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肥力水平对水稻苗期生长及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奕林  王兴祥 《土壤》2009,41(4):620-62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水稻土种植条件下,水稻苗期生长及其N素吸收同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高肥力土壤中水稻的苗期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低肥力土壤,主要表现为根生物量的差异,而且高肥力显著增加了水稻根数,但对水稻根冠比无显著影响.高土壤肥力对水稻N素吸收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N素利用率,但并无显著影响.与低肥力红壤水稻土相比,水稻在高肥条件下叶片和根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均显著提高,显著促进水稻对N素的吸收同化.因此,适当提高和改善红壤水稻土肥力对红壤区水稻生长及N素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壤区不同肥力水稻土根际硝化作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奕林  王兴祥 《土壤学报》2012,49(5):962-970
通过根际培养箱(三室)——速冻切片技术研究了红壤地区高、低两种肥力下水稻苗期根表、根际和土体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和硝化强度,以及水稻生长、氮素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肥力水平对水稻根表和根际土壤铵态氮(NH4+-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高肥力显著提高土体土壤NH4+-N含量,以及根表、根际和土体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及硝化强度。两种肥力水稻土硝化强度最大值均出现在距根表2 mm处,分别为0.20和0.31μmol kg-1 h-1。土体土壤硝化强度随距根表距离增加而降低,低肥力土壤在距根表10~40mm处时硝化强度接近本底值,而高肥力土壤在距根表20~40 mm处时接近本底值。与不种水稻的CK相比,种植水稻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硝化强度。高肥力能显著改善水稻生长,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尤其显著促进根系生长及通气组织发育。由于红壤稻田肥力水平的差异造成水稻根际硝化强度以及水稻吸收NO3-的差异,导致高肥条件下水稻显示出更强的生长势和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因此,合理提高红壤稻田肥力水平对改善红壤区水稻根际土壤硝化作用及水稻氮素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稻和两种野生植物对酸性硫酸盐土耐性及矿质元素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性硫酸盐土是发育于还原性硫化物成土母质的一种恶劣土壤类型,虽然其分布区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水稻生长,但由于土壤条件限制,水稻生产潜力难以发挥。为筛选出适应该土壤的水稻品种,在酸性硫酸盐土(pH 3.69)上种植了240个水稻品种,但是所有水稻品种均未获得经济产量,却发现两种野生植物在该土壤中生长茂盛。经形态和分子鉴定,两种野生植物为野荸荠(Eleocharis kuroguwai)和五棱飘拂草(Fimbristylis quinquangularis)。进一步分析了水稻和两种野生植物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性质、根部和地上部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根际土壤pH、交换性铝和有效锰含量不能解释水稻和两种野生植物耐性差异,锰毒和缺氮亦不是酸性硫酸盐土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而植物地上部矿质元素含量与植物耐性差异相关。铝毒、铁毒和较低的养分(磷、钾、钙、镁)吸收是酸性硫酸盐土中水稻生长不良的主要因子。相反,两种野生植物对铝毒和铁毒的耐性较强,对养分吸收能力较强,所以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水稻土供硅能力及硅肥肥效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辽宁不同类型水稻土供硅能力及硅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pH4醋酸缓冲液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硅含量能够反映非碱性水稻土的硅素肥力水平 ,但不能够反映碱性水稻土的硅素肥力水平 ,碱性水稻土测定结果高 ,但硅素肥力水平低。施用硅肥能够增加植株体内硅的含量 ,改善水稻的生长状况 ,提高水稻的产量 ,增产幅度最高可达 3 0 .1%。  相似文献   

5.
不同肥力红壤水稻土根际团聚体组成和碳氮分布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春玉  刘萍  刘明  吴萌  李忠佩 《土壤学报》2017,54(1):138-149
研究水稻种植期间表层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对揭示人为耕作的影响、认知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不同肥力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田间根袋试验,分别于水稻插秧前、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采样,分析了水稻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全氮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低肥力土壤团聚体以0.25 mm大团聚体为主(56.2%~64.0%),0.25~1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高;除1~2 mm粒级外,水稻生育期内根际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均有显著变化;取样时期、根际作用与取样时期的交互效应对0.25~1 mm和0.053~0.25 mm粒级含量有显著影响。高肥力土壤中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59.8%~72.0%),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比例最高,取样时期显著影响0.25 mm大团聚体含量,根际作用与取样时期的交互效应对2 mm粒级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与非根际相比,根际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率较低,平均重量直径(MWD)较高,种植水稻有助于提高根际土壤的稳定性。两种肥力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1~2 mm粒级最高,0.053~0.25 mm粒级最低,大团聚体中显著高于微团聚体。根际土壤中,水稻成熟期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插秧前无显著差异,而分蘖期和孕穗期有明显波动;水稻的生长降低了大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对高肥力土壤的影响更为显著。总体而言,低肥力土壤中,根际作用主要影响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取样时期影响团聚体碳氮含量;高肥力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和碳氮分布受根际作用和取样时期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太湖地区水稻土的物理特性与少免耕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赵誠斋 《土壤学报》1989,26(2):101-108
本文从土壤物理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关系探讨了耕作的要求.土壤水分能量特性可被机械扰动改变,这是导致土壤粘闭的重要原因.水稻土的含水量和有效水均以表土高,而下层低,含水量和容重成线性负相关(n=62,r=-0.909**).土壤扰动可提高持水量,长年免耕在干旱年份可能会出现水分不足问题.土壤含水量、气容量和机械强度三者的变化相互联系.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小麦生长最佳范围是在水分吸力0.02-0.5巴内,而田间持水量大于塑性限,所以秋季耕作必然导致土壤粘闭.免耕土壤的容重一般在1-1.25g/cm3之间,是稻麦生长的较佳环境,所以水稻土本身存在适合稻麦免耕生产的条件.根据水稻和三麦分别52和23组次对比试验,水稻免耕增产19斤/亩,三麦49斤/亩,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田地区连续三年免耕土壤不恶化,囊水型土壤第二年开始有变差趋势,但产量不减低.免耕有保护土壤结构的作用,但不利于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水稻控释氮肥效应及其氮素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戴平安  聂军  郑圣先  肖剑 《土壤通报》2003,34(2):115-119
田间试验在湖南的衡山县和长沙县进行,探讨了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上水稻控释氮肥对早、晚稻的增产效果和肥料氮利用率。结果表明,在肥力水平较低的水稻土上施用水稻控释氮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应当增加施用量;在肥力水平较高的水稻土上,水稻吸收土壤氮较多,肥料氮的吸收量与增产作用自然减少,应适当减少施用量。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水稻控释氮肥较等氮量尿素增产4.4%~16.4%。较无氮区增产13.8%~74.5%。水稻控释氮肥在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中早、晚稻的利用率为69.7%~86.9%,平均比等N量尿素高37.6%,且水稻控释氮素利用率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有关。水稻控释氮肥作一次性全量基肥施用,氮素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尿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水稻生育期内红壤稻田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硝化势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技术,通过特异引物检测amoA基因拷贝数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红壤稻田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AOA)的数量变化,并测定了土壤潜在硝化势。结果显示:红壤稻田土壤中AOA数量显著高于AOB,二者比例在1.6~120.7之间;红壤稻田根层土中AOA数量显著高于表土,随水稻生长根层和表土中AOA数量均逐渐增加,且根层土中增加幅度更大;在水稻生长前期表土中AOB数量较多,孕穗期后根层土中AOB数量显著增加且高于表土。水稻生长期内土壤潜在硝化势也具有逐渐增加趋势,且根层土潜在硝化势增加幅度更大。根层土中潜在硝化势与AOB和AOA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表土中潜在硝化势只与AOA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红壤稻田土壤中AOA数量更为丰富,且与硝化作用的关联程度更为密切,证实了氨氧化微生物在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二滩水电站移民区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农耕地土壤水分性质与抗旱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土壤肥力水平相对较高的菜园土和水稻土相比较,安置区土壤层次性被打乱,无保水性的犁底层存在,水分渗漏强;土壤最大吸湿水,萎蔫系数,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与土壤〈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呈正相关,土壤保水性能主要取决于土壤〈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只有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良好的土壤,才能很好地协调土壤保  相似文献   

10.
二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土壤肥力水平相对较高的菜园土和水稻土相比较,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土 壤有机质含量极低为4.08~4.39g/kg,腐殖质仅占有机质含量的3.73%~7.15%,微生物数量少;土壤粗骨性强,<0.01mm土壤物理性粘粒的团聚度仅为10.4%~28.9%,土粒分散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性弱,水分蒸发损失大,土壤干旱较其他区域土壤更为严重;各种养分包括全N、P、K和有效N、P、K,微量元素B、Mo、Cu、Zn、Fe、Mn缺乏或严重缺乏。以土壤培肥和节水、抗旱为核心的高产高效综合农业技术的应用是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移民稳定安置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绿萍的增产和改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有机肥源是夺取当季作物高产和改良土壤的重要一环.绿萍是一种水生绿肥,具有固氮(通过体内共生蓝藻的作用)及繁殖力强的特性.我国稻田养萍的历史相传已有两个世纪(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编,1976),浙江、福建、四川、广东、广西部分地区早有利用绿萍作为肥料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水稻土肥力特性的微形态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升賡  金光 《土壤学报》1982,19(4):383-395
水稻土是我国的一种主要耕作土壤,分布面积广,土壤类型多,肥力特性多种多样.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识土经验[9]1).多年来我国许多土壤工作者曾相继从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角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土的肥力特性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水稻土的排水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云生 《土壤学报》1983,20(3):214-224
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十分悠久,种植面积亦甚广.水稻土遍及全国,南起热带的海南岛,北至寒温带的黑龙江,东自台湾省,西到新疆、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约三亿九千万亩.据1980年的统计[3],1979年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总面积的28.4%.  相似文献   

14.
苏南五种水稻土的肥力与作物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各不相同的肥力,这对其上种植的各种作物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构成不同的产量与品质.反过来,种植不同的作物也对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土壤与作物的这种相互关系是土壤肥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因土种植、合理利用和培养土壤的实际措施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水稻土供硅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硅肥对水稻的增产作用,在日本早就有了肯定的结果[1]。近年来试验证明,在我国南方部分土壤上,水稻施用硅肥有增产效果[2]。为了明确水稻施用硅肥肥效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提出我国南方水稻施用硅肥有效的土壤和植株指标,本文对我国长江以南主要类型水稻土供硅水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王敬华  于天仁 《土壤学报》1983,20(3):286-294
Aslyng[2]和Schofield[5]提出了“石灰位”的概念.石灰位的数学表示式为pH-0.5pCa,它是土壤中石灰[Ca(OH)2]的数量的一个函数.以后,一些学者研究了石灰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季国亮  王敬华 《土壤学报》1978,15(2):182-186
碳铵粒肥深施,是减少碳酸氢铵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做到合理施肥,了解碳铵粒肥在土壤中的释放和NH4+的扩散情况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必须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来测定粒肥附近各点NH4+的浓度.我们应用微电导法、微铵和微pH玻璃电极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水耕条件下,针铁矿的铝同晶替代减弱和导致水稻土中针铁矿的铝同晶替代量的明显降低,且随水稻土发育度的提高而降低。水稻土发育过程中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水稻土特殊的成土条件;而且反映了水稻土成土过程的特点。因此,水稻土诊断层中针铁矿的铝同晶替代量可作为划分亚类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据本研究结果,暂拟本区渗育型水稻土渗育层中针铁矿的铝同晶替代量为9-18mol%;而潴育型水稻土潴育层中针铁矿的铝同晶替代量则小于9mol%。  相似文献   

19.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黄棕壤和灰潮土上进行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变化的研究表明:1.水改旱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矿质部分的复合,增加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旱改水则使游离态有机质增多。2.水改旱后,土壤所复合的腐殖质中紧结态的相对较多,同时松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的易氧化部分增多,能促使结合态腐殖质的氧化更新;旱改水后,松结态腐殖质相对增多,以及松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的难氧化部分增多。3.水改旱后可导致土壤腐殖质组分上的差异,即HA-B/FA-B的比值升高;HA-A/FA-A的比值下降。4.水改旱后土壤碳、氮含量除细粘粒复合体中有增加外,其他粒径复合体中的都减少了,而磷、硫含量在粗粘粒和细粘粒复合体中均有明显增加,说明水改旱有利于缩短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硫养分的循环周期,促进其易矿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