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细菌性角斑病病菌诱导黄瓜产生系统抗病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延霞  张楠  李宝聚 《园艺学报》2008,35(2):221-226
本研究发现,用黄瓜亲和病原菌--细菌性角斑病病菌诱导接种后可以使黄瓜叶片产生系统抗病性,诱导抗病效果与诱导间隔期有关,其中以间隔24和48 h效果较好.诱导接种后,接种叶片及其上位、下位叶片(未经诱导处理的叶片)中抗性相关物质(如H2O2、NO2-)含量、脂氧合酶(LOX)活性均比对照有明显提高;信号物质水杨酸(SA)含量与未经诱导接种的叶片也有明显变化,证实信号物质水杨酸在亲和病原菌诱导抗病作用中起到抗病信息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温诱导黄瓜抗黑星病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高温(40~50 ℃) 预先对黄瓜幼苗处理1~2 h , 可以不同程度地诱导黄瓜苗对黑星病(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and Arth. ) 的抗性, 40 ℃2 h、45 ℃1 h 高温诱导抗病性表达明显。高温热击后4 h 即开始表现出诱导抗病性, 24 h 诱导抗病性表现最明显。通过对18 个黄瓜品种的高温热击试验发现, 不同黄瓜品种经高温热击处理后表现出的诱导抗病效果不同, 有些品种在40 ℃2 h、45 ℃1 h 处理下诱导效果均较明显, 有些品种在40 ℃2 h 处理下诱导效果明显, 而有些品种则在45 ℃1 h 处理下诱导效果较好, 还有些品种高温处理后无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新型诱导抗病激活剂5%氟唑活化酯EC对西瓜甜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为合理使用5%氟唑活化酯EC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叶面喷雾法对西瓜甜瓜进行诱导施药,分别于2016年及2017年在北京顺义杨镇、北京延庆县康庄镇小丰营村及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区农场3地7个点进行田间西瓜甜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试验。【结果】综合2 a(年)多的试验发现,5%氟唑活化酯EC对西瓜甜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随质量分数增大有增高趋势,随施药次数增多有增高趋势。对于甜瓜白粉病,100、50和25 mg·kg~(-1)的5%氟唑活化酯EC诱抗效果显著高于杀菌剂40%氟硅唑EC;对于西瓜白粉病,100、50 mg·kg~(-1)的5%氟唑活化酯EC诱抗效果显著高于杀菌剂40%氟硅唑EC。但100、50 mg·kg~(-1)质量分数下有药害问题,产量也会受到影响。5%氟唑活化酯EC在质量分数为10 mg·kg~(-1)、诱导5次、诱导间隔期7 d条件下,对西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为97.5%,与对照诱导抗病激活剂苯并噻二唑(BTH)及杀菌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无显著差异。5%氟唑活化酯EC在质量分数10 mg·kg~(-1)、诱导5次、诱导间隔期7 d条件下,对甜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为63.89%。5%氟唑活化酯EC在质量分数10 mg·kg~(-1)、诱导5次、诱导间隔期7 d条件下,对西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为69.16%。【结论】5%氟唑活化酯EC对西瓜甜瓜白粉病有较好的诱导抗病效果,其最佳诱导质量分数为10~25 mg·kg~(-1),最佳诱导次数为5次,可以取代杀菌剂施用,效果与BTH等同。  相似文献   

4.
一、病原菌:西瓜枯萎病病原菌为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 1.专化型:瓜类枯萎病专化型有niveu-m(西瓜专化型)、cucumerinum(黄瓜专化型)、melonis(甜瓜专化型)、Iuffae(丝瓜专化型)和 lagenariae(葫芦专化型)等5个专化型。各专化型对西瓜的致病性见表1,因报告者供试品种和接种方法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表中的“-、±、 、■”是笔者为方便起见而采用的符号。从表中的抗性来看,认为西瓜是西瓜专化型主要侵染对象的考虑是适当的。笔者等(1982年)将抗病的‘Charleston Gray’与感病的‘嘉宝’用黄瓜专化型、甜瓜专化型、西瓜专化…  相似文献   

5.
石延霞  张楠  李宝聚 《园艺学报》2008,35(2):221-226
研究发现,用黄瓜亲和病原菌-细菌性角斑病菌诱导接种后可以使黄瓜叶片产生系统抗病性,且诱导抗病效果与诱导间隔期有关,其中以间隔24和48h效果较好。诱导接种后,接种叶片及其上位、下位叶片(未经诱导处理的叶片)中与抗性相关物质,如活性氧(H2O2)、超氧阴离子(NO2-)的含量、酯氧合酶(LOX)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且信号物质水杨酸(SA)的含量与未经诱导接种的叶片间有明显的变化,证实信号物质水杨酸在亲和病原菌诱导的抗病作用中起到抗病信息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维生素处理对黄瓜幼苗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用维生素B1、B2、B6和抗坏血酸(VC)对黄瓜幼苗进行诱导处理,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对黄瓜幼苗的防御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维生素诱导处理的黄瓜幼苗,体内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经过2.0%维生素B2诱导处理的黄瓜幼苗体内的SOD活性增强最为显著,可诱导黄瓜植株产生对霜霉病的抗性,增强植株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S-甲基苯基(1,2,3)噻二唑-7-硫代羧酸酯(benzothiodiazole,BTH)诱导西瓜对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与甜瓜对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抗病效果,分别在接种ZYMV、WMV、CMV前喷施BTH。结果表明:在接种ZYMV、WMV、CMV前3d用25μg/mLBTH处理西、甜瓜,4周后植株的病情指数减少,相对防效分别为55.6%、56.8%、78.2%;进一步研究发现,经BTH处理后,诱导时间的长短对病情指数有一定的影响;BTH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优于病毒A、病毒K、宁南霉素、芸薹素内酯。  相似文献   

8.
西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离纯化得到西瓜维管束内的镰刀菌8种,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为优势种群。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的FO-1菌株致病力最强,属于西瓜专化型病菌(F.oxysporum f.sp.niveum),FO-3菌株致病最弱,茄病镰刀菌的FS-1菌株致病力弱,FS-2菌株致病力较强,其余镰刀菌种的致病力弱或无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0~6个/ml的FO-3、FS-1菌液分别注射接种2真叶期的西瓜苗,间隔不同时间后再接种强菌株FO-1,可减轻枯萎病的发生,其中以接种FS-1菌株5天后或接种FO-3菌株15天和再接种强菌株FO-1的交叉保护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内蒙古西部地区一种新病害——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胡萝卜片接种、有伤口和无伤口胡萝卜肉质根接种及盆栽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个菌株F1、F2和F3均表现致病性。经形态学鉴定,F1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2和F3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进一步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 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鉴定结果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一致。明确了内蒙古西部地区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  相似文献   

10.
高温处理瓜枝孢菌(Cladosporium cucumernium ) 分生孢子获得了耐热、低致病力的非亲和菌株, 试验证明菌株的非亲和性长期保持稳定。耐高温瓜枝孢非亲和菌株可显著激发黄瓜(Cucumis sativus L. ) 对黑星病的抗性, 其诱导抗病的能力稳定遗传, 但诱导抗病性表达有一迟滞期。诱导接种浓度越高,诱导抗病效果越显著, 挑战接种浓度高, 诱导的抗病效果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有关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我们分2组对6种药剂进行了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药剂对黄瓜霜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m L/667m~2第1次喷药后6d、第2次喷药后6d的防效分别为85.6%和87.1%,30%氟吗啉悬浮剂50m L/667m~2第1次喷药后6d、第2次喷药后5d的防效分别为86.6%%和78.9%。  相似文献   

12.
苯并噻二唑处理提高采后沙糖橘对指状青霉菌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沙糖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do‘Shiyueju’)果实进行苯并噻二唑(S-methyl benzo thiadiazole-7-carbothioate,BTH)渗透处理后接种指状青霉菌孢子,12h后即可明显诱导果皮中抗病相关蛋白CR-CT1和CR-BG3基因表达并在贮藏期间维持较高水平;不同浓度BTH处理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面积均比对照低,其中以0.025g·L-1BTH处理的效果最好;BTH处理提高了果皮几丁质酶(CT)、β–1,3–葡聚糖酶(GUN)、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H2O2含量,表明BTH诱导的沙糖橘果实抗病性与果实CR-CT1和CR-BG3基因的表达增强,CT、GUN、PAL、PPO和POD等相关酶活性和H2O2含量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黄瓜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胚根接种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前言 黄瓜枯萎病(Fusarium xysporum(S-chl) f.sp.cucumerinum Owen)是由土壤传播,病菌由根部侵入的一种导管性病害。几轮作倒茬困难,以及温室、塑料大棚连年种植的地块,病害均较重,一旦发病,就难于防治。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是防治黄瓜枯萎病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而抗病性鉴定方法,却是抗病育种的重要环节。制定出准确、简便、快速的鉴定方法,可以加速抗病育种的选育过程。过去鉴定黄瓜枯萎病抗病性,主要采用菌土、灌根、浸根接种及人工病圃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方法,但都存在用菌量大,鉴定周期长,操…  相似文献   

14.
苯并噻二唑( BTH)诱导黄瓜幼苗对霜霉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0.5 mmol/L BTH (苯并噻二唑) 溶液在接种黄瓜霜霉病菌前4、8、12、24、48、96、168 h (7 d) 和接种后2、4 d处理二叶期的黄瓜幼苗, 结果表明BTH对霜霉病菌无直接的抑制作用, 但能诱导黄瓜幼苗对霜霉病产生局部和系统的抗性, 系统抗性的表达在处理后48 h产生并持续7 d以上。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BTH处理可系统性地增强这两种酶的活性, 且与黄瓜对霜霉病的诱导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黄瓜抗炭疽病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开始,抗炭疽病列为黄瓜新品种选育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国外五十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Barnes和Epps( 1952)在黄瓜引进材料中发现两个抗病类型[1],Littrell和Epps(1965)提出标准接种方法(2)。国内黄瓜抗炭疽病育种起步较晚,鉴定方法尚未见报道,品种和病原与国外存在地理差异,在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借鉴国外方法的同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在分生孢子的培养,接种方式,接种浓度,接种苗龄以及不同品种的抗性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初步提出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黄瓜炭疽病分主孢子的培养 选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 JA)诱导葡萄果实抗病反应的机制,以‘巨峰’葡萄悬浮细胞为试材,将其继代培养一次后分别在含10μmol·L-1 Me JA的B5培养基和含100 nmol·L-1隐地蛋白的B5培养基中(模拟病原菌接种)振荡培养15 d,每3 d测定1次细胞质量及抗病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单一Me JA处理未激活葡萄悬浮细胞内的防卫反应;而单一隐地蛋白处理则可立即显著诱导葡萄悬浮细胞内源H2O2迸发,提升vv NPR1.1、PR1和PR2表达水平和植保素含量;经Me JA处理的葡萄悬浮细胞在添加隐地蛋白后,其细胞内出现较单一隐地蛋白处理更为显著的H2O2迸发、PR基因表达和植保素合成现象,说明经Me JA处理的悬浮细胞只在病原激发子胁迫时才表达出较强的系统抗性。因此,Me JA诱导的葡萄悬浮细胞抗病反应可归因于Priming(植物敏化过程或防御准备过程)机制。此外,经Me JA诱导的Priming反应对葡萄悬浮细胞生长无显著影响,暗示其未抑制葡萄细胞生长和胞内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7.
氟唑活化酯诱导大白菜抗根肿病效果与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新型植物诱导抗病剂氟唑活化酯对大白菜根肿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及抗病机理,研究了氟唑活化酯的诱导浓度、在白菜根部的运输过程以及氟唑活化酯诱导白菜后相关防御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以氟唑活化酯25 mg ? L-1对大白菜进行叶面喷雾诱导时根肿病的病情指数最低。通过台盼蓝(Trypan blue)染色观察到氟唑活化酯诱导大白菜叶片后,根部对根肿菌也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大白菜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氟唑活化酯诱导大白菜2 h后JA途径中的COI1和LOX2基因以及SA途径中的PR-1基因都有显著的过量表达,其中JA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更明显。结果说明氟唑活化酯可以诱导大白菜产生系统获得抗性,两种信号传导途径都参与了抗病过程,但以JA途径为主,SA途径为辅。  相似文献   

18.
促生菌CH1诱导黄瓜对猝倒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根法研究了植物生长促生菌CH1诱导黄瓜对猝倒病的抗性以及黄瓜植株经CH1处理后根部与叶部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物酶( POD) 、过氧化氢酶(CAT) 、多酚氧化酶( PPO) 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 促生菌CH1提高了黄瓜的成苗率, 处理后的28 d, 猝倒病相对防效高达78.64% , 推测促生菌CH1使黄瓜产生的诱导抗性是其防病的主要原因。黄瓜经CH1处理并同时接种腐霉菌后, 处理根部与未处理叶部组织中SOD、POD、CAT、PPO和PAL活性都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其根部这些酶的活性分别在处理后3、3、5、5和5 d时出现高峰, 叶部酶活性变化基本与根部的相吻合。表明这些酶活性的提高与CH1诱导的黄瓜对猝倒病抗性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且CH1对这些酶活性的诱导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以黄瓜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设置了播种30d后接种根结线虫(M.)、接种G.i 30d后接种根结线虫(G.i+M.)和接种G.v30d后接种根结线虫(G.v+M.)3个处理,研究了2种AM真菌Glomus inartradiees(G.i)和Glomus versiforme(G.v)与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M.)互作对黄瓜幼苗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幼苗受到根结线虫侵染后,叶片的PAL、PPO活性及总酚含量分别在144、72、288h达到最高;接种AM真菌提高了黄瓜幼苗PAL、PPO活性及多酚含量,表明接种AM真菌可提高黄瓜幼苗对根结线虫侵染的抗性。接种G.v和G.i真菌均使黄瓜幼苗MDA含量低于对照,降低了后期根结线虫侵染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伤害。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接种AM真菌G.v和G.i不仅激发了黄瓜幼苗较高的保护性酶活性,且激发了黄瓜幼苗的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的积累,增加了植株对根结线虫的抗性,同时维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G.v对黄瓜植株的保护作用要优于G.i。  相似文献   

20.
黄瓜褐斑病抗源鉴定与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对34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褐斑病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5份高度抗褐斑病资源、2份抗病资源、3份中抗资源,其余均为感病和高度感病资源。鉴定结果说明现有黄瓜种质资源中蕴涵着潜在的改良黄瓜褐斑病抗性基因。通过对高抗/高感亲本杂交F1、F2代及回交世代的抗病性分离观察表明,符合孟德尔的1∶2∶1和1∶1的分离规律,认为抗病性由1对单隐性基因控制,感病相对于抗病为不完全显性。研究结果对黄瓜抗褐斑病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