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研究了盆栽条件下苏打盐碱胁迫对水稻品种长白9号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对稻穗2次枝梗数、2次枝梗上的颖花数、2次枝梗上的实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随盐碱胁迫程度的增加,2次枝梗数、2次枝梗上的颖花数和2次枝梗上的实粒数呈明显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盐碱胁迫下穗上的2次枝梗数是对单穗产量贡献的最大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使长白9号产量显著降低,其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盐碱胁迫使穗的总颖花数、穗粒数减少。因此,盐碱地种植长白9号在孕穗期要加强水肥调控,尽量增加水稻的颖花数,减少2次枝梗退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程氏指数法研究的结果表明:水稻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数、穗重呈显著相关;亚种特性特别是与一次枝梗的各项性状如个数、千粒重、粒数、结实率,二次枝梗的二次粒率有密切相关性。亚种特性与穗颈大维管束数、小维管束数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耐盐碱性不同的3个高粱品种在混合盐碱胁迫下的农艺性状和相关生理指标,研究高粱全生育期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对混合盐碱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高粱在整个生育时期随着盐碱胁迫的加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胞间CO_2浓度则呈上升趋势。盐碱胁迫使高粱提前成熟,降低了各个高粱品种的株高、茎粗、穗重、千粒重等各项农艺指标值,不同品种对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应用形态指数法对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进行了分类研究,探讨了形态指数法中作为分类指标的亚种特性抽穗时壳色、稃毛、叶毛、1~2穗节长、籽粒长宽比和酚反应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水稻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有一定相关性,亚种特性与结实率呈极显著相关,与株高、穗数、穗重呈显著相关,与枝梗性状关系尤为密切,亚种特性及程氏指数与一次枝梗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特优2278是玉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水稻品种,为挖掘增产潜力和探索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分析5个县市田间试验数据,对其齐穗期、全生育期、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特优2278的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实粒数产量株高全生育期齐穗期穗长千粒重,其变化范围为3.05%~9.39%;与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实粒数(0.951)千粒重(0.615)总粒数(0.602)全生育期(0.544)穗长(0.466)齐穗期(0.163)结实率(0.044)有效穗(-0.542)株高(-0.632);根据通径分析可得到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0.689)全生育期(0.512)结实率(0.195)有效穗数(-0.533)。  相似文献   

6.
按照NCII遗传交配设计构建测交群体,考察包括产量性状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对水稻农艺性状表型、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进行通路分析,以期为水稻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主穗实粒数与生物调控、千粒重与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主穗长与SNARE相关囊泡运动、主穗一/二次枝梗与依赖DNA的转录、株高与大分子代谢过程、主穗颖花数与花粉识别、有效穗数与水解酶活性、单株实粒重与嘌呤核苷结合等通路相关。为获得优良性状,高配合力,杂种优势可以从某一性状的相关通路进行研究,找到调控该通路的相关基因,以期为改良水稻一般配合力和获得杂种优势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发掘控制水稻穗粒数相关性状的稳定位点,以Nipponbare为受体、Kasalath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54个株系,在3个不同环境中对水稻的每穗颖花数(SNP)、每穗实粒数(FGP)和结实率(SF)进行非条件QTL定位和矫正生育期的条件QTL定位。2种方法检测到的3个性状的QTL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上位性位点对均是在单个环境中检测到且表型解释率小。将生育期矫正到同一水平,检测到3个控制每穗颖花数的稳定位点q SNP6.2、q SNP6.3和q SNP8.4,1个控制每穗实粒数的稳定位点q FGP8.6和1个控制结实率的稳定位点q SF3。上述所有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日本晴。其中,q SNP6.2和q SF3在3个环境中均检测到,说明利用这2个位点改良的目标性状无论是遇到高温还是低温均能稳定地增加改良株系的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且这一改变不会影响改良株系的生育期(GD);而q SNP6.3、q SNP8.4和q FGP8.6均在E1和E3中检测到,说明利用这3个位点改良的目标性状(每穗颖花数或每穗实粒数)不受高温的影响且不会改变改良株系的生育期。利用上述发掘到的稳定位点改良目标性状不受高温或/和低温胁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劳动力的短缺,直播水稻具有省工省力的优点逐渐受到重视,因此筛选适宜水条播(直播)的水稻品种是极其重要的。为此,以29份寒地水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水条播对寒地水稻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条播对寒地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为偏正向,对株高、穗长、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粒数、成粒率、千粒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理论产量的影响都是偏负向的。水条播提高了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成粒率、千粒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理论产量的变异程度,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小。穗重、成粒率和生物产量对水条播反应较敏感的材料,一般其理论产量对水条播的反应也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Error-prone PCR获得EPSP酶突变基因提高水稻的草甘膦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通过Error-prone PCR方法获得的表达水稻EPSP酶突变基因epsp102和未经修饰的水稻epsp基因分别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获得转化克隆84个和109个。对T1、T2代转基因水稻三叶期和分蘖期喷施草甘膦,各选出4个对草甘膦高抗性的T3代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对其中的3个株系进行农艺性状考察,并各选1个株系作为父本与其他优良恢复系进行杂交,进一步考察epsp和epsp102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抗性和农艺性状表现。Southern结果显示:epsp的整合拷贝数为2~3拷贝,epsp102拷贝数为1-2拷贝。萌发种子、三叶期及分蘖期对草甘膦抗性检测显示:转基因萌发种子对草甘膦的抗性提高15倍;三叶期对草甘膦的抗性提高3-4倍。分蘖期剂量效应检测结果显示:非转基因对照在施0.1倍以上的致死剂量农达时,植株显著失水,而转基因株系水分生理正常。两地两季的农艺性状考察显示: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的穗数明显增多,转基因株系ep-3和ep102-20结实率和单株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以ep-3和ep102-20作父本,与4个恢复系杂交的F:代对草甘膦的抗性没有降低,两个组合的结实率显著增加,SK/ep-3组合结实率显著下降,其余组合的结实率与对照持平。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用抗旱性不同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分别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株高、穗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等生育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水稻株高降低,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减小;各器官干物重、总干重均明显降低;前期干物质积累缓慢,后期植株衰老加速。水分胁迫引起各品种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下降,最终引起产量降低。品种的抗旱性不同,其产量及其构成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抗旱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东乡普通野生稻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利用组合R974//东野/R974 BC1F5 BIL群体,设水分胁迫和非胁迫两种处理,在全生育期测定了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结实率、单株产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卷叶级别等12个与抗旱相关的形态及生理性状,其中单株产量对水分胁迫影响最敏感。通过各性状旱、水相对值对抗旱系数分别进行单因素逐步回归、通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单株分蘖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等6个性状与水稻抗旱性相关显著,可作为全生育期抗旱鉴定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入选性状的抗旱D值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更表明上述性状作为水稻全生育期的抗旱鉴定指标是可行的。同时对5种抗旱性评价方法进行比较指出,抗旱指数是最合适的抗旱性直接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杂交水稻农艺性状对耐冷性的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同时分析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育种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相关区域试验数据,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6个水稻新组合的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耐冷性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株高与耐冷性之间密切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全生育期影响最大,r=0.436;通径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株高与杂交水稻耐冷性有着直接作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生育期较长、株高较高的组合具有较好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13.
增加穗粒数对水稻高产品种培育至关重要。其遗传基础复杂,由多基因控制。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可以将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分解,因而是理想的遗传研究材料。本研究通过高代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鉴定了一个以日本晴为受体、西恢18为供体亲本的、含有15个代换片段的增加穗粒数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747,平均代换长度为4.49 Mb。与受体日本晴相比, Z747的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长和粒长显著增加,粒宽显著变窄、结实率显著降低,但结实率仍为81%。进一步以日本晴和Z747杂交构建的次级F2群体鉴定出46个相关性状的QTL,分布于水稻1号、2号、3号、5号、6号、9号、11号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qGPP12、qPH-3-1、qPH-3-2等12个QTL可能与已克隆的基因等位, qSPP9等34个可能是新鉴定的QTL。Z747的每穗总粒数由2个具有增加粒数效应的QTL (qSPP3和qSPP5)和1个具有减少粒数效应的QTL (qSPP9)控制。研究结果对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以及有利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培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调控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分布,进一步解析控制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一套“中国春-人工合成小麦”染色体代换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株系小麦的株高、穗长和穗数等重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通过同一性状不同株系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对调控株高、穗长和穗数的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表明:1 B、2 B、 3 A、4 A、6 A、6 D和7 D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调控小麦株高的位点;1 B、1 D、2 B、2 D、5 A、6 A、6 D和7 D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调控小麦穗长的基因位点;3 A和6 D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调控小麦成穗数的位点。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调控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并对小麦分子育种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籼粳稻杂交后代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直接作用最大;而大维管束效率对穗部性状的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间接作用最大.籼型和偏籼型水稻大维管束效率>1/2,而粳型和偏粳型<1/2.粳型和偏粳型水稻一次枝梗效率接近1,而籼型和偏籼型在1/2左右.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穗部性状和单株产量关系密切,在亲本及杂交后代中所分化的程度明显不同,能反映出穗部性状良好的形态和机能,可以作为选择良好穗部性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稻穗枝梗结实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三年对66个水稻品种考种分析发现,水稻品种间一次枝梗数及其着粒数差异不大,二次枝梗数差异大,而着粒数较稳定.每穗粒数与一、二次枝梗数密切相关.二次枝梗数对每穗粒数和空秕率的增加起主导作用,一次枝梗数对空秕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每穗空秕率与二次枝梗数有关,还与品种的遗传特性有关.由于二次枝梗籽粒有两段灌浆现象,如遇不利因素,可导致空秕率增多.增加单位面积总粒数,保持较高结实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每亩穗数已是水稻大面积丰产栽培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育种工作者可将一次枝梗着粒较多,二次枝梗空秕率较低的穗型作为选择高产品种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不同茎蘖部位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的影响,以穗型差异较大的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和宜香优2115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机插杂交籼稻不同播期下不同茎蘖部位稻穗的枝梗数和颖花数。结果表明,(1)每穗一次、二次颖花数及二次枝梗数为:主茎一次分蘖二次分蘖,主茎和一次分蘖的一次、二次颖花数及二次枝梗数随播期推迟呈增加趋势,且平均一次、二次颖花数及二次枝梗数也随播期推迟而增加。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表现出了相同趋势。平均每穗总枝梗数和总颖花数也随播期推迟呈增加趋势。(2)相关分析表明,主茎、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的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与平均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表现为主茎一次分蘖二次分蘖,且通径分析表明,主茎和一次分蘖的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对平均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的贡献率远大于二次分蘖。(3)主茎、一次分蘖和平均每穗大部分枝梗及颖花性状与穗分化期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和平均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综合看来,不同播期下主茎、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的枝梗数和颖花数有较大差异,选择大穗型籼稻品种进行机插更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同时根据播期确定相应的高产策略,早播机插在保证较高一次分蘖数的基础上,应注重提高每穗枝梗数和颖花数以提高产量,迟播机插在保证较高每穗颖花数的基础上,应注重提高结实率、千粒重。  相似文献   

18.
晚籼稻抽穗期冷害生态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生育期相近的迟熟高产杂交稻组合或水稻品种(品系),在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寻找水稻抽穗期冷害相关的形态评价指标,并对参试材料进行抽穗期耐冷生态适应性评价。抽穗期遭受低温冷害胁迫后,主要农艺性状中受冷害程度大小顺序依次是每穗实粒数、单蔸产量、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株高、穗长、千粒重;单蔸产量相对受害率(RDP)与每穗实粒数RDP、结实率RDP、剑叶叶色分、抽穗期延尺天数分成极显著正相关。在低温冷害胁迫条件下,水稻不同基因型的抽穗期耐冷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将判别水稻抽穗期耐冷能力的形态指标--每穗实粒数RDP、结实率RDP、剑叶叶色、抽穗期延迟天数、苞穗率增加值进行量化,综合判别参试材料抽穗期对低温冷害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籼穗交材料95LR102后期耐冷能力强;带有部分粳稻血缘、正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  相似文献   

19.
杨飞  张征锋  南波  肖本泽 《作物学报》2022,(7):1813-1821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培育高产稳产的水稻品种对于维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对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本文从“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重测序项目”(3K Rice Genome Project)中挑选生育期较为一致的226份核心种质资源材料考察生育期(rice growing period, RGP)、株高(plant height, PH)、有效穗数(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EPN)、穗长(panicle length, PL)、穗着粒密度(spikelet density, SD)、结实率(seed setting rate, SSR)、千粒重(thousand grains weight, TGW)、单株产量(yield per plant, YP)、每穗颖花数(spikelet per panicle, SP)、每穗实粒数(grainsperpanicle,GP)10个主要农艺性状,结合2429kb的高密度基因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共定位到显著相关位点4...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聚合螟虫和稻瘟病抗性基因水稻恢复系的农艺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为杂交水稻聚合恢复系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按不完全双列杂交5×8 (NCII),以抗螟虫抗稻瘟聚合恢复系5个为父本和不育系8个母本设计并配制了40个组合,对穗长,株高,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空瘪粒数和结实率进行了研究、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等9项农艺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参数分析。一般配合力(GCA)分析表明昌恢891TJH、长田A、圳20A、华盛A、晶泰A、广8A配合力较高,特殊配合力(SCA)分析表明晶泰A/昌恢891TJH、华盛A/昌恢891TJH、圳20A/R205TJH特殊配合力较高。千粒重、总粒数、有效穗主要受到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穗长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影响。穗长、实粒数、空瘪粒数、总粒数的遗传效应主要依赖不育系母本,单株产量的遗传效应取决于聚合恢复系父本,而株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遗传效应由双亲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