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部份一、加湖平原桑烂头疫病分布桑烂头疫病Pseudomonas mori(Boyer et Lambert)Stevens又名桑疫病、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缩叶细菌病、桑细菌病、桑细菌性疫病等等.本区主要分布在长兴县太湖桑带、海盐县长山河桑带、海宁县黄湾公社,仅以上三处,发病受害面积为8865亩.各蚕种场发病较多的有长兴县的龙  相似文献   

2.
嘉兴地区桑树细菌性疫病(即桑烂头病)主要分布在长兴县太湖桑带、海盐县长山河桑带、海宁县的黄湾公社及本区部份县蚕种场如海盐、龙华、塔山场等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年发病受害面积在一万亩左右.品种以桐乡青,团头荷叶白发病较重.近年来,各地较大面积用402、301、铜氨  相似文献   

3.
浅析桑疫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疫病又称桑细菌病、烂头病,对桑树危害很大。近年来,桑疫病在江苏省重点蚕区呈流行暴发的趋势,2009年秋季重害桑园桑叶产量损失达30%-50%,严重威胁江苏省蚕桑生产,给蚕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桑疫病的防治还没有理想药剂,因此必须加强综合防治,应对桑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周帅 《广东蚕业》2012,(3):24-25
桑细菌性黑枯病又名桑缩叶细菌病、桑疫病、烂头病,分布较广,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重点蚕区屡有发生,主要危害新稍和嫩叶,导致桑叶减产甚至无叶喂蚕。可通过选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进行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降低该病引起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一、1982年秋至1983年春桑疫病发生调查本观察分秋、春两期,固定30株桑200条,每7天调查一次。结果如下: 在1982年秋至1983年春一年间本病发生有两个高峰,春期病情发展期为4月27日~5月22日,病烂头旺发期为5月4日~11日;5月22日烂头率达47%,迨5月24~25日桑  相似文献   

6.
桑树细菌性黑枯病是我县桑树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我县各地不同程度都发生了此病,特别是长山河桑带和县蚕种场为害严重,不但影响当年的秋蚕生产,而且影响来年的春蚕生产和病害的再次侵染发生及扩展,给蚕桑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为此今年春季我县建立了桑细菌性黑枯病防治协作小组,对目前推广防治桑细菌性黑枯病常用药剂,采取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不同用药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把桑细菌性黑枯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桑细菌性黑枯病又名桑缩叶细菌病、桑疫病、烂头病,分布较广,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春天桑树发芽后开始发病,夏秋期高温季节发病严重,7~8月为发病盛期。近年来该病在长江流域蚕区屡有发生,为害程度严重,同时易发生蔓延。严重田块,病  相似文献   

8.
“桑细菌性疫病”中名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细菌性疫病我国1958年时称桑细菌病,后改为“桑黑枯型细菌病”;旋又改“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疫病”等,以上名称均值得商榷,笔者提出应改为“桑烂头疫病”。看法如下: 一“桑细菌病”。把此病称“桑细菌病”,似太笼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桑树上由细菌致病并已定名的有三种:即黑枯型细菌病Pseudomoonas mori(Boyer et lambert)Stenvens;新梢软腐病Erwinnia carOtovora Var carotovora(Jones)Dye;和桑细菌性立枯病Klebsiella morieolum(Yendo et Higuohi)Tomirtaga et Nishiyama?所以“桑  相似文献   

9.
桑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疫病土名烂头病,常见有黑枯型和缩叶型两种,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春秋两季遇长时间阴雨和高温就会大面积发病。一般春季多发缩叶型桑疫病,夏秋季多发黑枯型桑疫病。自2002年以来,桑疫病在全区重点蚕区均有发生,以黑枯型桑疫病为主,并呈逐年蔓延上升之势,已成为我区桑树主要病害之一,造成桑叶大量减产,严重的整株枝条枯死,对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桑瘿蚊幼虫是危害桑树嫩芽和新梢的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县危害猖獗,轻者顶芽弯曲,重者顶芽枯死止芯,被害桑树常引起黑枯性细菌病发生,特别是低洼、潮湿、阴蔽背风和杂草丛生地带发生。去年春季柏丫镇部分社、组桑树被桑瘿蚊危害,有71%的桑枝产生烂头,止芯率达95%,秋季扩展到29个乡,其中有15个乡被害面占42%以上。全县损失桑叶达30%左右。  相似文献   

11.
李班峰 《蚕桑通报》1999,30(4):56-56,
桑疫病又称烂头病,桑细菌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杭嘉湖蚕区均有发生,环太湖一带桑园;由于地势低洼,招风多湿,易发本病。本病为害桑树的新梢及嫩叶,使叶片出现褐斑,腐烂或卷缩,顶芽枯萎,新梢变黑,枝条细短,叶片较小,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根据发病症状不同,桑疫病分为黑枯型和缩叶型2种。黑枯型表现为明显的新梢变黑,烂头症状,病株有棕褐色点线状病斑,春夏均有发病,秋期7,8月份尤为严重。缩叶型,多在春期发生,叶片向后卷缩,后期穿孔,枝条多为裂口状病斑。本所桑园地处施家桥三工区,濒临公路,背靠荒山…  相似文献   

12.
陆琳  朱建  周超 《蚕桑通报》2022,(3):52-56
<正>桑疫病是桑树细菌性病害,是如皋市桑树病害重点防控对象。近十多年来,桑疫病在我市桑园呈高发重发态势,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越来越重。据2020年春调查,我市东陈、城北、搬经、江安、石庄、吴窑、磨头、城南、如城等镇(街道)桑园均有发生,发生面达60%~70%,受害桑园面积达667 hm2以上。其中发病严重的桑园,春季发芽率不到三分之一,桑叶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春蚕因缺叶出现了倒蚕现象,严重影响了蚕农经济收入。为了进一步探索桑疫病流行规律和防治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3.
桑疫病俗称烂头病,属于细菌性病害。本病主要为害桑树的新梢及嫩叶,使嫩梢和嫩叶变黑腐烂,枝条细短,叶片较小,叶片出现褐斑。腐烂或卷缩,易脱落,顶芽枯萎,严重影响桑树的生长,使桑叶的产量与质量下降。根据发病的症状不同,该病分为缩叶型和黑枯型二种。缩叶型多发生在春季,叶片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易脱落,新梢出现黑色龟裂状梭形大  相似文献   

14.
陈德春 《蚕学通讯》2007,27(3):37-38
2007年春季,我县有70%以上的桑园不同程度的遭受桑蓟马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桑叶质量和产量,造成一些桑叶不能喂蚕,以至出现倒蚕现象,在我县桑园春季大面积发生桑蓟马暴发成灾尚属首次.对此,笔者对其发生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桑疫病属桑树芽叶病害,是桑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桑细菌病、烂头病等.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病害流行年份或流行地区暴发成灾,对蚕桑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做好桑疫病的防控工作,对促进蚕桑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其金 《中国蚕业》2003,24(1):36-36
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烂斑病,桑树褐班病属真菌类病害,其主要为害桑树叶部。该病在四川省蚕区均有发生.尤以凉山州的为害最为严重。褐斑病发病初期.病斑少而小,在正面和背面都可见到芝麻粒大小的水渍状暗色病斑,这种病叶尚可用以喂蚕。受害严重的桑叶,叶部病斑多而大.常形成不规则的大枯斑.病斑中部淡褐色至灰褐色.病叶枯黄而提早脱落或整叶腐烂,严重地影响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为了便于有效防治病害。准确地计划养蚕数量和预测产茧量而提供依据进行了为害损失测验。  相似文献   

17.
1981年全区八千余亩桑园,有40%面积遭到不同程度桑细菌性黑枯病的危害。沙滩桑园和山岗桑园发病率高,杨岭公社里畈大队17亩沙滩桑园,株发病率达81%。在推广的桑品种中,桐乡青发病率100%,湖桑19785%,团头荷叶白45%,荷叶白不发病,品种间相差很大。根据广东农林学院试用0.l%铜铵液防治本病的介绍。我们在珍珑公社蚕桑场进行了用0.1%铜铵液和200单位链霉素,对桑细菌性黑枯病防治的试验观察,反复进行2次,实践证明,0.1%铜铵液对本病具有防治效果好,成本低,并有根外施肥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梅莲 《蚕桑通报》1990,21(4):35-37
桑紫纹羽病,又名烂蒲头,是我县桑树的主要根部病害。70年代传入,80年代受害面积逐步扩大。我区莲花等3个乡沿溪桑园均有发生,严重地块发病率达70~80%,受害株枯死,对蚕茧生产威胁极大。为了探求防治本病的方法,我们于1984、1986年选用了6种杀菌剂,进行试验,收到较好的防效。为了节省成本,提高防治效  相似文献   

19.
陈汉文 《四川蚕业》2006,34(4):33-33,35
桑疫病属桑树芽叶病害,又称桑细菌病、烂头病等,是桑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病害流行年份或流行地区暴发成灾,对蚕桑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确保特庸镇蚕桑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做好桑疫病的防控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谢同建 《蚕桑通报》1996,27(3):51-52
桑煤污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探讨江苏省涟水县蚕桑学会谢同建一、桑煤污病的发生概况我县五港镇刘庄村衡徐组40亩桑园于1992年9月上中旬,桑叶叶面上逐渐形成一层黑色薄膜状物,发病桑叶不能伺蚕,经有关专家考察论证,鉴定为桑煤污病(又叫煤病)。93年发生面积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