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沙页岩的水土流失中,沟道流失的危害相当大,不仅危害当地,更危及下游,并且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存基础和经济的发展。在赫章有大、小主、支毛沟2346条,总长度达9280km以上,沟道内现有堆积淤沙6.21亿m^3,沟道、淤沙占地面积近1.95万hm^2。因此,沟道区是沙页岩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沟道治理,拦蓄泥沙下泄;从而确保下游的长治久安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河岸土壤含水量是选择农田河道护岸植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根据2008年10月~2009年9月对宁波农村地区3条典型农田河道河岸土壤含水量的周年监测结果,同时结合同期的降水量数据和河道水位数据,开展宁波农村地区农田河道河岸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河道河岸不同位置的平均土壤含水量顺序为位置3(常水位至洪水位河岸区域)>CK(岸边蔬菜地)>位置2(洪水位至岸顶河岸区域)>位置1(岸顶区域),岸顶及洪水位以上河岸区域的土壤相对干燥,而常水位至洪水位之间河岸区域相对湿润,但此区域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大,长期处于旱湿交替状态;(2)河岸位置1和位置2的土壤含水量与采样当地3日内的降水量之和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河岸位置3的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河道水位高低存着极显著相关关系。(3)农田河道河岸不同位置的护岸植物选种需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3.
<正>1 丁坝设计山区河道整治工程多以裁弯取直、修建护岸坝为主。丁坝束窄河床,降低流速,保护河岸作用显著。丁坝有长短之分,苏联阿尔图宁根据对丁坝多年的观测资料及理论推断,总结出在单一河槽上长短丁坝的区别:长丁坝L>0.33Bcosα短丁坝L<0.33Bcosα式中B—稳定河槽宽度;α—坝轴线与水流方向夹角。由此可见,坝长的选择,可根据河宽、挑射角而定。挑射角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丁坝的挑流作用。丁坝间距一般根据坝长而定,美国的经验是2~6倍坝长,日本统计资料说明,丁坝间距与长度之比大都在1~4之  相似文献   

4.
河道堤防工程是水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河道堤防治理工程中,设计人员往往一味追求工程的防洪体系,却忽视了绿化设计的效果。河道堤防工程不应仅达到防洪、排涝和抗风浪的作用,还应该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出发,在保障河岸堤防安全的同时,为人类福祉谋求最大利益。应该结合生态景观的美学服务,将防治水土流失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本文结合上海市西部流域泄洪通道防洪堤防达标工程(金山区蒲泽塘等),从设计原则、植物选择及绿化布置等角度探讨了工程的3种绿化模式,以期为今后堤防治理工作中的绿化设计提供实际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5.
石笼网具有透水性好、柔韧性好、耐腐蚀、整体性好、景观效果好、施工简单等优点,近年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滦平县伊逊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石笼网在河道拦水坝建设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石笼网拦水坝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得知石笼网拦水坝可有效拦截河道上游泥沙、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河流水质、提升河道景观,适合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充分认识河道治理前后河床断面及河道植被等对水流、水位的影响,有利于更合理地进行河道生态治理综合措施的配置。以滦平县兴洲河路南营段河道治理为例,参照水面线计算公式,采用HEC-RAS软件对该段河道治理前后的水面线进行了分析计算,然后根据治理前后河底糙率系数的差异及不同断面的水位变化分析了河道治理效果。采用HEC-RAS软件进行水面线计算的结果显示:治理前随着河底纵坡的变化,水面线变化不平稳,水流流速在不同断面间发生变化;与治理前相比较,治理后的水面线(设计值)变化平缓,水深变化平稳。在河道治理中,采用河道清淤、设置护堤坝和生态护岸等措施,同时进行湿地恢复、河岸绿化等工程的建设可以达到生态治理目的,即使在遇到10年一遇洪水时也能够防治或者消除洪水对两岸的威胁。参考不同河段通过HEC-RAS推求的河道水面线成果,提出了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滨水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7.
时令河护岸治理工程可利用河流的枯水季施工,但汛期施工则是有诸多干扰。若利用冬季冰凌强度进行施工,可事半功倍。护岸丁坝的设计,应依据规范要求确定治理河段所需过水断面,利用地形图求得沿岸概化方程及整治线方程。在同一坐标系内,两方程纵坐标之差,即为丁坝的原始长度。丁坝入水端基础应设沉排,增加河床糙率,促进坝体稳定。实例12月上旬,当冰结冻至3~5 cm时,在冰面定位、放线、施工。结果表明,当抛石30~40cm,冰排断裂,沉排平稳下水。施工干扰较少。工程已运行7 a,砌体完好如初,水流以NE10°挑离凹岸,坝间空地全部淤满泥沙,形成固定河岸线。  相似文献   

8.
怀柔区河流生态治理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传统治河方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怀柔区对河流进行生态治理的做法:恢复河道形态及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对河道护岸进行生态修复;疏浚河道;对河岸带进行生态治理和加强后期管理;净化河流水质。提出了对河流进行生态治理的建议:对河流的开发和治理要避免先破坏后修复;完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从根源上截断河流污染源;沿河岸绿化要多采用本地植物,乔灌草结合;加强宣传,让河流生态修复意识深入人心;进一步建立责任体系和检查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9.
天然河道原生河岸具有水土保持、净化河道的自然功能,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以城市防洪为目的,旧有的河道整治思路为采用裁弯取直、硬化河岸等保护性工程措施,往往造成旧有的天然河道失去其天然生态岸线和水保生态功能,使得整治后的河道失去其原有的天然独特性。新的水保生态河道治理理念使得整治后的河道既能满足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有的天然岸线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植物护坡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道生态系统中的河岸侵蚀和滨水缓冲带建设倍受关注。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镇的生态河道示范工程为例,探讨了以生态修复和稳定坡岸为目标的植物护坡技术在生态河道坡岸修复中的应用及其生态效应。在不同河段分别采用了全系列生态护坡、土壤生物工程护坡和复合式生物稳定等3类植物护坡技术。通过对工程实施后3a(2004年~2006年)来的生态监测发现,护坡植物生长良好,新生枝叶和根系的护坡作用明显,土壤抗剪强度明显增加,河岸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坡岸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同时河岸生境得到改善,本地植物快速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河岸植物群落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复杂结构转变,生态稳定性逐渐增强。生态河道的植物坡岸修复技术可以在我国各类岸坡的生态修复和边坡稳定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1.
河道生态系统中的河岸侵蚀和滨水缓冲带建设倍受关注。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镇的生态河道示范工程为例,探讨了以生态修复和稳定坡岸为目标的植物护坡技术在生态河道坡岸修复中的应用及其生态效应。在不同河段分别采用了全系列生态护坡、土壤生物工程护坡和复合式生物稳定等3类植物护坡技术。通过对工程实施后3a(2004年~2006年)来的生态监测发现,护坡植物生长良好,新生枝叶和根系的护坡作用明显,土壤抗剪强度明显增加,河岸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坡岸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同时河岸生境得到改善,本地植物快速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河岸植物群落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复杂结构转变,生态稳定性逐渐增强。生态河道的植物坡岸修复技术可以在我国各类岸坡的生态修复和边坡稳定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有关树木控制岸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航片可以研究河岸植被类型、河道类形、土壤类型对河岸变化的影响。横向的河岸侵蚀与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密切相关。农地的侵蚀量最大 ,林地的侵蚀量最小 ,沙土的侵蚀量比粉沙的大。河道、土壤与植被的交互作用、土壤与河道的交互作用对河岸侵蚀无显著影响。但河道与植被的交互作用对河岸侵蚀有显著影响。河道曲率半径、宽度、半径与宽度之比对侵蚀无显著影响 ,在特大洪水中 ,树木能有效地防止侵蚀 ,保持河岸稳定  相似文献   

13.
河岸保护带是降低沉积物和养分进入水文敏感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措施。美国土壤学家J.M .Novak等人对河岸保护带在降低P(来自一个具有喷灌设施的高施粪肥量的农地 )进入水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评价 ,并对农地和河岸保护带 (草地过滤带、林木保护带、河道边缘区 )土壤中P含量进行了测定 ,同时也测定了农地、草地过滤带、河岸边缘区地下水中可溶解P的质量浓度和河道水流中可溶解P的质量浓度。通过对测定数据的分析 ,结果表明 :农地和草地过滤带土壤中Mehlich - 3P含量较高 ,而林木保护带、河道边缘区土壤中Mehlich - 3P含量较低 ;农地和草地过滤带地下水中可溶解P质量浓度较高 ,而河道边缘区地下水中和河道水流中可溶解P质量浓度则较低。这说明河岸保护带能够有效地限制富含P的沉积物和富含可溶解P的地下水进入河道  相似文献   

14.
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城市河道治理中,是河道整治的发展趋势,北票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河道治理工作,但城市上下游河段均未系统治理,防洪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河段仍存在堤防不达标或无堤防段等防洪隐患,威胁着沿岸居民及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早期城市河道治理主要考虑其疏浚功能,将其作为“泄洪渠”实行渠道化、简单硬化整治,破坏了河流净化功能和原有生态平衡,导致内河水质污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考虑用地条件和投资成本等因素,结合北票市城市河道既有治理措施以及“城水和谐”理念提出顺应自然、山水相依、生态净化、城水相融等适用于当地的生态治理措施,可为构建环境宜居、城水相融的生态河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闽侯县闽江沿岸部分乡镇水土流失状况日益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白沙镇作为闽侯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对其区域内水土流失的治理显得尤为必要。治理模式主要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互结合,通过坡改梯工程与蓄水池、排水沟、道路、河岸护砌等配套工程以及林草措施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6.
河岸边坡是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边坡水土流失的重要外在因素,对河岸边坡利用类型的调查研究可为区域范围内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基于42条河段的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野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了江苏省4类河道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河岸边坡面积,并分析了沙土区、非沙土区,以及不同水土保持区划的边坡利用特征.结...  相似文献   

17.
大凌河朝阳城区段河道生态护岸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岸是河道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能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同时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土流失、稳定河岸、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等,开展生态护岸的研究对于保护河道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护坡护岸的发展趋势,总结了生态护岸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以大凌河朝阳城区段为例,开展了河道生态护岸优化设计,最终选取了抛填石块与植树护岸形式。  相似文献   

18.
山区小流域沟道治理保证行洪,协调当地景观,体现人水和谐和生态安全优先。通过对河道进行清理整治,恢复河道行洪宽度,保障河道泄洪安全,保护河道下游水质,改善河道沿线水环境,改善生活环境。以芦子水小流域为例,探讨山区小流域沟道生态和防洪安全相结合治理的模式,以期为同类山区小流域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白河部分河段为研究对象,在2010—2014年对其河流水文形态进行了5次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河流水文形态逐年变差,2014年研究区河段保持自然河流水文特性的河道长度只占研究区河道总长度的14.7%;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业发展对河流扰动的增加、不合理的河道整治工程和当地群众较差的河流生态保护意识。在充分了解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原因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河流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以潭代坝、横向生态护岸和局部小型湿地等适合研究区河流水文形态修复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河道治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河道护坡治理,合理有效的护坡形式是影响河道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据此,本文以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浑南新区)张官河综合整治工程河道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对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客观权重和综合权重进行计算,并根据综合权重计算结果对城市河道护坡方案进行评估优选。方案优选结果表明:河道护坡方案优选分析方法评估结果与模糊物元优选法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河道护坡方案优选法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