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栋  董文赫  周静 《吉林农业》2011,(12):147-147
保护性耕作是以作物秸秆和根茬覆盖地表,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种新型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技术关键是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常规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并利用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深松、免耕播种、控制杂草及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等技术的集成,  相似文献   

3.
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法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是建立在秋耕作业基础上的一种辅助耕作;在时间上说,是隔了一个冬季,但在土壤基本耕作上来说,是不允许分割的,一定要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4.
借这次会议的机会 ,就垦区农机更新推行保护性耕作、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讲几点意见 ,有些问题提出来 ,同大家一起探讨。1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常规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 ,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 ,并利  相似文献   

5.
耕作土壤本身是由土壤颗粒、气体、液体组成的多相复杂颗粒团聚体,是一种典型的离散颗粒物质。而离散元法是研究散粒体的一种数值模拟方法,对耕作土壤与机械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介绍了离散元法及其在耕作土壤动力学方面的应用,阐述了运用离散元法进行农机部件仿真模拟的过程,指出了耕作土壤离散元模型的优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技术简介1.什么是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进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2.保护性耕作的作用(1)保水。可以减少水分流失60%,增加休闲期土壤出水量15%,增加土壤含水率5%~7%。  相似文献   

7.
《世界农业》2001,(11):43-44
技术简介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指以保护农田表面土壤为目的,采用机械化耕作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方式。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可以降低机械进地次数和耕翻次数,减少耕作对土层表面的破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深耕翻、深松、垄沟种植法、水平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秸秆覆盖保墒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等。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减小因耕翻次数多而造成的对土壤表面覆盖的破坏,提高土壤抗风蚀…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概念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战远 《现代农业》2011,(12):50-50
问:什么是保护性耕作?答: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科学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耕作技术体系中,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为了减少耕作土壤被水或风侵蚀,以便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其保墒抗旱的能力,会在耕作土壤上覆盖农作物秸秆,避免或减少耕种。保护性耕作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护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在保证种子发芽的情况下),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原理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主要通过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使土壤有合适的容量、孔隙度,满足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和作物根系生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免耕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其存 《世界农业》2001,(10):19-20
一、免耕农业的涵义 免耕(Conservation tillage)一词的原意是保护性耕作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侵蚀.1977年以前,用最小耕作(minimum tillage)来表述目的在于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1977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将最小耕作更名为免耕,并将其定义为: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其类型包括不耕、条耕、根茬覆盖及其他不翻动表土的耕作措施.1984年土壤保护局再次修改免耕的定义,主要特点是将作物残茬定量化,以百分比或千克表示,将所有耕作措施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2.
正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和传统耕作相比,具有减少劳动量、节省时间、节省燃料、减少机器磨损、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机质、锁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残茬、秸秆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改善作物的生长的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二、保护性耕作原理耕作的目的是为了作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认识沙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演变规律,在相近种植制度与施肥灌溉管理措施条件下,选择科尔沁沙地免耕翻、耕作3 a、耕作10 a和耕作20 a 4种类型农田为研究样地,采集了不同类型农田生境中土壤节肢动物,研究了沙区农田长期耕作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20 a农田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高,免耕农田与耕作3 a和10 a农田土壤性质相近,沙区农田耕作时间对土壤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4种农田共采集216只土壤节肢动物,隶属3纲10目,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优势类群,啮虫目、蜘蛛目、鞘翅目和膜翅目为常见类群。免耕农田土壤节肢动物密度最高,其次是耕作10 a和20 a农田,耕作3 a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最少。耕作20 a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多样性较高,其次是耕作10 a和免耕农田,耕作3 a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多样性最低。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耕作年限土壤pH可能是影响不同耕作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因素。初步研究表明,沙区农田免耕有利于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存活,短期耕作活动(<10 a)不利于土壤节肢动物定居,但长期耕作(>20 a)有利于提高和维持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沙区农田土壤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农田生态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15.
玉米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耕作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秋季保留玉米根茬固土,减少土壤遭受风蚀、水蚀,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玉米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利用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地完成侧深施肥、清理种床秸秆、整理种床单粒播种,覆土、重镇压等工序。  相似文献   

16.
一、耕作 土壤耕作是熟化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1.中耕 在生长季节进行,其作用是疏松土壤表层,防止板结,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盐分上升,消除杂草对土壤养分、水分的消耗。  相似文献   

17.
<正> 土壤粘着性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机械性之一,当土壤处于粘着范围内进行耕作时,土壤能强烈粘着进行耕作工作农机具的犁板、圆盘和齿轮等。这样,不但给耕作的农机具增加巨大的阻力,而且耕作质量十分恶劣。为了适应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找出农机具进行土壤耕作消耗能量最小和耕作质量最佳的土壤粘着性范围,因此对土壤粘着  相似文献   

18.
几种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风蚀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  张立峰  刘景辉  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20-4720,4728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风蚀量的影响。[方法]以位于内蒙古阴山北部武川县典型农牧交错带的耕地为试验地点,比较用不同保护性耕作对不同作物留茬的土壤含水量、风蚀量的影响。[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马铃薯免耕、油菜留茬和燕麦留茬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极大地减少土壤风蚀。[结论]留茬耕作和免耕是当地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一条可持续的耕作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强度及作用强度不同,进而对土壤理化性质、基础肥力等产生不同影响,最终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土壤耕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机械化耕作方式,如旋耕、翻耕以及深松耕等的应用使土壤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文章综述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旨在为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总结鹤岗地区土壤耕作模式,包括平原易旱区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土壤耕作模式、水稻田土壤耕作模式,以提高鹤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