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宁德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及其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宏基因组分析及对比,初步判定内脏白点病病原菌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将分离纯化后的菌株ND2018对健康大黄鱼进行腹腔注射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ND2018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结合菌株ND2018的全基因测序结果,最终确定菌株ND2018为变形假单胞菌。试验结果显示,变形假单胞菌ND2018为条件病原菌,菌液密度高于1×10~4 cfu/mL时,大黄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症状,变形假单胞菌ND2018致病性得到体现。对白色结节内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含铁血黄素沉积,变性或坏死组织细胞与菌体形成肉芽肿组织结节,即为肉眼可见的"白点"。该菌株对新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环丙沙星、复方磺胺以及多黏菌素B敏感,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20种抗生素耐药。本试验结果可为该地区网箱大黄鱼健康养殖和内脏白点病防预及治疗工作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鱼类细菌性体表溃疡病、大黄鱼内脏白点病、三疣梭子蟹"红斑病"以及南美白对虾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近年影响浙江省海水养殖比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细菌性因素引起的鱼类体表溃疡病流行速度快、范围广、危害程度比较严重,哈维氏弧菌是该病的常见病原。大黄鱼内脏白点病是发生在近年网箱养殖大黄鱼的严重病害,香鱼假单胞菌是该病的致病菌。梭子蟹"红斑病"是舟山围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发生的一种暴发性疾病,其传播速度较快,一周内累积  相似文献   

3.
<正>据椒江区近年来对养殖大黄鱼的病害测报和监测,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疾病有内脏白点病、寄生虫病、弧菌病、虹彩病毒病等,其中冬春季以内脏白点病为主。台州市椒江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于2017年1月着手开展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现将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实地操作汇总如下。一、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现场采集分析根据2016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发病情况,编写大黄鱼疾病调查方案和操作指南,调查包括大黄鱼养殖基本情况、养殖群体最近一个阶段的摄食、异常活动、有无发病、主要外表异常和解剖  相似文献   

4.
利用组织切片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肝脏、脾脏和肾脏3种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大黄鱼的临床症状为体表无明显病症,脾、肾、肝等内脏有大量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肝、肾和脾是感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出现组织变性坏死,空泡化严重,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均出现病理性结节。超微病理显示,病鱼肝、肾、脾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严重,尤以线粒体和细胞核损伤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空泡化;细胞核核膜破裂,染色质浓缩边集;肾脏和脾脏均发现大量菌聚集成团的病原。研究表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特征显示了病原菌的入侵和危害,造成鱼体生理代谢紊乱,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鱼体终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5.
利用组织切片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肝脏、脾脏和肾脏3种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大黄鱼的临床症状为体表无明显病症,脾、肾、肝等内脏有大量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肝、肾和脾是感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出现组织变性坏死,空泡化严重,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均出现病理性结节.超微病理显示,病鱼肝、肾、脾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严重,尤以线粒体和细胞核损伤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空泡化;细胞核核膜破裂,染色质浓缩边集;肾脏和脾脏均发现大量菌聚集成团的病原.研究表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特征显示了病原菌的入侵和危害,造成鱼体生理代谢紊乱,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鱼体终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大黄鱼内脏结节症,又称内脏白点病,是一种对大黄鱼养殖存在严重危害的细菌性疾病。2014年1月,浙江某养殖场出现此病症,并有少量鱼类死亡。本文就此案例对该患病鱼病症、诊断手段、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为此病的深入研究以及完善养殖技术提供参考。一、主要病症鱼苗和成鱼都患病,养殖水温18℃,一般病鱼体表无明显病症,区别于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不会引起明显充血和烂鳍。解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几年,海、淡水鱼类都相继发生各种病原引起的内脏结节病的病例,常见的有乌鳢、加州鲈、大黄鱼等发生在肝脏、肾脏、脾脏为主的结节病(白点病),引起较高的死亡率。但是,鲫鱼内脏结节病的发生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就今年新发现的一例鲫鱼内  相似文献   

8.
福州地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2013年春夏之际罗源湾海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内脏出现白点症状的病原,从具有临床症状的大黄鱼内脏中分离到优势菌,经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病原菌;分析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类地位及药物敏感性等特性,结合16S r DNA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假单胞菌属恶臭群中的变形假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并通过看家基因gyr B序列分析进一步验证该菌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该菌对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恩诺沙星3种抗生素敏感,对奥氟沙星、左氟沙星、四环素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9.
杀香鱼假单胞菌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致病菌,感染该菌常会导致养殖大黄鱼很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株NB2011编码典型的Ⅲ型分泌系统,可能是该菌重要的毒力因子,ExsA是控制此分泌系统表达的重要调控蛋白。为确认ExsA在NB2011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开发有效疫苗,实验采用双交换同源重组法构建了ExsA内部序列被卡那霉素基因替换的突变株,检测突变株与野生株对鼠巨噬细胞J774的黏附、内化和胞内增殖特性,并比较对大黄鱼的毒力变化,同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人工感染后大黄鱼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对突变株的内化率降低,内化的细菌在12 h内被清除,野生株在内化后虽然一段时间内数量稍有下降,12~24 h期间数量急剧上升;突变株对大黄鱼的96 h LD_(50)为2.59×10~7/mL,比野生株高数百倍;电镜切片中未观察到组织内有菌体的存在,表明突变株的毒力明显减弱,可以作为弱毒疫苗的开发对象。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育苗常见的白点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黄鱼的人工育苗经常受到白点病(即刺激隐核虫)的侵袭,且大黄鱼鱼苗不同于其他海水鱼苗,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对药物的抗毒性较差,因此,一旦染上该病,往往会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大大影响育苗的成活率,成为大黄鱼人工育苗成功的一大障碍。作者经这几年育苗试验,对该病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病鱼来源:1991~1996年,福建省宁德、福清人工培育的大黄鱼仔、稚幼鱼。先对大量的病鱼进行症状观察,然后用解剖针将鱼体上的白点刮落,用显微镜进行连续观察,确认该病原后,用不同浓度的C…  相似文献   

11.
张柯  李强 《齐鲁渔业》2003,20(4):39-39
2001年9月下旬本场海水网箱养殖区爆发了一起白点病,真鲷、鲈、大黄鱼、美国红鱼等无一例外地发病,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20%-30%,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经积极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现将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大黄鱼已成为福建沿海的主要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其养殖面积的扩大和放养密度的增加 ,病害问题日益突出 ,极大地制约了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由刺激隐核虫 (Cryptocaryonirritans )引起的白点病在大黄鱼人工育苗及养成中已成为一大病害 ,给养殖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对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的鱼病接诊观察和分析调查 ,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治疗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方法 ,现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   1 996~ 2 0 0 0年 ,从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收集了一批患有白点病的大黄鱼仔、稚鱼 ,以…  相似文献   

13.
在连续药饵投喂方式下,掌握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为大黄鱼养殖业提供合理的休药期和给药方案。在(20±3)℃水温条件下,按25 mg/kg恩诺沙星剂量对大黄鱼进行连续5 d药饵投喂给药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黄鱼血浆、肌肉和肝脏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含量水平。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在血浆、肝脏和肌肉中较快达到最大值,达峰时间分别为8、12和12 h,浓度分别为3.068 mg/L、3.446 mg/kg和4.089 mg/kg,随后在给药后的前3 d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恩诺沙星的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分别在血浆第8 h、肝脏第12 h和肌肉第8 h达到峰值,达峰时的浓度分别为0.104 mg/L、0.753 mg/kg和0.355 mg/kg。实验表明仅有少量的恩诺沙星代谢为环丙沙星。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少于18 d。  相似文献   

14.
东洛岛为连江县苔录一海岛,附近的海区养殖着三四千口网箱。今年9月下旬,这片海水网箱养殖区暴发了白点病,真鲷、鲈鱼、大黄鱼、美国红鱼等无一例外,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20%~30%,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我局技术人员多次驻岛防病,在渔民的通力合作之下,病情得到控制,缓和了发病趋势,现将防治白点病的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一、病鱼症状先是发现部分大黄鱼游动迟缓,在网箱边缘碰擦,摄食量减少,不到二、三天的时间里,发现真鲷、美国红鱼等无一例外地大面积发病,病鱼体表全身布满小白…  相似文献   

15.
白点病是稚鳖阶段发病率最高且呈烈性传染的疾病之一。高温是其发病的重要条件。在半开放式的养殖模式中,7-8月发病率高于其他时段。发病率与外界温度(气温与水温)的高低呈正相关。另外,外伤感染也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肌注感染快且重于浸泡感染,在水温为26℃ ̄30℃时,肌注感染只需36h,而浸泡感染则需7d。  相似文献   

16.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9~11月,在浙江台州大陈岛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出现了一种以体表和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危害严重,持续时间长,造成大批鱼死亡.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大黄鱼该病的报道,经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观察,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根据病鱼的症状及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初步断定为诺卡氏菌病。  相似文献   

17.
陈韵  施慧  许文军  汪玮  谢建军 《海洋渔业》2022,44(6):769-779
杀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制备能识别杀香鱼假单胞菌的特异性抗体,采用固相化抗原筛选方法,以杀香鱼假单胞菌重组溶血素共调节蛋白为抗原,从兔天然噬菌体scFv文库中筛选出特异性的单链抗体(scFv);通过构建含有针对杀香鱼假单胞菌单链抗体(scFv)的重组质粒,对筛选出的scFv进行原核诱导表达。通过4轮淘选,共获得16株针对杀香鱼假单胞菌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的单链抗体(scFv),通过亲和力分析,最终筛选出7株特异性较高的单链抗体(scFv)进行原核表达;成功构建了含有抗杀香鱼假单胞菌溶血素共调节单链抗体(scFv)的重组质粒pET-30a-Hcp-scFv,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中,其中6个重组质粒可稳定表达,经过蛋白质可溶性分析和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研究结果为快速制备大量抗杀香鱼假单胞菌抗体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为今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临床快速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刺激隐核虫感染能够导致海水鱼类感染“白点病”,而大黄鱼是受“白点病”影响最严重的海水养殖鱼类。为了探究刺激隐核虫感染对大黄鱼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刺激隐核虫人工感染大黄鱼,分别在感染后0、12、24、48和72 h采集血液、肝脏、脾脏、肠、鳃、头肾和皮肤组织,并检测血清皮质酮、皮质醇以及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检测肝脏、脾脏、肠、鳃、头肾和皮肤组织中TNF-α、IL-8和IL-1β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大黄鱼感染刺激隐核虫后的0~72 h内,实验组大黄鱼表现出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病症状;血清皮质醇和皮质酮含量显著增加;肝脏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肝脏SOD活性极显著增加;肝脏MDA含量在0~12 h内急剧增加并达到峰值,随后含量缓慢降低;各组织中的TNF-α、IL-8和IL-1β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在鳃、头肾、肝脏和皮肤中上调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有明显变化的皮质类激素含量和氧化应激指标能够反映大黄鱼的感染程度,有助于进一步辅助抗虫表型测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黄鱼养殖蓬勃发展,成为福建沿海主要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面积和放养密度逐渐加大,病害的种类也随之增多,发病的次数日趋频繁,危害性迅速增大,极大地限制了大黄鱼养殖业发展。其中由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在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成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病害,影响了大黄鱼成活率,给养殖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接诊试验、调查了解、分析研究,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996年~2000年,从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获得人工培育的大…  相似文献   

20.
大黄鱼几种暴发性疾病及防治方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的苗种时期一些暴发性疾病及防治新方法。大黄鱼主要有白点病等纤毛虫性疾病,(鱼师)本尼登虫病、弧菌病、肠炎病、烂尾烂嘴病、肝萎缩等暴发性疾病。本文着重介绍了上述几种病的量新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