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连作对大豆根系酚,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桂萍  刘新军 《大豆科学》1998,17(4):363-366
本文探讨了轮作,连作大豆根系中酚,糖含量与产量的关系以及施肥克服连作对大豆生长发育的障碍效应。采样观察并对根系中酚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连作大豆的根系不仅变褐严重,而且酚含量高于轮作大豆,连作施化肥对大豆根系内的酚含量无明显影响;连作大豆根系中总糖量低于轮作。  相似文献   

2.
大豆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腐病是引起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取自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大豆连作16 a、轮作和休闲3个小区大豆田耕层土壤,采用盆栽方法,探讨长期连作对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于大豆播种后20、30和55 d取样调查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株高和鲜重,并分别在20 d和55 d时调查病原菌和胞囊数量.结果表明:大豆连作17 a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略低于轮作,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轮作高于休闲,两者相比差异显著.播种55 d后休闲大豆株高最高,与大豆连作17 a和轮作比差异显著;其次为轮作,大豆连作17 a株高最低.休闲鲜重最高,其次为轮作,连作17 a最低,但3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从大豆根中共分离出镰孢菌和腐霉菌2种病原菌,镰孢菌分离频率明显高于腐霉菌,连作17 a和轮作无明显差异.轮作大豆根上胞囊数量高于大豆连作17 a,差异显著,休闲土盆栽大豆未发现胞囊.因此,大豆长期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与轮作无明显差异,但连作17 a大豆生长发育状况较轮作稍差.  相似文献   

3.
大豆专用肥对轮作,连作大豆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童朝阳  韩丽梅 《大豆科学》1998,17(4):358-362
本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常规施肥与施用大豆专用复肥对轮作。连作大豆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大豆连作导致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破坏,淀粉粒积累,基粒片层结构出现“空隙区”。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复肥增强了轮作,连作大豆叶片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完整性,增加了基粒数量和基粒片层数,为促进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创造了条件,相关分析表明,叶绿体基粒片层数与大豆植株营养生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连作大豆根际土及根系、冠部三要素含量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轮、连作大豆根际土及根系、冠部氮、磷、钾三要素含量的定期测定,发现根际土中,速效氮含量连作区略高于轮作区;速效磷含量变异程度大且无规律;速效钾含量连作区低于轮作,差异达显著水平(t=4.478,t0.05=4.303)。根系和冠部的全氮含量连作区均高于轮作区,冠部除鼓粒期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全磷含量鼓粒前连作区低于轮作区,盛花期差异达显著水平,鼓粒后基本无差异;全钾含量连作区均低于轮作区,差异达极显著水平(t=8.009,t0.01=3.169)。由此认为氮素不是限制连作大豆产量的因素;连作大豆快速生长期植株缺磷,应及早补施磷肥;大豆连作可导致缺钾,应增施钾肥。  相似文献   

5.
北美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引起的大豆猝死症与大豆胞囊线虫病联合导致大豆严重减产。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玉米、大豆轮作对降低猝死症的有效性,若轮作有利于大豆根部健康,则可以改进病害防治措施。试验田设在印第安纳商业用地,2003—2006年期间为玉米—大豆轮作两次循环,但是没有提供玉米—大豆轮作与大豆连作的产量效益对比。轮作区叶片和根部猝死症的严重程度均不低于大豆连作区。在某一试验点,与轮作相比,大豆连作抑制了猝死症的发生,但是大豆胞囊线虫大量繁殖。在另一试验点,大豆连作抑制了大豆胞囊线虫的繁殖,但是所有处理中猝死症均受到了抑制。数据表明,土壤抑制能单独影响猝死症的重要病原体。因为大豆胞囊线虫能够增强猝死症的症状,因此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也会减轻猝死症的发生程度。目前,由大豆+玉米构成的轮作系统易导致土传病害复合发生,因此,简单的玉米大豆轮作被认为不具有可持续性。虽然在此试验中大豆连作能抑制病害,但是由于试验以外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其他作物在内的轮作可能有利于提高大豆玉米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轮作系统对土壤细菌生理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豆连作引起土壤微生态变化,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试验研究了连作和轮作条件下,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茼、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和反硝化细菌4种细菌生理菌群差异.结果表明:大豆轮作系统条件下,麦-米-豆轮作和休闲区氨氧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高于大豆15年连作;轮作大豆反硝化细菌数量稍低于大豆连作.  相似文献   

7.
大豆轮作与连作对黑钙土酶活性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豆连作减产是制约大豆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拟通过对大豆连作、大豆-玉米轮作和大豆-高粱轮作制度下土壤酶活性及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阐明大豆轮作与连作对土壤生物学质量的影响.测定了与土壤碳、氮、磷、硫转化有关的9种酶的酶活性(a-半乳糖苷酶、B-半乳糖苷酶、a-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芳基硫酸酯酶),以及β-葡糖苷酶、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动力学参数.结果发现:大豆.玉米轮作全硫量降低幅度最大;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β.半乳糖苷酶、β-葡糖苷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与大豆连作相比有显著提高.大豆-高粱轮作制度下除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低于大豆连作外,其.它均与连作方式无显著差异.大豆-玉米轮作制度显著降低了β-葡糖苷酶和磷酸二酯酶的Km值,显著提高蛋白酶、磷酸单酯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Vmax值,以及磷酸单酯酶和磷酸二酯酶的Vmax/Km值.大豆-高粱轮作制度可以显著降低土壤脲酶的Km值,显著提高脲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Vmax/Km值.3种种植制度下,大豆-玉米轮作制度对酶活性的提高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8.
连作大豆根际土及根系,冠部三要素含量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桂萍  赵九洲 《大豆科学》1995,14(4):310-315
通过对轮、连作大豆根际土及根系、冠部氮、磷、钾三要素含量的定期测定、发现根际土中,速效氮含量连作区略高于轮作区;速效磷含量弈异程度大且无规律;速效钾含量连作区低于轮作,差异达显著水平(t=4.478,t0.05=4.303)。根系和冠部的全氮含量连作区均高于轮作区,冠部除喜粒期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全含量喜粒前连作区低于轮作区,盛花期差异达显著水平,鼓粒后基本无差异;全钾含量连作区低于轮作区,差异  相似文献   

9.
连作大豆根冠比增大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晶英  张红燕 《大豆科学》1997,16(2):136-142
通过对轮、连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的定期测定,发现连作大豆根、冠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轮作,根冠比(R/S,干重比)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连作大豆根系病虫害加重,磷、钾等元素亏缺,水分胁迫较重,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s)、脱落酸(ABA)的含量及比例变化导致冠部降低幅度大于根系,最终使根冠比增大。  相似文献   

10.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寄生真菌对大豆耕作系统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洁  许艳丽  姚钦 《大豆科学》2016,(3):461-467
大豆长期连作以后,随着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的增多,胞囊线虫天敌也在不断积累,逐步形成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真菌作为主要因子,在抑制性土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大豆长期连作对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的影响,以大豆22年定位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分离和鉴定了22年大豆连作、3年大豆连作和22年大豆轮作(小麦-玉米-大豆)土壤和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不同虫态寄生真菌。结果表明:大豆经过22年连作后,厚垣轮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a)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分离数量高于3年连作和22年轮作,其中厚垣轮枝菌的数量最高,每克土中含有1.5×104株,胞囊、卵和J2上分别分离到14,18和8株,显著高于3年连作和轮作。研究结果证明了大豆经过长期连作后,土壤中积累了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而厚垣轮枝菌可能是抑制性土壤中的主要寄生真菌。  相似文献   

11.
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l号生理小种后,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后,同一品种不同部位POD活性变化是不相同的,通过不同部位之间POD活性的变化来共同完成抵抗病原菌侵害的过程。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对铝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设置了不同的铝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对铝毒胁迫下的两个大豆品种(浙春2号、浙春3号)的根系生长和叶片的叶绿素荧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铝抑制了大豆的根系干重、根系总长度、根系体积的增加。在高浓度的铝处理下,根系生长7 d后就受到了明显抑制。对茎叶干重的影响在14 d铝处理后才得到表现,茎叶部出现铝毒症状滞后于根部。根尖的根系活力在10 mg / L的铝浓度下有所增加,增强了根系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能力。根系质膜透性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90 mg / L的铝处理下达到最大,植株受到严重伤害。低铝(10 mg / L)使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少量增加,高铝(90 mg / L)胁迫叶绿素含量降低,且叶绿素a下降的幅度大于叶绿素b。荧光参数的研究表明,随着铝胁迫的增加,Fo下降,Fm、Fv / Fm增大,植株抵抗逆境的能力下降,光合电子传递减小,最终导致光合速率下降。两个大豆品种具有基因型差异,浙春2号比浙春3号更耐铝。  相似文献   

13.
测土配方施肥对黑龙江省讷河市大豆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针对我市多数农民大豆生产施肥存在重氮、轻磷忽视钾的现状,结合测土配方项目工程进行大豆测土配方施肥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改善大豆主要经济性状、促进大豆健康生长、提高大豆产量和产值。扣除投入成本,测土配方施肥比当地习惯施肥净增产值76.8-118元/667m^2,平均98.65元/667m^2;较对照净增产值91.3-137.9元/667m^2,平均112.3元/667m^2。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大豆根内拮抗菌AF-67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筛选生防菌共436株,有生防性能71株,占16.3%,抑菌效果较好8株,占1.8%,能快速高命中率的获得具有防病效果好、抑菌谱广的生防菌株。内生菌AF-67与Fusarium oxysporum共培养时,能使其菌丝体及其分生孢子生长明显畸变。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AF-67被初步鉴定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15.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病原复杂,病原鉴定是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前提和基础。2019-2020年从山东省采集大豆根腐病标样432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大豆水渍状的根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了279株菌株,其中52株菌株为腐霉菌(Pythium)。对这52株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CoxII和β-tubulin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出3种腐霉菌,分别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林栖腐霉Pythium sylvaticum。这3种腐霉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占50%,终极腐霉P. ultimum占34.62%,林栖腐霉P. sylvaticum占15.38%,其中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为优势菌株。对这3种腐霉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发现3种腐霉菌均可侵染大豆,重复出大豆根腐病的症状。林栖腐霉P. sylvaticum作为大豆成株期根腐病的致病菌在国内是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大豆根腐病的抗病育种及其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豆应用“山大沃丰”生物有机肥试验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豆应用"山大沃丰"生物有机肥试验效果.该肥料具有营养全施用方便、肥效强、能提高大豆抗病、抗逆能力等优点.在海伦2008年试验,增产效果较好,山大沃丰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加生物高钙乳酸叶面肥、有机肥加光合细菌叶面肥增产分别为6.0%、8.4%、 7.5%.  相似文献   

17.
控制重迎茬大豆减产农艺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1994 ̄1996年在黑龙江省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西部风沙干旱土区,北部高寒黑土区,中部和南部黑土区进行了对抗重迎茬大豆品种筛选,控制重迎茬减产农艺措施和有效制剂试验研究。通过三年五个生态区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各区种植,耐抗重迎茬大豆土传奶部病虫害、丰产性好的品种,如嫩丰15、抗线1号、合丰35、黑农39、黑交92-1544和绥农10、黑农35等。缓解剂加施钾肥,增施有机肥,破垄夹肥和深公,多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3年7项次的大豆常规施肥与钙肥的不同加量的效果试验,研究了大豆施用钙肥的增产效果和效益。结果表明,适量增加钙肥的施用对大豆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增产与效益表现为8kgCaO〉10kgCaO〉5ksCaO〉2kgCaO〉CK〉15kgCaO〉20kgCaO。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大豆根系响应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oybean cyst nematode,SCN)胁迫的差异蛋白图谱,从分子水平探索大豆抗SCN的抗病机制,本研究以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哈尔滨小黑豆和感病材料辽豆10号的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SCN胁迫下的大豆根系进行差异蛋白质学分析。结果表明:SCN胁迫下,抗、感池材料蛋白表达发生了变化。双向电泳共检测到400余个蛋白点,抗病池材料中有3个蛋白点表现为含量上调3倍以上,9个蛋白点表现为含量下降3倍以上,抗病池中特异表达的蛋白点有6个,感病池中特异表达的蛋白点有10个。其中的16个蛋白点被鉴定,它们分别参与了植物自身的防卫反应、能量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调控等多个生理生化过程。这些上调或下调的蛋白都是复杂的蛋白调控网络中的一部分,在植物的抗病反应中协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基因型大豆nf37和冀黄13为材料,水培法研究大豆根系周围的酸化现象,并通过对大豆根干重、根冠比以及植株中磷含量的测定来探讨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枸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大豆的根系均能主动向外界环境分泌H+;经HPLC分析得出,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是主要分泌的有机酸;当向培养介质中添加枸溶性磷肥后,不同基因型大豆均可有效利用这一难溶性磷肥。无论是H+分泌量、有机酸分泌量还是对枸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耐低磷基因型大豆(nf37)都显著高于磷敏感基因型大豆(冀黄13)。表明,低磷胁迫均导致不同基因型大豆根系向介质中分泌H+和有机酸,同时还诱导大豆根系的加速生长,各项指标在耐低磷和磷敏感大豆基因型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枸溶性磷肥吸收、利用效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