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海岛城市河道黑臭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标志性海岛城市舟山市的黑臭河道为研究对象,探索海岛城市河道黑臭的特征.通过自配河道水体模拟河道水黑臭变化,分析其黑臭过程主要的特征性指标.[结果]河道水体COD、氨氮、硫酸盐含量越高则黑臭越显著,7 d内发生黑臭的阈值为COD>50 mg/L、DO<2 mg/L、氨氮>5 mg/L、硫酸盐>10 mg/L、温度30~40℃,黑臭明显.[结论]海岛型城市河道黑臭特征指标可作为对该类城市河道黑臭污染治理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标志性海岛城市舟山市的黑臭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抑制剂对海岛城市黑臭河水的黑臭进行治理试验,探索适合于海岛城市黑臭水体的应急治理化学抑制剂。[方法]通过自配河道水体模拟水体黑臭变化,并对黑臭后的水体使用环保的双氧水与漂白粉联用作为化学抑制剂来进行黑臭水体的应急治理。[结果]双氧水与漂白粉联用时,双氧水与漂白粉使用量分别为5 mL/m~3、10 g/m~3,二者使用间隔时间为45 min。[结论]双氧水与漂白粉联用作为化学抑制剂可为黑臭水体的应急治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杭州市黑臭河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河道长效管理体制缺失造成黑臭河整治存在反弹隐患,治水成果不稳定。本文对杭州市黑臭河整治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水环境长效管理问题的关键原因,提出了针对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问题。我们在邢台市区二条河流随机调查,对比化学施药方法,创新利用生物分解技术,为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小河道黑臭问题是目前上海市水环境治理的短板。该文介绍了国内外黑臭水体的评价方法,将上海市评价方法与住建部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梳理回顾了上海市自苏州河综合整治以来的黑臭水体治理历程,提出了黑臭水体长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河道黑臭评价模型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城市河道污染问题尤其是水体黑臭现象较为突出的问题,分析了城市河道黑臭的原因,阐述了国内外各种河道黑臭评价模型的特点和实用性,并比较了控制黑臭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生态修复等不同技术的特征及优缺点,为实践中的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市河道长期受城市发展带来的工业污水乱排乱放、农业过量使用各种药物产生的附加污染排放以及城市污水无节制对河道排放等积累性污染,最终让河道水体恶臭难闻。因此,治理河道污染要做到标本兼治,不仅要治理河道污染,同时要处理好后期河道清淤产生的大量淤泥再次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本文将研究各种淤泥固化措施和各种回收途径再利用在城市黑臭水体淤泥处置上的应用。城市黑臭水体内源治理首先要进行截污和清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然后再通过后期漂浮湿地、湖滨湿地、生态驳岸以及强化微生物等技术进一步让城市河道水体符合国家环保地表水景观用水标准。清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河道水体黑臭前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为河道水体黑臭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河道水体黑臭前、黑臭中、黑臭后的水质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确定水中引起黑臭变化的硫酸盐还原菌优势属种为狭义梭菌属严格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甲苯单胞菌属、伯克氏菌属、马赛菌属等优势种群,并得出关键致黑致臭微生物种群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这一菌种在黑臭水体中的数量约20 000 cell/mL以上,占比64.09%,为黑臭核心微生物种,致黑臭微生物种群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为狭义梭菌属严格芽孢杆菌属类,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是主要的硫酸盐还原菌种群。[结论]硫酸盐还原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在河道黑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调查龙王港流域水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黑臭水体成因,通过采取截污体系提质增效、溢流污染控制、河道清淤、垃圾清理和枯水期生态流量补给等多方面措施开展治理,标本兼治,龙王港黑臭现象得以消除。总结分析治理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下阶段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与治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治理苏州市吴江区土壤酸化,现将该地区土壤酸化的原因、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依此提出了相关治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历史文献调查和现场采样检测的方法,对鱼鸟河下游黑臭水体动态与治理对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长期以来鱼鸟河水体呈现黑臭、经治理好转、又变黑臭、经治理好转、又变黑臭的反复变化过程.黑臭水体不仅导致河流缺少生物踪迹,还散发出恶臭气味,使附近居民不敢开窗.黑臭水体得不到根治的原因是乱排污水、河流自净能力低、治理措施治标不治本.为根治鱼鸟河下游黑臭水体,提出以下措施:实行清洁生产,建立企业间废料利用链,减少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经过沼气生产环节的无害化处理,实现人、畜、禽粪便还田,减少有机物排放量和化肥使用量;去河坝、护岸,以增大流速和增加河流干涸时段,提高河流自净能力;提高流域植被覆盖率和增加曲流河道,促进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提供更多的优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2.
城市黑臭水体不但对城市形象造成影响,还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本文对目前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做了阐述,对未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发展趋势做了分析,以期为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黑臭河道的出现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黑水除臭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江苏省镇江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口岸,其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城市河道黑臭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镇江市为例,分析了黑臭河道的外源性及内源性成因;同时从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曝气增氧技术在城市黑臭河流水质改善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风贺  王国祥  刘波  杜旭  许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37-6138,6141
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区景观水体污染问题尤其是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综述了城市黑臭河流的现状和产生黑臭水体的原因,介绍了城市景观河道环境改善技术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城市景观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其中,太阳能曝气复氧治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景观水体水质的标本兼治、全面改善和长期维护,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染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全国掀起了城市河道治理的热潮,一些城市的点源污染已得到控制,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面貌初步改观.在点源污染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逐渐成为河流研究的热点和治理城市河道的大趋势.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提出必须结合多种河道修复技术,并且从流域尺度进行河道的生态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16.
在"水十条"对城市黑臭河道提出治理目标的大背景下,以巢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十五里河为例,提出了巢湖流域典型城市型重污染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措施.在对流域概况、水质现状和污染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流域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识别,结合河道现状治理情况,提出了以源头截污为核心,以过程拦截为辅助,以河道自净为补充,辅以补充生态基流的治理策略.以期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十五里河综合治理提供对策措施,也为其他类似受污染的城市河流治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要求省会城市于2017年底前完成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的工作任务。细河流域作为沈阳建成区内的主要河道,河水黑臭,污染严重。本文对细河水体污染现状,河道整治方案以及整治后将取得的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市吴江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同类地区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推动贵州省农村地区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治理,通过对贵州省现状农村黑臭水体进行调查,分析农村黑臭水体的位置分布、主要类型、水域面积大小、污染成因,结果表明,贵州省农村黑臭水体主要的类型为沟渠和塘,存在面积小、外源类型单一、内源污染量小、容易开展治理等特点,但也容易出现“返黑返臭”现象。因此,需对黑臭水体所在区域的水文水质、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确定主要污染源,系统分析污染成因,科学制定治理方案,以控源截污为根本,因地制宜地实施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以广东省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省各地的排查结果,结合现场调研与资料调查,对广东省典型农村黑臭水体分布情况、水体类型、污染成因及污染特征等进行分区分类分析,综合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措施提出水体治理的对策与建议,为推进广东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监管、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