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对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对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形态学测量及应用、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学、发育与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头足类组成与分布由北向南逐渐递增,渤海最少,南海最多。形态学测量及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形特征的描述及利用其进行种类鉴定,其它组织(如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的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利用这些硬组织进行种类鉴别和种群划分。年龄鉴定作为头足类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生物学的基础内容,目前主要通过内壳和耳石对十腕目进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另外,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隐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可利用其进行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与栖息环境的关系及其生活史过程等的研究。摄食生态主要用于了解头足类的生态地位,对于非养殖种类,主要研究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及营养级;而对于养殖种类,则可通过喂养研究其生长、成活率和孵化率等。因此,针对不同资源产业的发展阶段,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不一样,随着近海增殖放流等措施的发展,学者将注意力由头足类的自然群体转向养殖群体,更多的研究内容涉及胚胎发育、受精卵孵化、繁殖生物学、环境因子胁迫等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利用乌贼类和蛸类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包括海洋酸化等),头足类的生长与死亡、生活史等基础渔业生物学的研究,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相对其它经济鱼类,近海头足类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较为不足,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系统、有计划地采集近海头足类样本,建立近海头足类的样本库和基础生物学库,为科学开发和利用近海头足类资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及其对环境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赫威  余为  陈新军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0):1254-1265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短生命周期的大洋性浅海种,是西南大西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年间产量差异明显,波动较大。西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区复杂多变的海洋结构是引起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海洋环境因素对阿根廷滑柔鱼早期生活史、种群结构、繁殖、年龄与生长、营养级等生物学习性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阿根廷滑柔鱼的资源丰度与空间位置对中尺度的海洋环境与大尺度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会因其变动迅速做出响应。经归纳与分析,本文认为,探究环境因素对阿根廷滑柔鱼的影响时,除各尺度的非生物因素外,还应考虑生物因素的影响和种群内部动力过程,并建立基于个体的海洋动力学模型,探究阿根廷滑柔鱼完整生活史以及评估环境对其资源变动的影响,为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秘鲁鳀资源变动及与海洋环境要素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芃  汪金涛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16,38(2):206-216
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是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作为重要的商业性鱼类之一,秘鲁鳀的捕捞产业曾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鱼种渔业,但其产量的年间差异非常大,上升流流场结构变化是其产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上升流对秘鲁鳀捕捞量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低纬度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水温结构、低溶解氧、高能量传递效率的食物网以及复杂的海洋环境要素变化五个方面。秘鲁鳀渔业生物学的多个方面都显著地受到了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此外,与气候相关的大尺度海洋生态系统周期性变化(regime shift)也影响到了秘鲁鳀的资源变动。本研究认为,今后在加强对长时间尺度生态系统周期性变化的研究同时,也应注重结合海洋环境变化、捕捞因素及种群的内部动力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基于个体的海洋动力学,建立秘鲁鳀资源评估及预测的模型,为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中很多近岸性传统渔业对象资源衰退尤为突出,一些主要渔业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新的渔业对象。鉴于头足类品种多,分布广,是世界上利用率较低的资源之一,而且,从生产观点考虑,亦适宜中小型渔业经营。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计划将头足类渔业推广到全世界。可以预计,头足类在今后渔业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岩  陈新军  方舟 《水产学报》2022,46(4):569-582
海洋环境变化会对海洋生物个体大小及其生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短生命周期的种类.为此根据2009—2012、2015—2016年8—10月采集的6091尾北太平洋柔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其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雌雄个体生物学特征在不同海洋环境年均存在显著差异.柔鱼胴长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相似文献   

6.
海洋小型鱼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江胜锋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6,28(4):336-341
海洋小型鱼类对整个渔业资源变动起到指示作用,而且对经济鱼种资源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着重论述了海洋小型鱼类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海洋小型鱼类分布与环境关系、渔业生物学、资源数量评估的研究,并论述其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洋牧场作为一种以水域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主旨的新型渔业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本文针对我国对海洋牧场的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海洋牧场关键碳汇因子固碳机理及其过程和潜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在近海碳汇扩增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海洋牧场固碳机理与碳循环过程、海洋牧场碳汇扩增技术和海洋牧场碳汇计量方法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扩增海洋碳汇和服务“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盐度是影响海洋贝类生长存活、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其生命活动时刻受到局部海洋环境中盐度变化的影响。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盐度胁迫会对海洋贝类的生长存活、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从分子水平上探讨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的机制。本文综述了海洋贝类在适应盐度胁迫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包括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以及转录组和基因组在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广盐性海洋贝类在盐碱水领域中的开发潜力,为海洋贝类抗逆品种选育以及绿色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罗源湾氮磷营养盐变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源湾从20世纪80年代的贫营养转变为目前的富营养化,成为罗源湾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陆源污染物是造成海洋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高密度的海水养殖也对罗源湾海水富营养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罗源湾海洋生态破坏、海水养殖病害频发,诱发海洋赤潮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给罗源湾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的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只有通过对陆源性污染物质的总量控制、海洋环境保护的整体规划、海水养殖业的结构调整、才能保证罗源湾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北印度洋海域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 在季风的控制下形成了季节性季风洋流, 洋流的运动改变了水体中各环境因子的分布, 进而对海域中栖息的各种海洋生物造成影响。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一种短生命周期的经济头足类, 在西北印度洋海域资源量巨大, 是中国鱿钓渔业目前重要的开发对象。本文从生长与繁殖特性、种群划分及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介绍了西北印度洋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 分析了西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与渔场的形成机理, 描述了西北印度洋的季风气候特点, 指出了印度洋偶极子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影响, 综合归纳了季风变化及异常气候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生长、繁殖、洄游及资源分布的影响。此外, 还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 提出了利用耳石、角质颚等硬组织蕴藏的微化学和微结构信息, 深入开展季风变化及异常气候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及渔场学影响的机制研究的展望, 为后续深入研究季风变化与鸢乌贼生长特性、洄游路线和资源分布的关系探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启华  黄硕琳 《水产学报》2016,40(7):1089-1098
气候变化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海洋是气候系统储存能量的主要载体,气候变化给生活于其中的鱼类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气候的变化影响着各大洋低频气候变化模式以及海洋环境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对鱼类个体的直接作用或生态系统食物链传递的间接作用影响海洋鱼类,包括鱼类的生理(生长、繁殖、洄游)、物候、资源量以及分布等,并形成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终影响人类对渔业资源的管理。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侧重从海洋鱼类资源量、分布变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管理4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产生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对渔业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中角质颚的分类效果,于2017年10月,2018年3、5和11月,收集了南大西洋、中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海域的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的36个胃并分析其残留角质颚的形态。对采集的角质颚形态侧视图和顶视图进行种类鉴定,建立检索表,提取椭圆傅里叶描述子(EFDs)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种类鉴定,共发现头足类2目10科17种。根据角质颚形态分类检索分析,17种头足类角质颚形态种间差异明显。枪形目(Teuthoidea)的13种头足类角质颚喙部形态分别为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侧壁为近似菱形,翼部发达;八腕目(Octopoda)的4种头足类角质颚有喙部发育,侧壁近似长四边形,有翼部发育。角质颚形态信息聚类分析在目级别区分效果显著。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可佐证胃含物头足类的识别,而且丰富了胃含物头足类的鉴定内容,也为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头足类分类鉴定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中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更是倍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广泛存在,而且,作为人类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的海洋渔业生物也已受到微塑料的污染。因此,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渔业水域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现状,归纳了微塑料对海洋渔业生物的主要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了微塑料沿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及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剖析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捕捞和环境变化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1982年的渤海Ecopath静态模型为起始状态,设置17个功能群,利用CPUE和渔业相对捕捞强度作为时间强制序列,构建渤海Ecosim模型,模拟1982—2008年渤海生态系统发育的动态变化及捕捞的影响;利用气候环境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环境变化对渤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发现,1982—2008年间,只有口虾蛄的生物量保持上升趋势,主要经济鱼种小黄鱼、蓝点马鲛、鳀、花鲈、黄鲫等的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虾蟹类、头足类的生物量相对稳定。渤海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在1982—2008年间明显下降,总捕捞产量在1984年之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FIB指数的变动与捕捞产量的变动保持一致。Q-90多样性指数在1982—1987年间处于波动状态,从1988—1994年间保持增长趋势,在1994年之后迅速下降,由2.5降至0.5附近,渔业生物多样性下降;渤海海表盐度、海表水温、黄河径流量对捕捞产量影响显著。Ecosim模型终止状态(2008年)与起始状态(1982年)的比较表明,系统成熟度降低,生态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渔业捕捞是渔业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的主要原因,降低了生态系统总体的生物量水平;除捕捞因素外,环境变化也是影响渤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其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受到了严重威胁,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当前的研究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方法,对其发文量的增长趋势、来源期刊和区域分布以及学科类别等进行分析,并基于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及突变检测等方法,探究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及其热点。结果显示,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总体上呈动态递增趋势,且文献的科研影响力及国际关注度非常高;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机构间均形成了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Miloslavich P、Danovaro R和Mouillot D等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以詹姆斯库克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为核心的机构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主要涉及的学科类别为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淡水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当前,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主要有5个方向:(1)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3)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及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学意义的海域生物多样性研究;(4)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变化的观测及其评价;(5)海洋遗传多样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变异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极端性气象灾害对海洋渔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文章对气象灾害给渔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进行了简单分类,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原因,并且总结了灾害影响渔业生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海洋渔业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已成为制约福建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海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研究,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可为海洋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根据近年来福建沿海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研究资料,综述了福建沿海渔业生态环境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以及今后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18.
Ecological niche models (ENMs)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to various studies relevant to biogeography,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ecology. These modelling techniques seek to develop spatial maps for projecting, among others past, current, and future species distributions. Born in the field of terrestrial ecology, only in recent years have these models been applied to marine environmental issues, especially to improve the forecast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occurrences and capturing of fishery resources. This study aimed to present through bibliometric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ENMs and SDMs in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considering three main points: (1) state of the art: number of articles over the years, journals, countries, collaborations, and focus of research; (2) characteristics linked to fishery resources: marine biogeographic realms, taxonomic groups, life phases, oceanographic zones, and behaviours; (3) characteristics linked to methods: type of method, typ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ta. We provide a list of 378 articles (derived from 930 screened ones), the results, and a discussion of our findings, which represent a baseline for the current status (strengths, limits, and gap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ENMs/SDMs and fishery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产出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海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众多渔业生物的关键栖息地和优良渔场,支撑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生产。在我国,近海渔业提供90%以上的海洋捕捞产量,是我国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目前,因过度捕捞直接造成的资源量骤减、及大规模围填海工程、陆源污染和海水养殖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加剧,近海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富营养化导致的赤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湿地减少引起产卵场、育幼场碎片化或功能消失等,使得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性严重受损。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是海洋生物、物理作用耦合的过程,依赖复杂多样的环境驱动因子来调节和维系可持续渔业生产。而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阶段是其生命中最脆弱、对栖息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最强的阶段,小规模环境变化也可能会对其资源补充过程产生剧烈影响。因此,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的关键生境(产卵场、育幼场等)和过程(繁殖发育、存活生长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资源效应的研究成为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产出前沿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作者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我国近海渔业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展望并分析了关键栖息地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与机理、关键资源补充过程与机制、渔业种群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以及资源效应的综合评估与模型分析等研究热点,期待为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