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棚草莓与番茄间作模式研究表明,无论是群体总产量还是经济效益,番茄与草莓2∶2间作组合模式均为最佳,总产量最高达51300kg/hm2,比番茄单作提高了4.04%;经济效益也最高达到1.61万元/hm2,比番茄单作增收了20.3%,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大棚草莓番茄间作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日英  施冬 《食用菌》1994,16(1):32-32
AP_4毛木耳朵形大,抗逆性强,能在10~32℃温度范围内正常生长,喜湿润环境.根据这些特性,我们利用抽菜行间空地及油菜茂盛枝叶能遮阳保湿的环境条件,于1991年春至初夏期间进行了AP_4毛木耳与油菜的间作试验.现将初试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材料①菌株:AP_4毛木耳由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②培养料:母种用PDA培养基.原种采用木屑麸皮培养料,即木屑78%,麸皮20%,糖和石膏各1%.栽培种用木屑与棉子壳培养料,即木屑  相似文献   

3.
大棚草莓与番茄间作模式研究表明,无论是群体总产量还是经济效益,番茄与草莓2:2间作组合模式均为最佳,总产量最高达51 300 kg/hm2,比番茄单作提高了4.04%;经济效益也最高达到1.61万元/hm2,比番茄单作增收了20.3%,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大棚草莓番茄间作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4.
利用温室韭菜生产空闲时段在其行间间作番茄,可提高温室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从品种选择、播种和田间管理3个方面对温室韭菜间作番茄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利用发酵菇渣作基质,研究了不同果穗数番茄间作西葫芦的效果。在6个月内,设计栽培留1穗果的番茄3茬、留2穗果和3穗果番茄各2茬、留4穗果和5穗果番茄各1茬,分别间作西葫芦2茬。比较结果显示:留3穗果番茄栽培2茬间作2茬西葫芦的种植模式总产量最高,667 m~2番茄产量达12 558 kg,西葫芦产量7 456 kg,综合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6种间作、套种系统(番茄/罗勒、番茄/薄荷、番茄/紫苏)为研究对象,以番茄单作系统为对照,研究比较了间作、套种系统对番茄株高、茎粗、单果重、单株结果数、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芳香植物后,番茄的株高、茎粗、单果重、单株结果数、小区产量等农艺性状都有所提高,尤以薄荷间作番茄促进作用最强;套种芳香植物后,对番茄的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对番茄茎粗,番茄/紫苏、番茄/薄荷表现为促进作用,番茄/罗勒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番茄株高,番茄/薄荷表现为促进作用,番茄/紫苏、番茄/罗勒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番茄小区产量,番茄/罗勒表现为抑制作用,番茄/紫苏、番茄/薄荷表现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种植物通过作物间的竞争或物种间的化感效应,影响不同植物的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7.
我县水田面积20多万亩,为了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及稻草的综合利用,我们将稻草粉碎加工做主料用来栽培毛木耳,并套入稻田进行出耳管理。我县早稻田中后期的温、光、湿、氧很适合中高温型毛木耳的生长发育,这是室内外搭棚或利用旱地高秆作物间作栽培所无法比拟的,它省工、省本,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菌种与水稻品种的选择 菌种选用三明真菌研究所生产的毛木耳781品种。水稻选用生育期较长,  相似文献   

8.
温室白粉虱是危害保护地番茄的主要害虫,但由于其种群数量庞大、繁殖速度快、抗药性强等因素,使其难以控制。为此,笔者进行了保护地番茄间作芹菜对白粉虱种群数量的影响试验,通过调查分析,番茄间作芹菜可有效降低白粉虱的种群数量,还可推迟白粉虱的发生期。同时,笔者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一套保护地番茄温室白粉虱的无公害防治方法,对我市防控保护地番茄温室白粉虱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立中  是栋良 《蔬菜》1992,(4):23-23
无遮阴条件下番茄越夏栽培十分困难,夏季气温、土温容易引起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入伏以后连续的高温干旱番茄落花,落果严重,各种病虫害随之而来,导致番茄产量低而不稳,品质下降。采取玉米与番茄间作栽培越夏番茄收到增产、增收目的。一、间作效果 1.改善了田间小气候。以高秆作物玉米给番茄遮阴,不仅减少了田间水份的蒸发,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地温和田间温度,而且光照仍能满足番茄生长发育的要求。据观测夏季晴天中午光照在10万勒克斯以上,而带间距地高60厘米处光照为6~7万勒克斯,仍有约6小时的光照充分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10厘米的地温早晨差别不大,而中午和午后比露地降低3~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甘蓝、番茄不同间作比例对甘蓝生长及主要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宜的间作比例,为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甘蓝与番茄间作模式,对甘蓝主要害虫菜青虫、小菜蛾、菜蚜等有一定的趋避效果,但6∶1的间作处理效果较差,4∶1、2∶1的间作处理效果良好,且差异不明显;2∶1的间作处理由于间作密度小,甘蓝受番茄生长的影响大,植株生长不良,6∶1的间作处理由于间作密度较大,甘蓝受虫害影响大,叶球虫孔数多,商品性差,4∶1的间作处理,植株生长良好,叶球饱满、质量大、商品性好。综合各项数据分析,4∶1的间作比例更合适。  相似文献   

11.
目前栽种番茄、甘蓝普遍采用单作式。大面积番茄单作,郁闭的田间小气候使病害发生严重,产量徘徊不前;甘蓝在单作条件下,受阳光直射,生长受阻,且只能利用表土营养,虫害较重。为合理安排间作套种,我们于1987~1989年连续进行3年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甘蓝间作可较好地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毛木耳的代料栽培,原料来源广,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为使毛木耳能周年生产,笔者根据多年来对毛木耳的试验和生产实践,并结合我区的气候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紫木耳是一种还没有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它在分类学上仍属于毛木耳,但由于它原产于张家界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以致其生物学特性方面与普通的毛木耳有较大的差异,是毛木耳的一个野生菌株。它的品质比普通毛木耳较细嫩,鲜耳颜色红褐,朵大肉厚,干品色泽和质地也较理想,商品价值介于黑木耳与普通毛木耳之间。它能在高温的盛夏进行栽培,并能适应多种代用料,可作为毛木耳中的一个品质较好的栽培品种,大力地发展和生产。  相似文献   

14.
顾国志  李洋滋 《蔬菜》1996,(1):34-35
早春塑料大棚番茄黄瓜间作栽培技术115006辽宁省营口老边区柳树镇蔬菜办公室顾国志,李洋滋我们辽宁省营口地区春季塑料大棚以栽培番茄为主,近年来为提高大棚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根据市场的需要,试搞了早春塑料大棚番茄和黄瓜间作,变一作为二作,从而增加了产量...  相似文献   

15.
早春茬拱棚栽培番茄可以填补冬暖式日光温室栽培番茄及露地栽培番茄市场空当,效益高。平菇,是栽培最为广泛的食用菌,早春茬生产的平菇味道鲜美,价格高。应用早春茬拱棚番茄间作平菇栽培技术,即使在低温的早春,也能生产出肥厚、鲜嫩的优质平菇。该法比常规栽培法增产55%以上,生物学转化率达21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我们于1988年和1989年进行了小高畦秋番茄间作莴笋栽培,两年的栽培表现了番茄病毒病、青枯病的发病率和莴笋抽?率都明显降低。平均亩产番茄3846.3公斤,莴笋(净重)1220.4公斤。具体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吴铁 《食用菌》2005,27(2):47-48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如何充分利用日光温室的设施和有限面积获取最大效益,始终是生产者最关心的。菇菜间作是一个好模式,但能间作的菇量有限,且出菇管理不便。笔者在温室内进行平菇番茄立体组合栽培试验,几年来效益良好。现将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冬暖型大棚栽培黄瓜在我市发展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了合理利用棚内适宜的温湿条件和有限的空间,我们进行了冬季大棚黄瓜间作毛木耳试验。1993~1994年在540m~2的大棚内平均每年生产黄瓜3570kg,鲜木耳1930kg,产值20000元以上,增加收入7000余元。其主要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9.
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毛木耳多糖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筛选毛木耳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并对其免疫功能进行评价。用蒸馏水提取毛木耳多糖,以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水比和浸提次数为主要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提取工艺的优化,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后计算多糖得率,并采用动物试验对获得的毛木耳多糖进行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试验和碳粒廓清试验。影响毛木耳多糖提取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料水比>浸提次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毛木耳多糖在100 mg.kg-1剂量下能明显提高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能力和碳粒廓清能力。通过正交试验及其验证试验确定的毛木耳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水比1∶40,浸提次数2次,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100℃,在此条件下,毛木耳多糖得率可达5.90%,且获得的毛木耳多糖能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个方面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12,(7):195-200
几种非十字花科蔬菜与甘蓝间作对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为探索十字花科蔬菜关键害虫的生态控制方法,研究甘蓝分别与大蒜、番茄、茼蒿3种非十字花科蔬菜间作对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与大蒜、番茄、茼蒿间作对春甘蓝主要害虫菜青虫和菜蚜均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