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甄别农户生计策略影响因子,为促进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最优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计算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简称花江示范区),农户生计资本,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农户生计策略进行分析,探究该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结果]①花江示范区农户人力资本指数最高,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指数较低。②示范区内农户以非农型生计策略为主,主要集中在查耳岩村和峡谷村。③人力资本是农户生计策略转化的最大影响因子,对于农兼型、兼农型和非农型农户的生计策略转换影响较大。④非农业收入和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增多有助于促进农户选择更为多元的生计活动,耕地面积、退耕还林地面积及牲畜资本对于生计策略的转化为负向影响。[结论]花江示范区内各行政村受自然条件限制,生计资本存量和生计策略选择存在一定差异,提升人力资本可以有效促进示范区内农户生计策略转型。  相似文献   

2.
农户生计资源重组是在耕地流转胁迫下对经济机会的反馈响应。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川柠柠檬示范园188户耕地流转农户及其394块流转耕地地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流转农户劳动力特征和流转耕地的数量、质量及耕作半径特征,进而剖析耕地流转后农户多元化生计选择策略,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成果3方面构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生计多样化指数、收入多样化指数、非农化水平及家庭纯收入指标,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耕地流转致使农户自然资本严重减少,家庭生计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主导型转变,生计种类显著增加,趋于多元化。2)耕地流转后,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数增加,且农户生计资本属性间及各类型农户间的增长率存在分异。耕地流转导致5大资本失调,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降低。3)不同类型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在流转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强度从大到小表现为非农主导型农户>农业主导型农户>非农型农户>纯农型农户。总之,农户在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的内部冲击下,生计资本得以重组,致使农户生计的分化与转型,而多元化生计有助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在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导致农户的生计资本分化,影响了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通过构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和心理资本的7维生计资本量化指标体系,以5省1 600份土地转出农户问卷为基础,运用多项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7大生计资本分化特征及其对农户生计策略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转出后,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在单项生计资本指标和生计资本总指数均存在不同的分化特征;(2)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纯农型生计策略;金融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农业兼业型生计策略;自然资本、心理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选择非农兼业型生计策略;人力资本、生态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非农型生计策略;(3)各影响因素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相对风险比不同。为此,政府应鼓励指导部分农户规模化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相关农户土地流转,加强非农就业农户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农地整治政策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为政府国土部门制定完善的农地整治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构建农地整治背景下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并运用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农地整治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①农地整治后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没有变化,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略有变化,而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都有明显提高。②农地整治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户的生计策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制造业生计活动减少,服务业相关生计活动明显增加。[结论]农地整治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农户选择现代农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的相关生计活动的影响因素;农地整治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依然是农户选择传统农业生计活动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5.
杨彬如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3):113-118,124
[目的]研究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生计资本核算和生计策略,帮助保护区居民根据生计资本特点选择生计策略。[方法]选取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特点各具代表性的3个自然保护区农村并分析其社会经济数据,使用可持续生计资本框架的扩展核算这3个村庄的生计资本。[结果]通过核算这3个村庄生计资本的总量和结构,发现自然资本相对优良的中沙村的生计资本总量反而最小,而自然资本相对薄弱的西靖村和李子坝的生计资本总量反而较高。李子坝村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在其生计资本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说明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对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总量的作用强度较高。[结论]自然资本对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总量的作用强度较低,信息资本在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总量增长和积累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土地流转农户生计转型中生计资本整合特征及效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土地流转下异质性农户的生计资本整合特征,该文基于267户流转农户调查数据,将农户划分为稳定型纯农户、非农化纯农户、稳定型兼业户、非农化兼业户和稳定型弃农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异质性农户生计资本差异,并采用雷达图、生计资本扰动指数与生计资本增长指数,剖析了异质性农户生计资本整合的方向、强度及效益。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前,非农化纯农户和非农化兼业户在人力资本、生活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上占优势,稳定型纯农户和稳定型兼业户在自然资本和生产资本上占优势;2)土地流转后,非农化纯农户和非农化兼业户侧重整合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而稳定型纯农户和稳定型兼业户侧重整合生产资本,稳定型弃农户整合方向不明显。3)生计资本扰动指数非农化纯农户(0.169)非农化兼业户(0.144)稳定型纯农户(0.124)稳定型兼业户(0.105)稳定型弃农户(0.098),生计资本整合强度非农化农户高于稳定型农户;4)生计资本增长指数非农化兼业户(0.135)非农化纯农户(0.120)稳定型兼业户(0.094)稳定型弃农户(0.093)稳定型纯农户(0.088),生计资本整合效益非农化农户亦显著优于稳定型农户。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农户生计资本整合与土地流转互动机制的认识,以期为促进土地顺畅流转实现"失地/得地"农户的生计可持续化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沙化封禁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为干旱区生态安全和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据此揭示河西走廊沙化封禁区所在8县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1)沙化封禁区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由19 966元/hm2增长到21 511元/hm2,增加了1 545元/hm2,年均增幅0.58%,原材料生产、废物处理、土壤形成和保护服务、食物生产是主要贡献类型;(2)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由29.40亿元增长到42.49亿元,增长了13.09亿元,年均增幅为2.88%,基本服务价值、社会保障服务价值大于水资源消耗服务价值和环境污染服务价值,但是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服务价值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3)8县市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变化存在空间和类型差异,主要受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收入、化肥使用量、经济作物面积、粮食单产的影响。[结论]生态退化逆转对大部分县市的农田生态服务价值产生积极影响,但农田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效应不断增大,导致沙化土地逆转的脆弱性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有效揭示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因子的作用过程以及农户生计脆弱性的致脆机理,为石羊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石羊河流域样带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脆弱性函数评估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的空间格局,识别了流域易脆群体,继而揭示了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致脆机理。[结果](1)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0.644,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并表现出在县城周边区域低值积聚分布的特征;(2)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大小为:传统农业主导型(0.99)>新型农业型(0.80)>传统非农型(0.64)>非农主导型(0.60)>畜牧主导型(0.49),表现出随着非农化程度增加而脆弱性减小的特征;(3)耕地缩减面积、生态治理、邻里冲突、农业市场波动和农业支出压力是影响农户暴露度-敏感性的前5位障碍因子;耕地面积、社会关系网络、经济收入、牲畜资本量和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户适应能力的前5位障碍因子。[结论]总的来说,农户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共同构成生计脆弱性动态循环,决定着脆弱性的演化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保定市涞水县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变化,分析退耕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收入效应,探讨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构建农户资本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在影响生计资本的诸因素中,退耕对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影响比较明显,对金融资本影响较小,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不明显,农户生计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现实中农户的发展依然处在较低的层次,农户的生计现状会受到耕地多少、现金支付压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结论]需强化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规划和论证工作,加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在农户向非农产业转化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夏河县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户的生计资本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度与对比分析,并对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及其配置的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计资本整体偏低。其中人力资本最高,且差异最小,但人力资本损失严重; 金融资本最低,且差异最大。(2)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比较而言,发展型农户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优于基本型和缺失型农户。(3)农户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总体较低,以处于基本协调水平的农户为主体。比较而言,发展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最高,基本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较高,缺失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全部为零。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生态保护与贫困治理政策等是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及其配置的重要因素。可见,挖掘农户人力资本潜力,提高其金融资本,转变自然资本利用方式是降低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脆弱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农户生计要素结构、可持续性及其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农户生计策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区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多种生计要素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农户调查数据和数理模型,对不同放牧强度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及其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①放牧强度增强了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性,但对生计环境、生计策略与生计结果可持续性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②中度放牧强度下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最高,生计资本、生计环境、生计策略与生计结果可持续性较不放牧农户分别增加了37.86%,3.83%,9.92%和30.45%。③从耦合协调度来看,整体呈现出:中度放牧农户>轻度放牧农户>重度放牧农户>不放牧农户的特征,而农户生计耦合度高于协调度,说明黄土丘陵区放牧农户生计系统间作用强度大,且系统内部尚未形成良好的耦合协同发展态势,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农户生计转型升级,提高其生计可持续性。[结论] 适度放牧可增加黄土丘陵区农户生计资本,优化农户生计策略,提高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有利于农户经济增收。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该文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从人地系统角度出发,将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行为分别作为子系统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协调关系,并借鉴强化理论探究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生计策略的反馈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在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行为的耦合关系和耦合协调关系方面存在差异:耦合关系方面,4种类型农户的耦合度集中在0.4~0.5范围内,处于拮抗阶段,其中,专业农业型农户最高,为0.480 7;耦合协调关系方面,专业农业型农户耦合协调度为0.545 9,处于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其余3种类型农户耦合协调度集中在0.4~0.5范围内,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专业农业型和农业兼业型农户的耦合协调度和土地利用效应较高,其保持原有生计策略的户数比例小于50%;非农兼业型和传统农业型农户的耦合协调度和土地利用效应较低,其保持原有生计策略的户数比例大于50%。3)专业农业型的生计策略有助于提高农户生计水平和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吸引力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在乡镇尺度和农牧户尺度上分析典型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第1期退耕还林工程(2000-2008年)的实施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退耕效率在乡镇尺度和农牧户尺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居民收入较高的嘎鲁图镇退耕政策实施效率最高,居民收入较低的无定河镇和图克镇退耕政策实施效率均较低,不同的家庭类型退耕政策实施效率亦不同,非农型家庭退耕效率最高;2)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更利于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退耕效率相对较低;3)应加大对非农型家庭的退耕力度,重视退耕对纯农型家庭和多样型家庭生计的影响;4)退耕政策实施的重心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劳动力培训和转置机制,以实现退耕工程实施和农牧户家庭生计保障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与农户生计转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借鉴国际可持续集约化思想理念,从思想缘起、概念内涵、目标设定和理论推演等4个方面厘清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科学问题;基于农户微观视角,从生计环境、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结果演替等4个方面解构生计转型的客观规律;进而探究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与农户生计转型之间的互馈关系.研究发现:1)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具有经营集约化、产出...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制定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规划及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西安市城郊地区381份调查问卷,采用优势能源系数法与Tobit模型开展研究。[结果](1)纯农户主要使用秸秆、玉米芯、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经济性、可获性优先;兼业户生物质能、液化气和太阳能使用突出,可获性与便捷性兼顾,呈现互补性消费;非农户优势能源为煤及其制品、电能、太阳能等商品能源,便捷性、清洁性与高效性优先。(2)可获得性是影响纯农户生物质能消费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少,人均收入提高会减少其消耗;非农户生物质资源缺乏,煤及其制品、电能为主要生活用能,常住人口越多,煤炭、电能消费量越大,人均收入、家庭有效最高受教育程度对电能消费正向影响;兼业户液化气、太阳能消费受家庭规模与人均收入影响明显。[结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受家庭特征、人均收入、能源可获得性等方面影响,纯农、兼业、非农3种生计方式伴随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商品化、高质化用能的演替过程,呈现了生活用能的阶梯提高。城郊农户大量使用排放系数较高的煤及其制品,不利于城市地区环境改善,应重视这类群体的用能导向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生计资本为农户的耕种行为提供重要的生计保障,加强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研究,对提高耕地生态保护、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江西省11市47县(区)1 488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分析了农户生计资本和生态耕种采纳度变化的基础上,构建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就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较稀疏,五大生计资本分值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社会资本最高,自然资本最低。生计资本总值与各单项资本值会随着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加深而提高,又以农户社会资本分值变化最大,金融资本变化最小。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始终是影响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变化的关键生计资本,均对其采纳程度的变化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灌溉水源、家庭村里干部与否、姓氏地位、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是否购买养老保险是影响研究区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变化的关键生计资本指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提升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粮食与生计安全评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维持遗产地的粮食安全与生计安全是各方关注的重点。然而,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保护中均缺乏对该领域的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尝试建立了适用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粮食与生计安全评估框架,分为粮食安全评估与生计安全评估两大部分。在粮食安全评估体系中,以物质产品的产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多样性保障为核心,建立了涵盖食物性产品产量、支持性物质产品产量、食物性产品质量、生产环境质量、食物性产品多样性和支持性物质产品多样性等6个方面的16项基础性评估指标;生计安全评估体系则充分考虑了农户生计的环境背景、基本状况和发展方向,从外部环境背景、家庭环境背景、家庭生计资本、家庭生计成果、家庭生计策略和区域政策制度等6个方面构建了18项基础性评估指标。研究结果既可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农户生计研究提供支撑,也可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地形梯度分布格局,并进行功能分区,为类似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云南省泸水市为例,采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系统分析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 ①泸水市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分布特征,2000-2018年,林地作为主导地类,其比例从77.50%增长至84.49%。建设用地也快速增长,由2 804.49 hm2增加到4 785.65 hm2。未利用地、耕地、草地逐渐向林地转变,面积分别减少了14 368.38,5 171.68和4 049.54 hm2,水域面积稳定在900 hm2左右。②泸水市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梯度上的层级差异十分显著,林地在整个地形梯度上具有统治地位,水域、建设用地、耕地广泛分布于中、低地形位,草地的优势区间位于坡度高但高程较低的中地形位,未利用地则在高地形位占据主导优势。③基于地形分异规律,泸水市可分为4大功能区:河谷集约发展区、陡坡综合治理区、中高山生态提升区、山顶生态封禁区。[结论] 高山峡谷区在地形梯度上形成了多层级独特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具有分区发展的潜力,不同分区对应着不同的土地利用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变化,探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江苏沿海地区1990,2000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和Costanza等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模型,求取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程度指数、质心变化和生态服务价值量等,并进行剖析。[结果]1990—2010年,研究区内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减少,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增加。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占用了耕地,对耕地的补充主要是草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在空间位置上变化较大。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使得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降低,而水域的面积的增加带来的生态效益弥补了因上述用地类型面积减少造成的损失。[结论]1990—2010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24.34亿元,但从空间上来看,生态增值区分布范围小,主要集中在盐城的东部沿海,而生态减值区分布范围较广且有扩大的趋势,有待通过规划等措施强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20.
测度湖北省9县(市、区)农地整治项目农户有效参与度,分析了影响农户有效参与的生计资本因素。利用TOPSIS法计算农户有效参与及生计资本综合值,采用典型相关模型分析了生计资本对农户有效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原工程模式区农户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均优于丘陵工程模式区农户,而丘陵工程模式区农户在农地整治项目中的有效参与度更高;从生计资本综合值来看,非农业型农户(0.367 8)高度兼业型农户(0.352 7)纯农业型农户(0.351 4)低度兼业型农户(0.311 3),从农户有效参与度来看,纯农业型农户(0.448 5)低度兼业型农户(0.425 4)高度兼业型农户(0.402 9)非农业型农户(0.402 4);自然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依次显著影响着丘陵工程模式区农地整治项目农户参与范围及参与主体,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依次显著影响着平原工程模式区农地整治项目农户参与范围、参与深度、参与渠道;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依次显著影响着纯农业型农户参与范围和参与效度,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依次显著影响着低度兼业型农户参与主体、参与范围和参与效度,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依次显著影响着高度兼业型农户参与范围、参与效度、参与深度和参与渠道,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显著影响着非农业型农户参与范围、参与效度、参与主体和参与深度。生计资本对农户有效参与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