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冬油菜区10省12县(市)13个地点,经过3—5年调查与试验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1.秋季冬油菜苗期油菜田内的迁飞蚜虫主要是油菜蚜虫,在三种油菜蚜虫中,以萝卜蚜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冬油菜区都是优势种;桃蚜分布也很广泛,但数量比萝卜蚜要少很多,他主要发生在北方冬油菜区,是该区的优势种之一,其次是云南高原,其他产区较少;甘兰蚜主要发生在云南高原区,是该区优势种之一,其他产区极少或没有发现。除油菜蚜虫之外,其他蚜虫在长江流域油菜产区和北方冬油菜产区也有相当大比重,特别是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北方冬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提出了“调整播种期,重视苗期治蚜,隔离毒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抗病栽培”的综合防治方法。就其方法而言,与长江流域区具有共同性。但侧重点和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这是由北方冬油菜区的特点所决定的。 1.北方冬油菜区秋季气温下降迅速,病毒病的为害程度与油菜播种期关系非常密切,调整播种期是预防油菜病毒病的一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皖中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份,是中国冬油菜区油菜病毒病常发重病区之一。据1981—1985年在芜湖调查,5年大田油菜平均发病率为16.7%其中有2年在20%以上,严重田块发病率高达60%以上。据作者与中国农科院油科研究所取样鉴定,本地区油菜病毒病的病原病毒中芜菁花叶病毒(TuMV)占92%。据5年试验和调查,本地区病害流行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油菜蚜虫是油菜的主要虫害之一。油菜受害后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叶片卷缩变形,传播病毒病,严重受害田往往成片枯死,对油菜生产影响极大。 油菜蚜虫主要有罗卜蚜(Lipaphis ery simi [Kaltenbach])、桃蚜(Myzuspersicae [Sulzer])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innaeus])。据调查,干旱年蚜害明显高  相似文献   

5.
蚜茧蜂是蚜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明确保山市越冬蚜虫的种群消长及蚜茧蜂的越冬情况,调查了该地2015年1—3月及12月越冬蚜虫的发生及蚜茧蜂寄生僵蚜的情况。结果表明,1—3月保山市越冬蚜虫指数呈增长趋势。其中,保山市隆阳区和施甸县的越冬蚜虫种群发生量较大,蚜情指数介于5%~30%之间。2015年12月中、下旬,隆阳蚕豆、龙陵青菜、腾冲油菜、施甸油菜和昌宁油菜上越冬蚜虫的无翅蚜虫口密度分别为317.39、268.80、84.80、79.98和9.10头/株,隆阳区显著高于其他县;龙陵县青菜上的有翅蚜种群数量显著多于其他4个区(县),其虫口密度为20.70头/株;施甸县油菜上的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的虫口密度为8.68头/株,显著高于其他区(县),其次为龙陵县和隆阳区,其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的僵蚜数量分别为2.60头/株和1.30头/株,二者差异显著。腾冲市和昌宁县的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僵蚜数量最低,但该地有蚜茧蜂成蜂活动。说明保山市冬季适合蚜茧蜂生存,可用于防治蚜虫。  相似文献   

6.
棉花抗枯萎病品种抗性稳定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原学研究证明新疆哈密瓜花叶病主要由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黄瓜花叶病毒(CMV)、南瓜花叶病毒(SqMV)引起,大田发病以 WMV-2为主。研究证明 WMV-2的介体主要为麦二叉蚜、苜蓿蚜、桃蚜、伞形蚜,其次是麦长管蚜、叶虫甲。CMV 的介体有桃蚜、苜蓿蚜、伞形蚜。SqMV 的介体为叶(虫甲)。哈密瓜在田间感染病毒的时间与上述蚜虫开始迁飞的时间有相关性。有翅蚜的发生、消长与田间发病成正相关。6月份降雨量与病害发生,有翅蚜消长成反相关。据五家渠、昌吉等地区调查,WMV-2的自然寄主有蚕豆、豌豆、西葫芦,它们的发病时间比甜瓜早。  相似文献   

7.
根据油菜病毒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对北方冬油菜病毒病的防治,提出“调整播期、重视苗期治蚜、隔离毒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抗病栽培”的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病毒病是蚜虫传播引起,其防治应着重于早期防治蚜害。1980年以来,我们在研究此病流行规律的同时,进行了生产防治  相似文献   

8.
1980—1985年,在北方冬油菜区的陕西永寿,长江流域冬油菜区的四川什邡、湖北武汉、广济、湖南攸县、安徽芜湖、江苏太仓、浙江鄞县,华南冬油菜区的福建建阳、广西临桂、云贵高原冬油菜区的云南玉溪和通海共10省(区)12县(市),按共同试验计划,研究了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和预测预报方法,以后又经1986—1988年补充试验和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9.
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容易由几种蚜虫以口针携时和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我们曾描述过TuMV或CMV在桃蚜、棉蚜、甘兰蚜和萝卜蚜上的传播效率和保持期。观察结果表明TuMV由桃蚜和棉蚜传毒效率很高,CMV的棉蚜传播效率高,但很少由桃蚜传播。本文进一步报道蚜虫从TuMV和CMV双重浸染的植株  相似文献   

10.
蚜虫迁飞动态与辣椒病毒病流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江苏省泰县和南京城郊辣椒病毒病的优势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次为烟草花叶病毒(TMV),此外还鉴定了一种蚕豆萎蔫病毒(BBWV)。辣椒病毒病发病株率随迁入辣椒田内有翅蚜总量的增长而增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蚜虫迁飞高峰后20天左右出现辣椒发病高峰。田间最有效的传毒介体为桃蚜、萝卜蚜、禾谷缢管蚜,它们的迁飞高峰都在5月中、下旬,此时正值辣椒感病阶段,对发病率和产量影响较大。5月中旬至6月中旬置放田间的辣椒苗发病率最高,说明此时迁入田间的有翅蚜传毒最为有效,此期间是阻断蚜虫传毒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油菜蚜虫混合种群损失当量与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自然开放式大田系统调查,对油菜蚜虫混合种群为害损失进行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混合蚜群特征的综合度量指标——“累积蚜量为害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菜蚜虫混合种群损失当量及其模似模型,得三类蚜虫的为害当量。即:①苗期,桃蚜:萝卜蚜=1:0.8834;②苔花期,桃蚜:萝卜蚜:甘蓝蚜=1:1.1282:1.3725;③荚果期,桃蚜:萝卜蚜:甘蓝蚜=1:1.7394:2.5298。并组建了混合种群损失(?)量模型与多元回归模型,制订了油菜蚜虫混合种群的复合防治指标。通过对1991—1992年田间实际应用(?)表明,二模型的决策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与田间实际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12.
伞形蚜Aphis umbrella(Borner)在我国尚未见报道。1980年在新疆五家渠一种锦葵科多年生植物上观察到一种蚜虫,传毒试验证明它可以传播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从此,被列为瓜类病毒的主要介体之一。1985—1986年作者对该虫的生活周期、寄主、传毒习性及天敌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冬油菜区9省12个地点,共用20个品种在8年时间中作了62个油菜播种期与病毒病关系试验,共计310期。结果表明: 就整个冬油菜区而言,油菜角果发育期病毒病发病率是随播种期延迟而渐次下降的,二者的线性关系极显著。在各地正常播种期前后各延伸二旬范围内,播种期每推迟一句,发病率平均降低4.8%,但在不同油菜产区,这种相关性和相关形式有很大差别。在北方冬油菜区病毒病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成减速度下降,二者成对数曲线关系,是全国各油菜产区中,播种期对病毒病影响最大的地区。长江流域病害与播种期关系也很明显,二者成线性回归关系,病害随播种期后延而下降的速度不及北方冬油菜区。此区的中、下游地区,播种期对病害的  相似文献   

14.
秋季大白菜是京津最主要蔬菜,蚜传芜菁花叶病毒病的流行是影响大白菜生产的重要病虫害之一。而苗期感病更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芜菁花叶病毒是蚜虫口针带毒型(stylet-borne)病毒,传毒所需时间极短,一般化学农药治蚜起不到防病的效果。秋菜苗期感染病毒病主要是带毒有翅蚜从田外侵入造成的,本田发生有翅芽扩散迁飞了成为病毒病的再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采自我国内蒙古丰镇县13个春小麦病株标样进行4种蚜虫连续传毒比较,不同温度饲毒和接种试验,薄膜饲毒,2种蚜虫成若蚜传毒比较和血清学酶标试验等,明确我国内蒙古丰镇县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为由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有效传播的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对于这个株系,禾缢管蚜与玉米蚜是不能传播的。这种株系在我国冬麦区春麦区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6.
吴红波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07,33(6):121-123
研究了贵州省烟田蚜虫的种类,结果表明:迁入到烟田的蚜虫隶属9种,其中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麦长管蚜(Macrosiphum miscanthi)占诱集蚜量的90%以上,尤以桃蚜数量最大,是烟田传播病毒病的主要蚜种,能传播多种烟草病毒病。试验结果还表明,单作烟田和毗邻油菜的烟田病毒病发病较高,麦套烟的发病较轻;甘蓝蚜、豆蚜和萝卜蚜基本上不能在烟叶上定殖。  相似文献   

17.
油菜蚜虫是油菜的主要害虫,它不仅对油菜造成直接危害,而且还能传播病毒,使油菜发生病毒病。田间油菜蚜虫发生数量多少,与油菜长势、生育期和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亢菊侠  杨林  兰文学 《植物保护》2021,47(5):164-170
植物病毒与介体蚜虫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前人关于植物病毒对蚜虫调控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毒通过寄主植物对蚜虫的间接影响上,未见植物病毒对介体蚜虫适合度直接调控的报道。鉴于此,我们以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为试虫,以其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GAV(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GAV,BYDV-GAV)为测试病毒,以全纯人工饲料加入BYDV-GAV病毒提取液饲养麦长管蚜4 d,使之在不接触寄主植物条件下获毒,然后分别在全纯人工饲料和无毒小麦叶片上继续饲养,直至死亡。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毒小麦叶片饲养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麦长管蚜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生活史参数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降低,繁殖力显著增加;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净繁殖率、周限增长率显著增加,平均世代周期显著降低。在全纯人工饲料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仅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下降,而其他生活史参数及种群参数均无显著差异。说明BYDV-GAV使得介体麦长管蚜在小麦叶片上的适合度显著提高,这是由麦长管蚜与寄主植物互作引起的,而病毒对介体麦长管蚜的适合度无直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奚启新  郭景泉 《昆虫天敌》1992,14(2):65-66,68
蚜虫既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又是大豆病毒病的重要传播介体。每年因蚜虫的直接为害和其传播大豆花叶病毒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因此,测定有关杀虫剂对蚜虫的防治及其对天敌的毒性,合理用药,保护天敌,达到既控制蚜害又减轻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测定了八种杀虫剂对危害大豆的三种蚜虫的杀伤效果和对二类天敌的毒性,从中选择出了适宜的药剂。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绿色食品双低油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是中国的冬油菜主产区,是世界最大的双低油菜生产带。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油菜优势产业带建设的不断深入,凸现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油菜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制约了产业优势的有效发挥。文章系统分析了该区域油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深入阐述了绿色食品与双低油菜的内在联系、以及长江流域发展绿色食品双低油菜产业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