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地下水埋深是影响污灌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运移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室内污水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污灌污染物NO3--N在土壤中的运移特性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的不同导致了土壤内水分分布和NO3--N迁移路径的差异,从而影响了NO3--N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特性。埋深浅,高土水势能和反硝化潜势制约了污水携带NO3--N向下层土壤迁移淋失的趋势,但高土水势能和短迁移路径使下层土壤基质中的NO3--N易被挤入至地下水中,NO3--N污染地下水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
再生水灌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综述了国内外再生水灌溉的研究现状,并对再生水灌溉的前景及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下水的盐化、氮磷化合物及其迁移转化方面;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盐分和重金属的累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再生水灌溉对作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作物的品质、产量;再生水的安全灌溉技术、不同灌溉技术对土壤化学性质、作物产量、卫生方面的影响;再生水灌溉制度的研究.今后研究重点应集中在以下方面:再生水灌溉标准的制定,氮、磷、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壤植被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再生水安全高效灌溉技术,研究建立再生水灌溉环境影响和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龄期渗滤液污染物吸附降解实验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垃圾渗滤液在土壤水环境中的运移,揭示不同龄期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以阜新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吸附、降解及迁移实验,研究了渗滤液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中迁移和作用机理;拟合实验结果求出模型参数,并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污染物在土层中穿透过程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新鲜样穿透能力较强。为预测垃圾渗滤液污染物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和安全处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再生水利用对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再生水利用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机制研究的大量文献,对当前再生水利用对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影响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并对再生水利用过程中影响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扩散的再生水系统、环境污染物和环境因子等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在分析目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灌溉技术、灌溉制度对土壤和作物体内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长期利用再生水对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再生水-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相似文献   

5.
在石油开采、运输、加工的过程中,泄漏、淋落等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石油类污染物通过渗漏进入含水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1],且危害巨大。目前较典型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主要有3类:抽出处理(Pump-Treat)技术,简称PT技术;监测自然衰减(Monitor Natural Attenuation)技术,简称MNA技术;原位(In-Situ)修复技术[2]。监测自然衰减同其他技术方法相比,具有彻底清除转化污染物,无二次污染和副产物产生;对污染场地周围的环境无破坏性;处理费用相对较低等特点。通过比较优选监测自然衰减作为研究区主要修复方法,在地下水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场地开展石油类污染物迁移预测研究。在现场监测和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Visual Modflow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典型场地地下水流模型;以TPH(总石油烃)为目标污染物建立典型场地石油类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进行预测评价,结果显示监测自然衰减技术适宜作为本场地的主要治理方法,且能在相对较短的修复时间内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从模拟预测结果来看,污染晕的中心始终在场地的中心区域,迁移距离较小,污染物以自然衰减作用为主,受对流弥散作用影响并不明显,总体上看只要措施得当,不会对场地区域外地下水环境造成太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污灌条件下烷基苯磺酸钠在土壤中的运移与转化,对于合理利用生活污水进行农田灌溉具有重要的意义。以ABS为对象,研究均质土壤稳定流场下和一次灌水非饱和条件下ABS的迁移转化试验。同时,研究了ABS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ABS在土壤中迁移具有明显的延迟效应,土壤对ABS的吸附主要在表土层,土壤对其的吸附量随污水中ABS浓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污水的土地处理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物工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和苇地等土壤植物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固定与降解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中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应用于农田灌溉可有效减小污水对农田的污染。研究设计了一套垂直土柱用以模拟贾鲁河污水进入土壤后发生的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从而找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迁移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环境评价是普吉尾矿库治理的一个关键课题。为了研究氟对地下水污染情况,采用了试验、勘察、有限元法等进行研究。在对普吉尾矿库库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化的基础上,运用国际最新版本的三维地下水流动与污染物运移的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研究区氟在浅层地下水系统中迁移的输运耦合模型,讨论了不同迁移时间条件下氟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情况,得到迁移52年、60年和100年后地下水中氟浓度分布等值线图。模拟结果显示,在不治理的条件下,氟对库区地下水污染不严重。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地下水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强调采用先进的三维可视化以及数值模拟等高新技术,以承德市地下水监测模拟系统平台为研究目标,开展地下水系统模拟与应用系统开发,实现地下水体及含水层空间结构的多维描述和清晰透视,以仿真的形式再现地下水位和降落漏斗的动态变化,实现区域地下水资源快速分析、计算和评价,最大限度地增强含水层空间分析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准确性,为地下水管理向动态管理、精细管理和可视化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焦作地区浅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特征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焦作地区浅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量、污染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了污染源、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三氮”的形成、迁移、转化、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的污染分布分别呈现面状、条带状和点状分布;农业上含氮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是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污水直接排入含水层是污染中心浓度极高的重要原因;包气带的碱性氧化环境是硝酸盐氮广泛分布的重要条件,大沙河侧漏补给是氨氮呈现条状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水与地下水转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不同地下水埋深土壤水与地下水转化田间试验,探讨冬小麦生长条件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为1.5 m,在冬小麦需水高峰期,地下水为冬小麦生长提供的水资源量占耗水量的30%以上;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大,地下水对冬小麦需水的动态调节作用减弱;当地下水埋深为3.5 m,地下水已基本失去对冬小麦需水的动态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2.
"四水"是指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农灌区"四水"转化的定量关系是制定农业灌溉计划和调控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的基础.根据淮北平原各项实验参数指标建立了农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提出该模型在农田径流预报、土壤水消退及地下水位模拟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该模型的作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盐渍土区潜水蒸发机理、特性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对防治土壤盐碱化、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农田水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潜水蒸发的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当前在潜水蒸发研究方面的薄弱之处:即以往有关潜水蒸发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其常规影响因素,且大多是对裸土条件下潜水蒸发特性及其计算进行研究,而对种植作物、土表覆膜和特殊土壤等条件下潜水蒸发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较为不足.根据我国干旱地区土壤特性和种植模式,分别对有无作物种植、土表覆膜和盐渍土壤等3种条件下的潜水蒸发特性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和评价,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把潜水蒸发对作物耗水的补给比例、不同地区适宜潜水埋深和生态地下水位、潜水蒸发昼夜变化特性,以及盐碱地潜水蒸发与土壤积盐的数值模拟等内容,作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南方平原圩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圩区堤防采用垂直封闭截渗技术后对圩内水环境的影响。采用现场观测、测试、建立封闭圩区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以及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预测给定时间后某地点的地下水水位及地下水污染情况 ,用以指导类似圩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生物炭对砂壤土氮素淋失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砂壤土的p H值、电导率及氮素淋失的影响。试验设5个生物炭添加比例,分别为0(CK)、1%(T1)、2%(T2)、4%(T3)、6%(T4)。结果表明,p H值和电导率均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各处理砂壤土的电导率较CK分别提高了2.79%、10.88%、11.30%、12.50%。土壤淋溶液中氮素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氮素累积淋溶量也逐渐减小。各处理淋溶液中氮素的淋失总量较CK分别降低了2.89%、7.41%、9.50%和12.25%。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有效改变砂壤土的理化性质,降低氮素的淋失量,降低地下水面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从绿洲农业发展对水资源转化影响的角度,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辨证地分析了流域平原区水资源转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洲农业发展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流域水资源的转化格局,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为绿洲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同时,由于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巨大改变,也引发了地表水域萎缩、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泉水资源量衰减、水质污染与盐化、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和土地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到了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7.
BP网络在焉耆盆地土壤积盐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焉耆盆地为例,采用BP网络技术,对土壤舍盐量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作了初步定量评价,发现潜水矿化度和潜水位埋深是土壤舍盐量的最敏感因素,其次是灌区引水量、引盐量和地下水蒸发量,其中灌区引水量大是焉耆盆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的最主要因素;而潜水位埋深是土壤脱盐最敏感的因素。焉耆盆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应从减少灌溉引水量和降低地下水位入手。  相似文献   

18.
A simulation study on alternative wa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was carried out for Sirsa Irrigation Circle in Haryana,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4800 km2. Results showed that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and soil salinity development under reduction in canal water supply and increase in groundwater use, are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Reduction in canal water supply by 25%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s unlikely to have any adverse effect on the salinity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area. Reduction in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due to decreased canal water supply can partly be compensated by the increase in groundwater use. Leaching of salts due to monsoon rains in the study area shows that groundwater of even relatively poor quality can be used for irrigation without excessive long-term build up of soil salinity under deep groundwater depth conditions. However, increased groundwater extraction without associated actions will not be very effectiv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ising groundwater levels.  相似文献   

19.
含氮污水灌溉氮素运移与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污水灌溉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重视。污水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氮是众多化学物质中最有价值、转化最复杂的成分。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污水灌溉条件下氮素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污水灌溉条件下氮素转化与运移模拟;含氮污水净化的数学模型及其实例模拟;污水灌溉条件下影响氮素运移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埋深对冬麦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6种地下水位控制处理和对照(自然地下水位)冬小麦试验,探讨了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冬麦田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规律和垂直变化规律、地下水-土壤水界面水分转化量变化过程以及对冬麦田田间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冬麦田0~60cm土壤水分动态有着明显的影响。地下水埋深越浅,麦田表层和主要根层土壤储水量季节变化越强烈,地下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量越大,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也随着增加;土壤排水量大小与灌溉量和降雨量大小有关。地下水位埋深越深,灌溉和降水后的土壤开始排水日期越滞后;无论地下水埋深深浅,冬麦田累计地下水补给量变化规律可分为4个阶段,即稳定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趋于稳定期;地下水埋深1.5m时冬小麦产量最高,地下水位太深或太浅产量均下降。水分利用率最高值出现在地下水埋深1.0m的处理。地下水位在1.0m以下时,水分利用效率随地下水深度加深和灌水量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