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根据当前水稻病虫发生实况及未来天气趋势综合分析,预计2011年水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呈偏重发生态势,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二代螟虫、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其中稻瘟病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3(4)级),发生面积300万亩次,其中穗颈瘟发生面积150万亩左右,重发区域主要在川东北及盆周稻瘟病常发区。稻曲病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400万亩,川西、川北发生较重。纹枯病预计偏  相似文献   

2.
《种业导刊》2009,(9):43-43
受持续高温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华南、江南、西南等水稻主产区病虫害发生加重。截至8月26日,全国19个省(区、市)水稻重大病虫已发生7.9亿亩次,其中,稻飞虱发生2.3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发生1.9亿亩次,稻瘟病发生3400万亩次,其他重大病虫发生3.36亿亩次。针对当前水稻病虫发生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3.
<正>7月24日以来,受"麦德姆"台风影响,江苏各地普降中到大雨。据天气信息,今后一段时间仍以阴转多云和雷雨天气为主,空气湿度大。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王才林研究员提醒:这种阴雨、高湿天气,加上目前水稻正值分蘖盛期,适合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近期要加强田间发病情况的监控,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尤其是丘陵山区地势低洼和稻瘟病菌源多的田块以及群体大的高产田块,要特别注意防治这两种病害。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以叶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  相似文献   

4.
水稻中后期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我国部分地区单季稻面积大量上升。由于单季稻生长季节长,条件适合多种病虫为害,因此,单季稻的病虫比双季稻要严重。目前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的中后期主要病虫,仍以水稻螟虫(以二化螟为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稻曲病,以及杂交稻后期综合症等。根据近年各地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经验,要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保证水稻丰收和生产出安全稻米,对水稻中后期主要害虫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问:水稻刚开始破口,现在在下小雨,能否等几天雨停了再用三环唑防治穗颈瘟?答:江苏省水稻主栽品种总体对穗颈瘟的抗性不佳,一旦气候条件适宜,尤其是破口扬花期遇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有大流行的潜在威胁。气温20~30℃,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稻株表面长时间有水膜,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瘟病往往大发生。穗颈瘟重在破口期用药防治,发病后再用药效果很差。水稻破口期遇持续阴雨天气,应抓住雨停间隙施药防治穗颈  相似文献   

6.
<正>稻瘟病:根据水稻生育期和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和谷粒瘟。预防稻瘟病,可在水稻分蘖初期每亩用3%壳寡糖水剂50毫升加水30公斤喷雾。分蘖盛期遇连阴雨天气,稻田出现病株时,可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30克,或2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40~50毫升,或3%壳寡糖水剂70毫升,加水30公斤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 据浙江省农业厅植保总站预测,今年该省单季晚稻病虫有重发趋势,特别是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峰次多、迁入量大,当前田间虫口基数高,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在浙中南部丘陵山区和浙西地区大发生,褐飞虱已具备后期大发生的虫源基数;今年台风活动频繁,多雷阵雨天气,虫害危害期长,加上主治药剂吡虫啉产生抗药性,如不抓好防治,极易造成晚稻中后期水稻病虫的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抽穗期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应普遍用药防治稻瘟病,对易感病品种,应在破口期(全田水稻破口10%~15%)和齐穗期(全田水稻80%穗子抽出),两次用药防治。适用药剂有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其中稻瘟灵、三环唑等药有极强的内吸传导性,一般施药后有2~3小时不下雨,防效就能得到保证。雷阵雨天气可以根据情况,趁雨隙喷药。雨后稻叶上有水时,宜适当减少用水量,细喷雾或者用弥雾机喷药。这样,高浓度的药液落到有水的稻叶上,  相似文献   

9.
1974年,贵州省化工研究所首次发现了杀虫双对水稻螟虫的毒杀活性。并成功将其开发。杀虫单与杀虫双母体结构相同,均属沙蚕毒素类化合物。1983年六六六停产后,杀虫单(双)因对人畜和水生生物安全、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高效、价格低。成为近20年来防治水稻螟虫的首选药剂,在许多地区呈连续单一使用局面。  相似文献   

10.
李颖  李娟  唐义  李丹 《种子世界》2021,(9):0072-0074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产量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调整水稻结构,优化水稻产业布局,促进优质水稻的发展,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水稻是贵州省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常年占总粮食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随着水稻面积的扩大,水稻病虫害逐渐呈加重趋势发展,进一步增加了治理的难度。病虫害防治技术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文中首先分析了水稻病虫害具有逐年加重、造成损失大、新病虫害发生等特点,增加了病虫害治理难度。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选种、水稻种子处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耕作模式,以及当前贵州省省水稻病虫害技术研究发展方向,为地方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品种水稻稻瘟病发病情况与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元阳传统水稻品种‘月亮谷’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将‘月亮谷’和‘日本晴’种植于元阳梯田土和温室土中,‘月亮谷’、‘红阳3号’、‘蒙古稻’、‘日本晴’和‘越光’种植于元阳梯田土和东港稻田土中,在水稻生长到三叶一心期时,进行稻瘟病接菌处理,同时对种植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各理化指标与不同水稻品种稻瘟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日本晴’在两种土中的稻瘟病病情指数为29.07%和29.63%,是‘月亮谷’的两倍(12.04%,14.81%);元阳梯田土有效磷含量与‘月亮谷’‘日本晴’病情指数相关性指数分别为-0.945,-0.946。东港稻田土有效磷含量是元阳梯田土的2.68倍,呈极显著差异(p<0.01)。‘月亮谷’、‘红阳3号’、‘蒙古稻’病情指数在东港稻田土中分别比在元阳梯田土中增加了10%、25%、15%,‘越光’‘日本晴’分别降低了7%、15%。元阳水稻品种在元阳梯田土中均发病较低,而在东港土中发病程度加剧。说明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碱解氮均有显著的相关性。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元阳梯田土壤与当地水稻品种抗稻瘟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了梯田土壤对当地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稻瘟病的菌丝悬浮液提取稻瘟病菌毒素,以毒素浓度、毒素处理根尖的时间及不同品种进行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毒素处理的不同水稻品种间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而不同毒素浓度处理及不同处理时间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对另外13个水稻品种在毒素抗性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有较强的毒性作用,感病品种经毒素处理后细胞死亡率极显著的高抗病品种,细胞死亡率与稻穗颈瘟发病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这为快速鉴定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究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在不同生态稻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多基因型种群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选用参试品种‘尤群6号’、‘南八糯’和对照品种‘红优7号’开展田间试验,通过抗病性、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尤群6号’(0.40~0.95 kg/m2)和‘南八糯’(0.81~1.04 kg/m2)在4个稻区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尤群6号在文山地区表现除外);田间发病总体较轻,个别品种在局部试验点表现有差异,‘尤群6号’在文山稻瘟病发生 (DI=48.66)和粳稻区楚雄稻曲病发生相对较重,仍需继续种植综合观察;品种生育期随试验点海拔的升高而缩短,株高随月平均气温升高而增高,品种内株高变异系数介于1.97~6.13之间。研究表明参试品种在籼粳混栽区红河表现最佳,籼稻区德宏表现较好,在文山、楚雄田间表现有待继续评价;总体上,表现出较好适应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区划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提高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水平,切实减轻稻瘟病危害,采用GPS和GIS定位、系统监测和普查、品种抗稻瘟性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区划、精准勘界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首次明确了南充市稻瘟病的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探明了水稻稻瘟病菌越冬后的初始侵染源(即始见期)地点、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和特点,明确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在田间存在4个流行高峰期,其中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5月底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2;建立了孕穗末期病田率和蜡熟期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对其成因探讨发现,导致南充市近年水稻稻瘟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水稻品种抗稻瘟能力的降低或丧失、稻瘟病菌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增加与更强致病力的小种出现;温度适宜和阴雨寡照偏多是造成稻瘟病在南充市流行的外因。2001—2015年,全市水稻稻瘟病短期预报准确率达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7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促进稻瘟病防效提高15%~30%。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基因型集成品种群体(由多个类似表型的单基因型品种或品系组成)和单基因型品种群体,分析两种群体中的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发病情况。将这两种群体植株上所采集标样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获得各菌株指纹图谱,并将其划分为若干单元型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稻瘟菌多样性指数范围在集成品种群体内为0.521~0.603,在单一品种群体内为0.319~0.705,说明两种群体内的病菌多样性没有差异,稻瘟菌多样性在抗性弱的品种内低,抗性强的品种内高。病害调查结果表明,集成品种的实际病穗率低于预期发病率,差异极显著。由于集成品种群体中含有抗性强材料阻止了致病菌的扩散,从而控制了病害。进一步证实了种植集成品种是一条控制稻瘟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21个稻瘟菌株毒力与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的系统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42个水稻品种进行人工离体叶片接种,明确供试水稻品种对21个稻瘟菌株的抗普和病级并在此基础上对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作了初步研究。分别按供试21个稻瘟菌株毒力差异和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的多个抗性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稻瘟菌株分为七类,其菌株毒力差异显著,菌株毒性频率和平均毒力之间呈现高度负相关。把水稻品种分为七类,其中第三类的第一组抗性最好,抗普在85%~100%,病级4.0以下。结果对选育水稻抗瘟新品种、合理布局区内抗性水稻和防治稻瘟病爆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叶片光合性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旨在探明中熟籼稻在品种改良过程中籽粒产量和叶片光合性能的变化特点。以江苏省近70年来不同年代在生产上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50-6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1世纪00-10年代(超级稻) 4种类型,研究其产量、冠层结构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品种的改良,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不断提高。群体总颖花量、面积指数和粒叶比显著增加,叶基角减小,群体透光率、光合势(绿叶面积持续期)、抽穗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PSII最大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以及荧光与非荧光淬灭系数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PSII最大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以及荧光和非荧光淬灭系数与结实率或粒重呈显著相关。表明在品种改良过程中,株型和叶片光合性能的改善是中籼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000万ha,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生物灾害是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为害虽经防治仍然造成经济损失400-500万t。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是中国水稻生产上为害严重的几种重要的病虫害,2001-2004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8500kha次,其中2003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72。5%。近年来水稻病虫在全国的发生特点表现为:一、大部地区病虫害发生较重,重大病虫暴发强度大。发生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发生程度中等以上的有稻飞虱、水稻纹枯病;二、次要病虫上升,为害加重。一些过去偶发性的次要病虫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等,发生面积扩大,发生程度明显上升,已经或正逐渐上升为重要病虫害;三、发生面积较大,波及面广。2004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厄尔尼诺事件将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近年来,随着粮食种植效益的提高,早稻面积将继续回升,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将进一步加大,对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有利;部分地区部分高产、优质但易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种植,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131个品种,对稻瘟病抗性与品质诸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地早粳水稻品种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1967,达到显著负相关;叶瘟、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垩白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026和0.1995;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276和0.2240;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度除人工鉴定穗颈瘟外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789,穗颈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630。叶瘟抗性与水稻品种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2159,达到显著负相关;稻瘟病抗性与水稻品种蒸煮品质、食味品质相关性因试验方法而不同,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在人工鉴定条件下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性。因此,在寒地稻区选育优质、高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不同穗型粳稻穗部稻曲病发生情况及其与病害的相关性,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调查分析了不同穗型粳稻稻曲病病穴率、病穗率、病情指数、抗性频率、病粒空间分布以及一、二次枝梗特征等。结果表明,不同穗型稻曲病发生程度不同,弯穗型稻曲病病穴率、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半直穗型次之,直穗型最高,稻曲病发生呈直穗型>半直穗型>弯穗型的规律。弯穗型中10.76%表现为免疫,70.59%表现为抗性,半直穗型52.13%表现为抗性,直穗型19.62%表现为抗性。不同穗型水稻上病粒分布规律不同,弯穗型和半直穗型水稻病粒分布规律为中部>上部>下部,直穗型水稻病粒分布规律为中部>下部>上部,且三种穗型病粒均主要着生在二次枝梗上。相关分析表明,弯穗型品种二次枝梗数与病情指数显著正相关,半直穗型品种二次枝梗长度与病情指数极显著负相关,直穗型品种二次枝梗数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