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引黄灌区麦后复种饲用高粱、高丹草和青贮玉米品种,引进13个优质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结果显示:饲用高粱鲜草产量高于高丹草和青贮玉米品种,高丹草3901在鲜草产量、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面积显著高于CFSH30 (P0.05)。青贮玉米叶面积最大,与高丹草中三个品种相比差异显著(P0.05)。复种饲用高粱、高丹草、青贮玉米品种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草产量与茎粗、株高显著正相关,茎粗与叶片数、叶宽、叶面积极显著正相关。复种牧草营养成分测定、饲用价值评定结果表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饲用价值较好,评定为特级,高丹草、饲用高粱品种等级评定均在3级以上。综合提示,饲用高粱3701、高丹草3901和饲用玉米屯玉168优势相对突出,可作为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生产优质饲草的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合在湖南东西部地区推广应用的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本试验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湘东试验站和湘西试验站8个青贮玉米品种的6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先玉30T60’的株高、叶片数、穗位高、鲜草和干草产量(217.49 cm、10.49片·株-1、113.71 cm、56.10和18.59 t·hm-2)均最高,而倒伏率(0.37%)最低,‘屯玉7969’的茎粗(20.12 mm)最高,‘屯玉899’的空杆率(0.67%)最低;试点×品种互作间湘西试验站的‘先玉30T60’株高、叶片数、穗位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均最高,而倒伏率最低,湘西试验站的‘屯玉7969’茎粗最高,湘东试验站的‘屯玉899’空杆率最低;不同试验点间湘西试验站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穗位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均较高,而倒伏率和空杆率均较低。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先玉30T60’表现最优,生产性能最好,‘屯玉168’表现较优,生产性能较好,适宜在湖南东西部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12个紫花苜蓿品种(系)在山东泰安的生产适应性,为该地区高产优质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试验对株高、茎粗、节数、叶长、叶宽、叶片数、1m枝条数、鲜草产量等8个生产性能性状和粗蛋白、干物质、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5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以鲜草产量和5个品质性状对12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4.
高丹草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对高丹草产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农艺性状,挖掘其高产潜力,为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12份高丹草材料为研究对象,对高丹草各性状进行测量,利用随机区组试验对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干重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和通径分析。[结果] 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1.61%~54.67%,表明各供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存在丰富变异;各性状与单株干重相关性为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干重与株高相关系数最大(0.746),与叶宽的相关系数最小(0.349);主成分分析共获得3个主成分,分别是株高因子、分蘖因子和叶宽因子,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5.855%、12.924%、11.594%,累计贡献率高达70.373%,主成分1中各性状特征向量值均为正值,单株干重、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长的载荷量较高,表明植株高大、主茎粗、叶片数多且植株叶片较长时,高丹草产量较高;通径分析中对植株产量直接影响的大小为株高(0.444)>茎粗(0.258)>叶片数(0.201)>叶宽(0.136)。[结论] 株高和茎粗是直接影响高丹草单株产量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柳蒿饲用分株繁殖的最佳种植密度,提高其产量,试验将2019年5月24日采集的野生柳蒿分株种植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试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置8.3万株/hm2(行株距为30 cm×40 cm)、11.1万株/hm2(行株距为30 cm×30 cm)、16.7万株/hm2(行株距为20 cm×30 cm)、25.0万株/hm2(行株距为20 cm×20 cm)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穴播,每穴2株,小区面积为15 m2(3 m×5 m)。移栽后浇透水,后期根据降雨干旱情况浇水,保证生长良好,不施肥。于2021年6月25日测定株高、每平方米株数、单株叶片数、茎粗、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各项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平方米株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株高、茎粗、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平方米株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草产量、叶宽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青燕1号燕麦(Avena sativa L.)饲草生产适宜播量、行距和播种方式,本研究采用播量和行距两因素试验设计,设4个播量水平和5个行距水平,探究不同播量、行距下饲草产量变化,完善该品种在生产推广中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鲜草和干草产量影响显著(P<0.05),同一播量下,二者产量随行距增大而减小,相同行距下,鲜草和干草产量随播量增大而增大;各处理间以播量S4、行距R1最优。不同播种方式下撒播以播量S4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达36.324 t·hm-2和11.330 t·hm-2;与撒播相比条播增产效益明显,条播鲜草、干草最高产量、最低产量均显著高于撒播最高产量。不同收获时期下,以乳熟期鲜草和干草产量最佳,分别达102.562 t·hm-2和30.504 t·hm-2,较抽穗期高4.51倍和3.81倍。不同播量、行距下,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总分蘖数随播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行距增加株高、茎粗呈上升趋势,叶面积则先升高后降低,总分蘖数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饲用高粱不同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出适宜黑龙江地区种植的优质饲用高粱品种,试验在高粱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收割,测定了饲用高粱的株高、茎粗、鲜草产量、干鲜比和干草产量。结果表明:不同饲用高粱品种生育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Ms1990、海牛、超卡、F10、3701、As6021、健宝、绿巨人不能够正常抽穗开花,在当地不能成熟。对饲用高粱鲜草产量进行测定,鲜草产量以Ms1990最高,为962 80.42 kg/hm~2;帕卡鲜草产量最低,为433 53.17 kg/hm~2。高粱品种干草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3701Ms1990As6021F10健宝As6017绿巨人6022海牛As6013YCS超卡BT绝佳龙甜1号牛魔王60156023帕卡。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宜于四川丘陵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狼尾草属牧草,对4个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进行2年大田试验,测定其重要农艺性状,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系)9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CN002’的干草产量、越冬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的干草产量及越冬率(P<0.05),且鲜草产量、株高、叶片数优于其他品种(系);‘热研4号’叶长、叶宽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的叶长叶宽(P<0.05);‘CN001’的茎粗高于其他品种(系);‘桂牧1号’茎叶比表现优于其他品种(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对4种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得出‘,CN002’较其他品种(系)更适宜在四川丘陵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蒙农杂种冰草为试验材料,应用60Co-γ射线对其种子进行不同辐射剂量(30、60、120、180 Gy)处理后育苗单株移栽试验地,研究60Co-γ射线辐射对蒙农杂种冰草株高、叶长、叶宽、穗长、穗宽、茎粗、干草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蒙农杂种冰草的株高、叶长、干草产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Zea mays)×墨西哥大刍草(Z.mexicana)饲草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的饲草产量和产量性状影响显著。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饲草产量发生变化。饲草产量与绿叶片数、叶长、叶面积呈负相关,与密度、施氮量、主茎粗、分蘖数、叶宽、单株鲜质量呈正相关,与草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鲜质量与密度、草长、主茎粗、分蘖数、叶宽、叶面积相关显著。密度、单株鲜质量、草长对饲草产量直接作用分别在0.05、0.05、0.1水平差异显著,是影响饲草产量的重要因素。种植密度40 000株·hm-2、施氮量450 kg·hm-2时,鲜草产量达到最高,为59 444.74 kg·hm-2;干草产量达到最高时(12 374.39 kg·hm-2)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40 000株·hm-2、600 kg·hm-2。说明,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种植密度在40 000株·hm-2的基础上施氮450 kg·hm-2左右是饲草高产、优质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了4个红三叶品种(系)R-1,岷山,多丽,瑞德的直立性,地上部分形态特征,根部形态特征等,研究红三叶株型结构对草产量的影响。通过比较4个品种(系)的株型结构,并分析了株型结构与干草产量的相关性,发现红三叶的干草产量与直立性、叶长、叶宽、分枝数、茎粗、侧根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秆壁厚、节间长、小花数、主根深、根颈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数呈负相关。主根深、秆壁厚和分枝数是影响红三叶直立性的主要因素。4个供试品种(系)中直立性最好的是R-1,其次为岷山、瑞德、多丽,R-1年鲜草产量为68.97t/hm2,年干草产量为15.21t/hm2,均最高,其次为岷山和多丽,瑞德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2.
分析24个不同生态类型菘蓝的13个农艺性状,探索菘蓝种质优选及育种材料的选择标准。将24个不同生态类型菘蓝种子以随机排列的方式条播于和政药用植物园,采收期前进行农艺性状田间调查。结果发现,24个不同生态类型菘蓝的13个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芦头至第1侧根距离变异最大(变异系数64.7%),折干率变异最小(变异系数14.29%);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根鲜重与株幅、叶宽、叶片数、单株叶片总鲜重等具有显著正相关(r=0.519,r=0.576,r=0.557,r=0.738);主根长与叶宽呈显著正相关(r=0.447),与叶长宽比成显著负相关(r=0.511);主根粗与株幅、叶长、叶宽、单株叶片总鲜重具有显著正相关(r=0.682,r=0.483,r=0.460,r=0.612);侧根数与叶片数、单株叶片总鲜重具有显著正相关(r=0.603,r=0.650)。在主成分分析中,株高、株幅、叶长、叶片数、单株叶片总鲜重、单根鲜重、主根长、主根粗、侧根数等9个信息负荷量较大,累计贡献率为84.1%。说明在进行菘蓝种质优选及新品种选育时,应首选株幅较大、叶长宽比较小、单株叶片数较多、单根鲜重较大和侧根高较大的种质为宜。  相似文献   

13.
青贮玉米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试验对8个青贮玉米品种的鲜草产量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各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及各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金岭80、中北410和北青贮1号鲜、干草产量均较高,适宜在河北省沧州市推广应用;单株鲜重、单株鲜叶重、单株干重、带苞单穗重、秆粗是影响鲜草和干草产量的重要因素;各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和燕1号’燕麦(Avena sativa)的栽培措施,挖掘其高产潜力,本研究在甘肃省和政县进行了不同播量和不同行距的试验,探讨了播量和行距对‘和燕1号’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和燕1号’的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干草产量在行距3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9 059.73 kg·hm~(–2);种子产量则在行距2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2 728.40 kg·hm~(–2)。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株高、分蘖数、干草产量、种子产量与行距极显著正相关(P 0.01),茎粗、叶长、有效分蘖数与行距显著正相关(P 0.05);种子产量与播量显著正相关(P 0.05),分蘖数、茎粗、叶宽与播量显著负相关(P 0.05),其中穗长与播量极显著负相关(P 0.01);种子产量与株高、干草产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株高对干草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影响‘和燕1号’株高、有效分蘖数、叶长、茎粗等指标来挖掘该品种产量潜力,做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选用两个品种的光敏型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大卡"和"海牛"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采用全膜平铺穴播的方式,以8.33万、12.50万和16.67万穴·hm-2 3个种植密度进行种植,比较了各处理的生长发育指标和草产量的异同。结果表明,在生育期方面,品种间从孕穗期开始后差异明显。在农艺性状方面,"海牛"两年的分蘖数和全株叶片数均高于"大卡",其他各性状均以"大卡"最高;两个品种的茎粗、分蘖数、全株叶片数、节间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和单株茎重连续两年均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主茎叶片数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产草量方面,连续两年"大卡"的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高于"海牛";鲜草产量均在8.33万穴·hm-2处理下最高,且呈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鲜草产量下降的趋势;干物质产量丰水年2014年在16.67万穴·hm-2处理下最高,欠水年2015年在12.50万穴·hm-2处理下最高。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采用全膜覆盖方式种植光敏型高丹草时,品种应选择"大卡",在有灌溉条件或降水较多的地区,以16.67万穴·hm-2种植密度为宜;而在降水较少且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12.50万穴·hm-2种植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高玉2300、翔玉998、铁研53、五谷703、优迪919、翔玉198这6个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贮玉米生物产量与株高、茎重、叶片数、叶重、穗长、单株鲜重呈正相关,与茎重、叶重、单株鲜重的相关系数平均约达0.8,而与茎粗、单穗重、果穗数、穗粗呈负相关。指出在大通地区种植青贮玉米,提高株高、茎重、叶片数、叶重、穗长、单株鲜重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增加青贮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和5个生殖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其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构成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秋眠级直接影响的性状有鲜草产量、株高、主茎长、茎节数、叶面积、叶长、叶宽和越冬率等8个性状,其中产草量与秋眠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806,越冬率与秋眠级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57,其余6个性状与秋眠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叶面积0.995、主茎长0.987、叶长0.983、株高0.940、茎节数0.900、叶宽0.885;所测苜蓿的5个生殖性状,均与秋眠级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生殖枝数-0.959、种子产量-0.958、荚果数/生殖枝-0.954、千粒重-0.943、种子数/荚果-0.859。  相似文献   

18.
为选择适宜云南暖温带地区种植的青贮用玉米品种,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开展了22个玉米品种的品比试验。采用三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在蜡熟期对各供试品种的农艺性状、病虫害抗性、倒伏状况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2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单株叶鲜重、单株秆鲜重、单株鲜重、绿叶数、叶片数、茎粗与鲜株产量、干物质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或P<0.05);胜玉2号、曲辰11号、靖丰8号、青青300的鲜株产量、干物质产量均较高,且抗病、抗虫害能力强,无倒伏,适宜在云南暖温带及类似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18个苜蓿品种在青海高原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喜 《草业科学》2011,28(11):1998-2002
2009-2010年在青海高原对1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第1年开花初期单株根长22.6~31.9 cm,根粗4.1~8.8 mm,单株分枝数4.1~6.8枝,株高43.9~80.1 cm,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种植第2年开始进入丰产、高产期,单株分枝数增加1.5~10.5枝,第1次刈割时株高在110.7~145.4 cm,比第1年第1茬高1倍,三得利、德宝、WL232品种表现最优;第2年全年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居前3位,鲜草产量在106 614~121 364 kg/hm2,干草产量在30 761~34 934 kg/hm2;美国杂花、德福32IQ、赛特、农保和阿尔冈金居第4~8位,鲜草产量91 922~10 282 kg/hm2,干草产量为25 410~29 036 kg/hm2,优于其他品种,表明这些苜蓿品种适宜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有所作为的能源。芒植株普遍高大、生物质产量高、燃烧品质好,加之其分布广泛、抗逆性强、适宜在广袤的边际土地上种植,成为一种极为理想的生物能源植物。为探明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的表型多态性及表型变异规律,对37个野生居群材料的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各性状特征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产量干重、单株产量鲜重、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叶宽、茎节数、茎节长度、茎粗、株高和叶长。11个性状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叶片长而且宽的芒,旗叶长而宽,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蘖较少,反之亦然。此外发现分蘖数、株高、叶长3项指标对芒单株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是评价芒单株产量的3项主要指标。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可归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2.551%,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测定的表型特征。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37个芒野生居群依据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分为3类:植株高大叶片窄长型、植株高大叶片宽长型和植株低矮叶片窄短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