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抗菌中药体外药敏试验的平皿打孔法,测定了17种中草药对2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哈氏弧菌、1株创伤弧菌、1株腐败希瓦氏菌、1株鲍鱼希瓦氏菌、2株海藻希瓦氏菌共8株菌的抑菌作用;选取其中对供试菌株具有抑菌作用的11种中草药,进行两两联合药敏试验,以研究其抗菌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五倍子、乌梅、苏木、猴耳环4种中草药对8株供试菌株呈高度敏感;大黄、地榆、桉叶3种中草药对8株菌呈中度敏感;黄芩、石榴皮、连翘、秦皮4种中草药除分别对一株菌腐败希瓦氏菌、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1呈低度敏感外,对其余7株菌均呈中度敏感;石韦、鸭胆子、益智仁、郁金、板蓝根、贯众6种中草药除石韦对一株海藻希瓦氏菌呈中度敏感外,其余均呈低度敏感。联合药敏试验中除五倍子与桉叶、黄芩、秦皮,乌梅与黄芩、地榆,苏木与大黄、石榴皮,桉叶与黄芩,大黄与黄芩,地榆与秦皮等对药对8株菌中的某些菌株呈协同作用外,其余均呈相加作用,未见无关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验从养殖环境中分离到22株细菌,以副溶血弧菌为病原指示菌,点种法筛选到1株弧菌颉颃菌A4;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及灿烂弧菌均具有较好的颉颃作用。在对虾养殖试验中发现,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2 d后可显著减少水体中的弧菌数量(P<0.05),改善对虾生长状态。该菌株可作为益生菌开发成微生态制剂,用于对虾养殖中弧菌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并筛选具高抗水产病原菌的活性菌株,通过分离培养基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和牛津杯法测试分离菌株及其2种发酵液对3种水产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拮抗作用。从南太湖沉积物中共分离得到160株放线菌菌株,隶属于6个目、9个科和12个属,除优势菌群链霉菌(Streptomyces)外,还分离到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诺卡氏菌属(Nocardia)、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和壤霉菌属(Agromyces)等,通过优良拮抗放线菌初筛,26株放线菌对至少一种水产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通过对初筛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优良拮抗放线菌复筛,9株放线菌对水产病原菌仍具有抑制活性,其中菌株Spr-T-4-14发酵液对3种病原菌具抑菌活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患病圆眼燕鱼(Platax orbicularis)体内分离到一批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通过细菌鉴定并检测其药物敏感性,以期为圆眼燕鱼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与弧菌表型特征一致,16SrRNA与GenBank中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的同源性高达99%,在系统进化树中与哈维弧菌(KU245727)聚为一分支,结合该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优势菌株为哈维弧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头孢噻肟、强力霉素、恩诺沙星、萘啶酸、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14种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青霉素G、乙酰螺旋霉素、杆菌肽、多黏菌素B、利福平、红霉素和磺胺异恶唑等8种药物表现为耐药。采用PCR方法检测该菌株携带TEM、Sul2、ANT(3′′)-1耐药基因。研究结果可为哈维弧菌的鉴定及圆眼燕鱼的疾病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寻找新的抗菌微生物,本研究从西北部分地区盐渍土中分离到5株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1202、02-F-17、66J03、3501及3010,其代谢产物对引起鸡大肠杆菌病的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引起牛隐性乳房炎的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等多种动物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通过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组分以及16S rDNA序列等多相分类研究,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分别为:5株菌均属链霉菌,其中1202与戈壁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gobitricini)最接近,02-F-17与晶体链霉菌(Streptomyces cavis-cables)相近,66J03与易变链霉菌(Streptomyces mumbilis)相近,3501最接近红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rubrolavendulae),3010与比基尼链霉菌(Streptomyces bikiniensi)相近.  相似文献   

6.
以绿僵菌(Nomuraea rileyi)和黑胸败血病菌(Bacillus sp.)为靶标,从泰山林地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多种家蚕病原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放线菌BS-112。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理化性质、细胞壁组分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该菌株抗菌谱广,抗菌物质耐高温,在酸、碱环境比较稳定,抗菌物质粗提物对黑胸败血病菌和绿僵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9.53μg/mL和78.13μ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78.13μg/mL和156.25μg/mL,表明在较低浓度下即可达到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流行菌株构建海水鱼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病二联灭活疫苗,对斜带石斑鱼、卵形鲳鲳参等进行人工感染攻毒实验,并利用构建的二联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保护原性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溶藻弧菌EpGS021001株对斜带石斑鱼的LD50为2.0×10~5CFU/g体重,敏感程度最高;而哈维氏弧菌SpGY020601株对卵形鲳鲳参的LD50为1.4×10~6CFU/g体重,敏感程度最低。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免疫和浸泡免疫均有一定保护作用,疫苗浓度在相当于1.5×10~9CFU/mL以上时,注射免疫相对免疫保护率(RPS)均可在80%以上;同样浓度浸泡免疫时,RPS在55%以上。可见病原对鱼类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选择疫苗产品要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模式和不同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浙江省宁波市大黄鱼细菌性病原的流行种类及其耐药性,2021年在宁波市大黄鱼主要养殖区域,现场采集临床发病或濒临死亡的个体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同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比较各药物对菌株的MIC中位值(MIC50)。结果显示:从采集的93尾大黄鱼中,共分离到25株细菌。其中,1—5月分离到8株杀香鱼假单胞菌,5—8月分离到10株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各4株,副溶血弧菌2株),8—10月分离到5株鰤鱼诺卡氏菌,此外5月还分离到2株美人鱼发光杆菌。分离到的病原菌普遍对盐酸多西环素和氟甲喹敏感,尤其是盐酸多西环素,5种菌株的MIC50均小于0.06 mg/L;两种磺胺类药物对病原菌的MIC50较往年有明显下降趋势(杀香鱼假单胞菌除外),而两种酰胺醇类药物的抑菌效果一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离到的同种细菌,其耐药性并不完全一致。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药物的感受性存在差异化,因此在药物选择及剂量上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不可盲目用药。该结论将为养殖过程中某阶段特定细菌性病害防控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规范、精准使用渔用抗菌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抗性菌,以替代部分抗生素,并研究其特性,试验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出1株对3种病原菌均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利用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16SrDNA序列分析来鉴定菌株,并测定其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试验筛选得到了1株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均具有抑制作用的益生菌,经鉴定为布氏乳杆菌(Lentilactobacillus buchneri)。此分离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单生或成对生长。此菌在抑菌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采用平板对峙法将该菌株与3种土传病害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对峙培养。并用该木霉诱导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albavar.Pyramidalis)组培苗,观察离体叶片抵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结果表明,此木霉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命名为Tl-70。该菌株对3种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均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对核盘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7.71%,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P0.05);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58.56%,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的抑制率(P0.05);对细链格孢菌的抑菌率最低,为53.32%。并且,该木霉能提高山新杨组培苗叶片拮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说明此菌株是具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1.
由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shiraiana)等病原真菌引起的桑椹菌核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木霉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害生防菌,获得对核地杖菌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了从桑椹菌核病发病桑树根际土壤中获得的3株真菌为候选拮抗菌株,基于3个菌株的形态及分子生物学分类结果,分别将Ta-N11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h-N13和Th-N36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3株拮抗菌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表现出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拮抗菌Ta-N11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52.2%.田间防效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株发酵液喷施对桑椹菌核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拮抗菌株Ta-N11在2个示范点的病果率较清水对照组降低了约30个百分点.综上所述,棘孢木霉Ta-N11菌株对桑椹核地杖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实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病理剖检、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的培养特性、菌落形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均与拟态弧菌相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链霉素、罗红霉素、丁胺卡那、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多黏菌素敏感,对青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耐药;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与弧菌科弧菌属的同源性为92.8%~99.9%,其中与中国分离的2株拟态弧菌的同源性最高(99.9%)。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与霍乱弧菌、易北河弧菌、溶藻弧菌、拟态弧菌等自成一个分支,其中在这分支下与中国分离的拟态弧菌SCCF04(KC503059.1)、拟态弧菌XQ(KJ604709.1)单独另成一个小分支。从黄颡鱼中分离出1株拟态弧菌,并将命名为201811,试验结果可为黄颡鱼拟态弧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筛选高活性纤维素酶产生菌,为微生物纤维素酶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刚果红染色法从绵羊粪便中分离筛选纤维素降解菌,用DNS法测定酶活力,根据酶活力复筛后,分离得到一株能够产生高活力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目的菌B5。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测定,对B5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应用B5菌株对四种纤维性饲料进行消化降解实验,探究菌株B5降解饲料粗纤维的特性。形态学观察确定B5菌落符合放线菌的特征;分子学鉴定其16S rDNA序列全长1 585 bp,在进化关系上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聚成一簇,同源性高达99%。鉴定B5菌株属于链霉菌属成员。B5菌株对饲料粗纤维降解效率与酶活力显著相关,对饲料粗纤维降解效率与饲料中纤维素含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椰子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palmarum Cooke)、棕榈疫霉菌(Phytophthora palmivora)和霸王榈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为指示菌,采用对峙培养法和抑菌圈法,从椰园土壤中筛选到8株具有明显拮抗效果的放线菌,菌株抗菌谱较广,对椰子灰斑病菌、棕榈疫霉菌和霸王榈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其中1-1、14.1和WN3-20-1 3株菌株发酵液对3株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6,(4):595-599
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是在半滑舌鳎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疾病。为确定该疾病的病原和筛选出有效地治疗药物,本研究从患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病灶中分离到1株细菌。细菌形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等试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阴性,呈弧形,单鞭毛;能产生接触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和氧化酶,V-P反应阳性,不产生吲哚,不能分解山梨醇和甘露醇;不能在42℃环境下生长。16s 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该菌株序列与创伤弧菌同源性为100%。因此,证明该菌为创伤弧菌。同时,动物回归试验证明该菌有较强致病能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痢特灵、氧氟沙星、氨曲南等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耐药。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为目标菌,通过平板梯度稀释法从槟榔根系土壤中分离获得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奇异根串珠霉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并通过发酵液复筛出4株抑制效果达90%以上的菌株,编号为D2-3、G1-12、D2-9和G9-4。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抑制率99.76%的菌株D2-3进行分类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一株链霉菌,与桑树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sunensis)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41 %。  相似文献   

17.
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平板抑菌圈法分离筛选对桑青枯病和桑枯萎病病原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利用盆栽试验调查分离菌株对4种病原菌的防治效果,并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全长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到一株对桑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4种桑树土传病原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平板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 mm、30 mm、25 mm和15 mm;对应的盆栽试验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4%、779%、750%和766%。根据形态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和rDNA全长序列,该菌株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命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YD001,这为桑树土传病害的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苦豆子碱对产β-内酰胺酶动物源性菌株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40株动物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探讨苦豆子总碱对产β-内酰胺酶动物源性阴性菌株的抗菌活性,目的筛选出能够逆转耐药菌株的中药。方法:以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筛选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以琼脂稀释培养法、试管稀释法、活菌计数法检测苦豆子总碱对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40株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共有16株为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菌株,苦豆子总碱在体外对抗生素敏感株、产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菌株和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健康香蕉植株体内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63株内生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2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菌株。这两株菌均能够显著抑制FOC菌丝生长, 抑菌率均在55%左右。通过生理生化、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鉴定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丰富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EMI)的防治方法,筛选对伊丽莎白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采用稀释涂布法对蚓粪中的EMI拮抗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分离菌株LM-7的分类地位;研究拮抗菌株LM-7对EMI的最佳抑菌条件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结果显示,LM-7为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在PDA培养基上对EMI的抑菌效果最佳,圈径比为11.13。LM-7胞内含有聚酮合酶基因PKS-Ⅰ、PKS-Ⅱ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RPS),抑菌活性成分与非核糖体多肽和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有关,其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胞外分泌物中。研究表明,LM-7菌株可作为防治EMI的备选菌株,其发酵液具有开发为新颖结构活性化合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