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幼苗法比较了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23种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吡唑萘菌胺对黄瓜褐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10~9.52μg/mL,EC90值为1.87~62.23μg/mL。吡唑萘菌胺对花生白绢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棉花黄萎病菌、棉花立枯病菌和镰刀菌属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氟吡菌酰胺,而氟吡菌酰胺却对黄瓜褐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和苹果褐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39~3.98μg/mL,与吡唑萘菌胺相当。吡唑萘菌胺对玉米丝黑穗、花生冠腐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毒力,其EC50值分别为0.002 9、0.07和1.38μg/mL。氟吡菌酰胺仅对花生冠腐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活性,且它与吡唑萘菌胺活性相当。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黄瓜白粉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EC50值分别为0.04、0.05μg/mL。因此,吡唑萘菌胺比氟吡菌酰胺更加广谱,且抑菌活性相当或更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水果中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匀浆提取,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后,经N-丙基乙二胺(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结果表明:在0.05~1 mg/kg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的平均回收率为79%~12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16%。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在不同水果样品中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1、0.015和0.01 mg/kg,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该方法快速、简单和稳定,可以满足水果中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3.
建立HPLC测定43%氟吡菌酰胺· 肟菌酯悬浮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选用WondaSil C18-WR反相色谱柱,以乙腈-水(体积比为60:40)为流动相,在波长220nm条件下测定试样中氟吡菌酰胺和肟菌酯的含量.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和肟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2,变异系数分别为0.29%和0.42%,平均回收...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药氟吡菌酰胺对番茄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试新型杀线虫剂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1.8%阿维菌素乳油和10%噻唑膦颗粒剂为对照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138倍液(灌根)、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灌根)、10%噻唑膦颗粒剂22.5 kg/hm~2(拌土)处理的防效分别为76.0%、44.0%、52.0%。氟吡菌酰胺对于番茄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氟吡菌酰胺能够抑制番茄根部根结的形成,控制土壤中根结线虫2龄幼虫数量,促进植株生长,增产率达到133.2%。  相似文献   

5.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为明确河南省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5年和2016年从河南省5个地市采集分离的127株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对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的EC50值范围在0.0100~0.0989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546±0.0228)μg/mL。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0.0546±0.0228)μg/mL作为河南省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吡菌酰胺原药与丙硫菌唑、叶菌唑、多菌灵、咯菌腈、菌核净5种杀菌剂原药之间分别按照母液体积比1:5、1:3、1:1、3:1和5:1配比的复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显示:增效系数值范围为0.51~5.86之间,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其中V (氟吡菌酰胺):V (咯菌腈)=1:1时,增效系数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  相似文献   

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新化合物氟醚菌酰胺(LH-2010A)对10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毒力,同时研究了其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无性繁殖过程、菌丝形态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对10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比结构相似的选择性杀菌剂氟吡菌胺具有更广的杀菌谱。氟醚菌酰胺对棉花立枯丝核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高,EC50值均小于1.00 μg/mL,对其他8种病原菌的EC50值则在1.10~4.63 μg/mL之间;而氟吡菌胺只对辣椒疫霉和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为0.61和0.72 μg/mL。在100.0 μg/mL下,氟醚菌酰胺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抑菌作用明显,能显著抑制其菌核产生和菌丝生长量,使菌丝分支增多、变短、变粗;以不同浓度的氟醚菌酰胺处理棉花立枯丝核菌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520 min时最高处理浓度下的相对渗率为77.01%。表明氟醚菌酰胺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并能明显抑制棉花立枯丝核菌的多项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杀线剂氟吡菌酰胺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作用效果,在室内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剂量、不同施药时期该药剂对线虫侵入、根结和雌虫数量以及产卵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黄瓜幼苗移栽前进行土壤处理,氟吡菌酰胺施用剂量为31.25μg/株时,每株2龄幼虫侵染数量和根结数量分别为11.3条和6.4个,相比对照处理显著减少;在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0~11 d,以施药量为125μg/株的氟吡菌酰胺进行灌根时,可大幅减少根结数量,每株根结数量减少至12.8~22.5个,同时,施药后根系内未见成熟雌虫产生;在接种后15 d,以施药量为250μg/株的氟吡菌酰胺进行灌根时,可大幅减少根内成熟雌虫数量,每株雌虫数量减少至16.9条;接种后20 d施药,施药量为500μg/株时可大幅减少根部产生的根结线虫卵块数量,每株卵块数量减少至18.9个。表明氟吡菌酰胺能抑制土壤内线虫对黄瓜根系的侵染并抑制根内线虫发育,但随着施药时间的推迟,防治已侵入根系的线虫需增加施药剂量,在生产上使用氟吡菌酰胺防治根结线虫病应在作物移栽前或线虫侵染早期施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 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SDHIs)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及抗性机制, 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9年上海市5个草莓主产区的90个灰葡萄孢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抗性, 并分析了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SHD)亚基序列?结果显示:敏感性频率分布基线呈一个连续单峰曲线, 符合正态分布, 平均EC50为1.68±0.91)μg/mL, 氟吡菌酰胺对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最低值为0.09 μg/mL, 最高值为75.91 μg/mL?根据新建立的抗性划分标准, 发现上海奉贤区已存在抗氟吡菌酰胺的菌系, 抗性频率72.77%, 抗性菌株的最高抗性倍数为45.18, 其他地区抗性频率较低, 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分别为25.00%和4.76%, 崇明?青浦区菌株的抗性频率均为0?已有抗性的菌群抗性突变位点在 Sdh B亚基的N230I位和P225F位这二个位点, 突变后分别导致低抗?中抗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的应用潜力,将氟吡菌酰胺与吡虫啉种衣剂混合后采用种子包衣法及喷洒法研究其对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效,并测定了不同施药方法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4.2、8.3、12.5 g(a.i.)/kg种子与吡虫啉18.0 g(a.i.)/kg种子混合包衣处理,播种后35 d其根结抑制率和防效分别为41.0%~51.8%和47.4%~58.6%,土壤中2龄幼虫减退率为38.6%~40.4%,显著高于单施吡虫啉18.0 g(a.i.)/kg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后连续3次以氟吡菌酰胺250.2、375.3、500.4 g(a.i.)/hm2进行土壤喷洒,最后1次施药后7 d,其根结抑制率和防效分别为81.0%~89.9%和65.9%~74.3%,土壤中2龄幼虫减退率为65.4%~73.4%,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克百威1 800.0 g(a.i.)/hm2处理。氟吡菌酰胺各处理对水稻苗期生长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显著提高千粒重和有效穗数,产量比空白对照增加50.0%~61.2%,保产效果显著。水稻播种后35 d采用氟吡菌酰胺对稻田进行1次喷洒,对水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保产效果不明显。表明采用氟吡菌酰胺与吡虫啉混合包衣种子处理及在水稻苗期进行喷洒处理对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防效显著,具有显著的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技术建立了同时检测7种类型蔬菜中氟吡菌酰胺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和氯化钠盐析后,经分散固相萃取(PSA)净化,G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及其代谢物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BZM)的平均回收率在80%~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5%~8.4%之间。氟吡菌酰胺及其代谢物在7种蔬菜中的检出限(LOD)(S/N=3)分别为2.17~3.13 μg/kg和1.22~2.04 μg/kg,两者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和快速,可以满足大部分蔬菜中氟吡菌酰胺及其代谢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1.
根结线虫在内蒙古设施黄瓜生产中平均造成30%以上的产量损失,危害严重时导致绝收,为了明确41.7%氟吡菌酰胺SC有效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的最佳施药时期,在定植后当天、3 d、7 d和15 d分别使用41.7%氟吡菌酰胺SC稀释1 500倍液灌根;以定植后当天使用对照药剂20%噻唑膦EW稀释1 000倍液灌根、10%噻唑膦GR 2 kg/667 m2地面撒施及未施药处理为对照,施药71 d后41.7%氟吡菌酰胺SC处理区的土壤根结线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3.75%、37.39%、32.05%、18.12%,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4%、60.8%、55.6%、33.4%,对照药剂处理根结线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36.4%、25.0%,防治效果分别为64.6%、39.8%。研究结果表明,〖JP+1〗41.7%氟吡菌酰胺SC稀释1 500倍药液于设施黄瓜定植后当天和3 d灌根处理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较好,都达到60%以上,增产明显,分别为25.1%和39.2%,本研究为41.7%氟吡菌酰胺SC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樱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同时研究了不同敏感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探究了琥珀酸脱氢酶B亚基的氨基酸突变与其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了樱桃褐腐病菌对啶酰菌胺与其他3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氯苯醚酰胺、氟唑菌苯胺和氟吡菌酰胺之间的交互抗...  相似文献   

13.
农用杀菌剂氟醚菌酰胺是我国自主创新农药,本文梳理了氟醚菌酰胺的专利申请概况,从化合物、制备方法、组合物、重要合成中间体等角度探讨了氟醚菌酰胺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现状,以期能为国内研发单位在农药创制中的专利保护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氟吡菌胺抗性发生动态,2012~2016年自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采集分离到马铃薯晚疫病菌520个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价9种生产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马铃薯一季作区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敏感性趋于下降,普遍产生低水平抗性,平均抗性倍数为3.45,平均抗性指数为0.48;所有供试菌株中抗性菌株频率占90.80%,其中低抗菌株占90.35%,2016年首次检测到3株中抗菌株。2016、2017连续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按推荐剂量施药4次,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对晚疫病防治效果显著高于68%精甲霜·锰锌WG、80%代森锰锌WP、250 g·L-1嘧菌酯SC、500 g·L-1氟啶胺SC,但2017年防效略低于2016年,由89.5%降至86.0%。氟吡菌胺的混剂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仍然是目前防治晚疫病效果较好的药剂,但生产中需密切监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田间抗性发生动态,实施抗药性治理对策,即限制每个生长季节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的施用次数,将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与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研制了一种以氟吡菌酰胺、氟烯线砜为原药,10%有效成分含量的灌根剂。试验通过对不同润湿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等的筛选,得到最佳配方:氟吡菌酰胺10%、氟烯线砜10%、DS-528 3%、DS-606 2%、黄原胶0.2%、硅酸镁铝2%、聚乙烯醇1%、丙二醇5%、消泡剂0.5%,水补足至100%。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方产品悬浮率>90%,热储[(54±2)℃]分解率<5%,产品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悬浮剂要求。此制剂用于灌根可以为防治根结线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2和2013年在中国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进行了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及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丙酮提取,乙酸乙酯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9.1和8.0~11.0 d;采用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酯胺悬浮剂(SC),分别按有效成分200和300 mg/L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3~4次,施药间隔期为10~15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7和14 d采样测定,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分别为0.004~0.053和0.004~0.072 mg/kg。其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符合中国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0.05 mg/kg),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中国可将氟唑菌酰胺在芒果上的MRL值暂定为0.2 mg/kg。  相似文献   

17.
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国仅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明确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潜力,测定了番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验证了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番茄叶霉...  相似文献   

18.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的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氟醚菌酰胺(N-(3-氯-5-(三氟甲基)吡啶-2-甲基)-2,3,5,6-四氟-4-甲氧基苯甲酰胺)对辣椒疫霉的作用机制,采用生物测定法系统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对药剂处理后的辣椒疫霉菌丝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对病原菌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3种呼吸代谢途径的影响,以及其对辣椒疫霉菌丝体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和D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菌丝生长量的EC50值分别为7.14、16.34和5.12μg/mL;其可使辣椒疫霉菌丝分支增多变短,且出现细胞壁增厚和细胞变形现象;ATP的存在能降低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说明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能量产生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对三羧酸循环途径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电导率法测定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处理均能提高辣椒疫霉的细胞膜通透性,用100μg/mL的氟醚菌酰胺处理400 min后,菌株的相对渗率达78.23%。但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生物大分子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氟醚菌酰胺有多个作用位点,但主要是通过抑制辣椒疫霉能量产生和细胞膜通透性而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吡噻菌胺及其主要代谢物1-甲基-3- (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PAM)和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在番茄中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N-丙基乙二胺 (PSA)和石墨化碳黑 (GCB)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吡噻菌胺、PAM、肟菌酯和肟菌酸在0.025~2 mg/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2。在不同添加水平下,4种化合物在番茄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8%~9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小于3.9%,定量限 (LOQ)均为0.05 mg/kg。按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在全国12个地区开展规范残留试验,30%吡噻菌胺 ? 肟菌酯悬浮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70 g/hm2,于番茄灰霉病发生初期喷雾施药2次,施药间隔7 d (推荐的安全间隔期为5 d)。在分别于末次施药后5和7 d采集的番茄样品中,吡噻菌胺的残留量均低于0.26 mg/kg,肟菌酯的均低于0.33 mg/kg,均未超出中国制定的吡噻菌胺和肟菌酯在番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值。根据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膳食结构和毒理学数据进行了长期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普通人群吡噻菌胺和肟菌酯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 (NEDI)分别为0.1382和0.2645 mg,膳食风险商 (RQ)均小于100%,说明在推荐的良好农业规范 (GAP)条件下施用30%吡噻菌胺 ? 肟菌酯悬浮剂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番茄灰霉病菌的抗性问题,筛选出理想的替代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寿光和河北徐水两地番茄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两地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氟啶胺均高度敏感,对其他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用同样方法检测了不同地区的106株番茄灰霉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其EC50值分布在0.003 9~0.044 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14 2±0.008 1)μg/mL。咯菌腈可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