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3周龄以内雏鸭的1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有3种血清型,即I,II,Ⅲ型,其中I、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II型属于星状病毒科。我国主要流行的是I型。  相似文献   

2.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并具有肝脏肿胀、出血,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变淡等病理变化。鸭病毒性肝炎有三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呈世界性分布.可引起雏鸭的严重死亡,死亡率高达90%,其广泛分布,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3种不同病毒引起,分别是鸭肝炎病毒(DHV)Ⅰ、Ⅱ、Ⅲ型,最常见的为DHVⅠ型,属肠道病毒;DHVⅡ型属星状病毒;DHVⅢ型属核糖核酸病毒。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急性、高致病传染病,以肝炎为主要特征。主要危害5~10日龄雏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养鸭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采取种鹅、雏鹅疫苗免疫接种,加强饲养管理、鸭舍消毒、对症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t,DVH)是一种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感染导致的急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可引起21日龄以下的雏鸭发生急性肝炎,有的可能腹泻,病死率高达100%,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疫病之一。DHV主要包括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3个血清型有明显的差异,无交叉免疫性。目前中国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是Ⅰ型鸭肝炎病毒(DHV-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甲肝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性疫病。经典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可引发病鸭角弓反张等症状,剖检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特征,而近年来发现的胰腺炎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则以引起病鸭胰腺明显发黄、出血且肝脏未见出血为主要特征。本文将从基因组结构、临床特征与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等方面对这两种不同致病型毒株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并具有肝脏肿胀、出血,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变淡等病理变化。鸭肝炎呈世界分布,其病原具有三个抗原性互不相关的血清型(血清Ⅰ型、Ⅱ型、Ⅲ型),在我国的大部分省份暴发流行,给养殖专业户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鸭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天超  韦平  磨美兰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0):1366-1370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该病虽然已出现和流行半个多世纪,但直到2006年才测定出该病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而且关于该病原的蛋白功能、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致病机理和新型疫苗的研发等方面研究非常少。因此,研究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Ⅰ型鸭肝炎病毒(DHV-1)和新型DH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遗传进化和分子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从事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梁明 《中国畜禽种业》2011,7(4):124-125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快速、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本文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了概述,旨在为准确、快速诊断鸭病毒性肝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鸭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不断发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雏鸭传染病。本病以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为特征。临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脏肿大和出血。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型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肿大和出血斑点为病理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中以I型鸭肝炎病毒(DHV-1)危害最大,对易感雏鸭具有高度致死性且传播迅速,1周龄以内的易感雏鸭病死率常在95%以上。我国以DHV—I流行最为严重,几乎各养鸭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是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肝肿大及表面有出血斑点。1病原鸭肝炎病毒属RNA型,大小20~40毫微米,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病毒在育雏室内可存活两个月以上,在37℃的2%来苏儿溶液中能存活1 h,而在37℃的0.1%甲醛溶液中能存活8  相似文献   

13.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肝肿大及表面有出血斑点。1病原鸭肝炎病毒属RNA型,大小20~40毫微米,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病毒在育雏室内可存活两个月以上,在37℃的2%来苏儿溶液中能存活1 h,而在37℃的0.1%甲醛溶液中能存活8  相似文献   

14.
Ⅰ型鸭肝炎病毒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Ⅰ型鸭肝炎病毒通过SPF鸡胚进行病毒培养和增殖,反复冻融后离心-0.22μm滤膜过滤-差速离心-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后作为ELISA包被抗原,建立了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全病毒间接ELISA诊断方法。试验表明:此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优点,为快速诊断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感染提供了一条方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10日龄左右的雏鸭发病最多,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达90%,近两年来该病在我地发病机率增高,造成严重损失,应提高认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6.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等特征。1流行特点1.1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发生于1~3周龄雏鸭,特别是5~10日龄雏鸭最多见,成年鸭有抵抗力可成隐性经过。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郑州地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可使7日龄健康鸭100%发病,90%死亡,死亡鸭具有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病变,经血清学试验鉴定该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8.
采集自胰腺发黄或出血的雏番鸭病料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阳性后,接种11日龄非免疫番鸭胚获得一株病毒(命名为MPZJ1206)。该株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不凝集鸡、鸭和绵羊红细胞;鸭胚中和试验表明蚀斑纯化毒可被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所中和。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为38.5%,病死鸭剖检病变与临床发病鸭相同,且从病死鸭脏器中回收分离到的病毒经鉴定仍为鸭1型甲肝病毒。应用鸭1型甲肝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该株病毒克隆获得的714bp的基因片段,与经典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Du/CH/LGD/111239VP1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1%,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株病毒属鸭1型甲肝病毒谱系。以上结果表明,雏番鸭胰腺炎是由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所致,这一新病型明显不同于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出血,鉴于此,建议将本试验分离株命名为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19.
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山东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山东地区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或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3株病毒,经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单抗Dot-ELISA鉴定、氯仿敏感试验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确诊该地区雏鸭所患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的被动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韩华 《中国畜禽种业》2012,8(6):151-15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毒致死性最强,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发生于雏鸭,临床表现为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80—100%),剖解病变特征主要为肝脏有明显的出血点、出血斑.是一种具有急性、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