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为了配合牧区退化草场围栏建设,选择有代表性的退化草场(围圈起来),进行了改良、恢复植被的研究。通过三年实际,总结分析了退化草场改良、恢复植被的真实状况,并通过当地近几年退化草场围栏实效调查。对今后退化草场围栏建设所能产生的效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苏尼特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尼特草原退化及其防治王焕平(内蒙古草原勘测设计院)退化草场的概念是相对的,是一种生态──生物因素的动态现象,从植被演替的角度看,退化草场是在人为、自然因素的不利作用下,饲用价值高的原生植被由价值低的次生植被所替代,而这种演替的动力是生态─—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3.
选取青藏高原5个省份共573块牧户草场,利用2000-2016年遥感、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计算牧户草场植被覆盖度,设定实证模型,综合分析确定了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牧户草场退化等级、各要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导致草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牧户草场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69%,以轻度退化为主;草场植被盖度的变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气候变化中,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加对草场植被生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要素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引起草场植被盖度的进一步降低。此外,距离城市越近的草地植被盖度越低。从变化的机理来看,草地载畜量与植被盖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超载放牧仍是导致青藏高原草地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现有草原4万公顷,其中“三化”草场为3万公顷,而严重退化草场为1.9万公顷。为使这些严重退化草场尽快恢复草原植被,加大草原的改良速度,本试验对严重退化的草甸类草场,进行了浅翻轻耙、松土补播等2种方式的改良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元谋干热河谷区的草场资源特点及其保护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谋干热河谷区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在分析了该区的草场资源特点和草场退化原因后,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围栏封育草场,恢复退化严重的草场植被,对封育禁牧两年后的草场分析温型荒漠草原类草场植被结构、产草量的变化以及围栏投资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所谓草场退化是指原生植被受到破坏,可食性牧草减少,劣质杂草增多,植物立地条件恶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坏,地力更加贫瘠,从而影响草场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平衡。草场退化问题是我国草原区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个问题。据报道我国有九亿亩退化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20%以上,每年约以一千万亩的退化速度在进展,因而各级领导和广大农牧民都十分重视和关心。吉林省西部草场的退化情况和全国草场退化的趋势相近似,也比较严重,笔者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对石油的需求,近年来,石油开采在阿克苏地区大规模的展开。石油开采过程中的设备架设、钻井、爆破、石油输送、厂房建设、工作人员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而植被破坏将产生草场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化、土地盐碱化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亟需对石油开采区被破坏草场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加快植被恢复进程,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9.
古浪县北部荒漠草场改良过程中植被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王天河 《草业科学》2005,22(8):14-16
结合古浪县北部荒漠草场生态治理工程,在自由放牧、围栏封育和人工补播条件下,对退化草场的植物种类、植被盖度、生产力水平等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随自由放牧时间的延长,草场植被盖度、生产力逐渐下降,植物种类逐渐减少;2)随围栏封育时间的延长,放牧压力减轻,草场植被盖度、生产力逐渐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加;3)人工补播种草加快了草场的恢复演替速度。围栏封育和人工补播使草场植物群落优势种得到加强,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r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大量生长,草场植被盖度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是恢复和改良退化草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东北鼢鼠是前旗牧区主要害鼠之一,它常年地下生活,采食植物根茎,并通过挖掘活动推出大量土丘覆压草场植被,增加草场裸露面积,使土壤水分和营养流失,造成草场退化,同时推出的土丘,给机械化牧草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了解与分析盐碱草地形成的原因,从而从根本上采用相应的治理措施,改造由于盐碱化的原因使草场退化,草场植被劣胜优汰的局势,恢复和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是促进草地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引进美国免耕种植机械和技术对荒漠草原区退化草场进行了免耕种草草地改良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地带,免耕种草是在不破坏草原植被的前提下,改良草场、增加植被覆盖度有发展前景的措施。但在不同生态类型草场上免耕种草的效果不同,选择适宜的地段、牧草种类和作业时间是取得草地改良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若尔盖高原湿地草场退化成因分析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草场的特征,分析了本区湿地草场面临的主要威胁,如泥炭开采、过度放牧以及鼠害猖獗等人类活动的干扰而破坏草场植被,从区域气候因素的特殊性、草场植被演替趋势、草场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及其沙化等方面寻求草场退化的成因,并提出了湿地草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4.
若尔盖高原湿地草场退化成因分析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草场的特征,分析了本区湿地草场面临的主要威胁,如泥炭开采、过度放牧以及鼠害猖獗等人类活动的干扰而破坏草场植被,从区域气候因素的特殊性、草场植被演替趋势、草场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及其沙化等方面寻求草场退化的成因,并提出了湿地草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区生态平衡失调,由来已久,特别是解放后,由于“左倾”政策干忧,人口失控和自然灾害频繁,造成草场面积不断缩小,超载过牧,草地沙化、碱化、植被退化日趋严重。根据1983年草场资源调查,全区有天然草场2454.8万亩(合灌丛草场),其植被  相似文献   

16.
草地免耕松播联合机组进行天然草场改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9MSB-2.10型草地免耕松播联合机组进行天然退化、沙化、碱化草场免耕补播,分别设定不同草场的松播深度,选择适宜补播品种,保持原有植被70%以上,退化、沙化草场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玛曲草地植被退化的时空分布及其人文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玛曲草地遥感数据和牧民草场数据,定量分析了草地退化的时空分布以及与不同人文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1)玛曲草地退化的主要类型是草地质量退化,从2008年开始,植被退化的空间分布主要由北部的高海拔地区逐渐向东南部的低海拔地区转移;(2)玛曲草地退化与联户比例、养羊比容和家庭草场面积呈负相关,而与人口密度和牲畜密度呈正相关;(3)随着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的增加,草场植被盖度和可食牧草的比例呈倒"U"型分布;随着牧户放牧强度的减弱,植被盖度和可食牧草的比例(除豆科外)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随着联户规模的扩大,植被盖度和可食牧草的比例呈倒"U"型的分布;随着联户规模的增加,草场鼠洞数量呈"U"型分布,但随着牧户放牧强度的减弱,草场鼠洞数量逐渐减少;尽管联户经营可以缓解草场退化,但也存在使单个牧民采取超载放牧的动机,政府通过实施一定的生态补偿政策和加强监管力度可以转变牧户自身的博弈策略,最终达到一种最优策略的新型"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区柳湾灌丛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玉平  慈龙骏 《草地学报》1998,6(2):124-132
本文以毛乌素沙区柳湾灌丛草场荒漠化为例,应用植被分类,排序和梯度分析等技术,探讨荒漠化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柳湾灌丛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沙丘扩展,地表覆沙,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贫瘠和植被群落退化所致。初步提出柳湾灌丛草场在群落水平上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严重退化草场改良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严重退化草场植被尽快得到恢复,有必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大草原的改良速度,促进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本试验针对齐齐哈尔市草原类型特点.对严重退化的草甸类草场,采用了浅翻轻耙、松土补播二种方式的改良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但由于20年来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使用不合理,使草场退化严重。如通过改良建设可使牧草的品种、产量、植被盖度增加,从而提高单位草场利用率及牧草产量和质量,增加草场的载畜量,提高农牧民收入,现将几种草原改良建设技术简介如下。1 人工种草这项技术是将退化草地翻耙后多年生牧草,两年后产量可增3~4倍,一次播种,多年利用。我省人工种草的种类主要是羊草、紫花苜蓿、草木栖、沙打旺等。技术要点:深翻18~22cm;重耙2遍,轻耙1遍;耙后镇压1遍。在春季墒情较好时进行,草场退化严重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