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日前,杭州种业集团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江西省余干县召开了早稻新品种"中组143"现场观摩会。"中组143"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实施的国家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项目之一——《高产高效早籼稻新品种培育》项目最新成果,2018年通过浙江省审定,由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独占全国生产经营许可。据了解,该品种系早中熟常规早籼稻品种,2017年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6千克,比对照"中早39"增产3.4%;全生育期比对照"中早39"短0.9天;具有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株高适中、茎秆坚韧、穗大粒  相似文献   

2.
早稻旱育苗增产早熟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优质旱籼和早粳采用旱育苗的处理平均亩产438.67kg,比旱苗(对照)增产5.32%,差异极显著。其中早籼稻的增产幅度大于早稻;早播早栽的又叁于迟播迟栽处理。可见,当地早播早栽的绿肥或冬闲田早籼稻,采取旱育苗方式有着显著的增产效应;改良育苗则以迟播迟栽的增产显著。早播早栽情况下,旱育苗比对照早熟2-3天。但比当地生产上迟播迟栽的对照(早籼和早粳)全生育期长9天和11天,早熟7天和5天  相似文献   

3.
重庆地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有发展多熟种植的有利条件。因此,为发挥本市大麦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等特点,市作物研究所在本市部份丘陵地区开展了大麦间套种植的生产示范试验,其主要种植方式是。 (1) 大麦双季稻:大麦—早稻—晚稻。 (2) 早四熟:大麦+小麦/玉米/红苕。  相似文献   

4.
“95-4”系江西省广丰县农技站在“85-02”早籼稻大田中发现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形成,2004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定名为“赣早籼57号”。2004年在广丰县良种场、湖丰镇、管村乡、桐畈镇、霞峰镇等乡镇及周边的玉山县、上饶县、铅山县、信州区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米质较好,抗病虫性及抗旱性强,早熟等特点。现将其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特征特性1.1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江西省早稻早中熟组试验,单产为6 714.9 kg/hm2,居第3位,较对照浙733增产5.41%。2003年参加江西省早中熟A组试验,单产为…  相似文献   

5.
甬籼 844 系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最新选育的常规早籼稻新品种,于 2022 年 4 月通过江西省审定(赣审稻20220008),具有熟期较早、株高适中、结实率高、抗倒性好等特点,适宜在江西、浙江等地直播或机插种植。介绍了甬籼 844 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并对其选育体会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通过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主产区机械化种植的优质高效双季早稻品种,为双季早稻机械化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金衢地区双季稻周年高产品种搭配与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目前金衢地区双季稻生产存在的早晚稻生育期衔接矛盾、早晚稻适宜高产主栽品种不突出以及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种植问题,通过开展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研究,探讨适宜金衢地区的双季稻周年高产品种结构和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早稻‘中嘉早17’直播搭配晚稻‘甬优15’手插模式的周年产量最高,达到18175.5 kg/hm2,周年效益达19519.5元/hm2;早稻采用‘中嘉早17’直播搭配‘甬优15’机插模式的周年产量为28584.0 kg/hm2,周年效益为14854.5元/hm2;早稻采用‘株两优609’直播搭配晚稻‘钱优0506’机插模式的周年产量为15549.0 kg/hm2,周年效益为16867.5元/hm2。金衢地区种粮大户早稻采用直播方式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株两优609’或‘金早09’等,搭配机插晚稻‘甬优15’或‘钱优0506’;大户选用双季机插模式,早稻可选择‘中嘉早17’等中、迟熟品种,搭配‘甬优15’或‘钱优0506’等品种,即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又可合理安排播插和收获时间。  相似文献   

8.
《种子科技》2013,(11):66-67
水稻株两优35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1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株1S×中早35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5d,比对照株两优819长1.7d。株高89.0em,穗长18.50111,  相似文献   

9.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江西的双季早籼稻生产在全国有重要地位,但以往重产量轻品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品质不佳的早籼稻种植效益低下,严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成为水稻种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方面。选育优质早籼常规稻是目前长江中下游早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高产早籼‘中佳早18’与优质‘早籼辐805’/‘湘早籼45’后代进行杂交,在后代群体中持续多代进行田间选择和优质相关基因Wx、Alk和Chalk5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择出获得了兼顾产量的优质早籼稻株系‘赣早优57’,为优质早稻品种的进一步培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01品种名称:陵两优7717申请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育种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品种来源:H750S×HY717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1.5d,比对照株两优819长2.8d。株高82.1cm,穗长18.7cm,有效穗340.5万穗/hm2,穗粒数105.0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6.9g。产量表现:2013年早籼早中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2.
谭卫建  汪万祥 《中国种业》2022,(12):122-124
双季稻早专晚优生产技术是从品种选配入手,配合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提升南方双季稻区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模式,即早季种植专用稻品种,晚季种植优质稻品种,既提升早稻商品价值,又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稻米需求。对双季稻早专晚优技术的品种选择和搭配、育秧移栽、大田管理、收获与烘干等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期为增加双季稻区生产效益、保证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种子世界》2014,(1):51-52
<正>水稻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1品种名称:株两优35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株1S×中早35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5d,比对照株两优819长1.7d。株高89.0cm,穗长18.5cm,有效穗数33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11.9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6.1g。抗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产量表现:2012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生产试验,平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秧龄对双季机插晚稻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机插晚稻移栽秧龄过长的问题,选取温光特性及熟期各不相同的4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秧龄移栽对双季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秧龄的增大,感温性水稻穂、成熟期均明显推迟,而感光型水稻生育期受影响较小;感温性迟熟品种25 天、30 天移栽产量显著下降,而感温性中早熟及感光性迟熟品种至30 天移栽产量才发生显著下降。最佳移栽秧龄为感温性晚稻15 天左右,感光性晚稻20 天左右。感温性品种作双季晚稻种植时应选用中早熟品种,而感光性品种可选用高产的中迟熟品种。  相似文献   

15.
U 早优 548 是重庆三峡农科所种子开发公司用自育的 U 早 1A 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恢复系蜀恢 54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早熟新组合,2020 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熟期短、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等特点,适宜在重庆 800~1100m 的中高山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中嘉早32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嘉兴市农科院合作选育的中熟偏迟早籼新品种,2006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2月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湖南省宁乡县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已连续种植3年,2008年被确定为宁乡县早稻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中籼898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中籼水稻新品种。在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生产上较大面积试种示范中,表现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2000年11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1 产量表现1998年参加全省中籼区域试验,平均7.93t/hm2,比对照扬稻4号增产7.86%,达极显著水平。1999年省区试平均8.04t/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4.08%,达极显著水平。省生产试验平均7.77t/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2.9%,居各参试品种 (组合 )之首。1998年在阜南示范种植近30hm2,一……  相似文献   

18.
中二软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粳籼21作母本,以长丝占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常规优质稻品种,2001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华南双季稻区可早、晚季兼用,长江流域作单季稻种植。特征特性丰产性1999年早季参加本所品种比较试验,产量566.0kg/667m2,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5.50%,增产不显著;1999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常规稻优质组区试,产量395.65kg/667m2,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0.64%,减产不显著;2000年复试,产量417.36kg/667m2,比对照种增产2.47…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早稻品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省早稻种植逐渐向种粮大户集中,因此早稻育种不但注重产量指标,更注重熟期、抗倒、抗病、耐寒性等各项农艺性状。通过对浙江省12个早稻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中佳早05—2、G04-44、台早518、G05—140这几个品种各方面性状均表现较好,比较适宜早播,适合种粮大户种植。  相似文献   

20.
钾对不同早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在钾胁迫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及对钾素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合理施钾提供科学依据。以13个早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收量。结果表明:13个早稻品种不施钾处理的产量变幅为5080.0~6653.3 kg/hm2,平均为6214.4 kg/hm2,变异系数为6.73%。施钾处理增产量变幅为-80~1646.66 kg/hm2,平均增产量为716.41 kg/hm2,变异系数为59.62%。不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89.8~154.2 kg/hm2,平均为116.4 kg/hm2,变异系数为15.3%。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124.1~193.1 kg/hm2,平均为157.0 kg/hm2,变异系数为12.6%。‘湘早籼32号’的增产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达到24.44%,‘陵两优211’和‘中早39’的增产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分别为1.47%和-1.23%。供试的13个品种早稻中,‘湘早籼32号’为钾素敏感型品种,施钾能使该品种早稻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陵两优211’和‘中早39’为低钾耐受型品种,施钾对这2个品种早稻增产潜力不大,在种植期间可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