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评价转Bt基因玉米对靶标生物亚洲玉米螟的杀虫作用是转基因玉米研发的重要一环。本文采用室内生测法对3种转Bt基因抗虫玉米‘瑞丰125’(表达Cry1Ab/Cry2Aj杀虫蛋白),‘DBN9936’‘DBN9978’(表达Cry1Ab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敏感品系ACB-S及抗Cry1Ab品系ACB-AbR、抗Cry1Ac品系ACB-AcR、抗Cry1F品系ACB-FR、抗Cry1Ah品系ACB-AhR、抗Cry1Ie品系ACB-IeR的杀虫活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心叶期和抽丝期人工接虫法进行田间抗虫效果鉴定。结果表明,取食3种Bt玉米的ACB-S幼虫, 3 d死亡率100%,而取食对照常规玉米3 d存活率100%。取食3种Bt玉米的5个抗性品系幼虫除ACB-AbR和ACB-AcR有2%~6%的个体存活4~5 d, 6 d死亡率也达到了100%,其余品系均在3 d全部死亡,而取食对照玉米5~6 d的死亡率仅为4%~14%,差异显著。田间心叶期食叶级别及穗期活虫数、雌穗被害和茎秆被蛀等为害等级说明3种Bt玉米高抗亚洲玉米螟。明确了‘瑞丰125’‘DBN9936’和‘DBN9978’对亚洲玉米螟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5个Bt蛋白抗性亚洲玉米螟品系幼虫在常规玉米上显示一定的适合度劣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抗螟性亲本所组配的F_1代在玉米心叶期,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s furnacalis(Guenée)抗性研究表明,玉米抗螟牲为数量遗传,亲本抗性在杂种后代中具有累加效应,杂种的抗性与双亲平均抗性呈高度正相关。中等以上抗性亲本组配的 F_1代为抗螟型。而以中抗系组配杂种时,不论父本或母本,只要一个亲本为感螟系,则 F_1代均为感螟型。不同水平抗性亲本组配的正反交组合 F_1代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抗虫性和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本文通过田间人工接虫,以食叶级别、存活幼虫数、蛀孔数、隧道长度和雌穗被害级别等分别作为评价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虫性标准,评价了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及同型非转基因‘ND6708’、‘ND6515’和当地‘郑单958’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的抗虫效果;通过喷施除草剂后调查玉米植株的存活率,评价上述品种对除草剂的耐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D6708YGRR’和‘ND6515YGRR’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及棉铃虫的抗性水平均为高抗,且在4叶期和8叶期喷施草甘膦后其受害率均为0,而同型对照品种和当地对照品种喷施同剂量草甘膦后受害率为100%。综上,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效果,对草甘膦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此研究可为将来建立以转Bt基因玉米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会议简讯     
1982年9月下旬,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辽宁省营口市,主持召开了全国玉米螟和玉米性诱研究协作会议。 会议主要交流以下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制订1983年协作计划。 1.在玉米抗螟性鉴定及品种选育方面:一年来,共鉴定玉米自交系1086份,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玉米生产品种和部分自交系对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两年对山东省72份玉米生产品种和30份自交系材料在田间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采用被病原菌侵染的高粱粒作为接种物,在玉米拔节中后期接种,按照国家玉米区域试验抗性鉴定标准进行病害分级评定和抗性评价。在102份材料中抗性级别为高抗、抗、中抗、感、高感的比例分别为1.96%、20.59%、24.51%、33.33%、19.61%,生产品种‘登海3号’和‘聊玉22号’对纹枯病表现高抗。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级,为中抗型。与普通感虫和中等抗虫性玉米品种相比,取食甜玉米的玉米螟幼虫存活率高3~7倍,发育速度更快,提前约4~8天(1~2个龄期),说明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感虫。甜玉米比普通玉米及早播比晚播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比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好,以氯菊酯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虫孔减退率达90%;其次是杀螟灵颗粒剂、Bt喷雾和Bt颗粒剂;而白僵菌的防治效果较差,喷雾防治效果好于颗粒剂。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同时还分析了氯菊酯防治甜玉米玉米螟的防治策略、防治时期、施用次数等。此外,对Bt制剂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取代品及与其它生物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的优点与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鉴定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抗螟品种是开展玉米螟综合防治研究的重要方面。这种利用玉米本身抗性治螟措施可减少农药的施用、降低成本、易于推广普及、有利于天敌繁衍。利用抗虫品种治虫,既可同化防配合,也可同生防等措施协调。在玉米面积大、劳力缺的地方、发生较轻的年度、种植抗螟品种,就能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8.
韩桂仲 《植物保护》1981,7(4):27-27
利用玉米自身的抗螟性是综合防治玉米螟的重要方面。据报导:玉米本身含有三种以上的化学物质,抗螟素甲、乙、丙及其衍生物和其它物质,对初孵螟虫有厌食和抑制生长的作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遗传。 玉米植株的心叶是玉米螟幼虫的趋向部位。抗螟素在心叶期活力最高,其活力和浓度随着玉米株高的增加而下降的。因此在心叶中、末期接虫鉴定能表现出抗螟性的品系,在生产中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接虫、室内生测以及田间植株喷施草甘膦试验,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综合评价了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双抗12-5’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抗性以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为‘双抗12-5’在吉林省产业化应用提供基础科学数据。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对照‘郑单958’相比,‘双抗12-5’全生育期对亚洲玉米螟都具有良好的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取食‘双抗12-5’心叶、雄穗及花丝等组织7d后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为4%~12%,而取食‘郑单958’各个组织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均高于96%。‘双抗12-5’在喷施推荐剂量(1 230g/hm2)及在2倍推荐剂量(2 460g/hm2)草甘膦情况下,4周内均生长正常,受害率为0;对照‘郑单958’植株第一周即表现出明显的药害症状,逐渐枯萎死亡,受害率达到100%。综上所述,‘双抗12-5’在吉林省表现出良好的抗虫性和除草剂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对玉米螟赤眼蜂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与平作夏玉米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和不放蜂对照区相比,明显提高了玉米螟赤眼蜂对螟卵的寄生率,1992年三者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分别为26.7%、3.6%和0;1993年分别为28.0%、6.6%和1.0%,自然落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9.1%、22.4%和4.6%。1994年用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为30.7%,而平作夏玉米不放蜂对照区仅为2.5%;自然落卵的卵块寄生率前者为56.2%,后者为12.3%。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心叶期抗螟夏玉米平作不放蜂和感螟品种不放蜂对照区的平均百株蛀孔数分别为54.8、102.6和277.2个,放蜂区与两个不放蜂对照区相比,对玉米螟的防效分别为46.6%和80.2%。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心叶期玉米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并接种释放少量赤眼蜂等综合措施对穗期玉米螟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虫孔数和隧道数鉴定玉米穗期抗螟性效果好玉米螟在玉米穗期危害日趋加重。为了控制穗期螟害,玉米穗期抗螟性研究势在必行。为此,作者自1990年开始对玉米穗期抗螟性分级标准进行探讨。穗期抗螟性鉴定采用接种鉴定方法。当玉米雌穗吐花丝时,在花丝上接即将孵化的...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病抗性资源‘CM334’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遗传分析方法,对来源于美国辣椒疫病抗性资源 ‘CM334’的疫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将‘CM334’与疫病高感自交系‘949’配制杂交组合,并构建杂交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F2,B1和B2),用苗期伤根灌根接种法对其各世代群体植株进行抗性鉴定, 并进行χ2的适合性测验。结果表明: ‘CM334’的抗疫病性状遗传符合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甘肃省主要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用来自甘肃不同地区的2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在苗期对测试品种进行抗叶锈基因推导,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中,Lr2B、Lr13、Lr16、Lr22A、Lr30和Lr14B等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灵选6号’‘会宁15’‘兰天37’‘陇鉴113’‘兰天151’‘兰天134’和‘兰天40’等7个小麦品种中。‘陇鉴111’‘兰天31’‘陇鉴9343’‘天选67’和‘天选65’等14个品种可能含有与供试已知基因不同的抗性基因,‘中梁35’‘陇鉴110’‘陇原931’和‘天选57’等15个小麦品种推导其不含有供试的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表明:‘陇原931’‘陇鉴9343’‘天选57’‘天选67’‘兰天31’‘临麦22’‘兰天134’‘兰天151’‘陇鉴113’‘陇麦838’和‘中梁35’具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具有抗叶锈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玉米品种资源对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用6个抗性不同的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玉米对丝黑穗病抗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不同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抗性配合力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故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时,既要重视抗原的筛选,又要对抗原进行抗病性配合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72份西北春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明  郭成  周天旺 《植物保护》2020,46(4):217-222
为明确72份西北春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5年-2017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军育179’‘创玉102’‘金园007’‘中博510’和‘九圣禾680’共5份表现高抗,占供试品种的6.94%;‘先玉1321’‘承试288’‘兴玉018’‘金育350’‘五谷558’‘Km15’‘JXQ126’‘M420’‘HN887’‘登海720’等30份品种表现抗病,占供试品种的41.67%;‘MC703’‘YF3240’‘武科609’‘宇翔188’‘军育189’‘金科玉3306’‘经禾168’‘GXY1204’‘豪威168’‘真金323’等共16份品种表现中抗,占供试品种的22.22%;其余18份和3份分别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供试品种的25.00%和4.17%。以DPS 2016.1.1数据处理系统对其中32份品种的病株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讨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以欧式距离1.0作为最佳聚类距离分割点,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类,但其聚类效果与依据玉米抗丝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划分的抗性类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16.
10个小麦品种(材料)对麦长管蚜的室内苗期抗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室内苗期抗性。[方法] 在温室内采用每株小麦接种1头蚜虫的方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在来源于3个国家的10个小麦品种上的发育历期(DD)、相对日均体重增长量(MRGR)和成虫日均产仔数(Rm),以此来确定不同小麦品种(材料)的抗蚜性。[结果] 应用多元方差分析,多目标综合判别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Ww2730’、‘98 10 30’、‘Astron’上的适应性最差,这几个品种对其抗性最好,是可以利用的抗性品种(材料);‘98 10 35’、‘98 10 32’次之;‘Batis’对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186Tm’,‘Xanthus’,‘Amigo’对麦长管蚜适应性较好,与作为对照的‘小偃 22’一样,抗性处在中间水平。[结论] 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抗蚜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两个抵抗和两个不抵抗西南玉米杆草螟(Diatraea grandiosella Dyar)的玉米杂种愈伤组织饲喂西南玉米杆草螟、小蔗杆草螟(Dratraea saccharalis Fabr.)和玉米螟(Ostrinia nublalis Hubner)的幼虫7天,在抗和不抗西南玉米杆草螟的玉米杂种上发育的三种螟虫的平均体重分别为4.8和7.0毫克、5.5和7.6毫克、7.2和10毫克。让幼虫对4个杂种的愈伤组织自由选择时,取食抗性杂种愈伤组织的幼虫明显较少。抗生作用和幼虫的不喜食表明了这些杂种对三种螟虫的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对Cry1Ab蛋白抗性的遗传规律与分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意义与目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是长期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的重要害虫。转BtCry1Ab基因抗虫玉米、棉花等在整个生育期其植株能表达Cry1Ab杀虫蛋白,为玉米螟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室内汰选条件下亚洲玉米螟能对Cry1Ab杀虫蛋白产生抗性,这将严重威胁到转基因玉米、棉花等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亚洲玉米螟对Cry1Ab蛋白抗性的遗传规律与分子机理,对田间抗性监测、延缓抗性产生及抗性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材料与方法采自陕西省田间的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在室内用无琼脂半人工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种植Bt玉米条件下主要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Bt抗性风险,探索合理的Bt玉米种植比例,根据亚洲玉米螟的特点构建种群动态与遗传模型,对不同的Bt玉米种植比例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当以种子混合种植75%的Bt玉米+2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密度下降到每百株玉米植株30头幼虫以下的时间,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达到50%的时间,在1代区为40年、在2代区为20年。当以种子混合种植20%、15%、10%、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仍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缩短,在1代区分别是29、21、15、9年,在2代区分别是14、10、7、4年。表明在研究区域内以种子混合种植20%以上的非Bt玉米庇护所可维持对亚洲玉米螟的Bt抗性管理至少14年。  相似文献   

20.
亚洲玉米螟对六六六抗药性及取代药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使用六六六水平高的二季玉米种植区如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天津等省(市)的一些地区,亚洲玉米螟对六六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最高抗性达13.4倍。而使用六六六较少的一季玉米种植区的吉林、甘肃等省以及南方的一些山区,对六六六未产生或未明显产生抗性。六六六抗性玉米螟种群对尚未广泛应用的甲基对硫磷、对硫磷及辛硫磷未表现交互抗性,对呋喃丹、氰戊菊酯仅表现出不明显交互抗性。总之,我国玉米螟对六六六的抗性为获得性抗性,基本上属六六六单一抗性,通过35种药剂对六六六抗性及敏感玉米螟毒力比较,29种药剂防治六六六抗性玉米螟田间试验,再结合作者关于不同药剂对玉米螟抗性诱变的研究结果(另文发表)进行全面衡量,认为以甲基对硫磷取代六六六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