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式和封闭式围栏陷阱对农田小型兽类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围栏陷阱(trap-barried system,TBS)不同安装方式对农田小型兽类的控制效果,于2015—2016年在贵州省新蒲新区开展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TBS控制农田小型兽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TBS共捕获农田小型兽类109只,包括啮齿目的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和食虫目的鼩鼱。两种TBS均以捕获黑线姬鼠数量最多,分别占捕获总数的72.88%和76.00%,平均占74.31%,捕获小型兽类的种类及组成比例差异不大,说明不同安装方式对捕获农田小型兽类没有明显的影响。两种TBS捕获农田小型兽类数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月份间捕获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且数量变化趋势相同,说明两种TBS对农田小型兽类都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贵州坡地山区可选择开放式TBS,在平坝区域可选择封闭式TBS。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围栏捕鼠技术对鼠害的控制效果,以西瓜为诱饵作物在水稻区进行了围栏捕鼠试验,捕获黄毛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36只,鼠害控效19.09%,水稻每667m2增产7.96%,每667m2成本降低50%,具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适宜高度的捕鼠筒,2015—2016年在贵州省安龙县开展开放式TBS围栏不同高度捕鼠筒捕鼠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个不同高度捕鼠筒开放式TBS围栏,共捕获鼠类360只,鼠种种类有小家鼠、黄胸鼠、褐家鼠、鼩鼱4种,鼠种种类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一致,以小家鼠数量最多,共捕获274只,占总捕鼠数的76.11%;褐家鼠29只,占总捕鼠数的8.06%;黄胸鼠41只,占总捕鼠数的11.39%;鼩鼱16只,占总捕鼠数的4.44%。以60 cm捕鼠筒捕获鼠类数量最多,占总捕鼠数的48.89%;其次是80 cm捕鼠筒,捕获鼠类占总捕鼠数的26.67%;40 cm捕鼠筒捕获鼠类数量最少,占总捕鼠数的24.44%,说明不同高度捕鼠筒捕鼠效果不同,开放式TBS围栏捕鼠筒高度以60 cm最好,80 cm次之。  相似文献   

4.
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10~2011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开展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共设置TBS围栏3个,捕获鼠类124只,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臭鼩4种,鼠种种类及鼠种组成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吻合。每个TBS围栏平均捕鼠数为24.80只,前2~3个月的捕鼠数明显多于后5~6个月的捕鼠数。对玉米地、水稻田害鼠的控制效果为53.13%。TBS技术在农田害鼠防治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并可用于开展鼠种普查和鼠情监测。  相似文献   

5.
TBS围栏式捕鼠器的灭鼠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1年在贵州省岑巩县开展了TBS围栏式捕鼠器灭鼠试验。结果表明,共设置TBS围栏1个,捕获鼠类46只,鼠种种类有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和黄胸鼠,以褐家鼠数量最多,占总捕鼠数的50.00%,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鼠种种类及鼠种组成与当地2011年鼠夹法系统监测结果——褐家鼠占绝对优势基本相一致。不同月份捕鼠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6月和9月出现两个捕鼠高峰。试验区附近水稻受鼠类危害明显减轻,对农田害鼠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说明TBS围栏灭鼠技术在农田害鼠防治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农田鼠害监测工作中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思南县是贵州省农区鼠情季节性监测点,1985—2017年采用夹夜法进行鼠情监测,共置夹69685个,捕获鼠类6113只,对鼠情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的鼠种种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7种;住宅区优势种为褐家鼠,占总鼠数的68.70%;农田区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4.99%;住宅区和农田区的平均捕获率春季、夏季基本一致,春季平均捕获率是秋季的1.13倍,春、夏、秋三季分别为8.68%、8.43%和7.66%,冬季为13.89%.思南县住宅区的灭鼠重点是褐家鼠,农田区的灭鼠重点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7.
田间害鼠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于本所及附近乡村选择不同类型田,对害鼠的种类、密度和危害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夹器法,共捕鼠12600夹次,捕获3科6种294只鼠,平均捕获率2.3%,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总量的63.3%,其次为黑线仓鼠和大仓鼠。  相似文献   

8.
开放式和封闭式TBS捕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TBS技术对害鼠的控制效果和作用,2015~2016年在贵州省安龙县旱地开展了开放式和封闭式TBS捕鼠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开放式和封闭式TBS对鼠类都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2个TBS围栏共捕获鼠形动物151只,种类有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鼩鼱4种。其中,封闭式TBS捕鼠58只,开放式TBS捕鼠93只,分别占捕鼠总数的38.41%,和61.59%,开放式TBS捕获鼠形动物数量明显多于封闭式TBS。不同安装方式鼠形动物组成基本一致,均以小家鼠数量最多。两种安装方式不同月份捕获鼠形动物数量不同,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月份捕获鼠形动物数量与试验周边生境、小气候及作物生育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粮增油的重大技术和解决粮油争地矛盾的重要举措,而有效防控鼠害是保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的重要工作。为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围栏捕鼠系统(TBS)对田间鼠害的防控效果,2022年在贵州省大方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开展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的田间捕鼠试验。结果表明:2022年6月8日至9月29日,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共捕获害鼠143只,捕获害鼠的数量比例分别为41.26%和58.74%,开放式TBS的鼠害防控效果优于封闭式TBS;2种安装方式TBS捕获害鼠的种类和性别组成基本一致,捕获的害鼠种类以黑线姬鼠为主,捕获害鼠的高峰时间均为7月。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鼠害均具有一定防控效果,可在大方县推广使用,但需结合其他灭鼠方法并选择在每年3—11月实施,以获得更好的鼠害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0.
瓮安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年度、月份、季节变化规律,给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6月和86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3.21%和3.07%3.21%和3.07%3.16%。  相似文献   

11.
黑线姬鼠是贵州省农田区优势鼠种,为了解其肥满度变化情况,给种群数量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播州区2016—2022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1 054只黑线姬鼠标本肥满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平均肥满度为(3.58±0.75)g/cm3;不同性别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极显著,不同年度黑线姬鼠肥满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下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显著,不同年龄组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极显著;稻田区黑线姬鼠肥满度高于旱地作物区黑线姬鼠肥满度,但差异不显著。同时,通过比较我国其他地区黑线姬鼠平均肥满度和贵州省主要鼠类平均肥满度可知,不同鼠种的肥满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夹夜法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当地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共捕获各种鼠类标本10种3 986只,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为本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不同年度、月份及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8.61倍,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9—10月,2个高峰期的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间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对贵州省大方县2008—2020年捕获的270只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不同性别形态特征的差异不显著,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形态特征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体重、胴体重和体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尾长、后足长、耳长在进入成年状态后,生长的速度缓慢或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贵州省不同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4~2014年贵州省余庆县、息烽县、岑巩县、凯里市、雷山县、都匀市、瓮安县、大方县8个县(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区域共有小型兽类14种,不同生境黑线姬鼠组成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平均占捕获兽类数的71.01%,不同地区组成比例有所不同,占捕获兽类数的22.01%~91.34%,均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不同地区、年度、月份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多年平均捕获率0.75%~5.83%,总体平均捕获率为3.04%。一年内种群数量高峰出现的次数和早迟有所不同,其中,余庆县、息烽县、岑巩县、凯里市、都匀市、瓮安县在5~7月和8~11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大方县仅在6月、雷山县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  相似文献   

15.
对贵州省遵义县1987—2013年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鼠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社鼠5种,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3.09%,黑线姬鼠为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6.12%。住宅、稻田、旱地鼠类多年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52%、2.55%、3.16%,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褐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防治时以化学防治为主,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  相似文献   

16.
TBS灭鼠技术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BS灭鼠技术是一种新型、有效的鼠害绿色防控技术。2013~2014年在贵州省三都县葡萄种植区和蔬菜种植区开展了TBS灭鼠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两个TBS共捕获害鼠273只,捕鼠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鼩鼱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鼠,捕鼠种类及优势种与本地历年鼠情监测情况相吻合。TBS捕鼠高峰期出现在4~6月和8月,9月份之后捕鼠数量逐渐减少。葡萄种植区控制效果为56.83%,蔬菜种植区控制效果为67.98%。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三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测量外部形态,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结果表明:余庆县鼠种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1.4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数的93.41%、51.02%,平均占74.47%,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褐家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全年共解剖黑线姬鼠245只(雌鼠115只,雄鼠130只),平均捕获率为5.21%,种群性比为0.88,年平均怀孕率为24.35%,平均胎仔数为5.2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6.38%,平均繁殖指数为0.6000,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种群的繁殖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2004—2014年温岭市3个镇(街道)5个村的农田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温岭市农田常见鼠种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及黄胸鼠5种,种群占比分别为60.13%,25.86%,6.65%,5.04%和1.84%,平均捕获率为3.06%。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混合鼠群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差异。2006年的捕获率最高(5.08%),秋季(9—11月)鼠类活动最为猖獗,捕获率为4.89%(10月最高为5.34%);黑线姬鼠的怀孕率最高,为22.58%,繁殖指数小家鼠最高,黑线姬鼠次之,分别为75%和50.75%,繁殖期以3—4月为主。因此,春秋季节是温岭市农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益阳市舵杆洲洲滩小兽群落近年来的变化状况,研究汇总了2006—2020年舵杆洲洲滩连续监测数据,发现目前洲滩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较高,捕获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巢鼠(Micromys minutus...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探讨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对贵州省余庆县2006~2010年捕获的701只黑线姬鼠(雌鼠327只,雄鼠374只)分析表明:黑线姬鼠种群总性比为0.87,不同年龄组种群性比存在一定差异。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的主体,平均怀孕率为43.01%,平均胎仔数为5.1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9298,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5.44%,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