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不同绵羊品种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了小尾寒羊和无角道赛特及其杂一代的基因型,并对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尾寒羊BB、B+、++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0.0%、66.0%、4.0%;无角道赛特只有++型为1.0;道寒F_1代没有BB型,B+和++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0%和28.0%.经x~2检验,小尾寒羊的基因型和产羔数的关系密切,样本在该位点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型++、B+、BB的品种平均窝产羔数分别为1.00±0.00、1.67±0.11、2.40±0.13,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罗米丽、中国美利奴羊以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共553只个体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和生长发育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BMPR-IB基因在不同绵羊品种(系)中共有3种基因型(BB、B+和++),但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lt;0.01).在湖羊中仅有BB基因型;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BB、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30%和19%;而其他品种(系)羊中则仅有++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肉用多胎品系的研究发现:BB、B+和++基因型群体第一胎产羔数分别为2.0、1.5和1.1,三者之间差异显著(BB和B+,P&lt;0.05;BB和++,P&lt;0.01);BB和B+基因型群体总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8和2.3,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2)的产羔数(P&lt;0.01).在90日龄时,BB和B+基因型群体的体重分别为(18.6&#177;3.70)kg和(18.0&#177;3.31)kg,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5.6&#177;2.22)kg,P&lt;0.05);两群体胸围、胸宽也显著大于++基因型群体(P&lt;0.05);但这些差异在120日龄时消失.以上结果表明,BMPR-IB基因是影响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产羔数的主效基因,并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BMPR-IB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和分析BMPR-IB基因的多态性,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结果】(1)滩羊和小尾寒羊均发现了++、B+和BB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60,0.240,0.100和0.118,0.353,0.529,+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80,0.220和0.294,0.706,蒙古羊仅表现++1种基因型;滩羊、小尾寒羊BMPR-IB基因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39和0.501,表现为中度多态(0.250.5);(2)小尾寒羊BB基因型个体平均产羔数较B+基因型多0.541只,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较++基因型多1.208只,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滩羊BB基因型个体平均产羔数较B+和++基因型分别多0.076和0.159只,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1)小尾寒羊和滩羊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相邻2个碱基处发生了与布鲁拉美利奴绵羊(Booroola Merino)相同的突变(A746G);(2)BMPR-IB基因位点的突变基因B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和滩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或者是与之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可以用于提高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尾寒羊、德国美利奴、德国美利奴(♂)和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简称DF1)共204 只个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间的关系.[方法]以绵羊BMPR-IB 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 检测方法.[结果]B等位基因在小尾寒羊、德国美利奴、德寒杂交一代中的频率分别为0.660、0.532和0.600,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在3个群体间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BB、B+、++型的产羔数分别为2.86、2.27和2.08,BB 型显著高于B+ 和++ 型(P>0.05),B+ 型显著高于++ 型(P>0.05).[结论]在以小尾寒羊为母本的杂交育种过程中,B等位基因是有效的辅助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5.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新疆型)多胎品系、中国美利奴(新疆型)肉用品系、中国美利奴(新疆型)体大品系、萨福克以及陶赛特等6个品种(品系)共241只个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与产羔数的关系.结果显示,B等位基因在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新疆型)多胎品系、中国美利奴(新疆型)肉用品系、中国美利奴(新疆型)体大品系、萨福克以及陶赛特中的频率分别为65.00%,14.59%,1.52%,0%,2.13%和0%.BB、B 和 基因型小尾寒羊的多羔率分别为100%,54%和0%,平均窝产羔数分别为2.89±0.76,1.92±0.95和1.00±0.0.结果表明:B等位基因与小尾寒羊的多羔性呈显著正相关,可应用于小尾寒羊多羔群体或品系的选育;而在其它品种(品系),B等位基因与多羔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小尾寒羊高繁品系,检测BMPR-ⅠB基因的多态性,分析FecB基因基因型频率和产羔数的关系。[方法]选取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运用PCR-RFLP方法,分析BMPR-ⅠB基因突变位点。[结果]样品群中BB、B+和++基因型比例分别为25.45%,54.46%和20.09%;每胎次平均产羔数分别为3.01只、2.81只和2.16只。[结论]FecB基因可以作为小尾寒羊多胎性选育的分子遗传标记,FecB基因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尾寒羊个体平均产羔数,对产羔数影响呈加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IB)基因作为多浪羊的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研究该基因对多浪羊产羔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检测多浪羊BMPR-IB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并对基因型纯合个体进行测序.[结果]BMPR-IB基因在多浪羊中存在三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突变杂合型B+和突变纯合型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41、0.254和0.005;B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32和0.868.BB基因型与++基因型相比在BMPR-IB基因编码区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和Booroola绵羊相同的突变(A→G).B+基因型的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51只(P<0.01),差异极显著.[结论]BMPR-IB基因是影响多浪羊多胎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作为一个分子标记用于多浪羊的选育.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讨BMPR-IB基因在不同绵羊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利用RFLP技术分析杜泊及滩寒杂交羊群体中BMPR-IB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以及不同基因型对母羊产羔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杜泊羊群体均为野生型,未检测到突变纯合或杂合基因型个体。滩寒杂交群体中突变纯合子(BB型)、杂合子(B+型)和野生型(++型)个体数分别为13、48和120。在滩寒杂交羊群体中,BB、B+及++基因型母羊的多羔率分别为63.64%、47.06%和32.08%;BB型经产个体平均产羔数比杂合型(B+)及野生型(++)个体产羔数分别高出0.5和0.59,而杂合子母羊产羔数高于野生型个体,但差异不显著。表明BMPR-IB基因Fec B突变位点对滩寒杂交群体产羔数有显著影响,因此可通过杂交手段提高后代群体Fec~B基因频率来增加产羔数,但BMPR-IB基因是否为调控杜泊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罗米丽、中国美利奴羊以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共553只个体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和生长发育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BMPRIB基因在不同绵羊品种(系)中共有3种基因型(BB、B 和 ),但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湖羊中仅有BB基因型;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BB、B 和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30%和19%;而其他品种(系)羊中则仅有 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肉用多胎品系的研究发现:BB、B 和 基因型群体第一胎产羔数分别为2.0、1.5和1.1,三者之间差异显著(BB和B ,P<0.05;BB和 ,P<0.01);BB和B 基因型群体总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8和2.3,极显著高于 基因型群体(1.2)的产羔数(P<0.01)。在90日龄时,BB和B 基因型群体的体重分别为(18.6±3.70)kg和(18.0±3.31)kg,显著高于 基因型群体((15.6±2.22)kg,P<0.05);两群体胸围、胸宽也显著大于 基因型群体(P<0.05);但这些差异在120日龄时消失。以上结果表明,BMPRIB基因是影响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产羔数的主效基因,并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绵羊多胎基因FecB在滩湖杂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可辅助开展滩羊多胎新品种(系)的培育工作。该试验利用TaqMan探针对滩湖杂羊G0、 G1和G2代242份样品进行,通过对FecB基因的SNP进行分型,研究FecB基因在滩羊和湖羊杂交后代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规律。FecB基因来源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type 1B, BMPR1B),该基因外显子第746位A突变为G即为FecB。而FecB基因在滩湖杂羊群体中具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BB型(突变型)、 B+型与++型(野生型)。结果表明:G0代群体中BB、 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6%、 14.10%和83.33%, B、+等位基因频率为9.62%和90.38%; G1代群体中BB、 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17%、 38.73%和33.10%; B、+等位基因频率为47.54%和52.46%; G2代群体中BB、 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18%、 5...  相似文献   

11.
绵羊微卫星OarJL36和FecB基因的多态及连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微卫星座位OarJL36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主效基因FecB之间的连锁关系,为绵羊高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与FecB基因最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座位OarJL36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和湖羊)与低繁殖力绵羊品种(特克塞尔和多赛特)中的遗传多态性,探讨该微卫星与小尾寒羊FecB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关系。【结果】高繁殖力小尾寒羊和湖羊在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与Booroola Merino绵羊相同的FecB突变(A746G),低繁殖力特克塞尔和多赛特绵羊则未发生这种突变;小尾寒羊BB、B+、++型频率分别为0.500、0.386和0.114,湖羊BB、B+、++型频率分别为0.800、0.200和0.000;微卫星座位OarJL36在4个绵羊品种463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0个等位基因和31种基因型,最小等位基因为160 bp,最大等位基因为200 bp;182 bp等位基因在小尾寒羊(n = 308)和湖羊(n = 60)中处于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96和0.925,在特克塞尔(n = 47)和多赛特绵羊(n = 48)中的频率分别为0.085和0.125,在BB型小尾寒羊(n = 154)和BB型湖羊(n = 48)中该等位基因频率更高,分别为0.916和0.938,而在++型小尾寒羊(n = 35)中的频率为0.129;OarJL36在小尾寒羊、湖羊、特克塞尔、多赛特以及BB、B+、++型小尾寒羊和BB、B+型湖羊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75、0.139、0.661、0.768、0.152、0.588、0.843、0.115和0.212;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小尾寒羊FecB基因B等位基因与OarJL36微卫星座位182 bp等位基因之间存在较强的连锁关系,但仍有一定的重组(D′=0.614),而+等位基因与OarJL36微卫星座位上的160、192、196、200 bp等位基因完全连锁(D′=1.000)。【结论】OarJL36微卫星座位182 bp等位基因与小尾寒羊FecB基因B等位基因之间存在较强的连锁关系,是与小尾寒羊多羔主效基因紧密连锁的一个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绵羊多胎基因FecB分子检测技术,检测分析杜×寒杂交肉羊基因型及对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杜×寒杂交F1、F2和F3代类群中,存在BB、B+和++三种基因型,并以B+基因型为主。杜×寒F1代母羊B+基因型频率极显著高于杜×寒F2、F3代母羊(P〈0.01),F2代母羊B+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F3代母羊(P〈0.05)。杜×寒F1、F2、F3代B+基因型繁殖母羊产羔数比同代++基因型母羊分别增加0.54、0.65和0.66只(P〈0.01)。杜×寒F1代繁殖母羊平均产羔数(1.67只)显著高于杜×寒F3代(P〈0.05),比F2代平均产羔数增加0.28只(P〉0.05)。B+基因型母羔初生体重、体尺和3月龄断奶体重极显著小于++基因型母羔(P〈0.01),B+基因型公羔初生及3月龄断奶体重、体尺都小于++基因型公羔(P〉0.05),表明FecB基因不仅是影响杜×寒杂交肉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也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设计2对引物,采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检测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基因在小尾寒羊、湖羊、多赛特羊、萨福克羊4个绵羊品种304个个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PTGS2基因引物1扩增片段在4个绵羊品种中不存在PCR-SSCP多态性.引物2扩增片段存在PCR-RFLP多态性,在4个绵羊品种中都检测到2种基因型(AA、AB),都没有检测到BB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小尾寒羊与多赛特羊、萨福克羊、湖羊之间PTGS2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其余品种之间PTGS2基因型分布差异都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小尾寒羊肌细胞生成素Myo G基因外显子2和生肌决定基因Myo D 5'侧翼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Myo D 5'侧翼区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B、AB),BB和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75 0和0.025 0,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12 5和0.987 5;小尾寒羊的Myo G外显子2不存在多态性。对Myo D 5'侧翼区的BB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其与牛的Myo D1基因序列(XM_592330.2)相比,发生了2处突变,分别是第960位发生了T→C突变、第972位发生了C→A突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研究哈萨克羊、吐鲁番黑羊和策勒黑羊3个新疆绵羊群体中BMPR-IB基因的多态性,为后期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BMPR-IB基因在3个新疆绵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与绵羊产羔数的关联性,筛选与新疆绵羊高繁殖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吐鲁番黑羊只存在1种基因型,没有多态性。哈萨克羊和策勒黑羊群体中的BMPR-IB基因具有多态,存在3种基因型:++、B+和BB,其中BB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基因型个体产羔数(P0.05)。所得结论为:BMPR-IB基因可能是影响哈萨克羊和策勒黑羊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BMPR-IB基因是否是影响吐鲁番黑羊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将40只初生体质量相近的无角陶赛特与小尾寒羊F1代羔羊随即分成A、B、C、D 4组。A、B、C组羔羊在10~15日龄同时断奶,分别喂以A、B和C 3种代乳料,D组羔羊则继续由母羊哺乳饲喂。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阶段(10~55日龄),A组平均日增质量(0.224±0.03)kg,极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P<0.01);B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极显著高于D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体高、体长和胸围基本一致。3个试验组羔羊粪中干物质含量均高于20%,因此,各组羔羊均处于正常生长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