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金山 《北方蚕业》2003,24(3):31-33
我国二化柞蚕区包括辽宁省和山东省、吉林省部分蚕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二化柞蚕区由于年放两季柞蚕,放春蚕是为秋蚕生产种茧,放秋蚕才用于生产原料茧.所以,利用杂交种放秋蚕是使原料茧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二化一放”柞蚕良种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恩众 《中国蚕业》2010,31(2):60-63
内蒙古柞蚕区为"二化一放"地区,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蚕业科学工作者研究出了适合"二化一放"蚕区的柞蚕良种繁育技术。主要从柞蚕良种繁育程序、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关健技术4个方面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柞蚕良种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河南柞蚕一化二放生产用种的制种方法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广柞蚕杂交种、选育地方性二化品种、开展柞蚕蛹解除滞育研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柞蚕卵未受精率高是限制“二化一放”生产模式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不同低温贮藏时间对柞蚕精子活动能力和受精能力的影响,比较6个二化性柞蚕品种和1个一化性柞蚕品种精子的耐低温贮藏能力,探索“二化一放”制种期柞蚕卵未受精率高的内在原因。分别在春季制种期和“二化一放”制种期对不同柞蚕品种的精子进行动态观察,并测试其活动能力和受精能力,结果表明:柞蚕精子存在有核精子和无核精子两种类型,其中有核精子活化前呈束状,不具有运动性,活化后分散打开,而无核精子具有运动性,能够快速向有核精子聚集,帮助其纠结成团状后向受精囊转移;“二化一放”制种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精子的平均路径速度(velocity of awerage path, VAP)相较于春季制种期均显著下降,其中下降程度最小的品种是凤久和青黄1号,说明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对柞蚕精子的活动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二化一放”制种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精子的顶体酶活性相较于春季制种期均显著下降,其中下降程度最小的品种是凤久和青黄1号,说明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对柞蚕精子的受精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二化一放”制种期柞蚕精子顶体酶活性与柞蚕卵未受精率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而精子的VAP与柞蚕卵未受精率之间无线性关系,说明在“二化一放”制种期通过顶体酶活性可以预测柞蚕卵未受精率;根据有核精子顶体酶的测定结果,6个二化性品种中以凤久的耐贮性最佳。上述结果可为柞蚕耐贮性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放养柞蚕是我省柞蚕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蚕农感到放春蚕不合算.改年放二次为年放一次秋柞蚕,20世纪70年代始于东北蚕区.我省在20世纪80年代也相继研究试验,如山东省蚕业研究所试验成功的"一化秋放".改革后能否影响全年的产茧量及其影响幅度有多大,成为极待搞清楚的问题.为此,我们调查了年放一次秋柞蚕的增产效果,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方法是柞蚕"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的唯一措施,探明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规律,可为柞蚕种质资源鉴定、保存、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凤城县改变过去柞蚕春秋两期放养,进行柞蚕“二化一放”试放获得了成功,并得到了高产、优质的大面积丰收,为1960年实现柞蚕生产继续大跃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9年凤城县的柞蚕生产,由于贯彻了“大力发  相似文献   

8.
在柞蚕二化一放地区,由于柞蚕收蚁时间晚于天幕毛虫和舞毒蛾的羽化期,提前羽化的天幕毛虫和舞毒蛾,一旦在柞蚕场地内大量发生,将会食尽柞树叶,导致柞蚕幼虫无叶可食, 影响柞蚕生产.现将柞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四川属一化性柞蚕区,即柞蚕在自然温度下一年只能完成一个世代,理论上一年只能放养一季蚕。如果将收得的春茧采用人工越冬或人工感光等方法解除蛹的滞育,使在当地秋季增加一次放养的技术称"一化二放"。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省利用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成功探索出了"一化二放"的经验和整套系列技术操作要点。1推行"一化二放"的意义1.1省工、好养,柞林利用率高秋季小蚕收蚁日期一般在8月20日左右,有  相似文献   

10.
借鉴吉林、黑龙江等地柞蚕“二化一放”经验,结合山东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山东省改放一季秋蚕,茧种控制时间较“二化一放”地区要长30天左右;改放一季秋蚕,对一化种只是当年延长蛹期三个月,生活史推迟,不改变化性,制定了在二化性地区采用控制一化种,实现放一季秋蚕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正> 吉林省地处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区,适于发展柞蚕。由于丰富的柞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以长白山为主体的山岳和丘陵,地形复杂,小气候开差很大。本省虽属二化性柞蚕放养区,但养二放蚕(春、秋蚕)的把数只占三分之二。其余的无霜期短、积温少的地区或高寒山区养一放蚕(二化一放、早秋蚕和一化蚕),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如何根据一放和二放蚕的不同特点,提高蚕茧的产量和品质,在这里仅就其与蚕品种和放养时期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鲁山县秋柞蚕放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广 《北方蚕业》2011,32(1):50-52
针对河南鲁山柞蚕主产区一年放养一季春蚕的生产现状,进行了"一化二放"秋柞蚕放养技术试验,科学总结了秋柞蚕放养的主要技术和成功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饲养成绩。  相似文献   

13.
王庆忠 《北方蚕业》2008,29(2):16-17
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方法,是柞蚕“一化二放”的主要技术。40w萤光灯,100cm照距,每日连续感光17h,试验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蛹羽化发蛾率可达88%以上。  相似文献   

14.
杨宝山  何龙 《北方蚕业》2004,25(3):35-36
为验证柞蚕新品种 2 1 4在保种期内长途运输的安全性 ,开展了 1 5~ 2 0℃历时 8d的感温试验。结果表明 ,一化性柞蚕新品种 2 1 4的死蛹率、畸形蛾率都极显著地低于“二化一放”的柞蚕种茧 ,证实了一化性柞蚕种在保护过程中比二化性种茧有更强的耐变温能力。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是我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生产区,总结推广了多项生产实用新技术。温度干涉技术提高了单蛾产卵量,小蚕塑料大棚保护育提高了柞蚕保苗率,全龄老梢育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化二放秋柞蚕生产提高了柞坡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正> 柞蚕害鸟种类较多,危害很重,其危害损失率一般达到30%左右,重者达50%以上,且近些年危害日趋严重。当前,防除害鸟已是柞蚕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至今为止,国内、外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 柞蚕害鸟种类及其生态的研究,是害鸟防除研究工作的基础内容之一。 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东南与朝鲜,苏联相邻,属于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区亚区,大多数柞蚕场的无霜期为110~130天,柞蚕放养技术多采用二化一放。稚蚕期为7月中下旬,3~4龄期为8月,5龄期至茧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鲁山县柞坡资源,2015年进行了"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生产试验,取得了种茧羽化率34%、蚕卵孵化率80%以上、平均单产118.5kg的好成绩,总结探索出一化性柞蚕种茧感光制种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鲁山县蚕区的气候条件、鸟虫害以及粗放管理对“一化二放”秋柞蚕单产水平的影响,总结提出了具体的技术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柞蚕一化二放(以下简称秋柞蚕)是利用一化性春蚕种茧,采用人工方法解除蛹的滞育,达到羽化发蛾,一年内放养两次柞蚕。这是柞蚕一化地区放养体制和放养方法上的一项重要改革,将有力地促进我省柞蚕生产的发展。 四川是柞蚕地理上的一化地区,历来只放养一次春柞蚕。春蚕壮蚕期温度高,生育期短,茧小茧层薄,于5月中下旬结茧化蛹后种蛹随即进入滞育,直到翌年春暖后才能羽化发蛾。经历长达八个多月的种茧保护时期,七、八月间的酷暑季节,室内温度高达30℃以上,对蛹体滞育生理代谢消耗多,越年健蛹率低,削弱了体质,又助长了病毒繁殖蔓延。同年12月至翌年1月蛹体解除滞育后,保种室内又常遇10℃以上的温度,蛹体缓慢地发育,又增大了体养分的消耗,引起种蛹的生理障碍,可供制种健蛾少,交配力弱,单蛾  相似文献   

20.
河南柞蚕一化二放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河南发展柞蚕一化二放的可行性,以及生产中的各项技术处理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数据分析推导出河南秋蚕的收蚁适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