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斯沃德鲁普盆地位于北极海域,北美克拉通北部边缘地区,经历了完整的前裂谷—同裂谷—后裂谷期旋回后,已经进入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盆地主要有五个构造变形演化阶段,分为两个造山-裂谷旋回;沉积层序为下石炭统同裂谷期地层单元,上二叠统一上白垩统后裂谷期地层单元,上白垩统阶梯状楔形体地层单元。斯沃德鲁普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为三叠系谢依点群海相页岩,主要储盖组合为下二叠统礁灰岩-下二叠统页岩,共划分为2个含油气系统和3个成藏组合。根据油田储量增长模型和发现过程模型预测,斯沃德鲁普盆地的己发现储量未来30年增长量和未发现储量分别为6040.5 MMboe、15269.87 MMboe,总剩余可采储量为24367.08 MMboe。  相似文献   

2.
桑托斯盆地是南美地区典型的被动陆缘含盐盆地,是当今世界勘探热点地区之一。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裂后漂移期3个演化阶段,形成了裂谷期陆相、过渡期蒸发岩相和裂后期海相3套沉积层序。盐下巴雷姆阶-下阿普特阶湖相页岩和盐上赛诺曼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深海相页岩为盆地主力烃源岩,储层主要包括盐下裂谷期的湖相碳酸盐岩与盐上浊积砂岩,过渡期发育的阿普特阶蒸发岩为区域盖层,盐上层系的页岩、泥岩为局部盖层。从分析油气富集规律和成藏控制因素入手,总结了"盐下生盐下储"、"盐下生盐上储"、"盐上生盐上储"3种成藏组合,建立了盐下和盐上2种成藏模式,指出了盆地东部厚层盐岩区盐下古隆起带碳酸盐岩和盆地中西部盐岩过渡区浊积岩为主要勘探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将羌塘盆地中部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划分为2个Ⅱ型层序,并阐述了各层序的体系域特征和形成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及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生物迁移及环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侏罗统存在2个海平面变化旋回:卡洛阶晚期-牛津期早期和牛津期晚期。上侏罗统为-裂陷-坳陷盆地,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曲线基本符合,其沉积面貌主要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4.
对巴西塞尔希培-阿拉戈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探讨。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期前、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并对应4套地层单元。盆地最主要烃源岩为Muribeca组Ibura段灰质泥岩。最主要的储层为阿普第阶Muribeca组Carmopolis段砾岩和含砾砂岩。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盆地发育4套油气系统,其中Ibura—Carmopolis/Calumbi油气系统是最主要的油气系统。下一步的勘探方向为地层圈闭、成藏条件好的小型圈闭、更深层系和深水区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前人区域研究成果与收集到的近年最新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北-南巴拉望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演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北-南巴拉望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表明,北-南巴拉望盆地新生代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期、中中新世前陆期及晚中新世-第四纪拗陷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始新世-早渐新世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滨浅海沉积体系,中中新世-第四纪发育三角洲-正常开阔海沉积体系。北-南巴拉望盆地发育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烃源岩、下中新统碳酸盐岩和下中新统砂岩2类主要储层以及中中新统-第四系区域性盖层,发育生物礁和构造2类油气藏,具有“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2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由于陆相深水沉积的地层岩性单一、标志物少,其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与等时地层对比一直是地层层序研究中的难点。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K2q)深水地层为例,应用测井曲线小波变换技术进行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及等时对比,三至五级层序界面在小波时频能量图上特征明显:三级层序边界强能量向中间转移;在层序内部时频能量具有从向大尺度转移-向小尺度转移-趋于稳定-向大尺度转移的特征,是体系域从低水位-水进-高水位-水退的垂向响应;其内部的每个能量团代表五级准层序,由此实现各级层序单元的划分,该结果与利用高精度地球化学测试手段所划分的结果较为一致。从湖盆中心到盆地边界,小波能量由弱变强,反映了水体能量的横向变化,由此建立了深水湖盆地层的等时对比,为深水沉积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加蓬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含盐盆地,以下白垩统盐岩为界分为盐上、盐下2个构造层系,其盐下层系是近年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盐下内裂谷带、外裂谷带烃源岩以及储、盖层特征的深入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加蓬盆地盐下油气成藏特征,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方向。分析认为,加蓬盆地盐下呈两坳夹一隆格局,自东向西依次为内裂谷带、中央凸起带、外裂谷带。其生储盖组合配置优越,发育优质的Melania组湖相烃源岩以及Gamba/Dentale组砂岩-Ezanga组盐岩、Basal Sand/Lucina组砂岩-Melania组泥岩共2套储、盖组合。加蓬盐下具有内裂谷带找油、外裂谷带找气;内裂谷带易形成块状油气藏、外裂谷带易于形成多层叠置层状油气藏的特征。其油气具有成藏早、充满度高,以垂向运移为主、近源成藏的特征。并最终指出南加蓬外裂谷带中-南部深水区、北加蓬外裂谷带浅水区为加蓬盐下有利勘探区带;Gamba组、Dentale组是其有利勘探目的层段;深大断裂附近的掀斜构造是其有利勘探目标类型;且以寻找大气田为主。  相似文献   

8.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元281~白284井区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根据已有的岩心、测录井资料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华庆地区元281~白284井区三叠纪长4+5期的沉积相类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微相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华庆地区元281~白284井区三叠纪长4+5期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长4+5期由于后期发生了一次湖侵,砂体产生退积,分流河道变宽,分割性减弱,砂体沉积范围较前期扩大;三角洲前缘亚相可划分为6种微相类型,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为发育,是该区内良好的储集层,也是今后勘探和开发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边缘与周边构造单元交汇部位研究基础上,确定了平湖运动和花港运动分别是盆地构造迁移从西部坳陷带跃迁到东部坳陷带、从东部坳陷带跃迁到冲绳海槽盆地的关键运动时刻。西湖凹陷边缘带构造交汇部位T02、T04界面附近均存在东侧沉降、西侧相对隆升的"跷跷板"特征,显示出先反转抬升,后改造沉降的"反转-改造"模式,分别是平湖运动和花港运动的反映。在2期关键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盆地结构特征具有显著自西向东迁移特征:在垂向上,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先后在盆地东、西部坳陷带奠定了裂陷、拗陷-反转构造层垂向叠置的构造格局;在横向上,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奠定了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三坳两隆的构造格局,主要构造活动自西向东迁移,盆地结构自西向东依次变新,该迁移特征与同期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地震、测井、录井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建立了大芦湖油田东北部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沉积体系类型及垂向演化规律。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四级层序1、四级层序2和四级层序3。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浊积岩和滨浅湖滩坝沉积:三角洲是研究区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在3个四级层序均有发育;受断层坡折和负地形的影响,浊积岩主要发育在四级层序1和四级层序2早期,位于三角洲沉积前端;滨浅湖滩坝沉积主要发育在四级层序2晚期和四级层序3时期,受相对平缓的古地貌、滨浅湖波浪和沿岸流作用的影响,该沉积是由三角洲前缘沉积物被再搬运、沉积而形成。总体而言,相对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和沉积古地形的演化特征控制了研究区垂向上的沉积体系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山阳-柞水盆地泥盆系的沉积构造背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其准确认识对于进一步确定加里东运动的性质十分重要。对东秦岭山阳-怍水盆地泥盆系“刘岭群”中沉积构造研究和古流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东秦岭山阳柞水盆地的泥盆系处在南秦岭被动大陆边缘向北秦岭活动大陆边缘俯冲的关键地带,且主要受南秦岭被动大陆边缘控制,其沉积背景为浅海相、滨浅海相;古流向为正北方向。  相似文献   

12.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建立了巴布亚盆地Fly台地中侏罗统Imburu组层序地层构架,并划分了沉积相,分析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展布特征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Imburu组可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Jsq11和Jsq12的海侵体系域是区内主要是烃源岩发育期,但高位期形成的河道和三角洲砂体在Fly台地中南部构造背景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圈闭,下一步勘探应该转向地层、岩性等圈闭。  相似文献   

13.
为了落实玛湖地区构造演化对玛东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油气成藏的影响,在系统梳理地层厚度、断裂类型以及构造要素组合特征等主要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构造演化过程及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对百口泉组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玛湖地区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石炭纪晚期强烈挤压构造形变阶段;二叠纪早-中期西部隆起逆冲推覆阶段;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早期整体抬升遭受剥蚀阶段;三叠纪-侏罗纪缓慢下降阶段;白垩纪末期掀斜阶段。(2)构造运动对玛东斜坡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控制烃源岩分布;提供油气的垂向输导和横向运移通道;改善储层物性;导致油气逸散和二次聚集。(3)距离断层较近且继承性发育的背斜、鼻状构造等有利构造部位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伊盆地是在强烈褶皱的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隶属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盆地群,是经过不同时期、多次构造运动改造而形成的复合-叠加型盆地。系统分析了阿拉伊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侏罗纪-古近纪的断陷-坳陷发育阶段,是盆地广泛遭遇特提斯洋海侵的时期,期间形成的陆相-海相沉积层序构成了该区重要的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盆地形成大量逆冲断层和背斜、断鼻构造,这些背斜、断鼻构造成为盆地内主要圈闭类型。新近系地层胶结致密,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利于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15.
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古地理学为指导,通过川西地区岩石类型组合和古生物化石等沉积相标志的详细研究,对寿保1井钻井剖面单因素定量及定性资料的分析,通过单剖面(井)层序地层划分,对主要基干剖面层序界面进行识别、追踪,确定出层序界面、最大海泛面的识别标志及其位置;在典型单剖面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上,通过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以现代碳酸盐岩沉积学为理论指导,以露头基干地层剖面和典型单井的沉积微相、亚相、相的精细研究,并结合辅助剖面和测井、地震资料研究,对研究区不同时代的沉积体系类型进行划分,建立研究区沉积模式,揭示该区不同相带时空分布演化规律,为该区储层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巴彦呼舒凹陷的油气勘探不断有新的发现,展示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通过对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古生物等资料综合分析,将南屯组(K_1n)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在该基础上开展了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研究,进而预测有利区带。研究表明,K_1n沉积时期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3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沉积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发育于东部的缓坡带;湖泊沉积相主要发育在中部洼槽带及扇(辫状河)三角洲的边部。沉积格局整体具有"东西分带"特征,从盆地陡坡带到盆地缓坡带,沉积相类型依次由扇三角洲逐渐过渡为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再演变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不同沉积演化时期,沉积体系分布有所差异,总体表现出水体由"深盆、深水"到"广盆、浅水"的变化,从SQ1到SQ2沉积时期,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规模明显变小。生、储、盖组合及成藏条件综合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层物性较好,紧邻规模较大的优质烃源岩,在陡坡带断裂发育地区易形成陡坡反转构造油气藏;在缓坡带可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而靠近洼槽区易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庆长垣统层对比发现,各区块间存在着对比界限不统一问题,原因是对浅水三角洲地层沉积成因认识不清,造成了区块间沉积相带图无法衔接,储层得不到合理分类评价。以该区块萨尔图油层(S)为例,通过密井网资料进行浅水三角洲整体解剖,研究该沉积类型成因对比方法,完善其沉积模式。在地层发育模式方面,分沉积单元级、沉积单元内,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将例层SⅡ3单元沉积演化划分为可追溯的6个时期,明确其沉积成因,指导成因对比;在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方面,通过多个单元的精细解剖,分经典的3个亚相带类型和4种特殊沉积区域完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储层的合理预测,加深了对陆相浅水三角洲的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18.
南薇西盆地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南薇西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表明:南薇西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沉积环境总体上表现为海侵和海扩的过程;盆地普遍发育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中中新统共3套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共4套储层;盖层主要以局部泥岩交互层为主。南薇西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较大,估算的盆地地质资源量中石油为8.76×10~8t、天然气为13382×10~8 m~3。  相似文献   

19.
通古斯盆地烃源岩和储、盖层组合发育,主要分为里菲-文德系、中-下寒武统和下-中志留统等三大成藏组合和上古生界煤系含气带。通过对盆地各成藏系统的综合分析认为:通古斯盆地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构造作用、地层发育特点、暗色岩侵入和烃源岩分布范围。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自生自储式,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地层复合型,分布范围在北部、西北部地区,构造上属于靠近克拉通边缘碰撞带的汉泰-布雷宁隆起。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建立淮南煤田新集矿区早二叠世含煤地层层序地层格架,探讨其对煤层分布的控制作用。方法主要以下切谷砂体底部冲刷面为层序界面,结合沉积旋回特征,对矿区早二叠世含煤岩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结果将早二叠世含煤岩系从下到上划分为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3个三级层序及8个体系域,构建新集矿区含煤地层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结论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煤层厚度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其中层序Ⅲ煤层最厚,总厚度为15.77m;层序Ⅰ煤层较为发育,总厚度为7.42m;层序Ⅱ煤层较不发育,总厚度为5.59m。同一个层序中,海侵体系域煤层厚度最大,高位体系域煤层次之,低位体系域煤层最不发育,其中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泻湖-潮坪沉积环境和近海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的海侵体系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