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最佳的施氮量,进一步揭示不同施氮水平下春玉米的光合参数和产量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分析了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施肥(N1,225 kg/hm2)、氮肥减施10%(N2,200 kg/hm2)、氮肥减施20%(N3,180 kg/hm2)、氮肥减施30%(N4,150 kg/hm2)5个施氮水平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光合参数、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225 kg/hm2处理相比,在180 kg/hm2和20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玉米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氮肥的施用可以提高玉米的光合能力,但当施氮水平在150 kg/hm2时,光合作用水平下降。在200 kg/hm2和18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均高于常规施氮225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青海山旱地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青海主栽品种“青薯9号”和“下寨65”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明确该地区有机肥最佳施用量,为提高马铃薯栽培水平及农户种植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于2021年开展有机肥不同施用量试验,施肥水平为9 000 kg/hm2(T1)、7 500 kg/hm2(T2)、6 000 kg/hm2(T3)、4 500 kg/hm2(T4)、3 000 kg/hm2(T5),测试其不同处理不同生育期马铃薯总干物质积累、各个器官干物质分配量及产量。结果表明,2个主栽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现蕾期至膨大期干物质增长速率最大;有机肥使用量为4 500 kg/hm2,2个品种在膨大期积累量均达到最大值。为了获得高产与高效,推荐有机肥施用量4 500 kg/hm2,主导品种较其他处理增产较显著,较...  相似文献   

3.
徐源  祝开清  林翠鸿 《农业科技通讯》2023,(12):127-129+134
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本研究在栽培管理措施相同的条件下,以习惯施肥配施农家肥15 000 kg/hm2为对照,开展习惯施肥配施商品有机肥(蚯蚓基料)不同量(10 500 kg/hm2、15 000 kg/hm2、19 500 kg/hm2)的对比试验,探索不同施肥水平对西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及采瓜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在习惯施肥的基础上,配施商品有机肥(蚯蚓基料)10 500~19 500 kg/hm2,比配施农家肥15 000 kg/hm2更有利于西瓜吸收土壤养分、改善土壤酸碱度、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在商品有机肥不同量对比试验中,施用15 000 kg/hm2的商品有机肥增产增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脱水速率不同的2个夏玉米品种迪卡517(DK 517,脱水速率较快)和郑单1002(ZD 1002,脱水速率较慢)为材料,研究施氮量[0 kg/hm2(N0)、180 kg/hm2(N1)、300 kg/hm2(N2)]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脱水速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黄淮海夏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DK 517和ZD 1002籽粒干质量总体上均逐渐增加,行粒数和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籽粒粗蛋白含量增加,粗淀粉含量降低。N1处理总体上籽粒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和最大灌浆速率最高,活跃灌浆期最长,行粒数最多,进而产量最高,分别为9 694.60 kg/hm2和11 204.56 kg/hm2,且籽粒粗蛋白含量较高。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不同脱水类型夏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影响不同。授粉后15~24 d,不同处理夏玉米籽粒含水量之间差异显著,授粉后58 d,DK 517籽粒含水量表现为N2>N1>N0,ZD 1002籽粒含水量表现为N1&g...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播种量是牧草高产优质经济的前提。为探明藏北那曲区域气候条件下燕麦青海444的最适播种量,该研究设置6个播种量水平:225kg/hm2、262.5kg/hm2、300kg/hm2、337.5kg/hm2、375kg/hm2和412.5kg/hm2。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燕麦株高和鲜草产量增加,生育期提前;在播种量300kg/hm2鲜草4488.91kg/亩,效果最佳。该研究以期为藏北那曲高寒牧区高产优质牧草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适合粳稻品种高产优质栽培的机插密度及缓释氮肥、常规氮肥的配施模式,以盐粳15号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置3种氮肥运筹模式,即300 kg/hm2常规氮肥按高产栽培施肥模式分次施用、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氮肥配施;设置4种机插密度处理,即在机插行距均为25 cm下,株距分别设为11、13、15、17 cm。机插行距25 cm时,随着株距增加,盐粳15号的茎蘖数、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增加,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理论产量与株距呈二次曲线关系,根据曲线方程计算出盐粳15号高产最适株距为13~14 cm。300 kg/hm2常规氮肥高产施肥模式虽然产量高,但肥料用量多,且稻米食味品质下降;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影响大穗形成,不利于高产;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对农田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4个玉米季的大田试验,测定了5个施氮水平(N0~N4分别施氮0、150、300、450 kg/hm2和600 kg/hm2)下玉米生物量、氮素吸收量、产量和N2O排放,并分析了玉米生长和N2O排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玉米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和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整体呈递增趋势,施氮显著促进玉米氮素吸收,N4处理(600 kg/hm2)较N0增加144.60%;但过量施氮对玉米生物量和产量无显著的积极影响,N3处理(450 kg/hm2)生物量和产量分别为27.88 t/hm2和14.10 t/hm2,与N4处理差异不显著。(2)施氮对N2O累积排放量的影响与其对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N3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与N4处理差异不显著;N2O排放系数随施氮量的...  相似文献   

8.
以郑单958和谷神玉66为研究对象,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施氮量[225 kg/hm2(HN)、180 kg/hm2(MN)、90 kg/hm2(LN)]和4个喷锌时期[不喷锌(Zn0)、苗期和拔节期1∶1喷锌4.5 kg/hm2(Zn1)、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Zn2)、大口期喷锌4.5 kg/hm2(Zn3)],分析氮锌配施对夏玉米灌浆期籽粒氮、锌元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为生产上氮、锌肥的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夏玉米籽粒中氮、锌含量总体上明显下降。成熟期,以MNZn2处理谷神玉66籽粒氮含量最高,为14.64 g/kg,氮累积量则以MNZn2处理郑单958最高;MNZn3处理谷神玉66的籽粒锌含量和累积量较高。MN处理氮花后吸收量及其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50.42 kg/hm2和44.20%,且锌转运量最高,为61.68 g/hm2;Zn2处理氮花后吸收量及其贡献率和锌...  相似文献   

9.
探寻浅埋滴灌下减施水溶性磷肥对密植高产玉米产量、磷素吸收积累特征和土壤速效磷的影响,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埋滴灌条件下磷肥减量增效、作物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农户常规施肥(150 kg/hm2,CK)作为对照,在施用水溶肥条件下,分别设置5个磷肥梯度,分别为P0(0 kg/hm2,不施磷肥)、P1(82.5 kg/hm2,减施45%)、P2(105 kg/hm2,减施30%)、P3(127.5 kg/hm2,减施15%)、P4(150 kg/hm2,常规用量)。2022年玉米收获后,P3处理下20~4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速效磷含量(P<0.05),且玉米产量与P4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较CK处理产量提高6.59%,磷肥利用效率提高70.03%。施用水溶性磷肥显著促进了玉米籽粒、茎秆和地上部磷素累积量,P3处理较CK分别提高13.97%、11.84%和13.06%。结果表明:施用水溶性磷肥条...  相似文献   

10.
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将生物有机肥、商品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分析在轻度盐碱地施用不同用量的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育期、产量和土壤盐分的影响,为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的配施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各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处理对玉米的生育进程没有影响;各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处理中,BM200+ST2处理(生物有机肥3 000 kg/hm2+土壤调理剂30 kg/hm2)玉米产量最高,BM300+ST2处理(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土壤调理剂30 kg/hm2)玉米产量居第二;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的改土效果明显优于商品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配施,且高施用量优于低施用量。从产量、投入和改土效果综合考虑,生物有机肥3 000 kg/hm2与土壤调理剂30 kg/hm2配施可实现玉米增产,并减缓土壤盐分表聚。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贮墒旱作节水栽培模式相配套的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基于贮墒旱作栽培(冬小麦和夏玉米灌底墒水或出苗水,生育期内不灌水),在全年施氮量360 kg/hm2下开展了前后茬作物施氮量配比不同的大田试验.试验设置4种施氮处理,分别为冬小麦120 kg/hm2+夏玉米240 kg/hm2(W0N1);冬小麦1...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塬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差异的影响,旨在揭示旱地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确定与降水资源相适应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于2015—2016年以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D1(5.25万株/hm~2)、D2(6.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和D4(9.7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玉米各生育时期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均降低,而LAI增加,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Pn降低1.32μmol CO2·m-2·s-1,Tr降低0.297 mmol·m-2·s-1,LAI增加0.181。(2)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P0.05),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穗粒数平均减少45粒,千粒重平均减小12 g。3个品种籽粒产量均以D2密度最高,2015年豫玉22、郑单958、先玉335产量分别为10.52、9.59、9.14 t·hm-2,2016年分别为11.37、9.73、9.77 t·hm-2。密度从5.25万株/hm~2增加到6.75万株/hm~2,两年内平均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1.9%、19.5%和7.5%;密度从6.75万株/hm~2增加加到9.75万株/hm~2,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19.8%、15.4%和7.7%。(3)春玉米基部茎粗、穗长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穗长平均降低0.86 cm,基部茎粗平均减小0.09 cm,豫玉22和郑单958倒伏率随之增高,但先玉335各密度下均未出现倒伏。(4)收获指数在两年间差异较大,平均表现为2015年高于2016年,品种间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豫玉22。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结论】渭北旱塬旱地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最适种植密度分别为7.25、7.40、7.32万株/hm~2,其中豫玉22稳产性和丰产性较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最适种植密度范围为7.26—7.40万株/hm~2,稀植型品种宜采用较低密度,密植型品种宜采用较高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水平从9 000 kg·hm-2向10 000 kg·hm-2突破的途径,明确河北省10 000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个体特征,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可稳定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的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4年4个小麦生长季,在高产大田设置不同品种、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处理,结合其他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小麦超高产攻关研究。将4个生长季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的处理分为9 000—9 500、9 500—10 000和10 000 kg·hm-2以上3个水平,分析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和各个生育时期群个体性状的变化,并结合土壤肥力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适宜的生态条件。【结果】通过3个产量水平处理的比较,河北省小麦产量从90 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公顷穗数变化较小,穗粒数在30—35粒的概率较大,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水平从9 000—9 500 kg·hm-2提高至9 500—10 000 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至10 000 kg·hm-2以上时收获指数有所提高。穗数800万/hm2、穗粒数在30—35粒、千粒重43 g以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2 000 kg·hm-2、收获指数为0.46是河北省10 000 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比较理想的产量结构和调控指标。10 0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小麦旗叶和倒2叶叶面积均小于20 cm2,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为7.69—8.24,均低于9 000—9 500 kg·hm-2产量水平,但花后20 d叶面积指数在4以上,花后30 d在2以上,均高于后者。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以上,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量变化较小,生育期降水量和灌水量也未增加,但小麦全生育时期特别是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有所增加。【结论】河北省实现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的突破,公顷穗数的增产潜力较小,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应作为主攻方向。大小适中、后期衰老缓慢的高质量群体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保证,较高的基础肥力以及积温和光照较好的年型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增密后对带状套作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分别设置种植模式、密度、施氮量三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带状套作玉米(A1)和单作玉米(A2),副因素为种植密度:60 000(B1)和75 000株/hm2(B2),副副因素为施氮水平:0(C1)、225(C2)、300(C3)、375 kg/hm2(C4),连续2年的短期定位大田试验,测定并分析各生育时期2种种植模式下玉米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密度从60 000增至75 000株/hm2,单作和带状套作玉米分别增产5.36%和5.87%,带状套作玉米增产幅度较单作玉米高8.69%;在2种密度条件下,带状套作玉米施氮量达到300和375 kg/hm2时,产量较不施氮处理增加15.94%和14.28%,单作玉米施氮量达到225和300 k...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华南酸性红壤区甜玉米减磷增效措施,分别在福建诏安和琅岐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磷处理(对照,0 kg/hm2;农户常规,化学磷肥135 kg/hm2+有机肥 6 000 kg/hm2,撒施;恒量监控,化学磷肥35 kg/hm2,穴施;有机替代,化学磷肥17.5 kg/hm2+有机肥434 kg/hm2,穴施)对甜玉米产量、磷素累积量、磷肥利用效率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恒量监控和有机替代处理的甜玉米产量、生物量和磷素累积量与农户常规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与农户常规处理相比,恒量监控和有机替代处理均可以提高甜玉米的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回收利用率。3)恒量监控和有机替代处理的平均产投比分别较农户常规处理提高39.8%和36.5%,平均每kg产量的碳排放量较农户常规分别下降14.9%和13.2%。因此,恒量监控和有机替代处理可以满足甜玉米稳产需求,同时可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增加收益和减少碳排放,是减磷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磷肥(P_2O_5)施用量对宁夏扬黄灌区密植高产玉米产量、磷素吸收积累特征,明确宁夏扬黄灌区玉米生产适宜磷肥用量,以指导当地玉米生产。以正大12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玉米密度为9.75万株/hm~2条件下设置5个磷肥(P_2O_5)用量0、45、90、135和180 kg/hm~2,N 300.0 kg/hm~2和K_2O 75.0 kg/hm~2均一致。从磷肥(P_2O_5)对密植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土壤磷素平衡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磷肥(P_2O_5)增加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增产率为3.1%~7.8%,通过产量获得磷肥(P_2O_5)效应方程为Y=-0.053 7x~2+15.803x+15 450(R~2=0.981 9~*),通过模拟计算最高产量P_2O_5用量为147.1 kg/hm~2,从实际最佳经济产量P_2O_5用量为112.2 kg/hm~2。经济效益角度分析P_2O_5用量在135 kg/hm~2时利润最高,比对照增收5.7%。施用磷肥(P_2O_5)促进了玉米磷素的吸收累积,籽粒、秸秆和地上部磷素累积量,100 kg籽粒需P_2O_5量均随磷肥(P_2O_5)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施P_2O_5 135 kg/hm~2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24.0%、19.3%、22.1%和15.7%。P_2O_5用量为135 kg/hm~2时磷肥利用效率最高为36.2%(P0.05),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均随着磷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施P_2O_5量为45~135 kg/hm~2时耕层土壤速效磷均为当季匮缺。从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土壤磷素平衡和磷肥利用效率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域密植高产玉米磷肥(P_2O_5)用量适宜的范围为135~147 kg/hm~2。  相似文献   

17.
张化远  岳学友  杨铭  侯乐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832-8833,8857
在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2003~2005年在商丘市睢阳区李楼村连续3年8.5 hm2以上获得平均1 495.6、1 516.8、1 528.5 kg/hm2的产量,说明在豫东平原夏芝麻增产潜力很大。重点阐述了利用豫芝8号实现1 500 kg/hm2的形态生理指标、土壤条件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密度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稀植大穗型品种鲁单981(LD981)和紧凑耐密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设置52 500和82 5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同时设置0、90、180、270和360 kg·hm~(-2) 5个施氮水平,研究密度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单株及群体干物质积累特性、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增加种植密度,相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单位面积穗数、空秆率、倒伏率显著提高,不耐密品种空秆率、倒伏率增加更显著。其中,ZD958与LD981各施氮处理的平均千粒重、穗粒数分别降低6.24%、6.77%和7.52%、18.09%,LD981空秆率、倒伏率高达17.0%、27.6%,显著高于ZD958。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270和360 kg·hm~(-2)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先上升后下降,施氮量270 kg·hm~(-2)处理产量达到最大值。增加种植密度,夏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的趋势。随施氮量增加,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相同氮素水平下,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总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种植密度,ZD958和LD981各施氮处理的平均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15.94%、39.01%、26.22%和1.96%、5.79%、14.92%。相同种植密度水平下,总氮素积累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呈下降趋势。增加种植密度,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增加。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氮素转运效率及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低密度种植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增密施氮显著提高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但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品种间差异显著。增密后,LD981籽粒产量增加不显著,ZD958籽粒产量显著提高。高密度条件下,增加施氮量,不同耐密型玉米籽粒产量均显著增加,而LD981空秆率、倒伏率显著提高,是限制LD981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增密显著提高不同耐密型玉米氮素利用率,提高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增加种植密度,ZD958花后氮素同化量增加,LD981则降低。施氮降低了植株氮素利用效率,但可以提高高密度条件下植株氮素吸收量,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增密与施氮相结合,有利于耐密型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氮效率两方面,ZD958适宜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施氮量为270 kg·hm~(-2);LD981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施氮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19.
椒样薄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椒样薄荷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对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农艺措施(播期、密度、氮磷钾用量、最佳收获期等)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椒样薄荷精油高产(≥80kg/hm^2)优质的农艺措施优化方案为:播期10月23日-11月7日(即霜降至立冬),密度18.2-27.0万苗/hm^2,施肥量纯氮142.9-180.0kg/hm^2、P2O593.3-139.2kg/hm^2,最佳收获期为主茎10%左右的花蕾开花期。  相似文献   

20.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吉林东部半山区玉米-大豆轮作、连作及4个氮肥水平(0 kg/hm2(F1)、90 kg/hm2(F2)、180 kg/hm2(F3)和270 kg/hm2(F4))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处理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籽粒产量方面均优于连作处理,而对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并未形成优势;F3、F4处理在株高、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产量构成及产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的F1处理(P<0.05),高水平氮素(F3、F4)投入对穗粗、百粒重和籽粒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降低了秃尖长度,对行粒数及穗行数影响不明显(P>0.05);F3、F4处理较F1处理籽粒增产幅度达18.45%和16.52%。为此,在吉林东部半山区玉米轮作系统的氮肥施用量以180 kg/ hm2左右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