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寻求最佳的绩效一直是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50多年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直在实践着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中国未来农地制度的变迁必须遵循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稳定性和资源最佳配置效应原则、激励机制健全原则、农地制度安排的渐进式原则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原则。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历经了五次重大变迁,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既是制度创新主体追求潜在的制度收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路径演进的结果,同时平均主义思想、中央集权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方向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农地制度变迁分为四个时期,对应四种模式。现行的农地制度的缺陷有三方面: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产权各项权能模糊,缺乏土地流转机制。农地制度影响农户的经济地位,农地制度要创新。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它既包括一系列正式制度安排的改革与更民包括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扬弃,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正式制度安排,但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本文在对非正式制度安排、现行农村神经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1978年开始发生的农地家庭承包制进行了新注释:家族意识与激进式的农地制度变迁,家庭、家庭观念与农地制度变迁;平均主义与农地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经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及研究价值。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范式,对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式进行识别。由封建土地所有制经过制度更替后变迁至农民土地所有制,由农民所有制经过制度转换与更替后变迁至农民集体所有制,由农民集体所有制经过制度层叠后变迁至"两权分置"产权制度,由"两权分置"产权制度经过制度漂移后变迁至"三权分置"产权制度,这表明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渐进式的并且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多因果作用下的产物。未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应从多角度出发,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农地产权结构、以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农村土地价值观念、以农业数字化助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升级,推动农地产权制度的良序变迁。  相似文献   

6.
简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制度结构的核心,是整个制度结构中最重要的安排。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涉及农民、政府、经济团体等各方利益,变迁过程既是博弈走向纳什均衡的过程,也是各方个体利益向社会利益收敛的过程。最终的制度格局取决于各方权利结构和影响力的消长。现行的农地产权处于何种状态?如何评判一项农地制度的效率?农地流转应坚持什么原则?农地制度变迁具体如何推进?此类问题的理解是否清晰明了,关乎对利益相关者利益、权利的分配是否公平,决定了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能否实现帕累托改进,是论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姚钧 《甘肃农业》2009,(8):49-50,53
农地制度变迁由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构成,其中平均主义观念曾经是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尤其是土地制度安排中极其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通过对贵州省湄潭县和佥沙县的调查来探讨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演变,说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平均主义思想等非正式制度对农地制度变迁的作用,通过正式农地制度变革来促进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变革,推动中国农地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从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研究进行归纳:土地所有制关系、土地权利体系、农地制度创新模式、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农地制度变迁的衡量标准、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关系、转变认识和观念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依靠机制创新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地具有多种功能,农地承包经营权所承载和表现的功能特征变化与农户的流转选择具有紧密的关联.笔者通过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简要回顾,总结了农地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功能及执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此类特征对农地流转的现实影响,并从产权、制度基础、外部环境、组织选择等方面提出了主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贾玮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22-1223,1253
通过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的考察,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与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从农地产权制度发展角度探讨当代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最后对其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农地制度呈现出多样化变迁的趋势。由于土地产权的可分割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原因的存在,我国农地制度的多样化趋势也必将继续下去。只有在坚持多样化这一前提下,在深化现有农地制度自身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改革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农地制度的进一步变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承包权制度的变迁依次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与深化改革时期五个变迁阶段。通过五个阶段的变迁,最终确立起了农地所有权、农地承包权与农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农地承包权制度作为农村基本产权制度实现了长久不变,农户土地承包权实现了长久不变,农地承包经营权证成为确认农户所享有的物权化土地承包权的基础凭证,当前农地承包权的退出制度也在萌发之中。  相似文献   

13.
厦门特区农地制度变迁开始进入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旨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它的核心环节是营造具有厦门特色的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制度和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形式,它的主体角色是农民、农业企业家与特区政府;从制度变迁理论与厦门特点看,农业企业家与特区政府的作用尤重要。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发生了五次大的阶段性变迁,每次阶段性变迁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对这些已有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必将有利于今后我国农地制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期,两岸都进行了多次的农地重大改革。本文在总结评述两岸农地制度演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陆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绩效,是为了分析人民公社制度得以长期维持的原因,以期为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文章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描述与规范研究分析方法,探讨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特征、变迁的原因、内在缺陷以及制度绩效,研究表明,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严重残缺、缺少激励机制、组织管理费用高昂,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一开始就处于非均衡状态,依靠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超经济强制来维持,致使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制度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约束放松,获取存在于人民公社制度之外的巨大外部利润,推动了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韩涛 《甘肃农业》2005,(11):46-46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本文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引入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使得土地制度内部权利体系更加精细化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农地自身具有独特的属性:土地的边际递减规律对农地使用权制度设计的影响,中国当代农村土地状况对农地使用权制度设计的影响,农地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这些决定了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模型无法全部适用。因此,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农地私有化行不通,土地私有化不利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农地的利用规律决定了不适用农地的私有化。  相似文献   

19.
农地租赁均衡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取决于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农地制度实施机制.文章基于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土地供给与需求理论,以农地租赁均衡价格为切入点,对农地租赁的利益来源、均衡价格形成与演变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认为,影响农地租赁均衡价格的因素主要是市场机制、政府机制以及习俗元制度.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化对制度变迁影响研究的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者关于文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直接影响,即文化本身即对经济增长有贡献。一种是间接影响,即文化影响制度变迁。而制度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文章认为文化是通过对制度变迁影响经济增长的,并回顾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文化与制度变迁关系理论和区域制度变迁理论。在此基础上给出文化对制度变迁的传导机制,并形成文化对制度变迁产生影响的整体框架。关键词:文化;制度变迁;文化类型;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