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常见的几种水稻病害的防治 (一)稻矮缩病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至20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在我县及周边地区零星发生,有的连片上千亩暴发成灾。水稻普通矮缩病由病毒RDV寄生引起,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也能传播,其传毒特征:黑尾叶蝉在病株上吸食1天以上,多数虫子可带毒,在气温27—30℃时循回期一般8—9天左右。在健株上吸食数分钟至1小时就可以传毒,受害稻株的潜育期在气温28℃左右时,一般9—12天;溫度高,稻苗小,潜育期缩短。带毒黑尾叶蝉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病毒在黑尾叶蝉虫体內越冬,翌年4月黑尾叶蝉若虫羽  相似文献   

3.
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褐飞虱发生于白背飞虱之后。为了探明SRBSDV对非介体稻褐飞虱的影响,我们在室内进行了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水稻对非介体褐飞虱生长发育、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等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非介体褐飞虱在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前期存活率、成虫前期、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成虫寿命与产卵量显著减少,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减小,说明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水稻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从水稻叶片和单头介体昆虫中检测水稻矮缩病毒的斑点分子杂交。与10%SDS-PAGE检测方法相比,不仅敏感、快速、简单,可以检测田间批量样品,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而且可以用于介体叶蝉传毒能力的分析。研究表明:用本地黑尾叶蝉分别接种RDV本地分离物和云南分离物,斑点杂交显示介体带毒率相似,分别为84%、75%,但生物学接种结果差异相当大,分别为28.1%、3.8%,另外斑点杂交显示云南病区的黑尾叶蝉带毒率为88%,说明介体叶蝉的传毒能力具有地域性,介体叶蝉带毒率与传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 disease)的病原物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RDV由介体黑尾叶蝉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该病害1883年在日本被发现,现主要流行于日本、朝鲜、中国等东南亚水稻产区,给水稻等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本文就该病害的流行分布、病原和介体传毒特性、病毒编码的基因功能、病毒与寄主或介体互作、研究展望等方面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水稻东格鲁病(球状病毒)在我国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东格鲁病(Rice tungro)是六十年代初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被首次发现的一种水稻病毒病,我国过去未曾有发生的报道。1979年作者在湘南和闽南的稻田中查到一种黄化型病株,经研究证实,其病状、传播途径、介体种类、传毒特性和病原性状等,均与国外有关东格鲁病的报道基本一致。病害由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以短暂性或半持久性的方式传播;病毒在介体昆虫内,没有明确的循回期;病害在稻株中的潜育期为11—45天,一般多在20天左右。病原病毒为球状质粒,直径30—35nm。所有这些与国内曾经流行的水稻黄叶病(黄矮病)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根据1964-1966年间的调查研究结果,水稻黄矮病毒只能侵染水稻,不能通过病稻的种子传给后代,用病叶汁液磨擦法不能传病,病株“恢复”后其体内仍保持有病毒。晚稻病株“再生稻”存活越冬后,其体内亦保持有病毒,所以越冬病株再生稻是本病在广东的一个初侵染源,但其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此病毒的媒介昆虫为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当时无发现)。大斑黑尾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5分钟,循回期一般为11天左右,最短为4~5天,最长为27天。保毒虫能继续传毒至死。但在开始传毒1~2天后,有些个体有一天(个别二天)的间歇传毒现象。大斑黑尾叶蝉最短传毒饲育期少于3分钟。此病毒不能通过带毒叶蝉所产的卵而传给若虫。孵化后立即在病株上取食的若虫,在第二令以后就能传毒。若虫的传毒能力与成虫差异不大,其循回期似比成虫的稍短。由于媒介叶蝉在广东的冬季还可发生1~2代,不能以带毒若虫或成虫越过整个冬季,所以在广东的媒介叶蝉不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因而广东早稻往往发病较迟较少。1966年曾在广州华南农学院农场(1955年晚稻发病较多)进行大田带毒虫率调查,从2月至5月上旬没有发现任何带毒叶蝉。从5月13日开始才发现少数带毒虫,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当地越冬后的媒介叶蝉是不带黄矮病毒的。因此  相似文献   

8.
○水稻黄矮病水稻黄矮病又名黄叶病、暂黄病,是病毒性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30%,甚至失收。本病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水稻从秧苗至始穗期都能感染发病,但以分蘖期最易感病,受害也最重。叶蝉吸食病株毒汁后,可以终  相似文献   

9.
李华清 《广西农学报》2010,25(1):36-37,35
普通矮缩病是一种由黑尾叶蝉等昆虫传播发生的水稻病毒病,2003年以来,该病在平乐县发生和为害日趋严重,2009年全县发生面积达0.38万hm2,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笔者通过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在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防治叶蝉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黑尾叶蝉是水稻上为害严重的害虫之一,汉川县1970年以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红花草籽和三熟面积不断扩大,对黑尾叶蝉繁殖提供了充足饲料,也为黑尾叶蝉越冬及冬后各世代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故为害逐年加重。黑尾叶蝉为害不仅直接刺吸稻汁,还传播水稻黄矮病和普通矮缩病,使近几年来水稻病毒病发病面积不断扩大,1975年,我们对黑尾叶  相似文献   

11.
大方县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农区鼠害防治对策,对贵州省大方县1996-2008年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的鼠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方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7种,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四川短尾鼩、锡金小家鼠.其中,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3.33%;高山姬鼠、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62.32%、19.56%;锡金小家鼠为稀有种;褐家鼠、高山姬鼠、黑线姬鼠是大方县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4-5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混合鼠种每年均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建立了住宅区、农田区混合鼠种数量峰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方程分别为:y1=1.3535x1+0.7009,y2=1.3043x2+1.0540,可以提前2个月预报混合鼠种高峰期种群数量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径级大小替代年龄大小”和“空间差异替代时间变化”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辽东山区4种主要群落(柞木林、硬阔林、杨桦林和杂木林)主要树种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以及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值检验法、聚块性和扩散型指数分析其格局状况,并用聚集强度指数负二项参数K值度量了它们的聚集程度.结果表明:①蒙古栎、水曲柳、核桃楸、枫桦和山杨龄级存在明显的低龄缺损,为间歇型种群,其中蒙古栎、水曲柳和核桃楸属于增长型种群,枫桦和山杨属衰退型种群,色木槭、紫椴和春榆种群年龄结构呈不规则的倒J型种群结构,龄级完整,属于稳定型增长种群;②这些主要树种种群中,除了杨桦林群落中枫桦和山杨格局呈随机分布外,其他种群的格局都趋于聚集分布;③各主要树种种群等级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种群在幼苗和幼树阶段为聚集分布,而在中树和大树阶段为随机或均匀分布,且各主要树种种群从幼苗到大树格局聚集强度逐渐降低,种群呈扩散趋势;④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和所处环境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水滴伪康纤虫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种群动力学规律,初步探讨不同温度(6、12、20℃)及不同培养液条件(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牛肉浸膏培养液和蛋白胨培养液)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培养液在设定浓度范围内,水滴伪康纤虫的种群密度呈现随着食物浓度增大而增长的趋势;不同温度下,6℃时繁殖速度慢,经历长时间(9 d左右)的停滞期后进入增长期,各培养液组在第12 d时达到种群密度峰值,但种群密度低;20℃时各培养液组虫体繁殖快,牛肉膏培养液组在第3 d 即达到种群密度的峰值(57490 ind · mL -1),但衰退迅速;12℃时,4种培养液中的种群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温度处理,且稳定期维持时间长,更适宜水滴伪康纤虫种群生长。12℃时各培养液的最大种群密度表现为:牛肉膏(2.25 g·L -1)>虾肉(4.5g·L -1)>麦粒(10.14g·L -1)>蛋白胨(2.25g·L -1);种群自然增长率高低表现为:牛肉膏(2.25 g·L -1)>麦粒(10.14g·L -1)>虾肉(4.5g·L -1)>蛋白胨(2.25g·L -1),虾肉与麦粒浸出液种群密度能达到较大值,且稳定期明显长于其他培养液。结果表明,牛肉浸膏培养液适用于短期种群的快速扩大培养,虾肉及麦粒浸出液适用于试验室保种,水滴伪康纤虫在12℃培养可达到种群密度的最大值,20℃时种群自然增长率最高。研究结果提供了试验室培养和保存水滴伪康纤虫的方法,并为海水养殖动物的水滴伪康纤虫病研究提供了试验生态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对江津县未来30年人口发展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提出了江津县人口控制方案,并分析了在该控制方案下的重要人口经济目标,讨论了该县人口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人口质量和人口老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分析比较了荔蝽平腹小蜂的越南、广西、广东及海南等4个地理种群的繁殖特性.结果显示,虽然越南种群具有相对较高的单雌产卵量和较长的产卵历期,但是4个地理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却差异微小.分析认为,越南种群的高繁殖力是缘于较长的产卵历期,而不是较高的产雌速率,在种群繁殖具有相似时间成本的情况下,净生殖力增加只会导致种群规模的剧烈波动,而不是种群的实质性增长.荔蝽平腹小蜂的4个地理种群在种群增长品质上没有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礼社江流域元江苏铁的生境、种群结构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内元江苏铁分布于礼社江右岸海拔1100—1400m区域,主要生长在河谷季雨林下,阴坡数量较多,占总株数的92.5%;调查区域元江苏铁种群密度较高,平均11株/100m2;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状,Ⅱ龄级苏铁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2.94%;由于人为采挖,Ⅳ龄级以上的苏铁数量较少,占到总数的21.57%。目前,该种群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人为采挖和生境破坏等,应加大对元江苏铁野生资源的科学、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17.
对玉米蚜发生动态的室外自然调查结果表明,玉米蚜在陕西关中的寄主植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大麦、高梁、莠子草、稗草、狗尾草、蟋蟀草、狗牙根及马唐草等。其在10月中、下旬迁入麦田,以无翅成蚜在小麦根际地下越冬。7月上旬迁入玉米田,发生高峰在玉米抽雄期和雌穗成熟前期,与寄主营养良好的生育期一致。有翅蚜的发生有3个高峰期,分别是7月下旬玉米大喇叭口期、8月下旬散粉结束雄穗逐渐干枯期和9月中、下旬玉米营养和气候条件恶化时。抽雄以前在玉米植株的分布由基部到心叶逐渐增多;玉米抽雄以后,由雄穗逐渐向下部移动。玉米蚜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动态因植株的营养状况及气温变化而不同,一般主要分布于植株较幼嫩和隐蔽的部位。  相似文献   

18.
余庆县针毛鼠种群数量和繁殖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9-2013年针毛鼠的形态特征及其种群数量和繁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针毛鼠为当地常见鼠种之一,主要栖息于旱地耕作区,占捕获总鼠数的2.76%,平均捕获率为0.15%。雌、雄鼠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旱地耕作区共捕获针毛鼠80只,种群性比为0.95,平均怀孕率为28.21%,平均胎仔数为4.9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3.17%,平均繁殖指数为0.68。一年中在2月、7月和11月出现3个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为0.21%、0.26%、0.20%,秋季和夏季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夏季和秋季为该鼠的主要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19.
苹果叶螨试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建并分析了苹果叶螨实验种群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生殖力表。在23℃恒温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Ⅰ=6.4074/代,内禀增长力r_m=0.1296/d,周限增长率λ=1.1384/d,世代平均周期T=14.3547d。在稳定种群年龄分布中,未成熟期占总量的93.4789%,成熟期占6.5203%。  相似文献   

20.
以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配比的酵母和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为饵料,采用2个盐度(2%,3%)、3个接种密度(1,10,50 ind/mL)进行饲养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条件及其组合对轮虫种群增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配比、接种密度、盐度及三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对轮虫的平均日增长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0);接种密度对轮虫抱卵率无显著影响(P0.05),饵料、盐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轮虫抱卵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三因子的最佳组合:盐度2%、接种密度1 ind/mL、饵料配比为眼点拟微绿球藻18.75×104/mL+酵母4.8×106/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