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造林地类型对闽楠幼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闽楠在不同类型造林地的生长规律,以为闽楠的林下套种提供技术支撑。在国外松近熟林下、杉木近熟林下和采伐迹地3种不同类型的造林地,以2年生闽楠轻基质容器苗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国外松近熟林下与杉木近熟林下套种的闽楠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高于采伐迹地的;国外松近熟林下与杉木近熟林下有利于闽楠树高和地径生长,在国外松近熟林下种植的闽楠树高和地径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36年生福建柏林下套种闽楠生长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楠适合在福建柏成熟林林下套种,在套种前,需对福建柏进行择伐并修枝;福建柏择伐后保留密度对套种的闽楠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保留密度300株/hm2的闽楠生长最好,平均胸径4.3cm,平均树高5.4m,胸径、树高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300株/hm2﹥600株/hm2﹥900株/hm2;在相同保留密度下福建柏修枝对林下套种闽楠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修枝高度6米的林下套种闽楠生长效果最好,平均胸径4.2cm,平均树高5.5m;闽楠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依次是福建柏修枝高度6m﹥4m﹥不修枝。  相似文献   

3.
不同造林模式及坡位对闽楠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主伐择伐林下套种、间伐林下套种、采伐迹地营造3种模式下不同坡位闽楠的苗高和地径值,结果表明:在主伐择伐林下套种模式闽楠苗高及地径值都高于另外2种模式且差异显著,坡下位闽楠苗高和地径偏大但差异不显著。由此可得出最适宜闽楠生长的造林模式为主伐择伐后林下套种。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闽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林分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加,闽楠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枝下高以及最大分枝粗均降低。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180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7~8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0株·hm^-2)的分别增加149.01%和88.95%;八一工区试验点内,1~2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5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3~4号(杉木保留密度为630株·hm^-2)、5~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分别提高了19.75%、7.02%和40.04%、42.46%;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胸径超过3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88.30%,径阶分布更集中,7~8号样地,这一比例则仅为69.40%;八一工区试验地内,1~2号样地,胸径30~4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比例较3~4号、5~6号样地分别提高了70.89%和221.29%。结果表明,降低杉木保留密度(或增加间伐强度)有利于下层闽楠的生长和上层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在杉木林下进行了套种闽楠试验,对套种后6年的林分生长量、闽楠叶绿素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郁闭度太大或过低的林下套种均会对闽楠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以郁闭度为0.4~0.6的杉林冠下套种闽楠的效果较好。与郁闭度为0.8的套种相比,杉木的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提高了12.9%~20.2%、12.9%~15.5%和38.9%~56.6%;闽楠的保存率、树高、地径分别提高了22.62%~26.17%、10.9%~22.78%和34.29%~48.57%。叶绿素水平也提高了70.2%~85.1%,体现郁闭度0.4~0.6的林分小环境条件较适合闽楠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杉木阔叶树混交林不同培育模式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杉木人工林下套种闽楠、细柄阿丁枫试验表明:闽楠、细柄阿丁枫适合杉木林冠下造林,且针阔混交林有助于改善水源涵养功能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坡位对6年生杉木闽楠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坡位对杉木闽楠人工混交林生长的影响,对中亚热带6年生杉木闽楠混交林中杉木和闽楠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及不同坡位上杉木和闽楠的最大及最小单株生长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来看,杉木和闽楠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不同坡位的最大及最小单株生长量来看,杉木和闽楠也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且在不同坡位杉木生长量都大于闽楠生长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福建沙县进行杉木林下套种闽楠试验,分析生境与容器苗选择对闽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较林冠下生境能显著促进闽楠幼树的树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的生长,显著增加闽楠幼树的一级侧枝数量、一级侧枝长度、抽梢一级侧枝数量、抽梢一级侧枝密度,树冠圆满度显著变小;采用2年生容器大苗造林较常规1年生容器苗造林可显著提高闽楠幼树的树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增加闽楠幼树的一级侧枝数量、一级侧枝密度、一级侧枝均长、抽梢一级侧枝数量、抽梢一级侧枝密度,但树冠圆满度变小;容器苗因素在闽楠幼树生长和树冠特征因子方面影响作用大于生境因素,两个因素仅在抽梢1级侧枝数量方面存在着极显著性交互作用。应用容器大苗造林法,创造林窗生境和在林窗生境栽植是提高林下闽楠更新层培育成效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混交(马尾松:闽楠混交比例分别为1:1和2:1)和马尾松间伐后林下套种(25%和40%间伐强度)2种培育模式下闽楠生长、材积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后第1年,马尾松林下套种的闽楠成活率高于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造林后1-4年,闽楠树高、胸径和材积在马尾松林下套种和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没有显著差异;造林后7-9年,马尾松+闽楠1:1混交林中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马尾松+闽楠2:1混交林;40%间伐处理后林下套种的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大于25%间伐处理。总体上,造林7年后混交林中闽楠生长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林下套种。因此,闽楠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比在马尾松林下套种更有利于其生长,但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和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如间伐)对于闽楠人工林培育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6-80
2016年1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间伐,设置2个保留密度(900、12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下杉木平均胸径和树高增量较大,但蓄积量增量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中龄林近自然经营下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在木材安全重大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株型是决定杉木产量的核心要素,掌握理想株型的性状组成对提高杉木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来自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的14个杉木组培无性系造林后3 a内生长量和造林后第2年的形态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试验林分郁闭前幼树阶段的形态与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杉木理想型无性系的选择和不同株型的定向培育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造林后1至3年林分树高的平均值分别为1.00、2.52和3.87 m,第3年的胸径平均值为4.76 cm,无性系的树高生长变异系数随着生长时间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无性系的生长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中除020在高生长上优势明显外,054、061、063和023在3 a内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均具有较大的优势。2)造林后第2年坐生密度、冠幅、枝盘数、当年生节间距离、一级侧枝数和年盘二级分枝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3.58片、176.1 cm、6.11、21.76 cm、21.02和19.88,且不同无性系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杉木株型之间的差异较大。3)通过聚类分析将无性系063、054及061归为浓密型杉木,无性系047、148、023及049归为稀疏型。4)生长与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浓密型杉木的生长量更大,根据以上的分析初步认定,在生长初期,杉木的理想株型具有枝条浓密和冠幅宽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34a生人促木荷林乔木层层次结构分化明显,应用最大受光面(MLRP)法可将乔木层明显划分为2个亚层,第Ⅰ亚层树高≥16.5m。乔木层共有33种树种,木荷重要值最大,达28.68%,是典型的木荷群落;第Ⅰ亚层有8种树种,木荷占绝对优势,重要值达49.77%;第Ⅱ亚层有30种树种。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33,4.37,0.87和0.08,其中第Ⅰ亚层分别为8,2.40,0.48,0.26;第Ⅱ亚层分别为30,4.41,0.88,0.06。全林平均胸径14.2cm,平均树高18.4m,株数密度1875株/hm2,单位面积蓄积量262.9m3/hm2。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的平均胸径分别为23.9cm和9.6cm,平均树高分别为21.9m和12.1m。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的株数密度分布占全林的23.0%和77.0%,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布占全林的75.2%和24.8%。  相似文献   

13.
杉木种子园无人机辅助授粉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六轴旋翼无人机(型号SH-X6-10B)进行杉木种子园辅助授粉试验,比较不同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授粉介质、花粉与介质配比、不同授粉方法的杉木座果率及作业效率。结果表明:无人机距树梢6~8 m飞行高度授粉的杉木座果率最高,达65.0%;飞行速度2~3 m·s^-1授粉的杉木座果率最高,达67.2%;以滑石粉为授粉介质的杉木座果率最高,达66.0%;花粉与介质(滑石粉)配比1∶50授粉的杉木座果率最高,达66.1%;无人机辅助授粉的杉木座果率比人工辅助授粉提高46.0%,比自然授粉提高117.5%;无人机辅助授粉的山地作业效率是人工辅助授粉的33倍。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收集保存优质紫薇种质资源,从插穗运输过程保存方式、运输时间、扦插季节、插穗部位等方面探寻不受季节和路途远近限制的紫薇嫩枝扦插繁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用泡沫箱加冰镇矿泉水保存嫩枝插穗是运输过程中保存嫩枝穗条的最佳方式;嫩枝插穗运输时间在3 d内的插穗生根效果最好;6月和8月紫薇嫩枝插穗生根效果最好;选择嫩枝穗条下部,特别是穗条下部带踵扦插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皂苷性状优良的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优良种质,对调查收集的10个无患子种源67个优良单株的皂苷性状展开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无患子皂苷产出率为14.20%~24.32%,总体平均值为20.12%。皂苷产出率比较高的种源有福建顺昌、云南石林、浙江萧山、福建延平,分别比种源总体平均值增加20.87%、13.72%、11.28%、10.83%,但不同种源间皂苷产出率差异不显著。高皂苷种质材料选择单株选择优于种源选择。67株优良单株皂苷产出率为5.6%~33.2%,总体平均值为20.11%,优良单株之间皂苷产出率差异显著。聚类分析表明,第一类为皂苷产出率优势明显的优良单株(sc04、xs05),皂苷产出率平均值为32.95%,比总体平均值提高63.8%;第二类(27个单株),皂苷产出率平均值为25.83%,比总体平均值提高28.4%;第3类(35个单株),皂苷产出率平均值为16.0%,低于总体平均值;而第4类(2个单株)、第5类(1个单株)皂苷产出率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分别只有9.45%、5.6%。皂苷产出率(Y)与经度(X_1)呈密切正相关,与果肉千粒重(X_8)、果实鲜果重(X_5)呈密切负相关,与果核千粒重(X_7)、果肉比(X_6)、树高(X_3)、胸径(X_4)、纬度(X_2)等5个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中红杨组培苗的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浓度、外源添加物和光照条件对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并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结果表明:1)最适基本培养基为MS,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外源添加物的组合为0.5 mg·L-1 6-BA+0.2 mg·L-1 NAA+30 g·L-1蔗糖;2)暗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光照16 h·d-1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不定芽形成率可达83.3%;3)将叶片再生植株转接到MS+0.2 mg·L-1 6-BA+0.1 mg·L-1 NAA培养基中壮苗培养,在1/2 MS+0.2 mg·L-1 IBA+20 g·L-1蔗糖+6.5 g·L-1琼脂培养基诱导生根,生根率96.4%,生根苗大田移栽成活率86.8%。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危害很大,实施有效监测是对其进行防治的关键。以福建沙县为研究区,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短波红外波段、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等构造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光谱特性指数,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法提取均值等影像纹理特征,引入坡度、坡向等地形及林木因子构建马尾松毛虫虫害遥感监测指标,通过岭回归分析建立虫情级数估测模型进而反演,进行虫害监测信息提取,并与单纯基于光谱特性指数指标的虫害信息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影像的光谱特性、纹理特征与地形及林木因子影响进行虫害监测,显著增强了虫害的光谱响应能力,相比于单纯基于光谱特性的虫害监测信息提取,其总精度提高了14.28%;2)这些为林业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借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理论认识与信息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东山县海岸沙地4种人工林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卷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尾巨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及天然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了南亚热带海岸沙地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特征,分析了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差异及相关性。结表果明:1)不同林分对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与人工林分相比,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效磷、全碳、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较高,而4种人工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与人工林分相比,天然次生林有较独特的碳源利用方式和较高的活性;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胺类是滨海沙土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3)土壤微生物功能指数与土壤pH、有效磷、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较低的有机碳、有效磷含量可能是限制滨海沙土微生物功能发挥的关键制约因素。4)在防护林更新改造过程中可通过套种乡土阔叶树种、增施磷肥等措施,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促进沙土质量的持续改良。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套种对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开展尾巨桉人工林林下套种(扁豆、乌绿豆×印度豇豆)试验。结果表明:套种豆科植物可促进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生长,生长量大小依次表现为: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对照。套种后3 a,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的尾巨桉林分树高、胸径、材积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23.10%、20.35%,8.97%、5.08%,49.32%、36.32%;套种豆科植物的林下植被种类、丰富度均优于对照,其中套种扁豆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种类上有较大优势。表明尾巨桉人工林下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既对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又有利于保护林地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于2015—2017年在福建省永安市上坪乡和洪田镇,对3~5 a的毛竹纯林采伐后的伐桩进行灌水、灌水+施肥、施肥等处理,以不灌水也不施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毛竹林出笋成竹数量、新竹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伐桩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冬笋产量,有效降低春笋的退笋率,提高其新竹生长量,有利于毛竹林生产力的提高。其中:灌水+施肥、灌水、施肥处理的冬笋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2.2%、3.9%、6.2%;退笋率分别为27.2%、24.8%、23.1%,均低于对照毛竹林的34.3%;平均春笋出笋数分别达到830、700、720个·hm-2,分别比对照高84.4%、55.6%、60.0%。此外,不同伐桩处理的春笋平均出笋数、平均成竹数和平均成竹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伐桩处理的新竹生长量大小为灌水+施肥>施肥>灌水>对照。表明本研究中,对毛竹纯林采伐桩进行灌水+施肥处理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