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了湖北省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病的分布。在襄阳市重病田采样观察了禾谷孢囊线虫不同龄期的形态,研究了不同龄期线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襄阳、天门、潜江、钟祥、汉川都有发生,以襄阳最多,平均每100 mL土样含有效孢囊12.5个。在小麦播种后20 d就有2龄幼虫侵入根部,播种后143 d根内幼虫数量达到顶峰。入侵的幼虫在根内定居取食为害,在播种后158 d发育成白雌虫而露出根外,在播种后174 d白雌虫数量达最高峰。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湖北省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病的分布。在襄阳市重病田采样观察了禾谷孢囊线虫不同龄期的形态,研究了不同龄期线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襄阳、天门、潜江、钟祥、汉川都有发生,以襄阳最多,平均每100 mL土样含有效孢囊12.5个。在小麦播种后20 d就有2龄幼虫侵入根部,播种后143 d根内幼虫数量达到顶峰。入侵的幼虫在根内定居取食为害,在播种后158 d发育成白雌虫而露出根外,在播种后174 d白雌虫数量达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宁夏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区16个县(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形态特征对孢囊线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危害宁夏小麦的孢囊线虫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宁夏5个地区发生的禾谷孢囊线虫病均为该地区首次发现,调查地块的孢囊检...  相似文献   

4.
2010—2011年期间,在小麦扬花抽穗期对山西省不同地区小麦上的孢囊线虫进行系统调查,对主要群体的线虫形态学(包括孢囊和2龄幼虫)进行显微观察、测量和描述,并分析其rDNA分子特征。结果表明:来自山西省的小麦孢囊线虫主要群体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对所有群体线虫的rDNA-ITS区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均得到1条大小为1 045bp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山西省的9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与来自国内的安徽、江苏、河南、北京、河北、青海等地区及国际上印度的禾谷孢囊线虫群体以及澳大利亚的澳洲孢囊线虫(H.australis)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洲的德国、摩洛哥、西班牙、法国和英国主要群体的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安徽省宿州市小麦孢囊线虫发生规律。[方法]2015—2018年,通过定点采集小麦田土壤和小麦样本,监测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孢囊数量、卵量、2龄幼虫数量以及小麦根系内部孢囊线虫的发育情况,鉴定田间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类型。[结果]安徽省宿州市试验田内小麦孢囊线虫群体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线虫的混合种群,其中以禾谷孢囊线虫为主;其孵化和侵染高峰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3至4龄幼虫发育高峰期为4月上旬,5月上旬根部可见白雌虫。[结论]明确了安徽省宿州市小麦孢囊线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为其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SCAR标记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快速分子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群体中检测禾谷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方法】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的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本研究建立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对9种32个线虫种群进行检测,能够直接从混合线虫样品中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该检测方法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2龄幼虫具有扩增能力,最低检出阈值为1/2000个孢囊,1/80头2龄幼虫。【结论】本研究设计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能够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种群中快速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且检测准确、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山东省7个地区19个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形态和rDNA-ITS分子特征对病原线虫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山东省临沂、莱芜、淄博、潍坊、东营、威海、烟台等7个地区发生的孢囊线虫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其检出率为70.9%,且以东营市和潍坊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高,烟台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特异性引物,建立同步快速检测这两种线虫的双重PCR体系,为中国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的田间快速诊断与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比对分析10种植物寄生线虫24个群体的线粒体DNA(mtDNA)COI序列,分别设计并筛选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的上游特异性引物HaF8和HfF9,以及下游通用引物HafR8;通过引物浓度比和退火温度的优化,建立针对这两种CCN的双重PCR检测体系;利用该体系对中国黄淮麦区部分CCN样品进行种类鉴定。【结果】筛选并获得的特异性引物HaF8/HafR8及HfF9/HafR8,可在一步PCR反应中实现对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的特异性检测。引物HaF8/HafR8对禾谷孢囊线虫的特异性扩增产物为200 bp,而HfF9/HafR8对菲利普孢囊线虫的特异性扩增产物为320 bp,条带区分较明显。对双重PCR检测体系的优化发现,引物HaF8、HfF9、HafR8的退火温度为58℃时,该检测体系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引物HaF8﹕HfF9﹕HafR8浓度比为0.24﹕0.16﹕0.4 μ·L-1时,该检测体系能从不同供试线虫中同时特异性地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且扩增效率较高。该检测体系对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单孢囊的检测灵敏度为1/2 000 000个孢囊,而对2龄幼虫的检测灵敏度则分别为1/640条线虫和1/1 280条线虫。对采集自中国黄淮麦区CCN病田的14份土样进行双重PCR检测,发现有8个样本只扩增出200 bp的条带,表明这些样本的CCN种类为禾谷孢囊线虫,有4个样本只扩增出320 bp的条带,表明CCN种类为菲利普孢囊线虫,2个样本同时扩增出200和320 bp两个条带,表明样品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的混合发生。以上结果表明,该检测体系可以成功用于两种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复合侵染情况的快速诊断。【结论】基于mtDNA-COI序列开发的特异性引物以及建立的双重PCR检测体系,可用于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田间单一和混合发生样本的同步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在山东省的分布新报道和发生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和2011年小麦成熟期在山东省采集小麦根及根围土壤样本78和68个,2010年有59个样本中检查到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group,CCN)的孢囊,检出率为75.6%,孢囊平均密度为22.1(0~210)个/100g土;2011年有26个样本中检查到CCN的孢囊,检出率为38.2%,孢囊平均密度为7.4(0~95)个/100g土。发现CCN在山东省的新分布地级市6个:临沂、日照、莱芜、泰安、烟台和威海;新分布县(区)17个。分析了青岛、烟台和威海市CCN的发生特点,讨论了山东省各地区CCN的发生状况、各种控制因子和传播途径。提出轮作是当前农业系统中控制CCN的最有效农事操作,CCN孢囊可随黄河水携带而传播。  相似文献   

10.
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Heterodera avenae Wouen weer,1924),又称燕麦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是为害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牧草的世界性重要病原线虫,也是小麦生产上的威胁性线虫。小麦孢囊线虫属于垫刃亚目Tylenchina异皮科Heteroderidae异皮属Heterodera,为害小麦并引起小麦孢囊线虫病。它侵染禾谷类作物的根部,并迅速繁殖,使作物根系变成球状瘤节,抑制作物生长并影响产量。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地小麦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对小麦生长影响极大。其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一种严重危害麦类作物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其致病机制和有效防控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克隆禾谷孢囊线虫的果胶酸裂解酶新基因Ha-pel-1,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分析,为后续探究Ha-pel-1的基因功能及其与寄主的互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探讨禾谷孢囊线虫防控途径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从禾谷孢囊线虫中克隆出一个新的果胶酸裂解酶基因;采用DNAMAN、Clustal、Signal P 4.0 Server和GSDS等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工具分析该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并使用MEGA 5.0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原位杂交和半定量PCR方法确定该基因的在禾谷孢囊线虫中的表达部位及其在线虫不同龄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禾谷孢囊线虫中成功克隆出一个果胶酸裂解酶基因Ha-pel-1(Gen Bank登录号GQ998895),该基因c DNA全长1 717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 56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长度为52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其理论分子量为57.5 k D,理论等电点为8.52。从线虫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长度为7 199 bp的Ha-pel-1基因组全长,基因结构显示分析发现,Ha-pel-1基因组包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除第3个内含子剪接位点是GC-AG外,其余12个内含子都符合真核生物基因剪接位点GT-AG规则。同源比对结果表明,预测蛋白Ha-PEL-1的C端与大豆孢囊线虫果胶酸裂解酶HG-PEL-1、甜菜孢囊线虫果胶酸裂解酶HS-PEL-1均有67%的一致性和83%的相似性;此外,其N端信号肽后比报道的其他植物寄生线虫果胶酸裂解酶多出一段长度为254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这段序列中,靠近N端的184个氨基酸残基与数据库中的蛋白均无相似性,而靠近C端有70个氨基酸残基(Lys205—Glu274)与韦塞尔斯布朗病毒NS5蛋白(注册号3ELD)的甲基转移酶区域有32%的一致性和47%的相似性。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预测蛋白Ha-PEL-1包含一个长度为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4个果胶酸裂解酶第3家族(PL3)的高度保守区域以及多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系统进化分析发现,Ha-pel-1及其他已报道的线虫果胶酸裂解酶基因与细菌和真菌来源的PEL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中;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a-pel-1主要在禾谷孢囊线虫亚腹食道腺中表达;半定量RT-PCR确定Ha-pel-1在寄生前和寄生后的2龄幼虫中大量表达。【结论】通过对禾谷孢囊线虫中一个新果胶酸裂解酶基因Ha-pel-1的克隆和表达特征分析,揭示该基因与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和寄生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赵杰  张管曲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6):3496-3503
【目的】明确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小麦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状况及其田间侵染规律,为陕西省CCN的综合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采用五点法随机取样、芬萘维克漂浮法(Fenwick)分离孢囊、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孢囊线虫种类;定点定期取样,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法对根系染色,显微镜检查根内线虫虫态与数量。【结果】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等24个县(市)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病的致病线虫种类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麟游县的平均孢囊量最高,为32.0个/100 g土,永寿县的平均孢囊量最低,为5.5个/100 g土。调查的陕北地区县市没有发现CCN。冬小麦秋播后,土壤中CCN孢囊孵化后的2龄幼虫(J2)即可侵入根系内。翌年小麦返青,J2幼虫开始侵染,高峰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开始出现3龄幼虫(J3),4月下旬J3开始膨大,5月初在小麦根表可见白色孢囊。【结论】麟游县、永寿县、礼泉县和武功县为CCN 新发生地区;CCN在陕西省存在秋播后与返青后2个侵染阶段,1年发生1个世代。  相似文献   

13.
禾谷孢囊线虫病(简称CCN)是我国小麦产区主要的病害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该研究从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上分离寄生性真菌,并对其进行室内防效测定。结果表明:从获得的20株真菌中,菌株Z2和Z4菌株对禾谷孢囊线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50%。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ITS序列区测定,Z2和Z4两菌株分别归属为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和拟青霉属(Paecilomycessp.),并对两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用SDS-蛋白酶K裂解法(SDS-PK)、TE-蛋白酶K裂解法(TE-PK)、PCR buffer-蛋白酶K裂解法(PCRB-PK)和盐酸胍裂解法(Gu.HCl)提取禾谷孢囊线虫单个孢囊基因组DNA,以提取得到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核糖体DNA(rDNA)片段,以扩增成功率和效率来反映基因组DNA提取的质量.结果表明:在所选的4种方法中,SDS-PK法扩增成功率最高,达85.71%,Gu.HCl法次之,TE-PK法最低.经微波裂解后,4种方法的DNA提取的成功率均有提高,其中微波裂解SDS-PK法为禾谷孢囊线虫单胞囊DNA提取的最优方法,PCR成功率可达96.97%.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江西婺源县孢囊线虫调查中,从大豆根及根际土壤中采集到一个孢囊线虫群体,其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其形态学和分子特征以及寄生性等进行详细研究,以明确其种类及对豆科作物寄生性,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婺源县采集的大豆根及根际土样,用筛淘法分离孢囊,大豆根系上的孢囊用直接解剖法获取。用浅盘法分离根际土样中的2龄幼虫和雄虫。选取具典型特征的饱满孢囊制作阴门锥切片,浅盘法分离的2龄幼虫和雄虫制作永久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孢囊、2龄幼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形态特征测量。采用两对植物线虫通用引物AB28和TW81以及D2A和D3B分别扩增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28S大亚基D2-D3区段,经序列测定,用MEGA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method)构建该线虫群体与孢囊线虫属其他种群的ITS和LUS D2-D3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温室内采用盆栽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江西孢囊线虫群体对11种豆科作物的寄生性,同时测定国内40个大豆栽培品种对该孢囊线虫的抗病性。【结果】形态学观察和特征值测量结果表明,从江西婺源大豆上采集的孢囊线虫群体,其孢囊形态、2龄幼虫以及雄虫的形态特征与野生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sojae)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ITS序列(MG859982)比对发现其与野生豆孢囊线虫ITS序列(KU160510和KU160512)的同源性为99%和98%,而与大豆孢囊线虫ITS的同源性仅为81%(KY794762.1)。D2-D3序列(MG859981)与野生豆孢囊线虫(KU160511)相似度最高,为99%。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以ITS序列与D2-D3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相一致,江西孢囊线虫群体与野生豆孢囊线虫分布在同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而与大豆孢囊线虫聚在另一个分支中。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将江西婺源大豆上的孢囊线虫群体鉴定为野生豆孢囊线虫,系中国新记录种。寄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参鉴的11种豆科作物中,野生豆孢囊线虫的2龄幼虫能在大豆和相思豆(红豆)上侵染和繁殖,完成生活史;虽然能侵染豇豆、豌豆、扁豆、绿豆、赤豆、刀豆、菜豆和苜蓿8种作物根系,但不能完成生活史。测定的40个大豆栽培品种中,19个高感、11个中感、5个中抗、5个高抗。【结论】在我国江西婺源新发现的一种寄生于大豆的孢囊线虫为野生豆孢囊线虫,系中国新记录种;人工接种条件下相思豆(红豆)也是野生豆孢囊线虫的寄主,40个大豆栽培品种中30个对该孢囊线虫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小麦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江苏群体的种类组成及群体间遗传变异情况,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代表性CCN群体进行孢囊、阴门锥和2龄幼虫的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PCR扩增上述群体的rDNA-ITS区并克隆测序,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通过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值的比较,所测定的江苏群体均与已报道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中国群体的测计值相接近;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CCN江苏群体、国内其它地区以及国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分子簇,且国内和国外群体分别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所测定的13个江苏省CCN代表性群体均为禾谷孢囊线虫,各群体间形态及ITS序列变异较小,江苏省目前尚未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小麦根际线虫的鉴定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调查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等在安徽省小麦根际发生种类和分布,利用"zig-zag"法对萧县等有代表性的24个县市的小麦地进行土壤平面或分层取样,分别用FenwiekOostenbriak法和贝尔曼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囊和根土样中的移动线虫,并根据田间孢囊平均含卵量测算田间卵密度,用扩散系数法判断田间分布型。依据de Man法,结合雌虫阴门锥形态对比等方法进行线虫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萧县禾谷类孢囊线虫为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田间为聚状分布,最高卵密度为42.8粒.g-1,其二龄幼虫(J2)垂直分布集中在0~100 mm土层,占该层线虫总量36.1%,J2在该层虫口密度为2.8头.g-1。在萧县等8个县市发现CCN,其中萧县70.6%调查点发现CCN。另外,在小麦根际还发现咖啡短体线虫和剑线虫等重要植物线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对采自山西绿豆根际的孢囊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测定孢囊线虫对绿豆的致病性。[方法]将绿豆根际孢囊线虫进行分离、观察和测量,采用通用引物对其28S、ITS和COI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利用Geneiou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孢囊线虫的致病性。[结果]孢囊呈柠檬形,初期白色,后期褐色或黄褐色;阴门锥明显,两侧双半膜孔型,阴门裂35.9~48.7μm,膜孔长39.7~42.4μm,膜孔宽28.0~36.3μm,下桥89.2~97.8μm,有明显的泡状突。二龄幼虫呈蠕虫形,体长401~456μm,口针长21.5~25.0μm,尾部圆锥形,透明尾长19~31μm。该种群的形态特征和测量值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一致。基于ITS+28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和苜蓿孢囊线虫(H. medicaginis)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基于COI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MK093154,MK093153,KY775596和MN720172)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将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上可引起植株发病,并在根部形成孢囊。[结论]将绿豆根际分离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 glycines Ichinohe,1952),该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可侵染致病并形成孢囊,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大豆孢囊线虫在田间侵染绿豆。  相似文献   

19.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由禾谷孢囊线虫引起的一种土传线虫病害,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0年,许昌市首次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后来又陆续在禹州市、延津县、洛阳市、博爱县、商丘市发现该线虫,严重威胁着河南省小麦的安全生产。据调查,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孟州市危害逐年加重,防治难度大,防治成本高。因此,筛选出对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效较好且对小麦具有积极影响的药剂十分必要。笔者分析了4种药剂对小麦生物学特性、产量及防效的影响,旨在为孟州市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药剂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在安徽省的分布和主要麦区CCN的种类,以及群体间关系,调查了淮北等麦区小麦根系白雌虫,用"Zig-Zag"法在怀远等地采集土样,用Fenwick&Oostenbrink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囊并孵化得2龄幼虫,利用孢囊阴门锥形态及de-man法鉴定CCN种类,扩增ITS特征片段,用MEGA5.05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安徽省52%采样点检出CCN,淮河以北采样点均检出CCN,江淮麦区7%的采样点检出CCN,长江以南麦区采样点未检出CCN。发生在怀远、凤台、灵璧、界首和颍上麦区小麦根际CCN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淮河以北发生H.avenae麦区占淮北小麦种植面积的41.6%,另外,怀远H.avenae群体和其他群体亲缘关系较远,群体间形态有一定差异,但和亲缘关系差异无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