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晓澜  张琳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1):39-42,96
运用土壤养分系统诊断技术对长江流域的小麦,江淮丘陵区域的水稻和淮北平原的玉米进行了全素平衡施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施肥技术与目前通用施肥模式相比,小麦、玉米和水稻分别增产9%~20%,7%~16%和6%~11%。还证实硫肥对淮北玉米有增产效果。采用能量——经济学评价方法对肥料效应进行了系统评估,认为土壤养分系统诊断技术可在安徽省“二高一优”农业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均衡增产技术进行分析。[方法]探讨河南省自然条件和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潜力,分析影响小麦-玉米两熟生产能力的因素。[结果]河南省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而玉米增产潜力较大。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一体化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为周年两熟均衡增产奠定了技术基础。[结论]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全国粮食生产也存在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玉米轮作平衡增产技术是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轮作区,将不同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优化组合,相互补充,以合理利用热、光、水、肥资源,实现二者平衡增产的生产技术。它合理利用了小麦/玉米轮作区玉米收获后小麦播种前一段空闲时间的光热水资源,克服了这一地区农民提前收获玉米、提前播种小麦、肥料利用不合理等缺点。两种作物可累计每亩增产50公斤克左右,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平衡增产增效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适合在我县小麦/玉米轮作中  相似文献   

4.
小麦套种玉米试验结果表明:麦玉套种充分利用了生长季节的光、热、水资源,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增产显著,麦玉套种折合混合产量12637.65kg/hm2,比小麦单种增产106.45%,比玉米单种增产10.94%;纯收入比小麦、玉米单种分别增加414.28元/667m2和212.14元/667m2,经济产投比2.75:1;生产优势度小麦是0.4521,玉米是0.5479,玉米的贡献率高于小麦.  相似文献   

5.
“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增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不增加生产成本。我地从2007年开始推广该项技术,农民在不增加任何投入和劳动强度的情况下,玉米平均增产525kg/km^2,小麦增产675kg/km^2,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实现小麦节水。“玉米晚收七八天,提高品质粒饱满;农民只要按此做,增产一成也不难。小麦晚播七八天,造墒播种保苗全;冬前好管育壮苗,节水节本能增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在南北疆开展棉花、小麦、玉米的硝基肥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硝基类肥料能显著促进新疆主要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与等养分处理比较,硝基肥处理使棉花平均增产8.4%,小麦增产18.8%,玉米平均增产6.2%,75%的肥效试验(示范)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混合专用化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小麦专用肥、玉米专用肥、马铃薯专用肥在8个试验、示范点上的试验,表明施用专用肥均有增产效果。小麦专用肥平增产10.3%~14.66%;地膜玉米专用肥平均增产11.54%~16.88%,马铃薯专用肥平均增产13.14%~18%。增产效果依次为马铃薯专用肥〉小麦拟用肥〉地膜玉米专用肥。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探讨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相比较,残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8.59%,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9.08%;地膜玉米+残膜小麦平均净收益较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增加8.61%,较地膜玉米+露地小麦增加14.01%。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既能减少农资及耕地投入、保持土壤水分,又能减少地膜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地发展旱作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区小麦、玉米长期连作带来土壤水分和养分失调,病、虫、草害严重,秋茬小麦产量低等问题,研究小麦、玉米的需水规律,土壤水分蓄散规律和秋茬小麦的增产机理及其关键技术,提出以抢时播种和施足底肥为主要内容的5项高产技术,为秋茬小麦增产和实行麦秋轮作,实现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不增加生产成本,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达到小麦节水的目的。2007年9月3日河北省农业厅在石家庄召开了《全省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相似文献   

12.
河西荒漠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荒漠灌区比较了小麦、玉米、大豆3种作物在连作、轮作、间作方式下的产量,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小麦与玉米轮作最高,为6 839.3 kg/hm2,较连作增产23.6%;玉米产量以小麦与玉米间作(小倒茬)最高,为12 915.0 kg/hm2,较连作增产50.8%;蚕豆产量以玉米与蚕豆间作(连作)最高,为3 654.0 kg/hm2,增产率达50.2%。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一玉米垄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 该技术改玉米套种为麦后直播,改小麦玉米平作为垄作,有利于高效利用光热资源,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实现小麦、玉米产量的新突破;有利于延缓小麦根系衰老,提高小麦粒重和玉米的密度、整齐度,实现小麦、玉米双增产;能有效解决直播玉米的芽涝问题,有利于全程机械化作业,  相似文献   

14.
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革小麦玉米种植方式(即2 m一带,机播8行小麦,畦内留一个玉米套种行,翌年在畦背套种两行、畦内套种一行共三行玉米),引进宽幅小麦播种机,设计小麦幅宽,以适应麦田套种玉米和大型拖拉机作业为目的,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建立合理的小麦、玉米群体结构;实行农机农艺配套.经测产,该模式小麦产量8130 kg/hm2,玉米产量12 465kg/hm2,比传统的"八三式"7179kg/hm2,和1094 kg/hm2,增产951 kg/hm2,和1525.5 kg/hm2,增产13.3%和14%,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对小麦、玉米一年三收多熟种植模式与小麦复播玉米、小麦套种玉米两熟模式比较分析得出:采用适宜的一年三收种植模式,小麦产量可以少减产或不减产,而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年增产12;~14;.一年三收种植模式在新疆光热资源最丰富的6~8月,作物田间群体生长率(CGR)、光能利用率较好,实现全年增产.  相似文献   

16.
白浆土化肥利用率及其增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7~ 1998年进行了白浆土化肥利用率及其增产作用的研究。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白浆土上 ,小麦氮、磷肥利用率平均最高 ,其次是玉米 ,大豆最低 ;不同年度间玉米氮、磷肥利用率变化最大 ,大豆居中 ,小麦最小 ;增产作用以大豆变化最大 ,玉米居中 ,小麦最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期晚播,优化麦玉茬口衔接,利用常年玉米收获与小麦播种之间光热资源,在保证小麦不减产的基础上,使玉米增产。玉米晚收14 d增产7%~16%,同时机械直接收获籽粒每亩较早收减少运输、机械脱粒、人工等50~70元费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锌肥在带田小麦、玉米中可增产性,以不同的试验处理,较详细研究分析了锌肥对小麦、玉米的增产效应及最佳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伊川县属豫西丘陵地区,近年来,夏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收获偏早的问题,使玉米不能充分成熟,增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小麦播种偏早易形成旺苗、假旺苗。应合理采取夏玉米适期晚收增产技术,合理搭配品种,合理安排玉米收获期及小麦播期、  相似文献   

20.
陇东旱塬玉米根际供水效益及小麦套种玉米增产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5年对陇东旱地冬小麦套种玉米的增产效果,土壤水分利用,组合耗水量及玉米根际补偿供水效应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旱地小麦玉米套种具有增产增收和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势,土地当量比、收益当量比、光能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分别达1.215、1.199、0.205%、8.69kg/mm·hm2;②边行优势是小麦玉米套种增产的关键,但小麦对土壤水分的竞争利用是玉米带土壤水分不足的主要原因.小麦玉米套种组合耗水量明显小于玉米、小麦单作的累加值,水分缺额为110.2~153.8mm;③玉米根际补偿供水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供水效应在不同降水年型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