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克宏  王立  马维伟  王琪  石小伟 《土壤》2016,48(4):813-818
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过度的放牧、修建公路等因素,尕海泥炭湿地退化严重,泥炭地质量和生态作用持续下降。本研究采用空间分布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该区域4种不同退化程度下泥炭湿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评价与揭示退化过程中泥炭地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在前35 min,泥炭地土壤入渗速率曲线在各土壤分层中的变化情况不一;0~1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入渗速率曲线变化稳定且都表现为未退化的优于退化土壤;而10~20 cm土层土壤入渗速率曲线变化复杂多变,无明显规律。0~40 cm泥炭土中,植被退化对各层土壤渗透特征的影响不一,在0~10 cm土层,植被未退化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系数和渗透总量与其他退化土壤渗透特征差异性显著;10~20 cm土层,未退化的土壤稳渗率、渗透速率、渗透系数与渗透量随着植被的退化程度呈“∽”形态波动变化;0~40 cm土层,土壤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系数和渗透总量均随着植被的退化,呈现出逐级递减的规律。土壤平均渗透速率与土壤孔隙度呈一定的正显著相关,而与土壤初始含水量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保护高寒泥炭地生态系统,对于尕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抗侵蚀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3种不同地埂植物带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的抗侵蚀效果。结果表明: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能够促进地埂植物带上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增强植物护埂、固埂作用;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植物带地埂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埂,土壤容重低于裸埂,黄花菜地埂土壤孔隙度最好,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保水保肥性最好;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抗崩解、抗侵蚀性能最强,是适合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良好措施。  相似文献   

3.
若尔盖湿地土壤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若尔盖湿地土壤退化过程中4种典型土壤(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进行了室内模拟分析,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若尔盖湿地土壤退化过程中土壤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水量、毛管孔隙度、1~0.05 mm颗粒组成、5 mm、2 mm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和0.01 mm颗粒组成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2)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入渗过程差异明显,入渗速率在开始阶段陡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幅度逐渐减小,最后达到稳渗;泥炭土达稳定入渗的时间最长,达130 min;风沙土达到稳渗的时间最短,仅为80 min。(3)土壤入渗特征为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不同土层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采用的3种公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降雨向土壤中入渗的过程,但从相关系数r绝对值来看,考斯加可夫公式拟合效果较菲利普入渗公式和霍顿公式好。(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含水量、毛管孔隙度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渗透性能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合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与影响因子负荷量绝对值大小,经过分析影响入渗的主要因子是有机碳、含水量、毛管孔隙度、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综合分析表明:若尔盖湿地泥炭土于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工模拟降雨的垂直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凭借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对大红山工矿区弃石场的土壤与沙砾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垂直侵蚀状况比较,分析了影响垂直侵蚀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垂直侵蚀物质输移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加剧垂直侵蚀的主要土壤物理性质是降雨强度、降雨量和土壤渗透性;(3)抑制垂直侵蚀的主要土壤物理性质是土壤容重、土壤初始含水量;(4)土壤化学性质对垂直侵蚀的影响主要通过土壤物理性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平原粉沙淤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渗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探讨了淤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的渗透特性 ,指出同一林分土壤渗透速率差异较大 ,不同样地间土壤渗透速率的差异也十分显著。林地初渗速率大 ,在降雨初期能吸收大量降雨 ,稳渗时渗透速率未必比光板地大。林地土壤渗透过程符合对数曲线 ,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 ;渗透速率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非毛管孔隙率  相似文献   

6.
坡地雨水资源潜力分析及径流侵蚀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对宁南山区坡地改造后不同坡度的自然坡面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降雨量下,降雨强度与土壤贮水量补充呈反比,入渗深度随坡度增大减小。比较人工降雨和双环法对稳渗速率的影响,人工降雨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小于双环法测定的稳渗速率,双环法所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与人工降雨法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对水平沟水分补充随坡度和雨强增大而增大,大雨对水平沟水分补充有重要意义。产沙动态分析,雨强较大时,随时间推移,单位体积泥沙含量递减,在较小雨强下,随时间推移,单位体积泥沙含量呈递增趋势。雨强和土壤侵蚀模数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Q=0.017I2.5442  相似文献   

7.
闽西北不同经营时间毛竹林土壤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以福建省永安市不同经营时间的劈草、施肥、灌水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经营时间土壤渗透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劈草、施肥和灌溉时间的毛竹林土壤渗透性变化规律不同。劈草和灌水毛竹林,随着经营时间的延长,土壤渗透性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劈草30年的毛竹林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与未劈草毛竹林相比,下降了71.43%,69.55%,70.43%和89.80%;灌水10年毛竹林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与未灌水毛竹林相比下降了53.36%,53.99%,53.92%和60.03%。在施肥毛竹林地中随着施肥时间的延长,毛竹林土壤渗透性能有升高的趋势,施肥13年毛竹林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比未施肥毛竹林上升了29.75%,5.45%,20.99%和10.5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渗透性的改变主要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磷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经检验模型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渗透性指标的变化幅度可以通过非毛管空隙度、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的变化来反映。在回归分析过程中,均为非毛管空隙度首先进入,反映了土壤渗透能的改变主要是由非毛管空隙度的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兰陵溪小流域主要退耕还林植被土壤渗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GIS在兰陵溪小流域内生成80 m网格进行规则布点采样,对退耕还林后的主要5种植被类型土壤的渗透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其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土壤渗透速率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2)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土壤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在0-5 cm层差异较大,而在5-10 cm层则没有显著性差异。(3)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的初渗速率先增加后降低,土壤稳渗速率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4)土壤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都随着坡位的降低而减慢,其中0-5 cm层比5-10 cm层下降得更快,初渗速率比稳渗速率下降得更快。(5)Kostiakov模型对该文研究的土壤渗透速率的回归效果极显著,可以在类似条件的地区推广。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流域典型森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金沙江流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入渗受土壤容重的影响,随容重增加,稳渗率降低;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前120min平均入渗速率介于0.78~2.42mm/min之间,稳渗率介于0.10~0.53mm/min之间;无论是平均入渗率还是稳渗率均表现为:华山松林地滇杨林地圣诞树林地水冬瓜林地荒坡地;土壤入渗的渗润阶段发生在0~5min;渗漏阶段约发生在5~80min;渗透阶段发生在80min以后。采用Kostiakov模型拟合双环入渗法测得的入渗过程效果最佳,其次为Philip模型,而用Horton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0.
自然降雨的分离作用伴随着沉积物会产生沉积作用,而且沉积运动特性优于原非侵蚀土壤.在连续降雨条件下,这个特性随时间而变化,表明最初土壤细粒损失伴有土壤表层粗糙沉积层的发展和沉积浓度的降低.当陆地运动的夹带再夹带现象是主要的侵蚀机制时,其沉积物的沉积速度特性类似于非侵蚀土壤.由于上述沉淀形式的变化会产生养分加富现象,因为通常养分与每粒土壤体积不是同样增加或减少的关系—即土壤按沉积速度快慢划分.养分加富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侵蚀过程中沉积物养分浓度产生了变化.分析的方法是综合考虑这些原因对加富率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随沉积物运移(或其它化学吸附)的养分.本文阐明了全氮加富率是如何随侵蚀过程及该过程的历时变化和植物茎或叶产生的表层接触覆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下土体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VC管在野外刺槐林,沙棘林,荒草地3种植被类型下取原状土,土层深度分为0~30 cm,30~60 cm,0~60 cm三个层次.将土柱放回室内,采用无压力的供水入渗装置测定土体的入渗性能.对每个土体的入渗过程进行连续跟踪,测定土体底部稳定出水率,以此定为该土层深度的稳渗率.同时提出以土层深度界定稳渗率,并指出低入渗层对一定土层的入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的入渗性能远大于扰动填装土;不同植被间入渗性能差异很大,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入渗性能差异显著,表层土的入渗结构好于心土层等等.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不同地类土壤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VC管在梯田、果园和坝地3种地类取原状土样,土样分表土层、心土层及整体3个层次。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内采用无压力的供水入渗装置测定土壤的入渗性能。对每个土样的入渗性能进行连续跟踪观测,以土柱底部的稳定出水率为该土层深度的稳渗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土壤的入渗性能存在很大差异,同一地类不同深度土层的入渗性能差异也很显著;原状土的入渗能力要好于扰动土,表层土的入渗结构及入渗能力好于心土层;用原状土进行入渗试验能够更真实地表征土壤的入渗性能,将入渗速率引入测定深度概念,能更精确地表述土壤在垂直尺度上的空间变化和影响因子,对更科学准确地研究土壤入渗、完善土壤入渗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东段高寒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不同高寒植物的土壤理化特征,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祁连山东段6种灌丛植被和高寒草地的土壤基本性状、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渗透性进行了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①祁连山东段高寒植被的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含水量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②祁连山东段土壤总孔隙度随着土...  相似文献   

14.
具有砂质夹层的土壤入渗计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室内系统的试验研究,对土壤具有砂质夹层的入渗计算问题,即非线性入渗阶段转为稳渗阶段时间与稳渗率,提出了一个以现有均质土积水入渗公式为基础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Kostiakov入渗模型与砂层以上土体达到饱和所需水量建立水量平衡关系,由该关系可以确定出非线性入渗阶段转为稳渗阶段的时间;再由实验数据回归的方法,将层状土转折后的稳渗率与均质土入渗过程在转折时刻的瞬时入渗率的比值与夹层的埋深及中值粒径建立相关关系,从而可由夹层土壤埋深、中值粒径以及均质土在转折时刻的瞬时入渗率确定出层状土转折后的稳渗率。该方法经试验数据的检验,除个别点外,误差均在5%以内。由于确定稳渗率与夹层土壤埋深、颗粒组成、均质土入渗规律等有关,实际确定时会有一定困难,因此该方法尚待完善和生产实际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评估放牧对草原土壤入渗的影响,了解和防治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科学评估草原水文调节功能,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并收集影响土壤入渗的环境特征变量.结果表明:(1)土壤入渗能力均受到放牧活动的干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减小,达到稳渗时的历时缩短,而轻度放牧对土壤入渗...  相似文献   

16.
夹砂层土壤Green-Ampt入渗模型的改进与验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于土层夹砂结构,湿润锋穿过砂层上界面时,入渗率变为稳渗率。为确定各因素下夹砂层土壤的稳渗率,在Green-Ampt入渗模型基础上,引入导水度系数(小于1)来量化上层土壤的导水程度,建立了改进的夹砂层土壤Green-Ampt入渗模型。采用HYDRUS-1D软件,模拟了不同土壤质地、初始含水率、压力水头、砂层埋深和砂层厚度条件下的稳渗过程,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夹砂层土壤的入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稳渗率主要受土壤质地、压力水头和砂层埋深的影响。在相同压力水头、初始含水率和砂层厚度下模拟获得不同砂层埋深的稳渗率,并采用改进的Green-Ampt入渗模型拟合,求得导水度系数和进水吸力值。分析发现导水度系数变化较小,为简化计算,取其平均值0.9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土壤物理特性参数进气值倒数估算进水吸力的计算公式。利用秦王川地区的夹砂层土壤积水入渗试验及已有文献资料验证所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待定参数少,计算误差基本在5%以内,且试验设计较简单,可为农田水分管理及工程防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a Typic Cryoboroll (Site 1) and a Typic Cryoboralf (Site 2) in north-central Alberta, Canada,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simulated erosion (artificial topsoil removal) on loss in yield of hard-red spring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v. ‘Roblin'), and to determine to which extent fertilizers N and P will restore the lost crop productivity of two artificially-eroded soils. There were three depths of topsoil removal (0, 10, and 20 cm) as main plot treatments, and a factorial combination of four levels of N (0, 50, 100, and 150 kg N ha−1) and three levels of P (0, 9, and 18 kg P ha−1) as sub-plot treatments. Wheat yields at both sites were markedly reduced by increasing depth of topsoil removal. The erosion effects were more pronounced at Site 2 where average yield on the 20 cm cut decreased to less than half of that obtained under non-eroded conditions. At both sites, additions of fertilizer N and P to eroded soil increased wheat yield, but the yields did not match those obtained in non-eroded soil under the same fertilizer treatment. Plants growing on eroded soil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N and P, not only in terms of yield but also in N and P concentration and uptake. The implication of these findings is that fertilization programs for fields with varying degree of erosion would require optimization of rates so as to restore y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minimize nutrient losses (e.g., N leaching) and improve soil tilth.  相似文献   

18.
以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化土壤为研究土样,在室内对其进行垂直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5种咸淡水分配比例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和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灌溉后土壤脱盐深度、脱盐率。结果表明:(1)首轮微咸水入渗结束后,第二轮淡水灌溉的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与全部微咸水灌溉相比,累积入渗量、湿润峰深度和入渗率均产生了明显的下降,并且淡水灌水量越多,下降的幅度越大,但其仍显著大于全部淡水灌溉;(2)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深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与Green-Ampt模型和Philip模型相比,Kostiakov公式更适于描述入渗率与时间的关系;(3)咸淡水分配比例对土壤脱盐深度影响较小,但对脱盐深度内的脱盐率影响显著,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咸、淡水先后灌溉下土壤脱盐率远远大于全部微咸水灌溉,与全部淡水灌溉差异较小,但随着土层深度的继续增加,其土壤脱盐率明显小于全部淡水灌溉,与全部微咸水灌溉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不同开垦年限农田黑土磷素形态及数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谷思玉  王宁娟  陈渊  胡洋  聂艳龙  刘晓冰 《土壤》2014,46(4):662-668
试验研究了黑龙江省不同经纬度不同开垦年限的4个地区农田黑土磷素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随开垦年限增加的农田黑土,全磷逐渐升高;有机磷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速效磷、Al-P、Fe-P、Ca-P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O-P变化不显著;无机磷各组分的绝对变化量排序为Fe-PCa-PAl-PO-P;变化强度为Fe-PCa-PO-PAl-P。对于开垦年限均为100~150年的侵蚀程度不同的双城和宾县农田黑土,宾县侵蚀区黑土全磷、Al-P、Fe-P、O-P、有机磷含量高于双城非侵蚀区黑土;速效磷、Ca-P非侵蚀区高于侵蚀区;黑土由非侵蚀到侵蚀无机磷各组分的绝对变化量排序为Fe-PCa-PAl-PO-P;变化强度为Fe-PCa-PAl-PO-P。黑土的速效磷、有机磷与全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无机磷中的Ca-P、Al-P、O-P是有效的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