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了解洋槐用材林的适地,我们先后调查了我省平原河流两侧的河漫滩地、滨海滩地、黄土丘陵、山前丘陵的河谷阶地、高山、低山等不同类型区的洋槐林,共设83个标准地,37株解析木,55个土壤剖面。通过调查研究,对我省洋槐的土宜问题,有了较明确的概念。 一、我省洋槐林地土壤特性及洋槐生长状况,洋槐在我省分布,水平位置从南部的邯郸到北部的张家口和承德一线(北纬30°——41°),高度从沿海到拔海1000公尺左右的山区。在这个分布区内,由于土壤特性不同,洋槐生长差异很大,在营林工作中不能不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洋槐幼树修剪,是为了促进高生长和培养优良的干形。而洋槐树的特点则大都是“主侧不明,不断换头”。影响了生长。所以,解决换头问题是洋槐幼树修枝的关键。洋槐为什么会换头呢?据我们初步调查有以下几个原因:(1)洋槐一年生枝条上部不充实、芽弱,不生强技。其下萌生强枝。(2)一年生旺枝上端易弯,萌枝后垂头弯腰,下部被迫出徒长枝。(3)洋槐生长和养价的供应常常脱节,所以有些枝萌生的嫩梢,前期上强下弱,后期则下强上弱。(4)有的大枝对生、轮生,造成卡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省农村生活能源的状况,薪柴在农村生活及发展农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现有薪炭林经营管理的经验,进而探讨发展我省薪炭林的发展途径与前景,我们选择山地面积较大,农村缺少柴草较为严重的临沂地区进行了调查。先后调查了蒙阴、郯城、莒县、临沭、平邑等五个县,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的十五个生产大队。历时一月,通过座谈访问,选择地测量,搜集有关资料,最后进行综合分析。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如  相似文献   

4.
洋槐是我场主要树种。洋槐林占现有林总面积的63%。但由于土壤瘠薄、气候干旱,林木生长十分缓慢,10年生洋槐林平均高只有4米;平均胸径只有8~9厘米。树形不正,不能成材。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场党支部领导下,于1966年建立了以老工人为主体,吸收干部、技术员参加的“三结合”科研小组,开始对洋槐幼林抚育管理进行了多种试验,并对其不能直立向上生长做了认真调查。  相似文献   

5.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调查和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湖北省丘陵岗地地区,林地干燥瘠薄,病虫害严重,历来认为不宜裁杉。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1966年以来,广大群众和技术人员,针对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营造了大面积的杉松混交林。为了总结我省杉松混交林的经验,提出合理栽培措施,为丘陵岗地发展杉松混交林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于1977年,先后到竹溪、竹山、枣阳、襄阳、汉阳、广济、武汉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不同混交方式、比例的设计方案,在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6.
我省太行山区飞播造林试验始于1982年,针对太行山区的立地类型和气候条件,飞播工作人员在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播期确定、播区规划设计、成效调查和播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根据不同地自然条件和飞播造林要求,将豫北飞播宜林地划分为二个造林类型区,即豫北太行中山油松区、豫北太行低山丘陵侧柏油松区。在飞播宜林地造林类型区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的造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杨、洋槐混交林菌根真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和宁夏等省的不少林场在沙地栽培杨树实践中,采用杨树与洋槐混交,提高了杨树生长量,因而引起了各单位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 1974年北京顺义县潮白河林场对加拿大杨与洋槐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4年生的加杨、洋槐混交林的蓄积量比加杨纯林增长65-96%。林内气温和土温也较纯林有显著提高。林地郁闭,土壤也较湿润。  相似文献   

8.
桉树引入我省已有七十余年历史,初步调查有四十余种。目前较普遍栽培有大叶桉、葡萄桉(川别名二叶桉),赤桉、霳缘桉,斯塔利桉(川别名薄皮大叶桉),兰桉等。近廿年来,桉树已成为我省平坝丘陵缺材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一百多个县的“四旁”到处可见。  相似文献   

9.
资阳、资中县属四川丘陵农区,人口集中,耕地较少,宜林荒山下多,森林资源贫乏。气候土壤条件、适宜泡桐生长,生长速度为我省速生树之冠。自1974年以来,引种兰考桐各5百万余株。种在“四旁”,其中70—80%种在地边。单行栽种,株距4—15(20)米,呈单株散生,是丘陵农区农桐间种的主要方式。但泡桐是否胁地影响粮食生产,看法不一,为此我们作了如下调查。  相似文献   

10.
杉木叶、梢病虫害近年来在我省发生较广,尤其是丘陵、低山地区的杉木幼林被害比较严重,目前这个问题还在调查研究之中。为了加强对杉木叶、梢病虫害的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特将外省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资料转介如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多年造林实践,我们在洋槐造林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兹介绍如下: 一、造林地选择 洋槐对土壤要求不严,除涝洼地、重碱地以及强粘土地不宜栽植外,一般土壤条件均可栽植,但以沙土和沙壤土为最适宜。 二、造林时间和造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非 《江苏绿化》1998,(2):15-16
我省丘陵山地总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大多数为低山丘陵和波岗地,主要分布在两大片,一片是宁镇扬农业区的宁镇丘陵、仅六浦丘陵、吁胎丘陵和直保山地,一片是徐惟农业区的钢那山丘区和东新赣岗岭区和泅洪丘岗,此外,太湖沿岸还有低山丘陵,是全省最大的一块后备土地资源。“九五”期间省政府确定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范围是:保阳、金坛、宜兴、丹阳、句容、丹徒、深水、江宁、高淳、江浦、六合、吁股、东海、赣担、铜山、郑州、泅洪、新沂、仪征、邢江阴个县(市)280个乡镇和100个国营农林场四。1996年全省果树250万亩,产量110万…  相似文献   

13.
<正> 按照地貌类型的划分,我省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从鄂东南、鄂东北到鄂北以至鄂中这一辽阔的范围内,主要都属丘陵地区.若以县为单位划分,全省73个县(包括神农架林区),就有28个属于丘陵县.由此可见,我省丘陵分布面广,对它的林业发展问题很值得研究.本文试就我省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的潜力和前景,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贵州竹类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紧接江南丘陵,是我国著名的多山省分。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盲分之九十以上。境内山峦起伏,大致西高东低;河川深割,相对高差较大。海拔约500~2000多米,年平均温度15℃以上,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生态环境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竹亚科植物也十分丰富。有散生的,也有丛生的,还有通常分布在暖热地带的攀延状竹类。阿娜多姿,形态各异。为了逐步开发利用我省的竹类资源,近年来,我们对全省大部分县区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若干标本。经有关专家鉴定,已确认我省竹类资源,有十五个属五十四个种和四个变种。其中宽叶尤竹,贵  相似文献   

15.
我省金、巨盆地等地的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响应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改造黄土丘陵,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种好黄(红)土丘陵上的旱地作物,提高产量,我们针对黄(红)壤干  相似文献   

16.
臭椿树干通直,材质好,生长迅速,抗性强,适应性广,在土薄、干旱、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之一。在我省平原、山区、丘陵均有分布,尤以低山丘陵区的沟谷,坡脚,田埂,地埝生长最多。据72年在阜平、曲阳、唐县、完县、邢台、内丘、临城等7个县20个大队33块标准地的调查所得结果证明:臭椿无论在片麻岩、石灰岩(包括碴质石灰岩),还是卵石岗地上,只要通过细致整地(深度40厘米以上),精心管理,均能正  相似文献   

17.
溧阳市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的启迪和思考省农林厅吕祥生加快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实施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实现全省小康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科学有序、快速高效地推进我省丘陵山区的综合开发,是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溧阳市立足资源优势,“山上建基地,山下...  相似文献   

18.
鹅掌楸属在山丘湖区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鹅掌楸属植物现有2种1杂交种,引种栽培试验表明,均适宜我省生长。其中,杂交鹅掌楸综合其双亲特征,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在山区、丘陵和湖区都生长良好。鹅掌楸则更适宜我省山区栽培。北美鹅掌楸在我省丘陵和湖区的适应性较鹅掌楸强。  相似文献   

19.
杉木叶枯病病原菌及发病规律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我省杉木叶枯病发生现状: 杉木叶枯病是目前我省杉木叶部主要病害;近几年来,随着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的大面积建设,杉木叶枯病的发生也日渐普遍,全省各地均有发现。但据初步调查了解,病害亦受区域性影响,一般闽南比闽西北严重,高海拔丘陵地比山区和斗山区严重。此病一般多发生在5~10年生左右的杉木林。我们于74~75与曾先后走安溪半林,同安祥溪、汀溪,闽清美菇,南平莱州、峡阳,顺昌坡上,屏南古峰,罗源城关,霞浦杨梅岭等11个匡营林场对杉木叶枯  相似文献   

20.
西南桦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在我省的引种现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文章系统介绍了西南桦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地理分布及其生长特性与适生环境条件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分析了西南桦在我省的引种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指出西南桦适合在我省中低山及丘陵地生长,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