黄蓝色品指数b*、色差、平衡含水率和体积湿胀率影响均极显著。研究结果为高品质樟子松热处理木材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龄杉木实生林物理力学性质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金洞林场同一立地条件、不同林龄的杉木实生林木材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标准测定其物理力学性质的气干密度、基本密度、横纹弦向全部抗压、横纹径向全部抗压等10个性状指标.方差分析发现,杉木实生林木材的10个性状指标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且各指标差异显著.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木材物理与力学性质间表现为正相关,其中与横纹弦向局部抗压、横纹径向局部抗压、顺纹抗弯模量、顺纹抗拉强度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07~0.680.变异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3.57% ~11.40%,30年生时,气干密度、基本密度、横纹弦向全部抗压、横纹径向局部抗压、顺纹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拉强度的变异系数小于其他2个林龄.全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处于10%左右,说明实生林各性状总体稳定.综上可知,实生林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随着林龄的增加,表现出受环境因素影响越来越小,受遗传因素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四川产蓝桉人工林木材的解剖性质及其变异规律,为其培育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四川雅安的5株5年生蓝桉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高度按生长轮截取试材,通过离析法和永久切片法对试材导管和纤维形态特征进行测定。【结果】导管长度、宽度(径向直径)、长宽比、弦向直径均值分别为410.13μm,141.24μm,2.90,89.25μm;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壁厚、腔径、壁腔比均值分别为910.27μm,17.79μm,50.85,3.47μm,10.48μm,0.67;除了纤维壁厚和壁腔比从髓心向外呈减小规律之外,其余导管形态和纤维形态指标径向变异规律一致,都从髓心向外呈增加趋势;轴向变异规律较为复杂,导管长度、纤维长度等指标规律性较强,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异规律,其他指标变异规律不明显。【结论】获得了四川产5年生蓝桉人工林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规律,其解剖指标满足制浆造纸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枫香木材化学成分及其在高度上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枫香木材纵向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枫香木材的苯醇抽提物、热水抽提物、综纤维素和木质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35%、4.14%、82.02%和24.84%,方差分析显示,以上指标在其纵向上均不显著;冷水抽提物、1%Na OH抽提物和纤维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60%、17.64%和46.58%,在纵向上达到1%显著性水平。(2)枫香木材纵向变化规律各异,沿树基到树梢方向上,冷水抽提物呈两端高、中间低的变化规律;苯醇抽提物、热水抽提物、1%Na OH抽提物和木质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综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分别呈逐渐升高和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桢楠木材宏观、微观构造并测定管孔、木纤维等结构参数,分析其构造特征参数在径向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川省雅安市金凤寺的桢楠古树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生长状态良好且树龄100年以上的桢楠单株钻取木芯样,筛选后以树龄110年且完整无缺陷的树干木芯为研究样本,以5个年轮为1个单位对其进行宏观和微观构造及木纤维结构的径向变异研究。【结果】桢楠木材构造特征为心、边材区分不明显,材色黄色或深黄褐色;散孔材;轴向薄壁组织稀疏傍管状;射线细胞含油细胞,轴向薄壁细胞少见,导管分子偶见梯状复穿孔,导管内具有侵填体;导管内纹孔与管间纹孔为互列式,具缘纹孔;木射线细胞内常见的球形物可能为树胶类物质,块状物可能是含有钙盐的树胶。桢楠生长状况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差异,其中管孔密度随着树龄的增加而波动下降;管孔弦向直径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树龄35年之前迅速上升,35~105年平稳波动,之后迅速增加;纤维长度与宽度在树龄35年之前迅速增加,之后总体趋于平稳;胸径连年生长量在树龄10~40年增长较快,40年后呈波动下降模式,90~110年波动逐渐趋于平稳,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体而言,桢楠在树龄35年前生长较快,而在35年后生长较为缓慢,在90年后开始逐渐趋于平稳,生长极为缓慢。【结论】树龄35年后野生桢楠材性趋于稳定,可用作家具与建材,并且其胸径连年生长量与管孔、纤维解剖参数及微纤丝角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不同天然类型栓皮栎木材的构造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陕西4种天然类型栓皮栎木材的构造、纤维形态、物理力学性能,为栓皮栎的进一步分类和优良类型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07,从陕西商州区二龙山林场树龄为33~50年的栓皮栎天然林中采伐栓皮厚度和裂纹深度不同的4种类型的栓皮栎,采用常规方法制作木材切片,用于观察木材构造特征;利用硝酸-氯酸钾法离析木材,对纤维形态和组织比量进行测量;按照GB1929-1943-09《木材物理力学实验方法》对木材主要物理力学强度进行测定。【结果】4种类型栓皮栎的木材构造没有明显区别;厚皮浅裂和薄皮浅裂型木纤维含量高于厚皮深裂和薄皮深裂型,薄皮深裂型木材的木纤维长度大于其他3种类型,厚皮浅裂和薄皮浅裂型木材的木纤维长宽比大于厚皮深裂和薄皮深裂型,厚皮浅裂和薄皮浅裂型木材的木纤维壁腔比小于厚皮深裂和薄皮深裂型;薄皮浅裂型木材的密度和强度较大,其他3种类型较小;厚皮浅裂型木材的干缩性能较小,其他3种类型较大。【结论】厚皮浅裂和薄皮浅裂型栓皮栎是栓皮栎的优良类型。  相似文献   

16.
无瓣海桑木材解剖特性及应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采自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木材解剖特征的研究,为无瓣海桑木材的识别提供依据,并通过对木材纤维形态的分析为其用做造纸材料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生长在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的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木材解剖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和结论】无瓣海桑为散孔材.少数单管孔和复管孔组成;单穿孔;互列管间纹孔式,附物纹孔;导管与射线之间的纹孔式为大圆形,少数圆肾形.木纤维为韧型纤维.射线组织同形单列;射线细胞晶体丰富.轴向薄壁组织偶见,星散状.纤维形态数量特征表明无瓣海桑木材适合造纸,但因纤维较短,单独使用无法制造高撕裂强度纸张.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生物制剂对南方根结线虫杀虫活性及其防治效果,采用实验室分离培养的10株芽孢杆菌和2种山杏壳木醋液对南方根结线虫进行杀虫活性筛选,并利用温室盆栽番茄实验和番茄田间试验对筛选出的制剂进行防治效果验证。室内生测验证实验表明,有4株芽孢杆菌发酵液和山杏壳木醋液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较好的毒杀作用。菌株XYG169发酵液对线虫校正死亡率为84.9%;菌株BMT295发酵液对线虫校正死亡率为100%;菌株BMT256发酵液对线虫校正死亡率为97.9%;菌株YLT74发酵液对线虫校正死亡率为80.7%。山杏壳木醋液稀释100、200、400、600倍和800倍溶液的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92.8%、65.4%和42.5%。盆栽实验表明BMT295粉剂4g+山杏壳木醋液300倍液处理防效最好,相对防效为74.00%。田间试验表明BMT295粉剂+山杏壳木醋液300倍液处理对南方根结线虫防治效果最好,其相对防效为64.54%,该结论与盆栽实验结论一致。综合室内生测实验、盆栽实验和田间试验结果,BMT295粉剂和山杏壳木醋液联合使用防治效果显著,可以作为生物杀线虫剂进一步在田间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18.
赤桉幼龄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0个不同赤桉家系及其不同部位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为赤桉材性选育及木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采自广东湛江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大田区的20个45月生赤桉家系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树干梢部、中部、底部取木材试样,按照国家标准测量木材基本密度、气干(径向、弦向、体积)干缩率、全干(径向、弦向、体积)干缩率、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剪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等11个指标,并计算气干和全干差异干缩值(弦向干缩率/径向干缩率),运用SPSS、Excel、DP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比较20个赤桉家系木材的材性优劣状况。【结果】20个赤桉家系木材的基本密度为0.344~0.558 g/cm~3,木材基本密度在家系间以及家系与部位交互间差异性极显著,不同家系立木部位间差异不显著。赤桉气干差异干缩值、全干差异干缩值分别为1.60和1.51;不同家系间气干干缩率(径向、弦向、体积)及全干干缩率(径向、弦向、体积)差异极显著;不同部位间气干体积干缩率和全干体积干缩率差异不显著,而全干(径向、弦向)和气干(径向、弦向)干缩率差异均极显著。赤桉不同家系间抗弯强度(26.79~103.11 MPa)、抗弯弹性模量(3 987~10 498 MPa)、顺纹抗剪强度(11.31~39.32 MPa)、顺纹抗压强度(32.46~59.33 MPa)差异极显著;不同部位间除抗弯弹性模量差异极显著外,其余性状差异均不显著;赤桉不同家系间4个力学性质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2.05%~20.25%。幼龄期赤桉木材4个力学性质间两两相关性极显著。利用隶属函数法对20个赤桉家系进行综合材性评价,隶属值均值排名前5位的家系依次为2007、20016、20021、10014、10079,其木材材性较优,其中10079、20016、2007生长情况较好,可作为赤桉用材林定向培育。【结论】45月生的赤桉木材属轻材,容易开裂,树干底部的差异干缩值比中部、梢部大,即底部木材更容易开裂和变形。  相似文献   

19.
为了从转录组水平探讨抗病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的响应机制。以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为试验材料,普通马尾松SX1种源为对照,利用RNA-seq技术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松材线虫诱导前后的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试验共获得65 889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906.85 bp,其中40 478条(61.43%)unigenes基于Nr、GO、COG、KEGG等多个公共数据库获得了功能注释。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在接种松材线虫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3 247条,包括2 308条基因表达显著上调,939条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其中有1 961条(60.39%)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GO数据库中,有504条(15.52%)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233 条pathway。普通马尾松SX1种源在松材线虫诱导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两个马尾松种源富集的GO条目和pathway差异也较大。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体内编码醛脱氢酶的5条基因和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原蛋白以及细胞色素b2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醛脱氢酶基因不仅富集于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途径中,还参与β-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等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参与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的6条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参与单萜生物合成的短链脱氢酶/还原酶2b及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的长叶烯合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而参与二萜类生物合成的1(10),5-格玛吖啶-4-醇合酶、萜烯合酶、α-松油醇合酶、异丙二烯合酶以及2-甲基-3-丁烯-2-醇合酶等表达均显著下调。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对松材线虫的胁迫响应是多基因和多信号途径共同参与调控的复杂防御反应,是全局性系统性的响应模式。与抗性相关的醛脱氢酶、几丁质酶等编码基因为后期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非洲崖豆木(Millettia laurentii)的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分析其木材挥发性气体的化学成分,为非洲崖豆木的准确识别和木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非洲崖豆木为研究对象,借助仪器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密度、组织比量进行观察与测量;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非洲崖豆木木材的挥发性气体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非洲崖豆木宏观特征表现为材色黑褐色,光泽感不强,无明显香味,早晚材区分不明显;管孔肉眼下清晰可见。微观特征为散孔材,导管横切面圆形或卵圆形,导管腔内含有少量树胶,木射线和薄壁组织内不含油细胞,射线组织为同形单列及多列,偶见单列。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木纤维组织比量分别为2.85%,18.11%,20.70%和58.34%。从非洲崖豆木挥发性气体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结论】非洲崖豆木木材构造特征明显,密度较大;木材挥发性气体对人体安全且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