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测定小麦中B型单端孢酶烯族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 3-AC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 15-ACDON)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检测方法。用水提取小麦样品,提取液经无水乙醇等体积沉淀,再结合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可取得较好的净化效果。采用乙腈/0.005%磷酸水溶液二元梯度洗脱程序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上完成DON、15ACDON和3ACDON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0.5~15.0 mg L-1线性范围内,DON、15ACDON和3ACDON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9.8%、93.4%和92.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2.0%和2.5% (n=3);检测限分别为12.2、10.5和16.7 μg kg-1。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样品净化方法使杂峰干扰少,大幅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成本低,适用于小麦中B型单端孢酶烯族毒素的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正6月23日,浙江大学生物所赤霉病防控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ew Phytologist上发表论文,揭示了赤霉病菌中ATP结合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在病菌致病和生长中的新机制。近年来,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ium complex)引起的赤霉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最重要的病害,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也称呕吐毒素)也严重危害人畜健康,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此,深入理解病菌的致病机理和毒素合成机制对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3.
<正>近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研究人员揭示了禾谷镰孢侵染植物的分子策略。禾谷镰孢是一种丝状真菌,能引起小麦赤霉病、玉米茎腐病等多种农作物病害,还能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真菌毒素。禾谷镰孢的基因组编码约14000个基因,已有上百个基因被证明与其致病性相关,但禾谷镰孢致病机制的全貌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赤霉病毒素(DON)去毒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天然污染赤霉病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的小麦,用清水淘洗浮选后再经过加工制粉,可以使毒素含量为2.3mg/kg的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量减少75%,使毒素含量为1.2mg/kg的降低60%;6%的过氧化氢(加1%NaOH)去毒效果较明显,DON的含量可降低59%;用1%的亚硫酸氢钠处理的小麦,可去除毒素约30%;20%水分的小麦在100%氨气(加10%Na_2CO_3)中放置18小时,在10%氯气中暴露0.5小时,均可使毒素含量降低30%。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明确小麦赤霉病菌在山东的种群组成及毒素类型,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在2014、2015年从省内11个地区的28个县(市)共采集小麦病穗标本300余份,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根据采集地点随机选取120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对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种群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的种群组成及分布,分别从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密山市、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等地区采集小麦赤霉病病样,经单孢分离纯化共得到118株镰孢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基因组DNA的EF-1α序列分析技术进行了镰孢菌种类的辅助鉴定,确定属于7个种:禾谷镰孢菌为优势种,分离频率为64.41%,藤仓镰孢菌为次优势种,分离频率为18.64%;燕麦镰孢菌、尖孢镰孢菌、木贼镰孢菌、锐顶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5.08%,3.39%,3.39%,3.39%,1.70%。同时,在玉米成株期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镰孢菌可以侵染玉米,较玉米茎腐镰孢菌的致病力低。  相似文献   

7.
新西兰研究者最近对1992~1994年收获的玉米作霉菌菌相和霉菌毒素污染量的普查,普查结果,1992~1994年收获的玉米普遍感染了镰刀菌。玉米中带有的霉菌毒素主要是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以及玉蜀赤霉烯醇,1992年收获的玉米样品中镰  相似文献   

8.
呕吐毒素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化学名为3a 7a 15-三羟基草镰孢菌-9-烯-8-酮,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1-碳烯基)β-雷琐酸-μ-内酯,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  相似文献   

9.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小麦赤霉菌侵染寄主后,不仅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感病子粒中的真菌毒素(主要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还对人畜安全造成危害,培育抗病特别是抗DON积累品种是减轻赤霉病危害的有效途径。目前,在赤霉病5种抗性类型中仅抗侵染(类型Ⅰ)和抗扩展(类型Ⅱ)的研究较为深入,随着近年来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毒素DON积累抗性类型(类型Ⅲ)的许多研究也陆续展开。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抗毒素DON积累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和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使用GC/MS建立了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雪腐镰刀菌烯醇2种毒素同时检测的方法。前处理0.5倍浓缩,外标法定量,回收率超过70%,定量下限为0.01 mg/kg,0.005~0.5 mg/L标准溶液的相关系数大于0.99。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和准确度高,非常适用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形态学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13个省17个市区的274份高粱子粒样品中分离获得的313株镰孢菌进行鉴定。在313株镰孢菌中,共鉴定出13个镰孢菌种:产黄色镰孢(Fusarium thapsin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变红镰孢(F.incarnatum)、藤仓镰孢(F.fujikuroi)、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亚粘团镰孢(F.subglutinans)、木贼镰孢(F.equiseti)、茄镰孢(F.solani)、尖孢镰孢(F.oxysporum)、九州镰孢(F.kyushuense),尚无中文名称的F.miscanthi和F.lacertarum。产黄色镰孢(F.thapsin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变红镰孢(F.incarnatum)是高粱子粒寄藏镰孢菌种群中的优势种类。从分离频率和地域分布广泛性来看,我国高粱产区高粱子粒上均可分离获得镰孢菌,河南、山东、四川的分离频率最高,分别达43.87%、43....  相似文献   

12.
应用ELISA法快速检测麦类、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最低检出限为10μg/L,检测范围为10-1 000μg/L。用10%甲醇水溶液提取含DON的小麦及玉米样品,回收率为86~93%,变异系数为4.1%~17.4%。  相似文献   

13.
旨在明确山东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组成及优势病原菌的流行趋势。对2015-2017年在山东省采集的138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对优势病原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其发生发展规律。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真菌共有18种,其中镰孢属的拟轮枝镰孢菌分离频率为67.39%,为山东省优势病原菌;其次为层出镰孢菌,分离频率为10.87%;禾谷镰孢复合种、木贼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7.97%,5.80%,0.72%;木霉属的哈茨木霉分离频率为7.91%;青霉属的草酸青霉分离频率为6.52%;曲霉属黄曲霉和黑曲霉的分离频率分别为2.17%和5.07%。基于EF-1α基因序列构建了山东省2015-2017年拟轮枝镰孢菌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山东省菌株与河北省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89个拟轮枝镰孢菌菌株可以分为2个大群,其遗传距离较小,为0.002~0.016,表明山东省2015-2017年的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河北省和山东省拟轮枝镰孢菌菌株的遗传距离较小,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的抗性育种、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唐琳  赵辉  高增贵 《华北农学报》2012,27(2):202-206
采用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河南省豫西地区农田土壤镰孢菌种群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通过鉴定,共得到了9个种的镰孢菌,分别为尖孢镰孢菌、半裸镰孢菌、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生镰孢菌、锐顶镰孢菌、黄色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茄腐镰孢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镰孢菌属真菌18S rDNA-ITS和EF-1α基因序列均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其中李瑟组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层生镰孢菌、黄色镰孢菌种间18S rDNA-ITS基因序列存在着较高的同源性,不能正确地表现镰孢菌属种一级分类单元的特征;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却较好地表现出了供试菌株种一级的关系,说明镰孢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较18S rDNA-ITS基因序列存在更丰富的种间多态性,可以较好地表现镰孢菌种一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吉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16年采自吉林省36个村镇的玉米根腐病样品进行镰孢菌分离和鉴定,并通过田间试验筛选有效药剂。结果发现,在分离获得的84株镰孢菌中,主要包括尖孢镰孢、禾谷镰孢、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三线镰孢等11种,其中尖孢镰孢平均分离频率最高,为45.2%;其次是禾谷镰孢,平均分离频率为20.2%。从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6.
正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5株在山东采集分离的小麦根腐病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刺伤接种法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鉴定结果表明,25个菌株均为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属半知菌亚门离蠕孢属真菌。接种试验表明,25个麦根  相似文献   

17.
制粉对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迁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然污染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小麦为材料,通过筛理、水洗、制粉等加工工艺处理后,对小麦中的DON含量进行测定,得到了DON在小麦籽粒中的分布情况及小麦加工对其中DON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小麦中的DON主要分布在皮层,虽然小麦粉中DON含量有随染病程度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但就总体而言,小麦粉中DON含量明显低于全麦粉;2筛理和水洗都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麦粉中DON的含量。筛理对于降低小麦粉中毒素的作用较明显,水洗对于降低麸皮中DON含量的作用较明显;3由于心粉和皮粉之间,粗麸和细麸之间的DON含量差异微小,因此,提高加工精度或控制出粉率对进一步降低小麦粉中DON含量的作用不大;4当小麦的DON含量在1.56mg/kg以下时,经筛理、水洗、制粉加工后的含量有较大可能性达到限量值1mg/kg以下。  相似文献   

18.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名呕吐毒素,是一种有很强细胞毒性、胚胎毒性、一定致畸性、弱致癌性且影响免疫系统的真菌毒素,污染严重的粮谷类食品和饲料,人畜食用后健康将受到严重危害。文章对其危害、检测方法进行了部分议论,重点调查了解了抚顺地区2008年产部分玉米样品在2009年夏季DON的平均含量。强调要加强对DON的了解,加强对其检测,加强对谷物及其制品中DON含量的重视,以保证食用谷物及其制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菌株进行穗部喷雾和单花滴注接种,评价了10个小麦抗源的赤霉病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积累抗性。结果表明,望水白、苏麦3号、延岗坊主、繁60096属于高抗品种,Frontana表现感病,其余品种表现中抗。除Frontata外,所有抗源DON含量在3 mg/kg以下。不同接种方法间、不同致病菌株间的病小穗率和DON含量以及同一处理内的病小穗率和DON含量间呈极显著相关。利用与已报道的赤霉病抗性QTL相关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PCR扩增,比较扩增产物等位位点的差异,除4B染色体的GWM113标记外,其余标记在品种间具有2~8个等位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14~0.85。单倍型分析表明,延岗坊主具有与望水白一致的3B主效QTL的SSR标记位点,扬麦158和新中长分别在2D和4B上具有多个与武汉1号一致的抗性QTL相关SSR位点,翻山小麦在3B和6B上具有多个与苏麦3号或望水白一致的抗性QTL相关SSR位点,繁60096在2D上有多个与武汉1号一致的QTL相关SSR标记,而镇麦7459和温州红和尚与已报道的小麦赤霉病抗性多数SSR位点不一致,可能具有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20.
正6月23日,浙江大学生物所赤霉病防控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ew Phytologist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赤霉病菌中ATP结合蛋白在病菌致病和生长中的新机制。近年来,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引起的赤霉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最重要的病害,病菌产生的脱氧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