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其与血清型、基因型的相关性,在前期已鉴定血清型和ERIC基因型的基础上,采用K-B纸片法对21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21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技术对耐药菌株进行32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总耐药率为100%(21/21),耐2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占76.19%(16/21),多重耐药谱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其中耐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类别最多,耐药率最高达100%(21/21)。21株沙门氏菌均检出耐药基因,涉及blaPSEsul1strA、blaTEM、sul2、tetA、tetB、aph3-ⅡacatⅠ 9种,其中blaPSE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85.7%(8/21)。可见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最强,与其携带blaPSE基因有关;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耐药性与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血清型、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0-2016年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基因的变迁。【方法】以2010―2016年收集的444株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鸡源225株,猪源219株)为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其产ESBLs情况和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测序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携带ESBLs菌株的基因型特征和部分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444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27.7%,其中鸡源菌和猪源菌检出率分别为42.2%和12.8%。2010-2016年产ESBLs菌株从16.9%升高至40.4%,鸡源菌株ESBLs检出率随时间变化比猪源菌更明显;ESBLs阳性菌株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且多重耐药性问题更严重;产ESBLs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以blaTEMblaCTX-M为主,并以blaTEM-1(63.3%)、blaTEM-52(32.1%)、blaCTX-M-55(42.2%)、blaCTX-M-65(27.8%)和blaCTX-M-14(21.1%)为主要流行亚型,且检出率及ESBLs基因亚型复杂性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阳性菌株有广泛PFGE谱型,即便携带相同基因型的菌株也不存在亲缘关系。【结论】四川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及其耐药基因亚型的复杂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ESBLs是造成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ESBLs耐药基因以水平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3.
噬菌体是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重要载体,其携带的抗性基因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5座典型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出水样、排入河流的上游和下游水样,提取其噬菌体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GtetXtetW、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sul2、大环内酯类抗性基因ermAermB、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blaTEM、氯霉素类抗性基因cmlA,以及整合子基因intl1intl2的含量。结果表明,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出水中噬菌体携带抗性基因的检出率低于河流样品的检出率,其中只有在1/5的系统出水样品中检测到cmlA,2/5的系统出水样品中检测到sul1,而所有河流样品都检测到cmlAsul1sul2的平均绝对丰度(4.09±0.16)显著高于其他抗性基因的丰度(P<0.05),其他抗性基因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tetXtetGsul1tetWblaTEMermBcmlAermA,并且cmlA的丰度分别与blaTEMsul1之间存在显著强正相关(P<0.05),intl1分别与blaTEMcmlAsul1之间呈显著强正相关(P<0.05);只有cmlAsul1的丰度在各猪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噬菌体携带抗性基因的丰度在不同猪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系统出水(2.01±0.21)中总抗性基因的丰度显著低于河流上游(3.03±0.13)和下游(2.88±0.16)中的丰度(P<0.05)。本研究表明,典型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出水中含有高丰度的噬菌体携带抗性基因,但未对周边河流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新疆乌鲁木齐市售畜禽肉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情况,为肉类食品的耐药性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乌鲁木齐市7区19家超市采集畜禽肉样品353份,其中鸡肉90份、猪肉90份、牛肉84份、羊肉89份,对采集的肉类样品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科玛嘉尿道菌群定位显色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初步筛选分离,用特异性16S rDNA法鉴定大肠杆菌。通过PCR对分离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群,采用K 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PCR扩增法获得相应的耐药基因并测序。【结果】从乌鲁木齐市353份市售畜禽肉样中分离鉴定得到大肠杆菌252株。系统发育分群结果显示,分离的252株大肠杆菌菌株以A群(79.4%)为主,其次是B1群(12.3%)。耐药表型测定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四环素(49.6%)、氨苄西林(41.6%)、复方新诺明(30.9%)和氯霉素(26.6%)的耐药率较高;而对阿米卡星(1.9%)、多粘菌素B(0.8%)和氨苄西林-舒巴坦(0.4%)的耐药率较低。耐药基因tetA、blaTEM、cml1、aadA1、aac、sul1blaCTX-M的检出率分别为90.4%,32.1%,31.3%,27.4%,14.5%,12.8%和9.2%,未检出tetE、tetGblaSHV基因。【结论】乌鲁木齐市售畜禽肉存在严重的大肠杆菌污染问题,畜禽肉作为多重耐药菌的“储存库”,在细菌耐药性的播散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南京市某赛鸽公棚赛鸽出现腹泻、死亡的致病病原,本研究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分析致病菌的血清型、生物被膜表型、毒力基因、耐药菌谱,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研究表明:1)从患病鸽组织、拭子和粪便中分离出的细菌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O157;分离菌株在NA平板上长出白色、光滑的圆形菌落,在CT-SMAC平板上长出紫红色菌落。2)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大肠杆菌的相似性达98%~99%,命名为E.c.86246。3)血清学试验表明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O157:非H7菌株,动力试验进一步证实其为动力株。4)分离菌株携带tccp1014eaeAhly毒力基因,可导致雏鸡胃肠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伤,甚至导致死亡;其半数致死量为2.0×105 CFU/mL,具有较强的致病性。5)分离菌株携带tetAtetMsul2、aadA1blaTEM 5种耐药基因,具有较弱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对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严重耐药,对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敏感。综上,本研究分离的鸽源大肠杆菌O157:非H7菌株,具有动力性,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一定的耐药性,为大肠杆菌O157的流行病学调查、致病机理分析和抗菌药物的精准施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mcr-1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ESBLs)共存和共转移的特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检测菌株mcr-1,以及mcr-1阳性菌株中ESBLs基因类型;采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分析了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90株大肠杆菌的mcr-1检出率为36.84%,75.71% mcr-1阳性菌株中同时检出ESBLs基因,主要以blaTEM-1、blaCTX-M-55和blaCTX-M-14为优势基因;mcr-1阳性菌对氨曲南(ATM)、头孢噻肟(CTX)和多黏菌素E(COL)耐药率极显著高于mcr-1阴性菌(P<0.01);质粒转移率为47.14%,其中获得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接合子表现出与供体菌相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综上,在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mcr-1ESBLs基因共存现象广泛存在,且耐药基因易发生水平传播,对菌株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省猪源mcr-1基因阳性细菌的流行性、耐药特性及分布特征。【方法】从福建省7个地市的21个猪场采集313份粪便样本,应用PCR方法筛选、分离和鉴定mcr-1基因阳性细菌;采用K-B琼脂扩散试验进行药敏检测,分析mcr-1基因阳性细菌的耐药性,并使用PCR方法分析其耐药表型;进一步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的类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方法对mcr-1阳性大肠杆菌进行聚类分析,探明其分布特征和亲缘关系。【结果】从313份猪粪便中共分离获得43株mcr-1基因阳性细菌,其中大肠杆菌39株。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磺胺甲基异恶唑、氟苯尼考、链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新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林可-壮观、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1%,83.7%,74.4%,67.4%,67.4%,58.1%,53.5%,39.5%,34.9%,11.6%,4.6%,0和0。磺胺类耐药基因中的sul1、sul2sul3基因检出率较高,分别达到81.4%,90.7%和74.4%;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仅有qnrSaac(6′)-Ib-cr被检出,其检出率分别为51.2%和30.2%;氯霉素类耐药基因中Cat2cmlA基因的检出率较高,分别达到86.0%和74.4%;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检出率为83.7%;金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NDM-1)的检出率为23.2%;多药耐药基因(cfr)的检出率为7.0%;而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未被检出。39株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除了4株不能分型外,其他35株共分为19个ST型,具有高度多样性,其中ST10为优势型,共有9株菌株。PFGE图谱显示,39株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共获得30种PFGE谱型,具有多态性特征,分为6组克隆群。【结论】福建猪源mcr-1基因阳性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少部分为肠杆菌科其他菌株,且分离菌株具有明显的多重耐药性;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多态性和高度多样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苹果类泛素蛋白RAD23基因(MdRAD23C2)的功能,为抗旱苹果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方法】以秦冠苹果(Malus domestica cv.‘Qinguan’)为材料,克隆MdRAD23C2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定位分析,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其在不同逆境胁迫下(干旱、盐、碱和ABA)的表达模式。构建过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采用叶盘法转化烟草,选取相应的转基因烟草株系,分析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叶绿素、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含量以及二氨基联苯胺(DAB)、氮蓝四唑(NBT)染色情况,探讨MdRAD23C2过表达对转基因烟草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苹果MdRAD23C2基因编码序列长1 146 bp,编码381个氨基酸,其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中,可响应干旱、盐和碱等逆境胁迫。干旱处理2周,野生型烟草株系萎蔫程度明显,且DAB和NBT染色加深,相对电导率、丙二醛、H2O2和O-·2含量均极显著高于转基因型烟草,而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转基因型烟草,说明过量表达MdRAD23C2的烟草株系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明显增强。【结论】分离克隆了苹果MdRAD23C2基因,该基因可提高转基因植物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鱼类嗅觉受体基因β亚型(OR-β)与食性的关系,对不同食性的12种鱼类,包括植食性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肉食性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杂食性的斑马鱼(Danio rerio)、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青鳉(Oryzias latipes)、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花斑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us)的OR-β在其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和分子进化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在12月龄和24月龄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qPCR检测。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OR-β拷贝数差异较大,植食性团头鲂和草鱼分别有20和14个拷贝,而5种肉食性鱼类基因组中平均仅有1个,杂食性的5种鱼类平均有4个;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个分支受到正选择,包括9个OR-β基因和10个分支位点,其中团头鲂的OR-β-4OR-β-14P<0.01)受到强烈的正选择。此外,团头鲂、草鱼、斑马鱼和金线鲃4种鲤科鱼类的OR-β聚为一支,这一支受到正选择,其中包括团头鲂的9个OR-β基因;qPCR结果显示,在12月龄和24月龄团头鲂的肌肉、嗅囊、脑及嗅球组织中,10个OR-β均在嗅囊中高表达;除OR-β-9OR-β-10外,其他OR-β在嗅球和脑组织均不表达。以上结果表明,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基因与其他食性鱼类相比发生明显的特异性扩张,且在嗅囊组织中高表达,推测OR-β在团头鲂植食性适应性进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baeR对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对耐药基因的调控作用,为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差异倍数(FC)≥1.5且P<0.05为标准,筛选鼠伤寒沙门菌baeRacrB双缺失CR株(鼠伤寒沙门菌ATCC13311体外诱导环丙沙星耐药株)(C1)、baeR过表达C1株(CA)和baeR回补株(CM)的差异表达蛋白,对筛选的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差异蛋白的主要功能和涉及的生物过程;采用平行反应监测(PRM)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筛选到的抗药相关差异蛋白CysP、GltI、ArgT、MdtA、OmpF、ArcA、FrdD、DcuB、TorR、UhpA、NarZ、PgtA、MraY、CheM、CheA、Trg进行验证;采用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研究baeR对靶基因pmrFmdtC的调控作用。【结果】CA/C1比较组中共筛选到393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182个,下调211个;CM/C1 比较组中共筛选到391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202个,下调189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集中在外排泵、外膜蛋白、生物膜、生物合成、双组分系统等通路。PRM验证结果定量到CysP、GltI、ArgT、OmpF、ArcA、DcuB、TorR、PgtA、CheM、CheA、Trg等11个蛋白,其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非标记定量结果一致,证实了蛋白质组结果的可靠性。baeR可以正向调控pmrFmdtC的表达。【结论】明确了baeR过表达对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及对相关耐药基因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世界粮农组织、汤森路透公司Web of Science等公开数据库,系统分析了2000年以来全球茶(Camellia sinensis)与咖啡(Coffea arabica L)的生产和研究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3年,累计产茶与咖啡最多的国家分别是中国(总量的29.1%)和巴西(总量的30.6%)。2011年至2015年茶与咖啡的研究论文数量年增长率分别是4.3%与5.6%。美国茶与咖啡的研究论文无论总量还是质量上为最高,自2011年起中国的年产论文量已超过美国;茶与咖啡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性;热点研究领域是生物化学、营养学以及与医学交叉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马铃薯硫氧还蛋白基因(StTrxF)的耐盐生理机制,通过RT-PCR方法从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中克隆得到全长549bp硫氧还蛋白基因(StTrxF)。该基因编码18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44.17ku,理论等电点(pI)为5.23,具有典型的Thioredoxin结构域。由StTrxF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番茄、拟南芥、芝麻和赤霞珠等TrxF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6.02%~59.28%。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导入拟南芥中,获得转基因拟南芥纯系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耐盐离体和盆栽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显著提高。同时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表达StTtxF基因通过增加转基因植株脯氨酸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以维持细胞渗透平衡并激活ROS清除系统,具有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耐盐性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克隆小麦Mlo基因家族新成员,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结构、进化地位以及其在小麦根、茎、叶组织和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方法】采用电子克隆、RT-PCR技术,从小麦品种"水源11"中分离出1个Mlo的cD-NA序列基因,对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利用InterProScan、TMpred、SignalP等在线分析工具,预测TaMlo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信号肽、细胞定位等特征;采用DNASTAR软件分别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并利用qRT-PCR技术对其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以玉米ZmMlo8基因为种子序列,克隆了小麦新基因TaMlo8(暂命名)cDNA序列,该序列长1 897bp,ORF为1 497bp,编码499个氨基酸;InterProScan和SignalP预测结果显示,其为Mlo家族成员,含信号肽和7个跨膜区;BLASTX结果显示,TaMlo8与玉米ZmMlo8蛋白的相似性达78%;系统进化树显示,TaMlo8与玉米ZmMlo8处于同一分支下,而与小麦其他Mlo家族成员处于不同的分支上,进一步说明TaMlo8为小麦Mlo家族的新成员;表达谱分析表明,TaMlo8是组成型低表达,在小麦根、茎、叶组织中的表达量基本一致,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非亲和体系中诱导表达,在小麦与白粉菌的感病反应中诱导表达。【结论】克隆到1个小麦Mlo基因新成员TaMlo8,其在小麦与条锈菌的抗性反应和小麦与白粉菌的感病反应中起一定作用,说明TaMlo8基因对条锈菌和白粉菌的抗病路径可能不同,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小麦生物胁迫反应中的潜在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瓯江彩鲤酪氨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是分布在我国瓯江流域的一种鲤科鱼类,色彩艳丽,体形优美,深受人们喜爱。瓯江彩鲤有5种基本体色:"全红"、"大花"、"麻花"、"粉玉"和"粉花",是研究鱼类体色遗传的良好材料和理想模型。酪氨酸酶(tyrosinase)是影响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其转录的提前终止会导致黑色素无法合成。采用RACE技术从瓯江彩鲤皮肤转录本中克隆5种体色酪氨酸酶基因全序列,并对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在瓯江彩鲤的5种体色中,酪氨酸酶基因cDNA序列长度存在差异:"全红"为2 100 bp,"麻花"为2 107 bp,"大花"为2 073 bp,"粉玉"为1 976 bp,"粉花"为2 111 bp;且每种体色都存在两种类型酪氨酸酶基因(TYR-1,TYR-2)的转录。这两种酪氨酸酶基因mRNA所翻译成的氨基酸序列仅在一二级结构上有所差异,而在结构域和三级结构上不存在差异。但酪氨酸酶基因的这些差异是否与瓯江彩鲤体色相关还有待后续的证明。研究亮点:在国内外首次克隆了鲤的酪氨酸酶基因,发现不同体色瓯江彩鲤均转录完整的酪氨酸酶基因,且每种体色都存在两种酪氨酸酶的mRNA转录。揭示了5种体色瓯江彩鲤酪氨酸酶基因的序列差异,对进一步研究该基因与体色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和克隆与大白菜CMS雄性不育相关的应答基因。【方法】以大白菜不育系06J45和恢复系01S325-1为材料,利用cDNA-AFLP方法从F2S5群体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蕾中筛选分离差异表达基因,通过RACE技术对该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克隆,对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qRT-PCR定量分析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蕾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在F2S5可育株花蕾cDNA混合池中扩增出1条特异表达条带,通过3′RACE和5′RACE克隆得到相应的BrUP基因,全长1 407bp,编码403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rUP基因与大白菜Bra007268基因序列相近,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与拟南芥未知功能基因AT3G56750同源,一致性达90%。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BrUP基因可能是1个具有跨膜结构的O-型岩澡糖基转移酶基因,主要功能是进行糖基化修饰。qRT-PCR定量发现,BrUP只在花蕾发育早中期表达,且在大白菜不育株花蕾发育早期其表达量显著性下调。【结论】成功筛选克隆获得1个与大白菜雄性不育发生相关的功能未知基因BrUP。  相似文献   

16.
Degenerate PCR primers targeting conserved motifs of most NBS-LRR disease-resistant genes in plants were tested in Setaria italica Beauv. cultivar Shilixiang, which is resistant to 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 A sequence with a length of 2673 bp has been obtained by using Genomic Walking technology.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contained an open reading frame that encoded 891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a calculated molecular mass of 101.44 kDa. It was named RUS1 (Resistance against 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 GenBank No. FJ467296). It contained an NB-ARC domain and three conserved motifs P-loop, kinase 2, and kinase 3, which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BS-LRR type resistant gene of plant.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t was similar to RPM1 and might belong to LZ-NBS-LRR type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Southern blotting result displayed that there were at least three copies of RUS1 in the foxtail millet genome.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当前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地方菌株皮肤坏死毒素(DNT)基因的变异特点。【方法】利用分离培养、PCR及16SrRNA扩增片段同源性分析,对采自四川遂宁某规模化猪场有明显萎缩性鼻炎症状的鼻拭子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DNT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对其抗原域、氨基酸二级结构、特定区域位于蛋白质表面可能性等参数进行预测,分析其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成功分离得到一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命名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SC-SN株。分离株DNT基因序列全长4 357bp,与其他11株菌DNT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1%~100.0%,但由于其356位插入碱基A,使得该序列仅编码1 426个氨基酸,与上述11株DN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12.8%~47.0%。遗传进化树显示,SC-SN分离株与S798日本株和未知1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软件预测结果显示,Bb SC-SN株DNT基因编码氨基酸B细胞抗原表位发生较大变化。【结论】经鉴定,分离株确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且SC-SN株的DNT基因序列变异较大,第356位插入的碱基A,对其氨基酸序列、ORF及B细胞抗原表位分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玉米ZmPGP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结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玉米ZmPGP1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利用巢式PCR方法克隆出了玉米ZmPGP1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区,并将该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通过基因枪法转入玉米(Zea mays)中,分析ZmPGP1启动子表达特性。结果显示,在玉米中克隆出ZmPGP1基因5′端上游1 090bp的启动子序列,该启动子序列包括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和胁迫诱导及发育相关顺式作用元件。GUS染色表明ZmPGP1基因在玉米幼苗的茎部、叶子及根中都有表达,其中茎的节间处以及叶鞘部位表达量较高,这与ZmPGP1基因的Real-time PCR分析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ZmPGP1基因的功能以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D)建立了中华鲟和长江鲟尿液中L-色氨酸的测定方法。中华鲟和长江鲟尿液样品由V(甲醇)∶V(乙腈)=1∶1提取,离心后,上清液经ENVI-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利用symmetry@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进行分离,以乙腈-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10∶90,体积分数)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在流速1.0 mL/min,荧光波长λ_(ex)=285 nm,λ_(em)=353 nm条件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色氨酸标准品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在0.010~2.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247.27x-0.125 5(R~2=1)。L-色氨酸的检出限(LOD)为0.005μg/mL,定量限(LOQ)为0.020μg/mL。L-色氨酸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2.2%~102.1%,样品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5.6%~95.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7%。本方法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精密度,且步骤简便,经济省时,可用于中华鲟和长江鲟尿液L-色氨酸的检测,为研究L-色氨酸在濒危鲟鱼中华鲟和长江鲟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奠定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牦牛Cygb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ygb基因在牦牛对低氧环境适应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参照GenBank中牛的Cyg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牦牛肝组织RNA,以反转录合成的cDNA为模版,克隆牦牛Cygb基因并进行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结果】牦牛Cygb基因编码区全长573bp,编码190个氨基酸,编码产物分子质量21.5ku,理论等电点为6.61。蛋白预测表明,Cygb编码蛋白整体表现为亲水性,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及延伸链构成。同源性分析表明,11条序列当中牦牛与牛、绵羊等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中距离最近,其中牦牛与牛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0%。【结论】克隆到573bp的牦牛Cygb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该序列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