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茶—畜—草—加"循环农业系统进行能值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加工"系统和茶园生态系统以人力投入为主,分别占总能值投入的75.00%和63.86%,"茶—畜—草—加"循环农业的主要投入为玉米饲料等,占总能值投入的41.91%,人力占总能值投入的21.16%;"茶园—加工"系统在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多个能值指标中均最优,分别为13.55、0.31和44.22;"茶—畜—草—加"循环农业系统的能值净收益最高。  相似文献   

2.
对安塞纸坊沟流域果园的果树种类、分布、群落结构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其能反映作为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和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纸坊沟流域果园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比较符合生态学原则,但果园的群落结构和果树种类的面积比例对生态环境和市场环境均不适应.最后,作者从果园的种类组成、面积比例、群落结构及系统与外部的联系、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评价城郊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采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花溪区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结果表明:花溪区总能值投入为2.25×1019sej,总能值产出为1.32×1019sej;可更新能值投入占能值总投入的47.56%,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占能值总投入的34.67%,净能值产出率为1.18,能值投资率为0.95,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07。说明,花溪区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阶段,系统能值投入水平和转化效率不高,随着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4.
李俊莉  曹明明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552-2560
【目的】研究生态脆弱区资源型城市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影响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方法】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榆林市2000-2008年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投入产出结果显示:榆林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以无偿能值为主,2008年工业辅助能占总能值投入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而劳动力能值占可更新有机能的比例高达68%,仍处于主要依赖人力和环境资源的传统农业阶段。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榆林市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自然系统发展水平相对优越;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偏低,但发展潜力较大;社会系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劳动力生产效率较低;2008年,优势度指数为0.71,优势产业(畜牧业)明显;稳定度指数仅0.49,自稳定性有待增强;可持续发展指数为2.76,系统富有活力。【结论】今后应提高可更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系统结构、加大农业科技辅助能值投入,使系统能值的投入产出向高水平发展,使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科学技术型、高度集约型和高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5.
康虹  林惠花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3):188-194
将能值分析方法引入特色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对漳州市特色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动态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系统2011年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6.88、1.14、8.29,与2001年相比均有提高,说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2011年的环境承载率为2.07,与其他地区相比,系统发展的环境压力较小.据此,在环境容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大辅助能值特别是有机能值的投入,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将使漳州市特色农业生态系统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山地橄榄园生态恢复与生产力提升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各地开发山地果园积极性高,全省果园面积已达56.7万hm^2。但是,目前我省部分红壤山地果园的生产力明显偏低,加之许多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土壤侵蚀、土壤肥力贫瘠等问题,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资料显示,我省果园的土地侵蚀率达60.22%,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实现山地果园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是福建果园面临的课题。为此,我们在福州晋安区宦溪镇竹坑果树综合示范场,运用已有成果和技术,进行低产橄榄园改造和生态恢复建设,并引入草食性动物养殖等畜牧因子,建立果~草一牧生态果园模式,提升了果园的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以牧草为纽带的循环农业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山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福州北峰开展以优质牧草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为了评价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和经济效益,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循环农业模式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高,能值自给率达11.23%;系统自产资源投入占总能值投入的34.25%,能值反馈率高达62.83%,表明该系统对外界购买能值的依赖程度低,自组织能力强;净能值产出率为1.69,环境负载率仅0.49,可持续发展指数为3.47,该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可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地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华南双季稻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之一,从生态经济角度判断华南地区当前双季稻 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对于我国农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东省典型双季稻种植系统为研 究对象,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华南双季稻区农业系统中环境资源 的投入占总能值投入 44.16%,其中不可辅助能占总能值的 52.40%,净能值产出率(EYR)为 1.78,环境负荷率(ELR) 为 1.06,可持续发展指标(ESI)为 4.07。【结论】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表明,当前华南双季种植模式环境压 力较小,可持续性发展潜力较大,但其净能值产出率较低,原因在于过分依赖自然环境资源和人力劳动资源。 若能对华南双季稻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适当增加农用机械的投入,并投入有机肥的使用,将能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该地区水稻种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高州市典型龙眼果园能流能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能流分析和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广东省高州市典型龙眼果园永丰果场在开展绿色食品生产示范试点前后的能流能值进行了分析比较 ,并与广东全省种植业系统及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点前后高州市永丰果场的能值产出率分别为1.03和1.09,均比广东省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低,要提高果园的综合效益,应进一步增加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和栽培技术,建立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0.
果园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近10余年来果园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的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土壤是果园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碳储量占总体的70%以上;果园生态系统碳输入量大于碳输出量,是碳汇;经营管理措施对碳吸存影响较大,通过增施有机肥、生草、覆盖以及免耕等经营措施不但可以增加系统碳汇,减少碳排放,还可以提高果园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以能值理论为基础,选择舟山市东极贻贝养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定量分析贻贝养殖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东极贻贝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结果表明:东极贻贝养殖生态系统的太阳能值转化率TR为3.35E+09sej/g,环境负荷率ELR为0.45,能值产出率EYR为3.22,能值投入的生产效率PEEI为9.60E-10g/sej,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ESI为7.16。最后将其与其它四种养殖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贻贝养殖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拓展的能值指标用于评价工业系统可持续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洪  蒋文举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51-5155
在考虑废物循环、废物处理和污染物排放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拓展的能值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工业系统的可持续性。以攀枝花某硫酸生产企业为案例,运用传统能值指标体系和拓展的指标体系对其废物处理前后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按照传统能值指标体系,废物处理前的能值产出率(EYR)、环境负荷率(ELR)和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分别为7.98、13.02和0.61,废物处理后分别为5.651、3.90和0.40;按照拓展的指标体系,污染物处理前的EYR、ELR和ESI分别为8.49、4.97和1.71,废物处理后这3个指标分别为6.27、5.27和1.19。结果表明,拓展的能值指标体系得出的可持续性高于传统指标,其原因在于拓展的指标体系考虑了废物的回用、废物的处理和污染物排放的综合影响,因此拓展的能值指标用于评价工业系统的可持续性更合理;按照拓展的能值指标结果,废物回用有助于提高其可持续性;现有的排污收费制度不能有效地促进排污企业的污染防治;不恰当的末端治理技术可能降低工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对有关末端治理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应对现有的排污收费制度作相应的调整,以提高企业治污的积极性;工业系统应通过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在对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污技术和工艺,以提高其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以能值理论为基础,选择浙江省舟山市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定量分析大黄鱼养殖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基础上,通过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结果表明: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的太阳能值转换率TR为1.46× 106 sej/J,环境承载力ELR为91.10,能值投入的生产效率PEEl为6.91× 10-7,能值持续性指数ESI为0.011.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虽然生产效率较高,但是过分依赖于外部购买资源,并且系统对环境的压力较大,环境的持续性也较差.另外,与广东珠江口3个不同鱼种养殖系统的有关指标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大黄鱼养殖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能值分析的设施葡萄生产系统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全面评价设施葡萄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基于大量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以露地栽培作为对照,对设施葡萄栽培系统的能值消耗总量、结构和主要能值分析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设施葡萄生产系统的能值投入总量为5.32×1016 sej/(hm2·a),高于露地栽培;2)设施和露地这2种葡萄生产系统的能值消耗均以不可更新购入能值为主,且对购入能值的依赖强于自然资源能值,对不可更新资源能值的依赖强于可更新资源能值;3)与露地栽培相比,设施葡萄生产系统的能值自给率和产出率偏低,能值投资率和环境负载率偏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设施葡萄生产系统的环境负载较高,应降低购入性能值消耗、改进系统内部资源反馈效率,以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稻麦两熟农田径流养分循环利用模式的运作可持续性和生态补偿标准,应用生产-生态系统能值测算方法,综合分析其环境安全性和运作持续性;结合生产运营实践,深入分析了基于生命周期过程的物能投入与输出,提出生态补偿依据;并基于能值收益差异估算出其持续运行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式相比,径流养分循环模式的环境负载率降低39.62%,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和环境安全性指数分别提高64.89%和36.73%。径流养分循环模式的生物辅助能投入增加42.16%,而污染产能降低了70.09%。养分循环模式的氮磷养分环境排放量分别降低34.85%和30.43%。同时,循环模式的净能值收益比传统模式低2.15×1016 Sej·hm-2·a-1。研究表明,径流养分循环模式提高了环境安全性但降低了经济效益,其生态补偿标准应不低于4 153.78元·hm-2·a-1。  相似文献   

16.
将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引入钢铁工业系统,在对钢铁工业园区的能流、物流、货币流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基于系统结构、功能、生态效率、经济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能值综合评价体系,定量分析钢铁工业园区的结构功能特征、生态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生态工业园建设、制定正确的系统管理调控措施和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国某钢铁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能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园区采取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后各项指标都优于传统生产链.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花生生产对我国花生生产及当地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为评价河南省花生生产的资源使用情况、环境压力及可持续性,根据2007年和2011年河南省花生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能值原理和分析方法,以能值自给率、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密度以及能值可持续指数为基本指标,对河南省花生生产系统的能值投入、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农业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投入相比,河南省花生生产系统的发展投入了较多工业辅助能值,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相对较高,目前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系统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化肥和农药等工业辅助能值投入的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系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促进河南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应该调整其能值投入结构,提高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增加可更新有机能值的投入,将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吴伟程  徐水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63-15465
应用H.T.Odumd岫的能值分析理论方法,对江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能值投入量为4.46×10^22sej,能值产出量为6.21×10^22sej,净能值产出率为1.00,环境负载率为0.61,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63。江西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转型期。为了促进江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系统的能值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大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优化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The rapid growth of grain yield in China accelerates a discussion on whether the grain system in China is sustainabl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from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oints is necessary. This study jointly used economic analysis(ECA), emergy evaluation(EME) and carbon footprint(CF)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the national statistical data during 2000–2015.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sts of maize, wheat, rice and soybean had increased by 252-346% from 2000 to 2015, causing the lower profit of grain system in recent years. The situation resulted in a serious problem on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grain system in China. Meanwhile, the emergy sustainability index(ESI) of maize, wheat, rice and soybean systems were increasing during 2000–2015, and the CF on unit yield of the crops had been reduced by 10-30% in the study period. The results reflected the improve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grain system in China during 2000–2015. Nevertheless, the emergy flow of industrial inputs for the crops were increased by 4-22% in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CF from the inputs presented a growth rate of 16-23% as wel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grain system in China was relying more on fossil-based input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key points of cost, emergy and CF, we suggest that improving labor efficiency, advance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optimizing cropping pattern will be effective way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grain system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