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许昌市城市绿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的城市绿道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绿地系统优化。以许昌市为研究区,以景观形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许昌市的城市绿道规划。结果表明,许昌市城市绿道由河流绿道、历史文化绿道、园林景观路绿道、防护绿道和隔离绿道等5大类型组成,各类城市绿道交织成网状,构成许昌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通过城市绿道将许昌市中的主要公园绿地、历史文化遗迹、文化教育场所、商业步行场所、体育健身场所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城市绿道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步行空间,连接自然、历史与文化,进而增加城市的宜居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道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鲜明的景观生态学基础。在了解绿道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外绿道的研究和实践概况的基础上,探究绿道生态设计的方法,并总结其生态学意义,展望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单介绍了绿道的起源、发展、构成以及分类,然后根据绿道的分类将绿道慢行道进行分类并介绍不同慢行道的规划及建设指引。在安徽省提出绿道建设的大环境下,本文结合《滁州绿道规划(2012-2020)》的内容,详细介绍并总结了绿道系统中不同类型慢行道的规划策略及设计方法,主要介绍了在进行规划时在原则上、形式上以及施工技术上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在具体设计时不同类型的慢行道的一些宽度、坡度的数据以及断面改造的基本方法,为安徽省其他地区慢行道建设提供建设方法的指引以及数据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开始显现。绿道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为城市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通过介绍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和解析绿道旅游功能,分析了"绿道"对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积极影响,通过案例设计论证运用"绿道"理念指导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可行性,阐述了通过建立绿道网来更好的整合城市旅游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游憩资源的可及性,构建连续而完善的城市游憩系统,推动城市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国绿道建设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绿道研究至今已发展到较成熟的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介绍了绿道概念及其分类,叙述了美国绿道的发展历程、建设模式及规划,根据我国绿道建设的发展阶段,从规划、实践及相关研究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绿道建设的主要做法。分析了美国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开展绿道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江芳  郑燕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31-14333
在绿道建设日益推广的大背景下,阐释了绿道的概念和类型,概括了绿道规划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在此基础上以顺德区绿道规划设计为例,对绿道的性质、种类、来源及任务进行概述,阐述了顺德区绿道的项目背景,分析了其生态化、人性化、特色化的设计原则,并重点解析了缓冲区、廊道系统、慢行道宽度、节点系统、标识系统以及服务区的设计。强调顺德区绿道建设的目标是构筑区域、城市、社区3个层面多类型、多功能的绿道网络系统;建设以区域绿地为背景、绿网及绿道网为骨架的佛山市"3G"绿化休闲体系,倡导"生态、绿色、低碳"的新生活方式,打造"阳光、水乡、宜居"的顺德新形象。  相似文献   

7.
绿道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道是一种线性的开放空间,绿道规划是一种体系化的规划方法。绿道体系强调绿地空间的连接性,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线性绿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游憩、社会和景观价值。对绿道的含义及分类结合中国的国情与西安市实例对其进行探讨,论述了绿道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给出了绿道建设的规模要求及在中国绿道建设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胡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64-265
从绿道网络的概念和建设意义出发,以镇江市南山风景区绿道为例,结合城镇一体化的契机,科学编制绿道网络系统规划,探讨镇江市构建城乡绿道网络的路径及管理机制,旨在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为提出基于复合功能的绿道设计和建设理念,以国内外相关绿道研究和建设实践为基础,以上海市闵行区1号绿道建设为例,从生态、景观、休闲游憩和地域文化4个核心功能出发,通过复合视角下的系统化整合设计,构建符合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道空间布局形式和功能结构,做到提升城市品位、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丰富市民的城市生活体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借鉴广东省绿道网中生态型和城郊型绿道的概念,结合温州市实际,提出森林绿道概念,进行了玉泉森林绿道建设规划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作为珠三角绿道建设的先河,广州市截至2012年底,累计建成绿道2 174 km,覆盖面积3 600 km2,服务人口超过800万,成为城市绿道建设的典范。在广州市绿道效益评估方面,通过定量分析评估其生态效益,数理模型结合SPSS分析评估其经济效益,定性分析评估其社会效益。针对广州市绿道存在的问题,笔者采取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发现广州市绿道在建设和投入使用中存在三大问题:(1)绿道层次和使用率低;(2)生态功能薄弱;(3)有些路段选线不合理。笔者就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转变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观念;生态学专家参与绿道的规划;重点打造社区绿道。该研究旨在为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完善工作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可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发挥城市绿道的美化环境、保护生态、辅助交通、保护城市等功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案例进行研读分析,从生态的角度提炼出城市绿道的建设策略,并归纳为宏观、中观及微观3个层面进行分析总结。宏观层面,通过科学的选线定点、绿道控制区的划定和生态网络的构建3个方面来进行建设;中观层面,针对绿道内分区节点等进行规划,保护生态敏感区、优化绿廊及斑块;微观层面,结合生态,着眼于细部设计,如植物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保护节约与景观化、微气候的营造及可持续设计等方面。旨在通过其生态性规划设计,使绿道在生态文明社会下的承担起更加重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笔者阐述了国内外绿道的发展历程、实践经验、绿道的基本理论,认为绿道建设的实质就是以廊道为纽带,联系分散孤立的斑块,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自然生态体系。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余江县绿地系统的现状,分析了现状资源和绿道规划原则,强调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系和绿地资源优势,规划建立余江县县域和中心城区绿道网络,发挥绿道的生态、游憩和文化观光等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鲁娜  文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5,(15):182-184
依据长沙市沿江风光带现状调研情况,在明确长沙市沿江风光带绿道营建改革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长沙市绿道营建的基本概况和规划政策,分析现状,提出三大问题和三大改造建议,旨在为完成长沙市滨江绿道这一城市绿道体系中的核心任务而努力。以期将其推广至长江流域其他城市,最终推动全国范围内湘江绿道的宏观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我国城市绿道建设。  相似文献   

15.
省域层面的绿道网规划是全省绿道网规划的骨架和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省域层面的绿道网规划深度和内容,并确定省域层面这种大尺度空间中绿道的规划层级体系,将成为绿道网规划的前提。以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国内外相关项目为例,阐述了在主动进攻型规划策略的指导下,省域层面的绿道如何承担资源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多种功能,为下一层级的绿道网规划和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斌  杜文武  张建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06-9008,9020
分析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相关问题,指出了绿道及复合绿道的特点,绿色产业的特点,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和绿道规划的关系。总结了绿道中绿色产业的规划原则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以自贡市釜溪河为例,分析了其复合绿道规划的基本特征,重点探讨绿道建设如何结合绿色产业,发挥多种效益的可能性。对自贡市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解析了结合绿色产业的复合绿道空间布局,并研究了不同阶段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7.
黄浦江世博滨江段自行车绿道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切实有效地实现黄浦江世博滨江段的公共空间贯通,推进"黄浦江东岸慢行步道贯通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从连续且快速可达、骑行为主的活动方式、狭长的空间与简洁的道路体系、城市滨江风貌观光为主的游憩体验等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的特征出发,将描述连续视景的断面法引入到该类型绿道规划的适宜性分析中,探讨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定性分析与AHP法,筛选出了8个评价指标作为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选线的评价依据,即自行车道的亲水性、可达性、节点场地与设施的多样性、河流景观丰富度、植物景观丰富度、竖向起伏度、景观的地域文化性、景观的主题性。最终,提出了长约10km的黄浦江世博滨江段自行车绿道选线方案,以及"临江型、绿地型、沿路型"3类绿道模式,为自行车绿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粗放式的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成为了水网城市发展的严重阻碍。研究将城市发展融入到生态过程中,结合水网城市特殊的自然生态特征,从突出水系绿道的生态廊道特征、完善慢行绿道网络连通功能、加强服务型绿道的城市载体功能三方面进行绿道网络构建研究,为水网城市的绿道网络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城市特色"的危机,不少城市出现假特色、无特色或特色混乱的现象。在城市绿道规划过程中,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我们应该结合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辅以必要的人工开发,以城市绿道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洛阳市内主要道路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构建了洛阳城市绿道的系统网络模型,提出了绿道的建设要点,以期为今后洛阳市城市建设的道路规划和绿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