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冀北土石山区坡面尺度径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揭示区域水土流失规律,以冀北土石山区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坡面尺度产流特征与地形因子、降雨因子、植被覆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拟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坡面径流小区的年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坡度临界值在11°00′左右;坡面径流小区的年径流量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坡度和不同坡长条件下,径流量与有效降雨量及平均降雨强度都成正相关,但与有效降雨量的相关系数要大于平均降雨强度的相关系数且在0.01水平上显著,与平均降雨强度的相关系数不显著;坡面径流小区的年径流量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但覆盖度为60%和90%的草地径流小区的年径流量相差甚小,说明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临界植被覆盖度;水平阶、鱼鳞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可以有效拦蓄径流,从而削弱降雨特征对径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秸秆覆盖对三峡库区坡面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农作物秸秆不同覆盖处理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为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分析了5种不同雨强下不同秸秆覆盖处理的径流、泥沙过程。[结果]坡面覆盖秸秆能推迟坡面初始产流。在小雨强时,秸秆覆盖推迟初始产流显著,但随着雨强的增加,推迟初始产流的作用降低。在坡面下坡段覆盖秸秆推迟初始产流效果优于在坡面上坡段覆盖秸秆。对于产流产沙而言,在坡面上坡段覆盖秸秆与无覆盖差异不显著,但在坡面下坡段覆盖秸秆时径流模数和侵蚀模数为无覆盖的61.57%~69.1%和14.54%~18.31%,且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效果优于在坡面上坡段覆盖。秸秆覆盖后土壤流失比(SLR)介于0.022~0.611之间,且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降低,在坡面下坡段覆盖秸秆SLR值在上坡段的1/4。[结论]合理选择农作物秸秆在坡面覆盖的坡位及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坡面产流与侵蚀产沙,产生较好的水土保持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密云水库周边板栗林下的土壤侵蚀规律以及适合于当地板栗林下的水土保持措施,选取发生于2021年8月的10次降雨事件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比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下产流产沙对降雨因子的响应,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不同水保措施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评价,进而筛选出水土保持效果更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结果表明:(1)在仅布设植被措施的条件下,减轻地表径流及泥沙运移作用最大的植被类型为卷柏,其次为自然坡面。(2)在同时布设植被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条件下,工程措施相同、植被措施不同时,自然坡面减流减沙效果最好。工程措施不同、植被措施相同时,减流效果最好的为鱼鳞坑。(3)马齿苋+鱼鳞坑、自然坡面+鱼鳞坑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佳。(4)对产流产沙量影响最大的因子为降雨量,其与径流量、泥沙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0.557(p<0.01)。由此可知,进行密云水库板栗林水土保持工作时,可优先种植卷柏、布设鱼鳞坑,或布设马齿苋+鱼鳞坑、自然坡面+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4.
雷波  焦峰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48-51,58
依据2007—2010年的统计与调查资料,在对典型流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有无水土保持项目对比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南安康、商洛、汉中三市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理后与治理前相比,各地类拦蓄径流量、保土效益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同措施对拦蓄径流的作用顺序依次为:封育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坡面整治措施>能源替代措施>保土耕作措施;不同措施对保土效益的作用顺序依次为: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封育措施>坡面整治措施>能源替代措施>沟道防护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水源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防护措施是治理全风化花岗岩回填土边坡坡面侵蚀的有效手段,以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全风化花岗岩回填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坡长相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坡度(10°,20°,30°和40°),相同雨强(220 mm/h)的4种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植物措施和工程+耕作措施)来分析坡面土壤侵蚀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产流率和产沙率,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坡度所设置的防护措施均能起到减流减沙的效果,最佳水土保持措施为工程+植物措施。(2)≤10°边坡在裸坡条件下坡体基本稳定,不需要任何防护措施;10°~20°,20°~30°边坡分别在植草(覆盖率100%)和植草+坡面截排水措施下的护坡措施效果较好,>30°边坡必须在有固坡措施的基础上,坡面设置生物措施方能有效治理坡面侵蚀问题。(3)坡度的阈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坡面防护措施越复杂,阈值越大;且在不同的防护措施条件下,坡度对坡面累积产沙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估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措施保存情况,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质增效提供依据,促进黑土地保护和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以2019年以前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对象,选取52个小流域的坡面治理工程和8个小流域(项目区)的侵蚀沟治理工程开展调研,共抽核325个坡面图斑和32条侵蚀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诊断。[结果]全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中的治沟措施保存情况明显优于坡面措施,平均保存率分别为95.00%和56.51%。坡面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存在明显的类别和空间分异,侵蚀沟治理措施普遍保存完好,生态节地型措施保存率较高,个别措施在部分地区需提质增效和加强管护。[结论]今后应加强东北黑土区梯田、地埂植物带等传统措施的优化和管护,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的生态节地型水土保持新措施,并探索建设黑土地水土保持技术中试基地;定期开展重点工程成效评估,提出分区分类措施推荐名录,打造不同类型示范样本。  相似文献   

7.
径流调控理论是水土保持的精髓——四论水土保持的特殊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是科学调控坡面径流 ,径流聚散工程体系是径流调控理论的具体运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解决坡面径流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问题 ,不论是坡面措施还是沟道措施 ,都是依据径流调控理论 ,在径流聚散工程体系中各自起着处理不同地段坡面径流的作用 ,各项措施相互依存和互补。径流调控理论是成功防治水土流失的科学指南 ,是水土保持学科和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板栗林地水土保持截水工程措施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集浙江省安吉县2种典型板栗林不同坡面位置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有无截水工程措施板栗林土壤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坡面截水工程措施对板栗林沟间坡面土壤性质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分别比无措施板栗林低5.88%、6.68%和33.54%,砂粒质量分数比无措施板栗林高10.57%.板栗林侵蚀地坡度的急剧变化导致坡面不同位置土壤养分和土壤颗粒组成的明显变化,2种板栗林坡度增加段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低,土壤砂粒质量分数相对较高;而坡面截水工程措施使得坡面土壤颗粒组成相对稳定,但要改善林地土壤肥力还必须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坡地几种典型治理措施的径流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小区观测资料,对南方红壤坡地几种典型治理措施的径流调控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裸地比较,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径流调控效益达到21.1%~94.2%,顺坡与横坡耕作措施的径流调控效益分别达到59.7%和72.3%在其它措施相同的条件下,南方普遍采用的梯田、水平竹节沟、鱼鳞坑这3种水土保持坡面工程措施,径流调控效益均在68.3%以上与单一措施比较,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耕作措施优化组合的综合性水土保持措施,径流调控效益高达91.6%,这些优化组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可在南方红壤区因地制宜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采用侵蚀针与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黑色薄膜覆盖与绿肥覆盖、割草覆盖、生物篱、施用除草剂等传统经济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探讨在锥栗林中黑色薄膜覆盖防治水土流失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水土及养分流失量总体上均显著小于对照。其中,绿肥覆盖与施用百草枯2种处理的液体径流量在试验期间均低于其他3种处理措施。由于覆膜减少了降雨的入渗量,与其他处理相比,黑色薄膜覆盖的液体径流量较大,其固体流失量则在不同月份均最低,施用百草枯处理的固体流失量也显著小于其他传统处理。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坡面侵蚀空间分异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与对照相比,绿肥覆盖、生物篱、施用百草枯3种处理的坡面净侵蚀现象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而黑色薄膜覆盖与割草覆盖处理的坡面净沉积作用明显。因黑色薄膜覆盖可实现"肥与水隔离",大量的液体流失并未造成过多的养分损失,仅5—6月的液体全P、全K和铵态N大于对照,7—10月,液体养分流失量也显著小于对照,且黑色薄膜覆盖在试验期间固体养分流失量总体上均显著小于其他处理。此外,黑色薄膜覆盖大大缩短了果实捡拾时间,降低了人工成本。黑色薄膜覆盖措施在减轻坡面土壤侵蚀、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方面效果显著,相对其他措施在锥栗林的水土保持方面具有优势,但较强的膜上径流具有加剧侵蚀的倾向,限制其实际应用。可结合设置覆膜比例,采用有孔薄膜、坡面微工程等减少液体径流,以达到薄膜覆盖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密云水库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合理配置北京密云水库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方法]基于石匣小流域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结果](1)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量差异明显,与裸地相比较,耕地、人工草地、封禁荒草地和林地的减沙率达63.88%~99.63%;(2)梯田比坡耕地措施小区的土壤侵蚀量减少了95.62%,起到了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3)采用水平条和鱼鳞坑措施林地小区的减沙率分别为83.56%和96.53%,具有十分明显的减蚀作用;(4)与人工草地相比较,封禁荒草地的侵蚀产沙量减少了98.25%,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结论]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少人为干扰以及合适地配置梯田、鱼鳞坑和水平条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河生态工程砚瓦川项目以水土保持技术为载体,对沟道工程、坡面工程和塬面工程统一规划,工程、非工程措施合理配置,实现了流域上游塬面水窖、涝池等小型拦蓄工程同果园、菜园节灌补灌相结合,流域中下游坡耕地退耕种草同发展商品畜牧业相结合,坡面径流高效利用同坡面种草种树相结合,积极推行集水造林和集水种草等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理河流域1960—2002年的系列水文资料和水土保持成因分析法计算结果,分析大理河流域减沙效益与措施保存面积、配置比例和汛期降雨量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大理河流域淤地坝措施减沙量与坡面措施减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现状水土流失治理条件下,大理河流域仅靠坡面治理措施取得的减沙效益只有9%,取得最大减沙效益的水土保持措施梯田、林地、草地、坝地最优配置比例为18.6∶73.2∶4.6∶3.6,保持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较高减沙效益的坝地配置比例为4%;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与汛期降雨量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能力表现最充分的汛期降雨量值区间约为300~500mm;大理河流域治理期有21年坡面措施减沙量小于600万t/a,淤地坝措施减沙量均在3000万t/a以内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坡面措施减沙量与淤地坝措施减沙量关系比较密切,淤地坝措施减沙量的增幅小于坡面措施减沙量的增幅。  相似文献   

14.
黄土残塬区坡耕地小麦休闲期土壤侵蚀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研究小麦休闲期坡耕地采取不同耕作措施的产流产沙规律 ,减流减沙机理,并辅以调查充实,从而为选取最佳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提供依据.试验中采用当地典型的2种雨强1.7,0.8 mm/min进行人工模拟降雨,在坡度为5,10,15°三种坡面上分别布置高茬、低茬、低茬覆盖、翻茬、翻茬覆盖、裸地等措施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条件下,坡面产流起始时间与坡面比降成负相关,并对起始产流时间、产流量、产沙量与坡面比降进行了拟合.另外,大雨强下,翻茬覆盖措施减流减沙效果最好,在坡度为5,10,15°坡面上的减流率分别为81%,70%,77%;减沙率分别为95%,96%,97%.小雨强条件下,低茬覆盖和翻茬覆盖措施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在25 min 30 s内均为100%.而在同样条件下,裸地覆盖、高茬、低茬、翻茬措施的减流率和减沙率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高速公路生态护坡工程开展试验观测。研究探讨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在高速公路高陡边坡上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建植草本植被。在短期内可完全覆盖坡面,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可抑制边坡侵蚀的发育,有效控制坡面沟蚀的发生,在中雨到暴雨的情况下,边坡径流系数在15.97%以下,土壤流失量极小。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机理主要与草本植被对降雨的截留、雨滴能量的削减、坡面径流的抑制、根系的锚固与加筋作用,以及生态护坡技术本身的工艺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总结多年来从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实践,认真分析梳理了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总结并讨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实践获得的5个启示: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到位是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前提条件;建设项目开工前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划分是落实水土保持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建设项目中已采取部分水土保持措施的弃土场,其水土流失监测不应以裸露坡面径流小区土壤侵蚀量作为土壤流失量计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水土流失量预测不应类比已建工程流失量;水土保持临时排水沟设计标准不应高于主体工程永久排水管渠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侵蚀坡地治理与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指出侵蚀坡地植被的重建必须着眼于建立地带性森林系统;提出植被群落发育程度必需与土壤肥力恢复水平相适应理论,即在先锋群落配置中要注重草被层的生长;坡地果园的开发必须注重地被植物的建设;对陡坡窄面梯田的保水功能提出质疑,提出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就坡挖穴、山边沟+牧草覆盖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替代梯田工程。  相似文献   

18.
针对坑下山坑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依据《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提出离村庄较近,坡度<25°的土层较厚的坡耕地采用坡改梯治理措施,对坡面荒草地、疏林地和火烧迹地等采用营造水土保持林的治理措施,离村庄较近,坡度<25°产粮区和树下裸露经果林区等采用坡面水系工程进行治理,建议下阶段需加强对沟道的治理。同时,对治理效果进行初步估算,旨在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临沂市开发建设项目扬尘污染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扬尘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形式之一。分析了扬尘污染的主要危害,并简单介绍了开发建设项目扬尘的来源。以临沂市为例,分析了开发建设项目存在的"重水力侵蚀,轻风力侵蚀"问题,并指出在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时,要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在搞好水力侵蚀防治的同时,开展风力侵蚀防治;尽量减少工程区内的裸露地表面积,缩短大风季节裸露时间,加强临时覆盖和拦挡措施;在施工中后期增加植物措施,加强对临时堆土坡面和非硬化的可蚀性地表进行风蚀监测;优化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分层次、分区域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以控制因开发建设而造成的扬尘污染。  相似文献   

20.
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治理工程(简称淮干治理工程)施工Ⅲ标,位于淮干中游的下段,施工管理人员一改以往重土方轻水保的做法,将水土保持措施与土方项目同步实施,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明显,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借鉴。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施工时将表土沿划定场地就近堆放,等围堰、堤防填筑完成后,把清除的表土撒铺到坡面,为草皮生长提供良好条件;老堤延后拆除,保护新堤坡面草皮;利用切滩工程弃土保护围堰;切滩工程设计合理的开挖顺序;围堰内外坡面用草皮护坡时,利用人工稠密栽植巴根草(梅花形布置),并适时洒水、施肥的方法,稳固草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