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超高产群体质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苏棉花皮棉产量在 1875kg/ hm2 以上的超高产研究结果表明 ,在棉花生长过程中 ,必须具备较高的群体质量。在 7月 30日~ 8月 31日结铃盛期内成铃强度需在 1.5万个 / hm2 · d以上 ,中后期成铃率4 0 %以上 ,果节数 30 0万~ 315万 /公顷 ,最终成铃数 112 .5万 / hm2 以上。叶面积载铃量在 2 9个 / m2 以上 ,叶铃比 (叶片数与成铃数之比 ) 4∶ 1。而栽培技术的关键是适当降低密度 ,保持适宜的群体起始量。加大肥料投入及适宜化控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西彭泽县棉船镇棉花生产水平历年较高,棉花产量普遍在4500~5250kg/hm2。2009年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棉船镇复排村连片种植3.33hm2中棉所63,每hm2密度16665株,平均单株结铃57个,总铃数94.5万个,单铃重6.3g左右,  相似文献   

3.
源库比对麦套棉干物质生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3∶1式麦套棉田不同群体结构(源库比)条件下,干物质生产分配与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公顷株数7.5万,果枝67.5万个左右有利于扩大源,从而提高总铃数和子棉产量。果枝数降低,虽有利于改善成铃结构,提高成铃率和伏桃比重,但缩小了源库比(叶铃比),单铃重略降,产量降低。据此可以认为:增加总果枝数,扩大源,以提高干物质的积累量,是提高子棉产量的前提,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并采用相应的配套栽培措施,是提高棉花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成铃和棉铃性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成铃和棉铃性状分布的影响,探索使棉花群体在最佳结铃期和最佳结铃部位成铃的栽培技术措施,2008年和2009年在安阳进行了棉花密度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处理的单铃重和单株铃数较高,高密度的单位面积铃数较多,而密度适中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下部和中部内围单位面积成铃数较多,成铃中以伏桃和秋桃为主;单株伏桃和秋桃在低密度时较大,而群体成铃数在各个时期均以高密度较高。下部和中部内围的单铃重在整个棉株空间中处于中等水平,低密度时最高。下部和中部内围成铃率较高,低密度处理最高。铃长、铃直径和铃体积在棉株的中部和内围最大;棉铃直径对铃体积的影响高于铃长,而棉铃体积对铃重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棉田适宜的群体和单株铃数的提高 ,是增加单位面积铃数的关键。成铃率的高低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但也有其结铃最佳期。就棉株自身而言 ,有其结铃高峰期 ,促使棉花结铃高峰期与结铃最佳期相吻合 ,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关键。1结铃最佳期的确定从本地历年各月份平均气温看 ,6~ 9月中旬适宜成铃。但本地 6月下旬棉花尚末开花 ,9月上旬后开的花 ,又多无效 ,实际成铃的时间只有 7、8两个月。而本地 7、8两个月的平均温度变幅很大 ,常出现高温时段 ,其机率为 90 %。这一高温时段是本地棉花开花受粉的不利时期。只有 8月份开的花 ,成铃率较高 ,…  相似文献   

6.
在江西棉区油棉双移栽种植制度、沙质壤土和中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年设置不施含氮肥(ck)、施无机态氮150、300、450、600 kg/hm2和施有机与无机态氮搭配300 kg/hm26个处理,进行氮肥经济高效施用技术定位试验,在此基础上,再于2011~2012年插入当地生产上常规密度和当地生产条件下杂交棉密度试验最佳密度的两个代表密度进行氮肥与密度互作试验。结果表明:两年的试验结果基本相似,一是施氮对棉花生育期略有影响,而密度对生育无明显影响;二是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其株高、单株成铃数、单位面积成铃总数、果枝数、单铃重均相应增加,单株果枝数略有减少,但密度增加株高变化不明显,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降低;三是子棉产量均以高施氮水平和高密度较好,随着施氮量增加子棉产量显著增加,随着密度增加子棉产量略增加;四是施氮处理产值均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且以施氮量增加产值略增加;五是不施氮处理的效益出现较大的负值,其他处理有较小的效益;六是氮增效以低氮处理大,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是综合产值、效益与氮增效等指标认为,适宜施氮水平为300~450 kg/hm2,种植密度为345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湖北省内布点进行棉花施用专用缓控释肥试验表明,棉花施缓控释肥具有显著的增产、省工效果。棉苗移栽到大田后一次开沟深施入缓释肥1 200 kg/hm2+盛花期追尿素75~120 kg/hm2的方法,能有效促进棉株生长,加快果枝、果节发育,增加成铃和减少蕾铃脱落,其子棉单产高达3 482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2%以上,并实现节省劳动用工15个/hm2以上。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临澧县中棉所63“千斤棉”超高产栽培技术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湖南临澧县农业局在合口镇回龙村一组创建了13.3 hm2千斤棉示范片,其中,中棉所63面积为6.67 hm2。2010年10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组织湖南省省农业厅、省棉花所专家进行实地测产验收,平均每公顷1.93万株,单株成铃78.6个,理论子棉产量8602.5 kg,实收子棉7222.5kg。现将中棉所63超高产栽培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棉花高产抗病新品种泗棉3号高产成铃规律的研究,发现高产棉花不仅成铃期较长,而且成铃强度较高。同时,上、中、下三部分成铃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内外围果节的成铃数、成铃率均有所提高。另外,在棉花生育后期施用生化制剂、增施桃肥等有利于增加成铃数、提高铃重。因此,泗棉3号高产栽培应在培育大壮苗、培育高效群体质量、促进棉花早发、提早棉花结铃期的基础上增加后期用肥量,以提高成铃强度,延长棉花有效结铃期,增铃增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疆7 500 kg·hm-2籽棉范例的气候特点、产量结构、管理模式与山西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的比对,以及多年棉花高产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黄土高原植棉区植棉密度9.0万~13.5万株·hm-2,总成铃最多只能达到112.5万个·hm-2左右,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再想增加单位面积成铃数难度较大;要想棉花再高产,铃重是产量的决定因素。针对黄土高原棉区光热资源特点,提出通过选用大铃品种,调节株行距配置,提高第1、第2节位成铃率,培肥地力,同步运筹水肥,增加叶面营养和调节剂的应用等措施提高棉花铃重,形成“大群体、小个体、高铃重”的7 500 kg·hm-2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